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水漂中的物理学原理

打水漂中的物理学原理

打水漂中的物理学原理

打水漂中的物理学原理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定有一种游戏,那就是打水漂。想象一下,黄昏时分,晚风清凉,你牵着伴侣的手走在湖边,这时你捡起一片石片扔在水中,你想象中是石片掠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可是只听扑通一声,身边的伴侣一边抹掉脸上的水,一边还惊恐地望着你,场面是多么尴尬?所以为了各位的幸福,本期就讲讲如何打一个成功的水漂。

从力学原理来讲,石片能从水面上弹起,那必定是水面给它向上的力大于它自身的重力,那我们就需考虑这个力从何而来?当石片掠过水面时,会带动它下面的水快速流动,根据伯努利原理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所以与石片接触的水面压强减小,而更下方的水压不变,这样水体就会对石片产生向上的压力,当压力大于石片的重力时,石片就会往上弹,这样重复多次就是打水漂现象。了解了打水漂的原理后,怎样才能打出一个完美的水漂呢?事实上,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法国科学家克里斯托夫·克拉内就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发在了《nature》上,要知道,有一篇《nature》的文章几乎是可以在国内的任何高校中做教授的,他的研究成果指出,打一个成功的水漂需要几个条件,一是石片的形状,扁平的石片可以通过增大石片与水面的接触面积,获得更大的升力;二是抛射速度和石片自旋转速度,这两者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水流速度造成更大的压强差来获得更大的升力,三是抛射角度,实验和理论都证实了当石片首次触水与水面成20度角时效果最好,这是因为无论自旋速度、抛射速度如何,石片与水面的攻角在20°时,石片与水面的接触时间都最少,而该接触时间就决定了能量损耗的大小,接触时间越短能量损耗越少。

以上就是打一个成功水漂的所有要素:尽量用又扁又圆的石片,扔的力量越大越

好最好还能让石片转起来,攻角要尽量做到是20°。

大学基础物理学课后习题答案_含思考题(1)

大学基础物理课后答案 主编:习岗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思考题: <1-4> 解:在上液面下取A 点,设该点压强为A p ,在下液面内取B 点,设该点压强为B p 。对上液面应用拉普拉斯公式,得 A A R p p γ20= - 对下液面使用拉普拉斯公式,得 B B 02R p p γ= - 又因为 gh p p ρ+=A B 将三式联立求解可得 ??? ? ??-= B A 112R R g h ργ <1-5> 答:根据对毛细现象的物理分析可知,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与温度有关,毛细水上升的高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越低,毛细水上升的高度越高。在白天,由于日照的原因,土壤表面的温度较高,土壤表面的水分一方面蒸发加快,另一方面土壤颗粒之间的毛细水会因温度升高而下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土壤表层变得干燥。相反,在夜间,土壤表面的温度较低,而土壤深层的温度变化不大,使得土壤颗粒间的毛细水上升;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水汽也会因为温度下降而凝结,从而使得清晨时土壤表层变得较为湿润。 <1-6> 答:连续性原理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推出的,连续性原理要求流体的流动是定常流动,并且不可压缩。伯努利方程是根据功能原理推出的,它的使用条件是不考虑流体的黏滞性和可压缩性,同时,还要求流动是定常流动。如果流体具有黏滞性,伯努利方程不能使用,需要加以修正。 <1-8> 答:泊肃叶公式适用于圆形管道中的定常流动,并且流体具有黏滞性。斯托克斯公式适用于球形物体在黏滞流体中运动速度不太大的情况。 练习题: <1-6> 解:设以水坝底部作为高度起点,水坝任一点至底部的距离为h 。在h 基础上取微元d h ,与之对应的水坝侧面面积元d S (图中阴影面积)应为坡长d m 与坝长l 的乘积。 练习题1-6用图 d h d F

物理学原理暗藏赢利之道

如果将企业看成由各个环节构成的链条,其强度则取决于各个环节的强度,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往往就是链条的断裂点,即“制约点”。企业只有控制好“制约点”才能赢。 20多年前,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博士开始将物理学等“硬科学”融入其对企业管理的思考。有人认为这种思路很疯狂,“分子、离子等可以测量,但‘人心难测’,把硬科学应用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实在不可思议。” 但这位近乎偏执的物理学家却一直醉心于此项研究,并先后写成了《目标》、《关键链》等书。日前,他来到上海,向中国企业家详细阐述“制约法”的妙用。 链条强度取决于各环节强度 在高德拉特看来,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是基于固有的简单性组合而成,比如宇宙存在的多种运动形式,只需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便可基本解释清楚。如果能将企业组织结构绘制成图,便可清晰地看到组成企业的各个部门子系统,只需找到每个子系统的关键点并加以控制,便可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高德拉特认为,所谓的关键点即为企业管理的难点所在。如果将企业看成由各个环节构成的链条,其强度则取决于各个环节的强度,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往往就是链条的断裂点。他把这种最薄弱的环节命名为“制约点”,即上述的关键点。 配备“保护性产能” 为了让人们对“制约法”形成进一步的认识,高德拉特出了一道题:“在一条生产线的某个工作站中,包括折旧、营运费用等在内的日常开支是每小时300美元。如果这个工作站停工一个小时,请问企业将为此损失多少?” 有人说是300美元,有人认为更多———因为要考虑机会成本,高德拉特的看法则是:首先要知道这个工作站是否为整条生产线的关键点。如果是,那么就要计算整条生产线停工一小时的损失;如果不是,只要设有足够的“保护性产能”,就不会发生损失。 所谓“保护性产能”,是指企业发生意外导致正常生产中止时可以投入的备用生产资源。 在多数人眼里,预设闲置的备用资源是一种浪费,但高德拉特认为它们甚有必要,这部分保护性产能在平时看似一种资源浪费,却是正常生产的有力保证。 挖尽“制约点”的潜能 如今,众多管理者最关心的是成本,主张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以降低成本,以致于陷入了一个“成本世界”,但这样做反而容易延长生产周期、延误交货时间。 高德拉特主张,生产周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准时交货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有效产出”,因此管理者们应转变思维,从“成本世界”跳到“有效产出世界”。

荡秋千的物理原理

The swinging physics principles 【Abstract】This paper reference of various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former using angular momentum conserva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mechanical energy conservation, torque, analyzes the swing work method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nd function conversion problem.。【Keys】Swing; Energy conversion; Torque work; Angular momentum conservation 荡秋千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秋千大约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据南朝梁代宗懔著的《荆楚岁时记》说:糖(即秋千的古写)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趣者.后中国女子学.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日:糖.楚俗谓之施钩,涅巢谓之骨索.唐朝诗人王建有《秋千词》描写少女子比赛荡秋千的情景: 长长丝绳紫复碧,塌塌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旁人送上那足贵,终睹明蹭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很明显,古人就知道了秋千的乐趣之外的物理原理,从现在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种情况来分析荡秋千时的物理原理。 第一种情况,我们设定:把秋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松手,让秋千自由振荡。这时我们可以解释为:当秋千在最高处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逐渐减少,动能逐渐增大;到达底部时重力势能为零,动能最大;接下来,秋千速度逐渐减少,动能逐渐减少,重力势能逐渐增大;到达顶部,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如此周而复始重复上述过程,重力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这是我们经常讲解的东西,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第二种情况,我们设定:秋千开始时是在最底部静止,然后由另外的同学推动秋千振荡,同时周期性的不断给秋千一个推力,从而使秋千不断的升高。这个过程怎么解释呢?我认为,推秋千的人给秋千施力的过程,就是秋千加速的过程,也就是秋千动能增加的过程。重复性的推动秋千,就是秋千的动能不断增加的过程,而秋千在离开推秋千以后又把增加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整个秋千系统重力势能不断增加,其高度也越来越高。 第三种情况,我们设定:没有另外的人推秋千,只有一个荡秋千的人,他也可以把秋千从静止,逐步荡的越来越高。仔细观察、分析,我们会发现,开始时,如果荡秋千的人立在秋千上不动,秋千又是处在最底处,他是不可能将秋千荡起来的!他要将秋千拉开一段距离,然后迅速登上秋千,这时秋千就能在小幅度内自由振荡,动能、势能不断转化。接下来再仔细观察,当秋千在最高处时,人是直立在秋千上的,秋千向最底处运动时,人会迅速的向下蹲,到达底部,人已经处在蹲的状态,秋千继续运动,人又会慢慢的站立起来,到达最高处,人已经是直立在秋千上了。如此周而复始,荡秋千的人会把秋千荡的越来越高,甚至会荡到水平状态。显然,单纯用动能、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因为秋千的高度不断增加,重力势能不断增加,不能和动能守恒! 对于前两种情况,我们可以把秋千看做是一个单摆,我们在起摆的时候给它能量:在最低点给它一初始速度即动能,或者增加它的起摆高度即势能。于是秋千就会像单摆一样,在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做阻尼振动,最终我们原来施与的初始能量会在阻力的作用下逐渐耗尽,然后秋千就会停止摆动。

初中物理学习资料:中考物理必须知道的150句话!易错点整理,建议收藏

初中物理学习资料:中考物理必须知道的 150句话!易错点整理 中考物理必须知道的150句话,物理老师教学经验整理,很多同学最容易错的知识点总结,建议为孩子收藏! 力学: 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刻度尺读数需要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4.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5.量筒不但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还可以用“排水法”测量固体的体积6.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7.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8.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9.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10.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11.平均速度表示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而瞬时速度表示某一位置或某一时间点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12.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1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4.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15.乐音和噪声没有严格的界限,与地点、时间、环境及人的心情都有关系16.乐音三要素:①音调(声音的高低)②响度(声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17.防治噪声三个环节:①声源处②传输路径中③人耳处 18.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1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0.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1.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2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3.力的示意图是简单的画法(不用分段) 2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定律

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定律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在盛水容器中,有4个体积完全相同的物体:A是一浮于水面的正方体木块;B是用线吊着浸没在水中的长方体铁块;C是悬浮在水中的空心钢球;D是圆台形石蜡块,它沉于容器底面并与容器底无缝隙紧密结合,试比较分析A、B、C、D所受浮力的情况. 例 2 有一木块,放入水中静止后,有的体积露在水面上,若将它放入另一种液体 中时,有的体积浸入液体中,求液体的密度.

例3 如图,现有一正方体的物体悬浮于密度为的液体中,其边长为L,上表面距液 面的深度为h,那么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即为.请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阿基米德原理.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下面的哪些因素有关外?(). A.物体的体积B.物体的密度C.液体的密度D.物体所在的深度 E.物体的形状F.物体排汗液体的体积G.物体的重力 2.如图所示是同一长方体放在液体中的情况.长方体在图()中受到的浮力最大,在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 3.选择正确答案(). A.密度大的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一定大 B.潜水员在水面下50米比在水面下10米受到的浮力大 C.将体积不同的两个物体浸入水中,体积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大 D.体积相同的铁球和木球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一定相等 4.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放入酒精中,弹簧秤的示数等于(). A.物体受到的重力B.物体受到的浮力

C.物体受到的重力减去它受到的浮力 D.物体受到的浮力减去它受到的重力 5.如图所示,A为木块,B为铝片,C为铁球,且,把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则(). A.由于铁的密度大,所以铁球受的浮力最大 B.由于铝片面积大,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也大,因此铝片受到的浮力最大 C.由于木块要上浮,所以木块受的浮力最大 D.三个物体所受浮力一样大 6.如图所示,若A物压在B物上,A物露出水面体积为,若将物A用细绳挂在B下,B 物露出水面体积,则() A.B. C.D.无法比较大小 7.把一个密度为10.2×103kg/m3的实心合金块投入水银中,这时合金块浸入水银中的体积和总体积之比为()(已知水银的密度为13.6×103kg/m3) 8.一木块浮在水面上时,总体积的1/5露出水面,把它放在另一种液体中,总体积的1/3露出液面,则水与这种液体的密度之比为() A.5∶6 B.15∶8 C.6∶5 D.3∶5 9.在盛水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冰,待冰全部熔化后将发现杯中水面() A.升高___________N,弹簧秤的示数为_________N;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密度为0.8×103kg/m3的液体中,则铁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 10.把一块圆柱体的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把金属块的3/5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和把金属块全部没入某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相等,那么两次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之比是_____,液体的密度之比是______. 11.将重是2.5N的物体A放进水中,它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如图甲,在A上面再放一个体积与A相同的物体B,恰好A、B两物体全部浸入水中,且B上表面与水面相平,如图乙,求B物体的物重是多少____________N.

YWE滚齿机切向刀架加工蜗轮(飞刀)分头计算:

YWE滚齿机切向刀架加工蜗轮(飞刀)分头计算:

————————————————————————————————作者:————————————————————————————————日期:

YW3150E滚齿机切向刀架加工蜗轮(飞刀)分头计算: 分头原理:机床工作台不动时,每次分头前应将展成传动链脱离开,然后,将刀架精确位移一个蜗轮的分度圆周节.即:T=MsΠ(Ms——蜗轮轴向模数) 刀架传动结构如图所示: S=2Π的模数丝杆的作用是带动刀架移动. 当脱开离合器是可使展成传动链断开,此时,可通过分头手

柄带动来完成一个周节的精密移距.达到多头蜗轮的分头目的. 分头手柄转数计算: 设刀架移动一个周节T时,手柄转数为转数n.则n=T/S/25=25T/S=25MsΠ/2Π=12.5Ms(转) 分头操作程序: 1:按自己习惯传动方向将手柄转动1-3圈,并对准零位刻线.作用:消除传动间隙. 对准0位. 2:锁紧离合器主动盘.作用是防止分头时产生转动而影响分头精度. 3:松开离合器主动盘的三个螺栓,使主、被动离合器分开。作用是断开展成传动链. 4:按1的旋转方向,使分头手柄转动几转. 作用是移距、分头. 5:锁紧离合器的三个螺帽. 作用是连接展成传动链. 6:松开离合器主动盘螺栓. 7:开动机床,加工另一头齿形. YW3150E滚齿机用切向刀架加工蜗轮切向加工时的差动链计算: 1:切向运动平衡式 ΠmZ/t×25/1×30/34×34/30×24/24×40/40×2/25×a2c2/b2d2×36/72×i合成×e/f×i分×1/108=1转(工件)

物理化学知识点(全)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容摘要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变化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 U Q W ?=+ d U Q W δδ=+ 适用条件:封闭系统的任何热力学过程 说明:1、amb W p dV W '=-+? 2、U 是状态函数,是广度量 W 、Q 是途径函数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变化中的应用----常用公式及基础公式 2、基础公式 热容 C p .m =a+bT+cT 2 (附录八) ● 液固系统----Cp.m=Cv.m ● 理想气体----Cp.m-Cv.m=R ● 单原子: Cp.m=5R/2 ● 双原子: Cp.m=7R/2 ● Cp.m / Cv.m=γ 理想气体 ? 状态方程 pV=nRT

? 过程方程 恒温:1122p V p V = ? 恒压: 1122//V T V T = ? 恒容: 1122/ / p T p T = ? 绝热可逆: 1122 p V p V γγ= 111122 T p T p γγγγ--= 1111 22 TV T V γγ--=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相变化中的应用----可逆相变化与不可逆相变化过程 1、 可逆相变化 Q p =n Δ 相变 H m W = -p ΔV 无气体存在: W = 0 有气体相,只需考虑气体,且视为理想气体 ΔU = n Δ 相变 H m - p ΔV 2、相变焓基础数据及相互关系 Δ 冷凝H m (T) = -Δ蒸发H m (T) Δ凝固H m (T) = -Δ熔化H m (T) Δ 凝华 H m (T) = -Δ 升华 H m (T) (有关手册提供的通常为可逆相变焓) 3、不可逆相变化 Δ 相变 H m (T 2) = Δ 相变 H m (T 1) +∫Σ(νB C p.m )dT 解题要点: 1.判断过程是否可逆; 2.过程设计,必须包含能获得摩尔相变焓的可逆相变化步骤; 3.除可逆相变化,其余步骤均为简单变化计算. 4.逐步计算后加和。 四、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1、基础数据 标准摩尔生成焓 Δf H θm,B (T) (附录九) 标准摩尔燃烧焓 Δc H θ m.B (T)(附录十) 2、基本公式 ?反应进度 ξ=△ξ= △n B /νB = (n B -n B.0) /νB ?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Δr H θm.B (T)= ΣνB Δf H θ m.B (T) ?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Δr H θ m.B (T)=-Σ νB Δc H θ m.B (T) (摩尔焓---- ξ=1时的相应焓值) ?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热的关系 Q p =Δr H Q v =Δr U Δr H =Δr U + RT ΣνB (g) ?Kirchhoff 公式 微分式 d Δr H θ m (T) / dT=Δr C p.m 积分式 Δr H θm (T 2) = Δr H θ m (T 1)+∫Σ(νB C p.m )dT 本章课后作业: 教材p.91-96(3、4、10、11、16、17、38、20、23、24、28、30、33、34)

物理学原理

一、填空题、选择题 1. 有两束相干光, 频率为ν,初相相同,在空气中传播,若在相遇点它们几何路程差为r 2-r 1 则相位 差。 2. 光强均为I0的两束相干光相遇而发生干涉时,在相遇区域内有可能出现的最大光强是, 可能出现的最小光强是。 3. 如图,如果S1、S2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P点的距离分别为r1、r2和,路径S1P垂直穿过一块厚度为t1,折射率为n1的介质板,路径S2P垂直穿过厚度为t2,折射率为n2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可看作真空,这两条路径的光程差等于:【】 1 1 2 2 1 1 1 2 2 2 1 1 1 2 2 2 1 1 1 2 2 2 t n t n ) D ( ;) t n r( ) t n r() C ( ]; t)1 n( r[ ] t)1 n( r[ )B ( ); t n r( ) t n r()A ( - - - - - + - - + + - + 题3图

一、填空题、选择题 1. 试分析在双缝实验中,当作如下调节时,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 (A) 双缝间距变小: ; (B) 屏幕移近: ; (C) 波长变长: ; (D) 如图所示,把双缝中的一条狭缝挡住,并在两缝垂直平分线上放一块平面反射 镜: ; 2. 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S 1 = SS 2用波长为λ的光照射双缝S 1、S 2,通过空气后在屏幕上 形成干涉条纹,已知P 点处为第三级明条纹,则S 1、S 2到P 点的光程差为 。 若将整个装置放于某种透明液体中,P 点为第四级明条纹,则该液体的折射率 。 题1图 题2图 二、计算题 3. 在双缝干涉的实验中,用波长nm 546=λ的单色光照射,双缝与屏的距离D=300mm ,测得中央明条纹两侧的两个第五级明条纹之间的间距为12.2mm ,求双缝间的距离。

荡秋千原理

《荡秋千原理》 “荡秋千”原理1:秋千所荡到的高度与每一次加力是分不开的,任何一次偷懒都会降低你的高度,所以动作虽然简单却依然要一丝不苟地“踏实”。 每个人都会做却又不屑于做的动作和事情,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甚至你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动作,自己都不记得。比如你每天都会把垃圾袋带出去扔掉,你会记得你用怎样的动作扔掉的吗?这也正像全世界都谈论“变化”“创新”等等时髦的概念时,“踏实”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可是你真正做到了新含义的“踏实”了吗? 先看一个事例: 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掌握着西班牙军队的各种情报,可他却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联络。然而,美国总统又要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一名叫作罗文的人被带到了总统的面前,送信的任务交给了这名年轻人。 一路上,罗文在牙买加遭遇过西班牙士兵的拦截,也在粗心大意的西属海军少尉眼皮底下溜过古巴海域,还在圣地亚哥参加了游击战,最后在巴亚莫河畔的瑞奥布伊把信交给了加西亚将军。而罗文被奉为英雄。 这就是2000年被美国《哈奇森年鉴》和《出版商周刊》评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第六名的《致加西亚的信》。 只要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罗文所做的事情一点也不需要超人的智慧,只是一环扣一环地前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做事并不等于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它需要的是有韧性而不失目标,时刻在前进,哪怕每一次仅仅延长很短的、不为人所瞩目的距离。 “突然”的成功大多来自这些前进量微小而又不间断的“脚踏实地”。 作者:缎素素回复日期:2004-10-1317:27:22 “荡秋千”原理2:后一次所达到的高度与前一次是分不开的,环环相扣的“踏实”可以达到分散几次望尘莫及的效果。 “踏实”不是放弃思考的权利。 你也许会说,做这样琐屑的事情也会积攒出成功吗?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身边的同龄人的故事吧! 大学时读经济管理的赵小姐来公司已经半年了,她的职位是财务助理,实际上更类似于一个打杂的。赵小姐每天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报表,而她只需要把这一摞报表复印、装订成册即可。在财务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时,她会去凑个手。 面对这样凌乱而且不太可能有发展机会的工作,你是不是得过且过,然后寻找一个机会跳槽?我们来看一下赵小姐的做法。 在她复印并装订报表的时候,先仔细地过目各种报表的填写方法,逐步地用经济学分析公司的开销,并结合公司的一些正在实施项目,揣度公司的经济管理。工作第八个月的时候,赵小姐书面汇报了公司内部一些不合理的经济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现在的她,已经是公司的高层决策人。 很显然,处理和分析日常琐屑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动力。也就是说,在折纸、摆谷粒这样简单的动作中,要自主地发挥本身具有的内涵。你要能够在很基础很凌乱的事情中保持冷静的分析、思考,这样你才会把自己所做的升华为成功。否则,就算你再踏实,日复一日只是单纯的重复罢了。

(八年级物理教案)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 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 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 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现代力学基础报告-荡秋千

现代力学基础报告荡秋千中的力学问题分析 学院名称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年12月

1 建立力学模型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单摆问题。单摆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如钟摆,其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系统由质量不计、不可伸长的细线和固定在摆线一端直径远小于摆线长度的小球组成。摆线与竖直方向夹角记为a ,其运动微分方程为: 当最大摆角a 小于5°时,a sina ,其运动微分方程为 对于荡秋千问题,如果把人和秋千组成的系统看作一个摆, 摆线在O 点处是固定的, 摆线自身的伸缩和摆线的质量忽略不计.设想人在最大偏转角处迅速下蹲, 在最低点处迅速站立,下蹲和站立的过程都在瞬间完成.人体的下蹲和站立导致了系统质心的升降, 相当于有效摆长改变.这样, 我们就把人和秋千组成的系统抽象为一个摆长可变的原摆, 称之为可变摆长原摆模型,如图2所示。 在完成一次摆动的过程中,人质心经历的变化为:,其中人站立时的有效摆长 ,人下蹲时的有效摆长 。 2 运动过程分析 现在我们把人、秋千和地球所组成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这样在荡秋千的全过程中, 系统所受到的外力只有悬点的约束反力, 其值与摆线张力T 相同, 为一 图1 单摆的力学模型 图2 荡秋千的力学模型

变力。但是, 因为悬点固定, 此外力并不做功。重力为保守力, 使人下蹲和站起的力为非保守内力。根据功能原理:“一切外力与非保守内力所作功之和等于质点系机械能的增量。”因为 外力并不做功, 所以有非保守力做的功A= E.现在我们来研究图1 所示的可变摆 长单摆模型的第一次摆动。 首先,: 然后,:该过程机械能守恒, 然后最低点站立,, 因此过程中重力和张力对悬点O 的力矩为0 , 所以 动量矩守恒。所以 在此过程中人体内力所作的功一部分转化为系统的重力势能, 而另一部分转化为动能。 然后,,人体无变形, 系统机械能守恒,所以 第一次过程非保守力做的功 系统机械能增量 由上可知,经过一次摆动,系统质心升高,由功能原理知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答案解析 1.(2018?淄博)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小桶、石块、细线等器材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 的重力的关系。 (1)部分实验操作步骤如图所示,遗漏的主要步骤是测量空桶的重力,若将遗漏的步骤标注为D,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是D、B、A、C(用实验步骤对应的字母表示)。(2)小明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从表中数据可知石块受到的浮力是 0.2N,排开液体的重力是0.2N.小明根据它们的大小关系归纳出了实验结论并准备结束实验,同组的小丽认为实验还没有结束,理由是通过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会具有片面性或偶然性,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应该是换用不同液体重新实验。 实验步骤 A B C D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6 1.8 0.5 0.3 (3)实验结束后,小明还想进一步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取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分析】(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要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就要测出物体的浮力,可根据F浮=G﹣F示得出,然后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两者进行比较即可验证。 (2)根据称重法求出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用桶和水的总重力减去桶的重力算出排开水的重力;为了找普遍规律,需要换用不同的液体再次实验;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要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需要选用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使其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解答】解: (1)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需要测出物体排开水的重力,需要先测出空

魔术中的物理结题报告

魔术中的物理结题报告 篇一:高中生_研究性学习报告___魔术中的物理 研究性学习报告——魔术中的物理 魔术,相信大家一定多很熟悉,他以其特有的神秘感和趣味性深受大家的喜爱。目前大多数魔术仍未被解秘,在少部分被揭秘的魔术背后,其实大多是欺骗你眼睛的伎俩。那神秘莫测的魔术背后是否有一些科学的物理道理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魔术接近我们的生活,有一定趣味性和新颖性,一方面是希望增进大家对魔术的认识,提高大家对魔术的欣赏能力,领悟到神秘事物背后是蕴藏着朴素真理的;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希望激起大家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促使大家在生活中运用课堂中学习的物理知识和规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得趣,趣以促学。 我们的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法,比较法,类比法,综合法,系统法等。(1)具体的研究过程(1)是制定实施课题方案,论证可行性并修改方案,之后制定出研究计划。(2)在互联网,图书馆等处搜索各种形式的相关资料小组成员从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分类整合。(3)听取老师指导,进一步修饰和整理。(4)对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完成报告论文和ppt幻灯片。 我们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手比眼快——魔术与

视觉暂留现象, 魔术与光学,魔术与热学,魔术与大气力学,魔术与电磁学 手比眼快——魔术与视觉暂留现象 典例1 瞬间便没型 魔术师将彩纸塞进一个透明圆管,向你展示后,彩纸瞬间变没。 原理:其实在彩纸的一端系有一根弹性细线,细线从魔术师的一个袖口穿进系在衣内。魔术师只须微张手臂,细绳产生的弹力在极短时间里可将彩纸拉进袖口 典例2 魔术师向平靠在竖直木板上表演者镖飞刀,但总未失手。 原理:魔术师其实并未镖出飞刀,而是将刀藏在衣内。同时木板在极短时间里,木板后的机关在不会伤人的地方插出刀,给人是魔术师在镖刀的假象 典例3 美国枷锁。例如刘谦在春晚上表演的皮筋魔术 原理:这个魔术在两段表演中都有一个必须做的动作,就是第一下先把两个手指即食指和中指合在一起,然后在表演之前有一个绕的动作,也就是这一下,已经把皮筋分开了。拇指和食指勾住皮筋,合拢的时候快速用中指挂住皮筋,松开食指,然后又用食指勾住皮筋,这样就出来了。然后放回原位时不断的晃动皮筋,因为已经出来了,又是连

150个物理现象与原理

物理学: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物理学充分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是指物质的形态、大小、结构、性质(如高度,速度、温度、电磁性质)等的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是物理变化另一种说法。换句话说,物理现象是指可直接感知的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而不同于物理本质,物理本质是对同类物理现象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 光与微粒: 物理现象中光与微粒 光射到微粒上可以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当微粒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时,发生光的反射;二是微粒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散射出来的光称为乳光。丁达尔效应指光经过胶体(例如乳剂、混悬剂)时产生散射。 当光射向溶液时,光受到的散射较少,大部分光都能通过溶液。

但射向胶体时,胶体的粒子散射光,使得那些粒子有被散射的光的颜色。 维基中的讲: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 这是因为胶体微粒较大,对光线产生散射而形成的(溶液无此现象——可用以区别)。 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1820~1893年) ,首先发现和研究了胶体中的上述现象。这主要是胶体中分散质微粒散射出来的光。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之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 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 ,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 ~700 nm ),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类似这种自然界的现象,也是丁达尔现象。这是因为云、雾、烟

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和大学生谈心(3)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当我们学到惠更斯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迟势和测不准关系等知识时,总觉得物理与哲学紧密相连。热力学系统、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很难不涉及哲学的系统观、实在论、运动观和物质观。其实,许多大物理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也常常陷入哲学的思考。哲学之所以这样有魅力,不仅是物理的发展得益于许多哲学思想,如开普勒的追求外星运动的和谐性,来自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启示;牛顿的运动理论,受实在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哲学希望比物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认识,这也是物理从物质基本运动角度所孜孜以求的。记得在学生时代,我们就选过一些带哲学色彩的物理问题进行探讨: 1、无限可以有界,有限可以无界; 2、物质不灭的局限性; 3、热寂说的实质; 4、无时间的存在形式; 5、有无第一推动力; 6、系统与微扰; 7、测不准的实质; 8、灵感的基础…… 现在回忆起来,记忆犹新。现在这些问题的讨论,有些尚未有定论。但物理学对我们哲学观的影响,却可以看得出来: 一、经典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经典物理从牛顿力学开始,力、热、点、光、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实在论、决定论的影响。 物理科学的建立是从力学开始的。在物理科学中,人们曾用纯粹力学理论解释机械运动以外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如热、电磁、光、分子和原子内的运动等。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这一时期起着重要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力学问题,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真理相去甚远,但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如此之大,以致他的这些观点在科学思想上起着重要作用。他的权威在中世纪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直到伽利略的时候仍不可动摇,在中世纪,他的著作阻碍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宗教改革闻名的反对教会权威的斗争标志着物理学家开始以实验的语言来研究自然。哥白尼体系的建立是这时第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推翻了托勒密体系的地球中心说,主张地球是圆的,绕着自己的轴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他第一次揭示了季节的变化和行星视扰动的原因。他的体系的一大缺点是认为一切天上的运动都是圆周运动的复合。完全推翻古典的学说的是开普勒,他吸收了哥白尼的思想,建立了著名的开普勒定律,证实了行星运行的真实的轨道——椭圆。

高三物理荡秋千的物理成因分析与教学拓展

荡秋千的物理成因分析与教学拓展 1 引入 秋千是一项很刺激的娱乐项目(图1),人们可以尽情地去体验 因超重、失重所带来的快感。秋千荡得越高,摆幅越大,就越刺激, 但由于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的作用,秋千最终会停下来,如何让秋 千维持摆动甚至荡得更高?这涉及到荡秋千的动力学问题。近年一 些高考与复习试题也常常出现此类问题,如: 例1、如图是荡秋千的示意图(图2)。最初人直立站在踏板上, 两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θ,人的重心到悬点O 的距离为l 1;从 A 点向最低点 B 运动的过程中,人由直立状态自然下蹲,在B 点 人的重心到悬点O 的距离为l 2;在最低点处,人突然由下蹲状态 变成直立状态(人的重心到悬点O 的距离恢复为l 1),且保 持该状态到最高点C 。设人的质量为m ,不计踏板和绳的质 量、不计一切摩擦和空气阻力,求 (1)人第一次到达最低点B 还处于下蹲状态时,两根 绳的总拉力F 为多大? (2)人第一次到达最高点C 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 为多大?(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例2、关于荡秋千,为什么能越荡越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秋千所受到的外力有重力和吊绳的拉力,重力是保守力,绳的拉力在秋千运动的过程中处处与踏脚板的运动方向垂直而不做功,所以秋千运动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 B 、荡秋千时,在最高点处人应站直,此时人的重心位置高,势能大,到最低点时人要下蹲,让势能转化为动能 C 、荡秋千时,是人的内力的功转化成了荡秋千时的机械能 D 、内力做功是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其实荡秋千的动力学是相当复杂的,对高中生来说,想要解决此类问题还比较困难,下面我们通过建立合理的模型仔细地研究这个问题。 图2 图1朝鲜族体育 活动站立荡秋千

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教学设计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四节阿基米德原理(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课型与课时:科学探究型课2课时 三、重点:在探究 究浮力的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去猜想。 难点:设计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溢水杯、烧杯、水。 五、教学思路:本节课的教学顺序没有按照课本的顺序来,因为在“什么是浮力?”后,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比较好。从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问题,再教学生进行猜想,可以直奔主题,且猜想也能很好的实施。中间可以不要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内容进行过渡。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作为第二课时的内容进行。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内容是浮力的概念和探究浮力的大小。关于浮力的大小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交流等环节。

第二课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无关。这要经历分析论证、实验验证两个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平时都喜不喜欢听故事呀! 生:喜欢。 师:今天,在上新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相传,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亥尼洛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但是,这个国王相当多疑,t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王冠中的金子。国王便要求阿基米德查出王冠是否是由纯金制造的,而且提出要求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日苦苦思索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当他跨入盛满水的浴桶后,随着身子进入浴桶,他发现有一部分水从浴桶中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马上意识到了什么,便高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他忘记了自己还光着身子,便从浴桶中一跃而出奔向王宫。一路上高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科学家们发现真理时的喜悦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他这一声高呼便宣告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诞生。同学们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吗? 生:想。

八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鼓面碎纸屑跳动; 吊着的小球被振动的音叉弹开 (碎纸屑、小球的作用为把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现象放大成明显、易观察的现象,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或者转换法) 2、传播:声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传播 3、介质 分类: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举例:宇航员在太空不能直接对话 从玻璃罩中抽出空气,闹钟声音逐渐变小直至消失4、声速 声速与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 ↓↓ V固>V液>V气空气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15℃空气,声速:340m/s 回声测距计算:s=vt/2 声波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的现象叫回声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 通过人耳: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介质→骨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声:物体振动产生声波→骨头→听觉神经→大脑 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且传音效果比空气好举例:贝多芬失聪后利用骨传声创作乐曲; 咀嚼口香糖、饼干觉到的声音比周围人感觉到的更大 2、双耳效应:声源到两耳距离不同,导致声音传入两耳的时刻、强弱、步调不同 双耳效应是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其他应用:双声道立体声 第四章、声音的特性(超级超级重点) 1、乐音三要素: 音调:声音高低称为音调,频率大则音调高(每秒振动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符号:Hz,人耳听觉频率 可听范围20~20000Hz,低于20Hz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为超声波) 响度:声音强弱叫做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 (振动幅度的大小称作振幅) 音色:与发声体材料、结构有关 例: 音调:小提琴改变琴弦松紧(定弦),改变音调吸管长度不同,吹气音调不同 养蜂人区分蜜蜂是否采蜜 暖水瓶灌水声音变化 一玻璃杯先后倒入不同量的水,细棒轻敲,频率不同 医生检查病人腹部积水 女高音音调高于男低音 响度:男低音响度大于女高音 震耳欲聋 音色:人耳能区分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声纹锁的原理、只闻其声便知其人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来源: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 2、噪声强弱:听觉下限0dB,理想安静环境30-40dB,超过50dB影响休息,超过70dB影响学习工作,超过90dB影响听力,150dB失听力 3、控制噪声的途径(重点) 声源处减弱(例:消声器、无声手枪、禁止鸣笛等) 传播过程中减弱(例:远离噪声源、隔音板、关闭门窗、设立屏障或植树等) 人耳处减弱(例: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第五节、声的利用 1、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的特点 1)声能传播信息: 举例回声定位(蝙蝠利用超声波夜飞、声呐测距、超声波检测物体) B超(是超声波) 2)声能传播能量: 举例,超声波清洗污垢、超声波治疗结石、 声波熄灭烛焰、造成破坏、超声波除尘、 超声波焊接 3、次声波 火箭发射、飞机飞行以及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传得很远,很容易绕开障碍物,且无孔不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