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写结合课《普罗米修斯盗火》

读写结合课《普罗米修斯盗火》

读写结合课《普罗米修斯盗火》
读写结合课《普罗米修斯盗火》

读写结合课《14 普罗米修斯盗火》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受他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继续体会想象的具体、生动。

3.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具体情景,并把它写下来。能抓住关键词句具体、生动地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受他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继续体会想象的具体、生动。

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具体情景,并把它写下来。能抓住关键词句具体、生动地复述课文。

三、前置学习活动

1.自由读课文。

2.了解高加索山的气候特点。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回顾神话,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开天辟地》这个中国神话故事,你觉得神话故事有哪些吸引我们阅读的地方?(生动的语言、合理的想象等)

2.古希腊人们凭着丰富的想象,也创造出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你知道哪些希腊神话人物?(生:宙斯、阿波罗、赫拉、雅典娜、普罗米修斯……)

我们今天就走进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板书课题:14 普罗米修斯盗火齐读课题。

(二)紧扣课题,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脉络。

1.看课题,从题目看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那就是——(普罗米修斯盗火)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写了“盗火”的故事,那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完成表格。

出示:

盗火的起因盗火的经过盗火的结果

(2)分段读课文,提炼小标题。

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交流:

(1)“盗火”的原因——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

“盗火”原因是什么呢?谁能简要地说一说。你能从这两段话中选择几个词语用上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吗?(引导交流——没有火种、困苦、寒冷、黑暗、决心盗火;引导说连贯、通顺)提炼小标题:无火

(2)“盗火”的经过是怎样的,谁来读读。(读第三段)

这段话描写了盗火的经过,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可要读好,谁再来读一读。

这段话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内容——(盗火)

(3)“盗火”带来了什么后果呢?浏览课文,谁来说一说。(带来火种;受到惩罚)

①哪一段写了给人类带来火种的情景?指读第四段。

②可是“盗火”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却给普罗米修斯带来了狠狠的惩罚。指读第五、六段,这一段怎样提炼小标题?(板书:受罚)

③自由读第七、八段,这两段写了什么?提炼小标题:获救

3. 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小标题,引导概括主要内容。

先自己练习说,再说给同位听,指名交流,推进说有序、连贯。(可以说先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也可以说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4.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再读课文,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宙斯:专制、凶狠残暴的恶神;赫剌克勒斯:英勇无畏)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品读语言,体会故事的生动、具体

1.故事是怎么生动、具体地表现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作批注。

2.交流:

预设一:盗火的决心

(1)理解“决心”。(决心:拿定主意,坚定不移。)

你从这一个“决心”中看到了什么?(结合语境引导明白,为人类盗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冒很大的风险,决心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愿意冒险,愿意承担后果,下定决心为人类盗火。)

(2)是什么让普罗米修斯下定了这样的一个决心?联系上文理解人类生活的困苦。

①抓住“没有……只好……”从饮食、照明两方面感受人们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②没在火的日子里,人类面对的困难仅仅是吃生食和黑暗吗?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哪些地方还需要火,练习用“没有——只好——”说说省略的内容。

③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没有火的日子,人类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啊!当普罗米修斯看到这一切时候,他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什么?

(3)这就是他的决心,一个为人类的苦难而下的决心。来,读读他的决心吧!指导朗读。

过渡:决心不仅仅需要坚定的呐喊,更要踏实的行动,没有行动,光口号是不行的。普罗米修斯下定了盗火的决心,有行动吗?

预设二:盗火的行动。

(1)标画出普罗米修斯的行动,这些动词写出了什么。(抓住“躲”、“悄悄地”、“偷取”“小心翼翼”等词语体现出普罗米修斯的勇敢机智。)

(2)指导朗读。

小结:故事抓住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行动具体地表现了普罗米修斯的形象。

预设三:忍受的痛苦。

(1)联系上文理解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①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哪些巨大的痛苦?(烈日暴雨的折磨、鹫鹰的啄食)

②了解高加索山。

高加索山是怎样的一座山吗?结合资料交流。(那里山顶终年积雪,山中冬夏温差特别大,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夏日,烈日炎炎,暑气蒸人。)

③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胆颤。展开想象,普罗米修斯会忍受怎样的痛苦?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吗?

(2)指导朗读。烈日的炙烤、暴雨的抽打、恶鹰的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身躯已经血肉模糊,就这样一天、一年、十年……不知过去了多少年,普罗米修斯后悔吗?屈服了吗?齐读“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小结:同学们,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就是通过普罗米修斯的决心、行动和他受到的惩罚具体、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世代相传。

预设四:对比衬托英雄形象

课文在塑造普罗米修斯的高大形象的同时,为什么还刻画了宙斯、赫剌克勒斯两位性格鲜明的神?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看法吗?

(1)指名交流。

①宙斯专制、凶狠残暴:当他得知是普罗米修斯触犯了天规,便大发雷霆,决定要狠狠惩罚他。

理解“决定”。(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能换成“决心”吗?为什么?(作为主神宙斯知道普罗米修斯触犯了天规,对于如何处罚普罗米修斯做出了一个决定,这对他来讲不是多难的事情)

②赫剌克勒斯:英勇无畏。

(2)教师小结:宙斯的专制、凶狠,赫剌克勒斯英勇无畏与普罗米修斯的不畏强暴相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衬托出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体会心情,想象写话。

1.普罗米修斯盗火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火让人间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来读读有关的句子。

对照读第一段,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这两段的意思吗?(引导从吃食物、驱寒、打造工具、驱赶野兽、困苦与幸福等方面)

2.火,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想象一下人们得到火种后,心情怎样?(兴高采烈、欣喜若狂)又会有什么表现?

3.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写作。

4.展示交流。(重在围绕“心情”评价想象的合理、生动。)

(五)抓关键词,讲述故事。

1. 根据小标题,练习复述课文。

出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

(1)小组内练习。注意按照顺序来讲,学习使用课文中学到的新鲜词句。

(2)融入合理的想象,具体生动地复述故事。

2. 推荐讲故事,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六)总结、布置作业。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认识了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普罗米修斯,也认识了凶狠残暴的宙斯和英勇无畏的赫剌克勒斯,感受到希腊神话的语言文字的魅力。课下我们继续阅读《希腊神话故事》,把感受深的地方摘抄下来或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板书设计

14 罗米修斯盗火

无火盗火受罚获救

不畏强暴为民造福

(抓住人物的行动)

秦兴涛

读写结合教案设计

6、天安门广场 柳林七小杜莺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长句子;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教学准备: 小黑板、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谁能说说北京有哪些让你难忘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出示自己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相片,引入:今天,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参观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课文读正确,尤其是长句子和带生字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3)标出段落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说了什么意思,指名说 思考哪些段落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成一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 第二段(2—3节)介绍了广场上雄伟壮丽的建筑物。 第三段(第4节)写了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 第四段(5—6节)着重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两大突出景观。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博: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小右边大,右上的部分写得扁一些,下边的“寸”要托住上边的部分。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物壮观辉煌的景观,知道天安门

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广场为什么令人向往。 2、理解“五星红旗和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牙膏盒、墨水盒、三个小药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 1、教学第一节 (1)指名读,说说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 (2)画出表现广场特点的词:最宽广、最壮观 过渡: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观”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主要的景物和场景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2、教学第二段(2—3节) (1)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A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B介绍毛主席纪念堂C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学生拿出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摆,理清广场上建筑物的方位关系。(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雄伟壮丽?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 (3)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结题 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区语文教学实际,提出《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具体目标 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区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写习惯。 2、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5、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四、研究重点。 (一)组织参加人员认真学习原成果的理论体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其操作方法和模式,验证原成果。 (二)寻找阅读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途径,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创出自己的特色。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经验应用于读写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读写中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应以激发小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参加读写活动。内容安排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习知识,提高水平。 3、层次性原则 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读写内容。 4、创造性原则 在运用验证原成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现象、新事实、新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出在开放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科学方法。 5、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小组提出的途径和方法,要适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六、研究对象 我区1—5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方法 1、事例剖析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分析,以便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读写结合课

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围绕“背影”这个特写镜头描写细节的独特魅力。 2、训练精选一个合适的切口,小处着笔,叙写亲情。 【教学重难点】 1、体味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2、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拓展延伸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问题探究。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三、感受作者围绕“背影”这个特写镜头描写细节的独特魅力。 1、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

读写结合的五种常见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316032537.html, 读写结合的五种常见方法 作者:凌志锋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1年第05期 关于读写关系,虽争论了几十年,但不可否认,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动笔墨不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能读千赋则善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话应该道出了读与写关系的真谛,读是吸收、前提,写是倾吐、升华,两者相辅相成。 “读写结合”的种种探索实践都证明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读写结合根植于语文教学的传统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一、摘录性读写 摘录是读书笔记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摘录的材料通常有:优美的词句、名言警句、文笔漂亮的片段或篇章,一些对自己的思想、学习有价值的数据、资料、知识等等。具体做法:(1)对精彩语段和名言警句摘录,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差。摘录时要上下衔接,不要断章取义。要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书名、页码。(2)对课内外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包括基础知识、艺术手法知识、文章结构知识、语法知识、写作知识等等。可分类记录,比如设计名言警句、优美段落、优美短文,学习方法,知识百花筒,小资料等栏目。坚持经常做摘录,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习惯,是综合性学习必备的条件之一。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积累,储备信息,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之以恒、不断探究的好品质。 二、批注性读写

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宋翟坨小学李霞 一、课题提出 1. 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重点,也是难点,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读与写的联系,或者收效甚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校仍然存在着“读写分离”的情况。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另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教师掌握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不够成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尤其是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独立阅读基本上就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有一套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更为重要。因此,我校特提出《小学中年级课内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力求通过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研究目的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试图解决长期以来语文课堂“读写分离”的状态,将阅读与写作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构建阅读与写作合理融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个性化运用教材的能力。 (2)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四年级阅读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训练途径的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四年级阅读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训练途径的探索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它根植于语文教学的传统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而且实践也证明它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叶圣陶老先生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指出:“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就如同造房子一样,基础打得越深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又高又大。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这就像踏脚踏车一样,道理很简单,但是你只懂得道理而没有实际的练习,踏上去还是要掉下来的。写就是练习的过程。读和写是学好语文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多读多写,并且把读写密切结合起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因此,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让学生爱读“乐”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与老师们分享几个读写结合的训练途径,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一、通过模仿,实现读写结合。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我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并超越文本,指

导学生仿句子、仿段落、仿思路,只要找准训练点,将阅读写作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融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1.仿写句子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文中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如《三顾茅庐》中模仿课文的句式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先请学生自读课文中语句,找出作者描写了隆中哪几种景物,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抓住了哪个特点用了哪个词?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老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些写法,再让学生迁移训练。 2.仿写段落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我们要注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

八年级《背影》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堂实录

八年级《背影》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堂实录 八年级《背影》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堂实录 八年级《背影》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堂实录 师:从结构的角度,我们来读读《背影》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教师领头)我与父亲12…… 生: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 师:这一段放在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生:总领全文,开篇点题。 师:PPT展示作文开头方法——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师:再读读结尾,近几年来12…… 生: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师: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生:照应前文,点明主旨。 师:总结作文结尾方法——照应前文,画龙点睛。 (PPT)写作启示——开头要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结尾要照应前文,画龙点睛。师:再读第一段(生读),这段着重写了什么?哪几个字要重读? 生:开篇点出“背影”,强调“最不能忘记”。 师:文章4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哪四次? 生: 1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师:这四次背影中,哪一次背影最不能忘记? 生: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师:对,这也就告诉我们在选材时要围绕什么来选材? 生:围绕中心选材。

(PPT)写作启示——选材要突出文章中心 师:如果单纯地描写父亲买橘子,故事会感人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1:望父买橘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我们在前面了解了他们家当时悲惨的境遇,在那样的环境下父亲那样做确实很感人。 生2:前面的内容都是在铺垫。 师:恩,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观察第二段和第六段,看看写了几件事? 生1:第二段,用几句话写出了几件事。 生2:第六段,用很多话只写了一件事。 师(PPT): 简叙:介绍家境,突现背景,表现心情,进行铺垫 详叙:动人的细节描写,便于抒发感情,增强故事的味道 师: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生: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 师:写得很细致吗? 生:没有,都是一笔带过,非常简略。 师:所以,这里提醒我们在叙事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详略得当。 (PPT)写作启示——叙事要详略得当。 师总结:整篇文章的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起来看看。 (PPT)(第1段)轻点一笔——开篇点题 (第2—3段)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第4段)穿插一笔——烘托蓄势 (第5段)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第6段)详叙一笔——突出主题 (第7段)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PPT)写作启示——记叙文写作模式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这里的“写” ,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写法的倾向,从一个角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明确训练目的。 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有的行文流畅,似流水淙淙;有的奔放豪迈,似热血沸腾;有的语言优美,宛若置身人间仙境;有的语言朴实,似娓娓道来,但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可以说,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运用文本?我认为,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读写结合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 (1)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诗人杜甫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以说,他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给写以更多的启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点进行设计读写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各部分变成了美丽的宇宙,想象丰富奇特,同时又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读来颇有气势。因此我将这段中的排比句确定为本段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设计: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讨论,谈体会。接着采用师生配乐合作读的方式,男生读“他的”,女生读“变成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说出运用了排比句式、并且每个句子句式相似的特点,从而明白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之后我出示了“你的____ ,变成了___ ,为我们_____ 。你的___________ ,变成了________,为我们_____ 。”,引导 学生进行小练笔,有许多学生写得不错,如“你的爱,变成了美丽的宇宙,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家园。你的身体,变成了美丽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你的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为我们指引方向。你的奉献,变成了无私的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这样学生就更好地理解了盘古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能够运用排比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而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2)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如《北京的春节》一课,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如在描写除夕一段时,开头第一句便点明了“除夕真热闹”,接下来便如家常般地写出了春节的热闹,从声音、色彩、味道等方面来写,可以说是调动了作者全身的感官来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感受到家家户户都是这么热闹,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领悟到其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在教学这段时,为了更好地深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写一写你是如何过除夕的。学生动笔写作,真实地写下自己的“除夕之旅” 。仔细看同学们的习作,不难发现,学生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来写除夕的热闹,同时又加上

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 【摘要】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长期坚持有效的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把阅读和练笔结合起来,并提供一定的范文作为学生练笔的“例子”,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这比任何解说都清楚明白而易学。加强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读写结合,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 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年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三年级的片断练习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片断练习中,宜以仿写和训练言之有序为重点。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是引导学生写作上路的阶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后,有规可循,写起来就不难。 (一)根据三年级教材中连句成段的一些规律,可采用下列几种训练形式进行仿写。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讲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所写的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怎样,还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的,然后仿照课文练习写一段话。 (2)按总起分述顺序写。“总起→举例→小结”或“总起→分述”,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段落结构形式。总起分述段写法的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这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出了写的门道后,就应要求学生结合写来加深认识。例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可以“小花坛真美”为总述句,用“总起→举例→小结”的形式写一段话。 (3)训练描写动植物的顺序。学生写状物的难点在于理不出顺序,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出状物的顺序。描写动植物的外形不外抓住特点按顺序写。描写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要么从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例如:学习了《翠鸟》后,可仿照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写法,规定按耳朵、眼睛、嘴、脚、毛等外形顺序及活动特点写“小兔”。学习《爬山虎的脚》,可规定按花、杆、枝、叶的顺序写“三角梅”等。 (4)按写连续动作的先后顺序写。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观察得不仔细,描写动作往往不具体或顺序颠倒。又由于受方言影响,不能准确运用动词。教师在有关课文的讲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换词比较推敲词语用法,接着进行仿写。此外,还可以进行对话仿写等。 二、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和改写。 学生经过一年时间“言之有序”的片断训练后,到了四五年级,除了继续进行片断仿写外,应进一步把培养想象和发展思维、丰富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想象能力,又能把想象的结果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丰富了语言。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 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1.“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活动结合起来,作文教学结合指导学生写生活的事。(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 2.“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 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学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这次试验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在三、四、五年级各一个教学班进行验证。验证结果,除达到前两个阶段的综合要求外,学生喜读爱写蔚然成风,平均每学期每个学生作文50多篇,程度较好的写了近百篇,个别尖子学生写了200多篇。 (4)深究阶段(从1983年秋至1986年秋)。1983年丁老师在总结记叙文“三十法”的基础上,提出“读写结合五步训练”的实验设计。这个阶段,教改试验进一步发展。丁老师进一步总结了教改试验的八条基本经验:(1)面向全体,偏爱差生;(2)寻美作文,练文炼人;(3)读写对应,有机结合;(4)杂中求精,打好基础;(5)乱中求序,分步训练;(6)华中求实,突出重点;(7)死中求活,交给规律;(8)劳中求逸,减轻负担。主要著述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5)物化阶段(从1986年至现在)。为了巩固和发展教改试验的成果,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丁老师从1986年1月着手主编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经过20个月的艰苦努力,到1988年10月止,已完成《五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全套10册。 ·读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体现的几个特点 从表上,可以表明:整个实验在时间上坚持了连续性,在实验内容上坚持了系统性,在实验范围上坚持了扩展性,在实验过程上坚持了探索性,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学生学法,整个实验在实践的沃土中诞生、发展,并得到实践的检验,体现了整个实验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 一: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在总结读写结合基础经验的基础上,丁老师进一步概括了读写结合符合条基本理论,并把它渗透和运用到读写结合的教材教法和学法中去。 (一)读写结合符合学习迁移原理 丁老师认真地探索读与读、读与写的迁移,归纳出7条读写对应规律(上面提及的读写结合学习法),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稳定性。同时设计读写转化模式及其训练步骤,见下表: 1.句与句的读写转化 这是一种由读到写的横向对应的转化训练。 2.由句到文的扩展 这是由句到文纵向对应扩展的训练。上述两个方面的训练,抓的是“记叙文的要素”这一文章规则的基因,通过一个个单项技能训练,构成整个语文的技能训练系统。教材安排50项读写结合基本功,实现50项读写转化。这样读写结合的训练,最终形成读与写技能同步发展的训练体系,学生也在这些有计划的训练中逐步提高了读写能力。 (二)读写结合符合系统科学 丁老师着重探索读写结合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系统本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设计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系统训练规划,使教材体现了全局观和重点观的高度统一,使训练达到了计划化、序列化、规格化、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题和读写结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题 和读写结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二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题 1.找春天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掉棉袄,()出家门,()向田野,去()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春天来了!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3. 为什么说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 2古诗两首。 1.下面的诗句分别描写了四个季节的景象,请用直线把它们连起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夏 映日荷花别样红秋 北风吹雁雪纷纷冬 2.读诗意写诗句。 (1)野火是不能把原野上的小草烧尽的,因为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2)一个小孩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3.《草》的作者是朝诗人。 3笋芽儿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是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1.辨别这是谁发的声音。 沙沙沙,沙沙沙雷公公 轰隆隆,轰隆隆小燕子 叽叽喳喳春雨姑娘 2.笋芽儿钻出地面看到了什么?请用“”标出来。 3.想一想,写一写。 笋芽儿钻出地面。 桃花红着脸对她说:“。” 柳树摇着长辫子说:“。” 小燕子叽叽喳喳地说:“。” 4.小鹿的玫瑰花 1.选择合适的内容填空。 玫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小鹿只能()的躺在床上养病。 花骨朵()长大了。 2.鹿弟弟认为玫瑰花白栽了是因为: 后来小鹿弟弟又认为玫瑰花没有白栽是因为:() A:小鹿弟弟看到了玫瑰花。 B:美丽的玫瑰花给森林中的小伙伴带来了快乐。 5泉水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山上有一座。”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研究课题实施方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课本上一篇篇精彩的美文,老师和学生都能被深深地打动,学生发言积极,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一到习作课的时候,学生就一个个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段话来,即使能写出来的,也大多是错别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为什么在阅读课上能言善道的学生,一到了习作课就没内容可写了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一是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匮乏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导致了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第二是新课改后的习作课,有些内容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无法亲身实践,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新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也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凝聚着编写老师的一片心血。何不让写作训练以课文为依托,从“读”悟“写”,以“写”促“读”,进行“读写结合”呢?这样,学生有感而发,有内容可写,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的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信息相对闭塞,学生的见闻有限,阅读质和量又都不高,进行读写结合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种教学策略。读写结合是是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我们的任务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吃透教材,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素材有了,写作兴趣也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农村学生的作文真正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而不再是生搬硬造,空洞无物的文章。 二、课题界定 “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按照系统、有效教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有利于读写沟通、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操作性、引领性的教学基本框架或结构。读和写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读写并重,训练为主。以课文为基础,了解其表达上的特点,学以致用,模仿练习,随堂练笔。在读写结合时,围绕着几篇课内、课外一组文章,进行练笔训练。 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训练,指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训练的要求指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例析

“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例析 ——以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为例 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室魏小娜 摘要: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为避免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特梳理出“促写”型读写结合、“促读”型读写结合、“任务”型读写结合三大类课型。并结合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例析了三类读写结合课型的基本功能、读写结合点和常见教学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型分类;课例分析 尽管“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语文能力,但是中外母语教育实践都已证明:“阅读”和“写作”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共享知识,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对“读写结合”基本理论和实践路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读写结合的实践方式也应该越来越丰富、有效。 然而,国内目前语文课堂中流行的“读写结合”还存在目标不明、落点不准、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鉴于此,这里尝试结合国内外读写结合的优秀案例和理论观点,尝试梳理“读写结合”的不同课型,明确不同类型读写结合的基本功能、读写结合点和常见教学形式。并结合人教版高段语文教材举例,供一线老师参考。 需要明确的是:不论哪种课型,既然称之为“读写结合”,从总体上看其中的“阅读”和“写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不宜厚此薄彼。但是为了方便教师有目的地选择课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读写结合,这里依据读写结合中“阅读”和“写作”相对侧重点的不同,划分出系列课型。 一、“促写”型“读写结合 “促写”型“读写结合”,是指借助阅读来促进写作的“读写结合”教学课型。该课型中,阅读为写作服务,重在通过阅读来为写作提供语言积累、素材资源、文本形式和写作技法等内容,“写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这一读写结合课型在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积淀:无论是古代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现代语文教育家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还是一线教师广泛采用炼字、造句、仿句、析句、改句、仿写等教学方法,本质上都是在追求“促写”型“读写结合”。

四年级读写结合点汇总

四年级读写结合教学内容 一、教材本身安排的小练笔(安排了13次) 1、第一单元的《古诗两首》第四题:诵读《春日偶成》,细细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练习一处处留心:第三小题:观察下面这幅图写一段话。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动些?写好了,再有声有色地诵读一下。 3、《人类的“老师”》第五题: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文字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 4、练习二的处处留心第一题:爸爸带小芳坐了一次磁悬浮列车。下面是小芳跟爸爸的对话。先读读,再加上标点 5、练习二还安排了一次“说说写写”,根据提供的《受骗以后》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6、《三顾茅庐》一课的第五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7、《鸟语》一课第四题: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8、《天鹅的故事》第五题: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9、练习五处处留心的第二小题:选一种你喜欢的,抓住特点创作一则谜语。第三小题:让爸爸、妈妈猜猜你创作的谜语。 10、《沙漠中的绿洲》中的第五题: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11、《云雀的心愿》一课的第五小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 12、练习六:处处留心第三小题:大家来开动脑筋,帮助小芳编顺口溜,看谁编得最合理,编得最有意思。 1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第五题:“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二、教材解读后每一课的训练点 《1走,我们去植树》以“树木的自述”为 《2第一朵杏花》 1读好对话,感悟对话的方法,练习写多种形式的提示语的人物对话。 2品读第六自然段描写春天的景色,为习作1做铺垫。 《3燕子》 1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自己观察某个小动物,抓住特点,描写外形。 2品读第六二自然段描写春天的景色,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观察春景的特点来写,为习作1做铺垫。 《5苹果里的五角星》介绍一种发现来自于生活实践 《6最佳路径》读最后一节后,提问:如果你是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的专家评委,说说并写出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原因吗? 《7人类的老师》 1朗读第六自然段,然后在省略号处补充一段话,并用上“模仿”一词。 2运用总分总的结构,举例子,列数字的方法来进行片断练习 《8三顾茅庐》读懂重点语句,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等,片断练习。

《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计划

《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计划 《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怕写作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大拦路虎! 究其原因,作文教学存在着“高”、“难”、“死”三字现象: “高”为目标高,不顾学生客观实际,人为的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作文,不仅要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还要讲究表达的技巧,结构的安排,真是面面俱到,使学生无所适从。 “难”为操作难,两节作文课的时间,教师从审题到中心,从内容到语言,讲得口干舌躁, 学生则听得一头雾水,习作时更是步骤繁多,选材、提纲、草稿、评议、修改,抄写,教师批改后还得再改,再抄,真是一道没完没了的工程。 “死”为形式死,教师常常不愿像准备阅读课那样去创设生动活泼的作文情境,构建灵活多 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教起来总是走老路,规定要求、圈限思路,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不投入,,写作无激情,为作文而作文。 正是上述的“目标过高”、“操作过难”、“形式过死”的作文教学问题使得学生远作文、厌作文、甚至怕作文,更难以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因此要让学生爱作文、乐作文,只有改变作文“高、难、死”的现状,改变学生的情感和操作技能,让它变得更加平易 近人! 根据以上情况,制订“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研究计划。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在阅读材料中,往往有具体的场合、景象和境地,通过教学营造了情感的氛围,使学 生如置身其中,会产生相应的体验,情动而辞发,激发了写作动机和兴趣,作文就显得亲切了。 2、在阅读教学中,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格式、遣词造句,谋篇面局的方法直观 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学生从范文中不但可以学习到语言和表达方式,还可以学到范文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而这些知识要是在作文课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题和读写结合

二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题 1.找春天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掉棉袄,()出家门,()向田野, 去()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 找啊。 春天来了!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 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3.为什么说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 2古诗两首。 1.下面的诗句分别描写了四个季节的景象,请用直线把它们连起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夏 映日荷花别样红秋 北风吹雁雪纷纷冬 2.读诗意写诗句。 (1)野火是不能把原野上的小草烧尽的,因为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2)一个小孩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 不到了。 3.《草》的作者是朝诗人。

3笋芽儿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是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 1.辨别这是谁发的声音。 沙沙沙,沙沙沙雷公公 轰隆隆,轰隆隆小燕子 叽叽喳喳春雨姑娘 2.笋芽儿钻出地面看到了什么?请用“”标出来。 3.想一想,写一写。 笋芽儿钻出地面。 桃花红着脸对她说:“。” 柳树摇着长辫子说:“。” 小燕子叽叽喳喳地说:“。” 4.小鹿的玫瑰花 1.选择合适的内容填空。 玫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小鹿只能()的躺在床上养病。 花骨朵()长大了。 2.鹿弟弟认为玫瑰花白栽了是因为: 后来小鹿弟弟又认为玫瑰花没有白栽是因为:() A:小鹿弟弟看到了玫瑰花。 B:美丽的玫瑰花给森林中的小伙伴带来了快乐。

小学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读写结合教案

爬山虎的脚读写结合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2、学习作者巧妙地利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具体描写周围的事物。 3、让学生们在体会作者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细心观察的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在读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时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多媒体展示原文)

原文: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画出相关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3)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4)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板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