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点火系(5)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20
内燃机原理与构造习题解答第一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1、汽车发动机通常是由哪些机构与系统组成?它们各有什么功用?向气缸供给由汽油与空气混合的混合气。
2、柴油机与汽油机在可燃混合气形成方式与点火方式上有何不同?它们所用的压缩比为何不一样?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及发火方式:汽油机:汽油粘度小,蒸发性好,自燃温度高于380ºC。
在气缸外部的化油器处形成混合气,由进气管进入气缸,在压缩接近上止点时由火花塞发火点燃混合气。
即外火源点燃。
柴油机:柴油粘度大,蒸发性差,自燃度为250ºC左右。
在气缸内部形成混合气,即在压缩接近终了由喷油泵提供雾状柴油,通过喷油器喷入气缸与压缩后的高温空气混合,自行发火燃烧。
即压缩自燃。
柴油机靠压缩自燃,因此,压缩比设计得较大。
3、四冲程汽油机与柴油机在总体构造上有何异同?汽油机由以上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组成,即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点火系和起动系组成;柴油机由以上两大机构和四大系统组成,即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和起动系组成,柴油机是压燃的,不需要点火系。
汽油机与柴油机的燃料供给系有区别:汽油机:由化油器向气缸供给由汽油与空气混合的混合气。
柴油机:由喷油泵提供雾状柴油,通过喷油器喷入气缸。
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1、发动机镶入缸套有何优点?什么是干缸套?什么是湿缸套?采用湿缸套如何防止漏水?气缸套采用耐磨的优质材料制成,气缸体可用价格较低的一般材料制造,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同时,气缸套可以从气缸体中取出,因而便于修理和更换,并可大大延长气缸体的使用寿命。
气缸套有干式气缸套和湿式气缸套两种。
干式气缸套的特点:气缸套装入气缸体后,其外壁不直接与冷却水接触,而和气缸体的壁面直接接触,壁厚较薄,一般为1~3mm。
它具有整体式气缸体的优点,强度和刚度都较好,但加工比较复杂,内、外表面都需要进行精加工,拆装不方便,散热不良。
《内燃机原理》各章提纲及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1、内燃机发展。
前期:1673~1680年荷兰物理学家柯.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首先提出了真空活塞式火药燃烧的高温燃气在气缸中冷却后形成真空而带动活塞作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燃气与活塞联系起来,实现了“内燃”1690年法国医生德.巴本(Deni Papin),采用相当于真空原理用水蒸气作功质的活塞式发动机,成为近代蒸汽机的直接祖先。
1705~1711年英国人纽卡姆(New Comen)制成了矿井用直立气缸密封式活塞、缸|内水冷却的真空式蒸汽机,热效率不到1%。
| 1776年英国人瓦特(Watt) 改良了纽卡姆蒸汽机,发明了水汽分离冷凝器,大大完善了蒸汽机,热效率达3%,开始了蒸汽时代,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
1794年英国人罗伯特.斯却里塔(RobertSteet)提出了燃用松节油或柏油的内燃机原理,首次提出燃料与空气混合的原理。
1799年法国化学家莱蓬(Lebon) 建议采用照明煤气作燃料并用电火花点火。
| 1820年英国人塞歇尔(W . Cecil) 用氢煤气作燃料,使内燃机以60+/ min转动起来。
1833年英国人莱特(WL. Weight)提出“爆发” 发动机,摆脱了真空发动机的影响,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活塞作功。
1857年意大利恩.巴尔桑奇(Engenio Bersanti)和马特依西(Matteucci) 制成自由活塞发动机,第一次实现了爆发作功。
1860年法国人兰诺(Lenoir) 研制成功第一台实用的二冲程、无压缩、电火花点火的煤气机。
1862年法国工程师包.德.罗沙(Beau de Rochas)第一次提出了近代发动机等容燃烧的四冲程循环原理。
诞生:1876年Nikolaus August Otto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四冲程煤气机。
1886年Benz和Daimlet按Otto的四冲程原理,造出第一台车用汽油机。
1886年Benz和Daimler将发明的汽油机用在车.上,发明了第一部汽车。
点火系系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点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为发动机提供燃油B. 为发动机提供压缩空气C. 为发动机提供点火能量D. 为发动机提供冷却液答案:C2. 点火线圈的作用是什么?A. 将低压电变为高压电B. 将高压电变为低压电C. 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D. 将直流电变为交流电答案:A3. 火花塞的工作原理是什么?A. 通过电阻产生火花B. 通过电容产生火花C. 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火花D. 通过机械摩擦产生火花答案:C4. 点火提前角的调整对发动机性能有何影响?A. 提高燃油消耗B. 提高发动机效率C. 降低发动机寿命D. 增加发动机噪音答案:B5. 点火系统的故障通常会导致发动机出现什么现象?A. 动力不足B. 燃油消耗增加C. 发动机过热D. 发动机无法启动答案:A6. 点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哪些?A. 点火线圈、火花塞、点火开关B. 点火线圈、火花塞、点火提前角C. 点火线圈、火花塞、点火控制器D. 点火线圈、火花塞、点火传感器答案:C7. 现代汽车点火系统通常采用什么类型的点火线圈?A. 传统点火线圈B. 电子点火线圈C. 机械点火线圈D. 电磁点火线圈答案:B8. 点火系统故障诊断时,首先应该检查什么?A. 点火线圈B. 火花塞C. 点火开关D. 点火控制器答案:C9. 点火系统的维护包括哪些内容?A. 定期更换火花塞B. 定期检查点火线圈C. 定期清洁点火系统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点火提前角的调整通常由什么部件控制?A. 点火线圈B. 点火开关C. 点火控制器D. 火花塞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点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发动机提供________。
答案:点火能量2. 点火线圈的工作原理是将________电变为高压电。
答案:低压3. 火花塞的工作原理是通过________产生火花。
答案:电磁感应4. 点火提前角的调整可以________发动机效率。
第一章电源系课题一蓄电池一、填空题1、正极板的活性物质是棕红色的二氧化铅,负极板的活性物质是青灰色的纯铅,为了使电解液能顺利渗入极板入部,极板的活性物质具有多孔性。
2、国产负极板的厚度为1.8mm,正极板为2.2mm。
国外大多采用厚度为1.1~1.5mm的薄型钢板(正极板比负极板稍厚),薄型极板对提高电池的比容量和改善起动性能都十分有利。
3、蓄电池常见的入部故障主要有蓄电池自行放电、电解液消耗过快和蓄电池容量降低-。
二、判断题1、蓄电池在汽车与发电机及所有用电设备都是并联的。
(√)2、因为蓄电池工作时,负极板负担比正极板重,故单格电池中负极板比正极板多一片。
(×)3、在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随电解液温度降低,蓄电池的内阻将增大。
(√)4、蓄电池充电时端电压高于它的电动势,两者之差为其内阻上的电压降。
(×)三、选择题1、当充电使单格电池电压达到2。
4V左右时,蓄电池( A )。
A、内部开始出现气泡B、电解液呈“沸腾”状态C、电压维持在该数值上不再升高2、电解液的密度高于规定值时,应用(A)进行调整。
A、蒸馏水B、纯硫酸C、相对密度为1。
4的稀硫酸3、已知普通铅电池额定容量,在补充充电时,第一阶段充电电流应选择( A )。
A、额定容量的1/10B、额定容量的1/15C、必须查表选择课题二发电机及电压调节器一、填空题1、硅整流发电机主要由电子总成、定子总成、带轮、风扇、前后端盖、电刷及调节器-等组成。
2、硅整流发电机的整流器一般由6只二极管接成三相桥式全波整流电路。
3、硅整流发电机整流器的作用就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通过三相桥式全波整流电路,将电枢绕组产生的三相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
4、电压调节器可分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两类。
5、转子铁心不得有松动的现象;转子的直线度检查,轴外圆与滑环的径向圆跳动应≤0.10mm,否则应进行校直。
二、判断题1、任何发电机定子的作用都是产生交流电。
(√)2、硅整流发电机是利用二极管整流。
习题与思考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1.汽车电气设备有哪些系统组成?答:1.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信号、仪表和报警系统;空调系统;娱乐和信息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全车电路及配电装置等组成。
2.汽车电气设备有哪些特点?答:2.直流电;低压电源;单线制、并联;负极搭铁。
第2章蓄电池一、选择题1B 2A 3C 4B 5A 6A 7C 8B 9C 10C 11B 12A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三、问答题1.答:单格电池内负极板比正极板多一片,这样正极板都处于负极板之间,使其两侧放电均匀,否则由于正极板的机械强度差,单面工作会使两侧活性物质体积变化不一致,而造成极板拱曲,活性物质脱落。
2.答:故障原因:(1)蓄电池亏电长期放置不用;(2)液面过低,极板上部氧化;(3)电解液密度过高或不纯,气温变化剧烈等。
解决方法:蓄电池出现轻度硫化故障,可用2~3A的小电流长时间充电,即过充电;或用全放、全充的充放电循环方法使活性物质还原。
也可用去硫充电的方法消除。
硫化严重的蓄电池,应予报废。
3.答:影响铅蓄电池容量的因素影响铅蓄电池容量的因素,一个是单格电池内极板的片数和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另一个是使用方面的因素,我们主要讨论使用因素的影响。
(1)放电电流放电电流越大,蓄电池输出的容量越小在使用起动机时,必须严格控制起动时间,每次接入起动机的时间不得超过5s,两次起动应间隔15s以上。
(2)电解液温度电解液温度降低,蓄电池输出的容量减小,冬季起动时,蓄电池的端电压将会大幅度降低,往往导致起动、点火困难,因此冬季应注意对蓄电池的保温(3)电解液的相对密度实践证明,采用较低的电解液相对密度,可以提高蓄电池输出大电流的能力和大电流放电时的容量。
从提高蓄电池的起动能力来看,采用偏低的电解液密度为好。
冬季,在不致结冰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稍低密度的电解液。
汽车电控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底盘上发展,主要包括传动系统电子控制技术转向系统电子控制技术车轮防滑电子控制技术悬架系统电子控制技术。
2、传动系统的电子控制主要包括对离合器、变速器各种差速器的主动控制,其中对离合器和变速器的控制主是减轻驾驶负担,提高行车安全性,提高行车安全性;而对差速器的控制则主要是为了协调车轮运动关系,防止车轮滑动。
3、转向系统电子控制技术主要体现在动力转向系统和四轮转向系统中,以解决车辆转向过程中轻和灵的矛盾,在各种使用工况下,期望获得更加理想的控制效果。
4、对于21世纪初期底盘电子控制技术发展趋势,将围绕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主题展开,其中动力优化控制系统、安全驾驶检测与警告系统、自动防追尾碰撞系统、自动驾驶系统及汽车线传控制技术,将是未来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优先发展方向。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汽车电子过程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50年代初期至1974年。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解决电子装置在汽车上应用的技术难点,开发替代传统机械装置的电子产品,扩大电子装置在汽车上应用的范围第二阶段为1974-1982年。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以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以完成特定控制内容或功能为基本目的,各自相互独立的电子控制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
第三阶段为1974-1982年。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一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核心,能够同时玩笑横多种控制功能的计算机集中管理系统为基本控制模式,初步实现了汽车控制技术从普通电子控制向现代控制的技术过渡。
第四阶段为1995年至今。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随着CAN总线技术和告诉车用微型计算机的应用,电子控制系统初步具备了对高复杂程度使用要求的控制能力,汽车电子化开始步入智能化控制的技术高点2、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这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1957年。
电控发动机教学大纲一、总学时:160课时二、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汽车电控发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基础上,熟悉常用诊断设备的操作使用及一般故障检测流程,结合整车实操训练,初步形成对一般电控发动机故障的综合诊断分析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掌握发动机电控系统主要部件的的作用、结构、原理✧熟悉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掌握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检测、故障排除(二)能力培养目标✧掌握电控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结构及检修方法✧掌握电控发动机各系统检测方法✧掌握电控发动机常见故障分析方法(三)思想教育目标✧注重安全意识、规范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学习纪律及操作规范.四、学时安排--教学进度表五、教学大纲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电控发动机概述一、学时安排:本章共安排学时: 4学时;其中理实讲解 2 学时,技能训练 2 学时。
二、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发展✧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优势✧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分类2、教学难点:✧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方法3、技能培养目标:✧识别发动机电控系统的零部件三、知识点:(教案标题)1-1 电控发动机概述一、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发展过程二、电控系统的特点及优势三、电控系统的具体控制项目四、燃油喷射系统的基本组成五、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四、技能训练项目:(教案标题)项目1:各传感器、执行器认知五、考核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特点及优势✧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基本组成✧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方法第二节:自诊断系统一、学时安排:本章共安排学时: 4 学时;其中理实讲解 2学时,技能训练 2学时。
二、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 OBD系统分类、功能、组成零部件及内容✧ OBD-I OBD-II诊断座功能2、教学难点:✧故障码、数据流的含义✧利用诊断仪对电控系统故障的检修思路及排查方法3、技能培养目标:✧学会识别OBD-I OBD-II诊断座功能、安装位置及作用原理✧掌握各种诊断仪的使用方法三、知识点:(教案标题)一、自诊断系统的认知1、汽车故障自诊断系统的发展过程(1)专用汽车检测仪(2)随车诊断系统(3)多功能车外诊断系统2、汽车自诊断系统的功能(1)发现故障(2)故障分类(3)故障报警(4)故障存储(5)故障处理3、几种不同车型的故障自诊断系统(1)奥迪故障自诊断系统(2)克莱斯勒故障自诊断系统(3)沃尔沃故障自诊断系统(4)凯迪拉克故障自诊断系统(5)皇冠故障自诊断系统二、故障诊断仪的使用-解码器1、故障诊断仪的种类2、功能及使用3、利用故障诊断仪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进行故障检修的方法4、利用故障诊断仪对电控系统进行调整与匹配四、技能训练项目:(教案标题)✧项目1:诊断仪的操作使用五、考核点:✧项目1:诊断仪的操作使用第二章进气系统一、学时安排:本章共安排学时: 28学时;其中理实讲解 16 课时,技能训练 12课时。
第四章习题三一、填空题1.汽车发动机汽油喷射系统,按喷射位置不同分为:、。
2.汽车发动机汽油喷射系统,按控制系统是否封闭可以分为:、。
3.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根据进气空气量的检测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4.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有三个子系统组成:、、。
5.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的空气供给系统由:、、和等。
6.空气流量计按测量原理的不同,常见的可以分:、、和。
7.空气流量计用于型EFI系统中,它的功用是测量并将其转变为输送到发动机ECU中,发动机ECU据此和发动机确定。
8.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是将节气门的转换成输送到发动机ECU中最为判断发动机工况的依据9.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的燃油供给系统由、、、和等组成。
10.喷油器的喷油量取决与三个因素:、和。
11.发动机转速传感器是检测的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是检测的传感器。
发动机转速传感器与曲轴位置传感器,一般制成一体,主要有:、和等类型,其安装部位有、、、和。
12.燃油压力调节器的作用是为了保持和之间的差值恒13.氧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内,向输送信号,使其修正,确保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始终稳定在附近。
二.选择题。
1.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喷油器的O型圈不能重复使用,新圈在安置前应该用()进行润滑。
A、润滑油B、汽油C、齿轮油D、制动油2. EFI燃油压力调节器的主要功用是()。
A、保持系统的绝对油压为一定值B、保持系统的绝对油压和喷油器喷口处的进气压力的差值为一定值C、保持系统的空气压力为一定值D、保持系统有一定残压,以便下次顺利起动发动机3. 氧传感器是以测量排气中的()的含量,向ECU传递混合气浓度信号。
A、氧气B、NOXC、COD、HC4. 下列需要提高发动机怠速的情况有:( )。
A、发动机启动后进气温度较低时B、发动机怠速运转使用空调时C、发动机转速急剧升高时D、紧急刹车时5. 下列不属于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执行器有:( )。
A、点火线圈B、双金属片式怠速控制阀C、电磁式喷油器D、节气门位置传感器6. 下列能够提供反馈信号的传感器有:( )。
奥迪a6电控点⽕系统组成原理及故障分析(此⽂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奥迪A6电控点⽕系统组成原理及故障分析摘要:汽车点⽕系统是汽油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开始的磁电机点⽕系统发展为传统的触点式蓄电池点⽕系统、晶体管辅助点⽕系统、、电控点⽕系统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发动机能否正常⼯作。
熟悉点⽕系统的组成和⼯作原理,掌握其故障检修⽅法,是从事汽车维修⼯作的技术⼈员和⼯⼈所必须的。
就在⼆⼗世纪70年代,美国GM公司采⽤了集成电路(IC)点⽕装置,⾼能点⽕(HEI)系统,并在分电器内装上点⽕线圈和点⽕控制线路,⼒图将点⽕系统做成⼀体,这种电路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成本低、耗电少、不需冷却、响应性好等特点。
后期⼜采⽤数字式点⽕时刻控制系统,称为迈塞(MISAR)系统。
该系统体积⼩,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RAM/ROM)和模/数(A/D)转换器等组成。
系统可根据输⼊的冷却液温度、转速和负荷等信号,计算出最佳点⽕时刻。
美国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 corporation)⾸先创⽴了模拟计算机对发动机点⽕时刻进⾏控制的控制系统。
传统的点⽕系统,其点⽕时刻的调整是依靠机械离⼼式调节装置和真空式调节装置完成的,由于机械的滞后、磨损及装置本⾝的局限性,故不能保证点⽕时刻在最佳值。
⽽⽤ECU控制的点⽕系统,则可⽅便地解决以上问题。
因为⽤微机可考虑更多的对点⽕提前⾓影响的因素,使发动机在各种⼯况下均能达到最佳点⽕时刻,从⽽提⾼发动机的动⼒性、经济性、改善排放指标。
ECU控制的点⽕系统是随着电⼦技术的进步⽽发展起来的⼀门新技术,也是汽车电⼦化的必然趋势,接下来就浅谈⼀下奥迪A6点⽕系统组成原理及故障分析。
关键词:奥迪A6;电控点⽕系统;组成及原理;故障分析ABSTRACT:Automotive gasoline engine igni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gneto ignition system for traditional contact-type battery ignition system, transistor assisted ignition system, electronic ignition systemA direc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gine is working. Familiar with the ignition system of the composition and working principle, control over their troubleshooting methods, is engaged in vehicle maintenance technicians and workers needed. To 70 yea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U.S. GM has used a integrated circuit (IC) ignition, high-energy ignition (HEI) system, and built on in the distributor ignition coil and ignition controlcircuit, trying to make one of the ignition system, which kinds of circuit has a compact structure, high reliability, low cost, low power consumption, without cooling, response and good characteristics. Late and use of digital ignition timing control system, known as the Mai Sai (MISAR) system. The system is small,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memory (RAM / ROM), and analog / digital (A / D) converters and other components. System can be based on the input coolant temperature, speed and load signal, calculate the best ignition timing. U.S. Chrysler (Chrysler corporation) created the first analog computer to control engine ignition timing control system. Conventional ignition system, the ignition timing adjustment is to rely on mechanical adjustment device and the centrifugal vacuum conditioning plant completed, the lag due to mechanical wear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evice itself, it can not guarantee the best value of the ignition timing. The ECU controls the ignition system used, you can easily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Because the computer may consider using more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gnition advance angle, the engine can achieve the best conditions in a variety of ignition timing to improve engine power,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emission targets. ECU controlled ignition system, with the progres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ed a new technology,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s, the next to look at the Audi A6 ignition system of the composition principle and failure analysis.Key Words:Audi A6; electronic ignition system; composition and theory; failure analysis⽬录绪论.......................................... ......................................... ...............................................第⼀章奥迪A6发动机的新特点...................................................................................第⼆章电脑点⽕控制系统组成................................. ........................... ........................2.1 基本知识................................................. .......................... ................................2.2 微电脑点⽕控制系统电路的识读......................................................................2.3 电路元件连接关系及作⽤..................................................................................2.3.1爆震传感器........................................................................................ .....2.3.2温度传感器........................................................................................ .....2.3.3曲轴位置传感器......................................................................................2.3.4发动机转速传感器...................................................................................2.3.5发动机负荷信号................................................... ............................... ......第三章奥迪A6⼯作原理........................... ......................... ................... ........................3.1点⽕系统有关的传感器及开关信号................................. .......................... ........3.1.1 曲轴转⾓与转速传感器:................................. ....................... .............3.1.2 曲轴基准位置传感器(点⽕基准传感器):..................... .................3.2点⽕提前⾓.................................................... ................................................. ......3.2.1概念....................................................... ............................................... .....3.2.2发动机启动时点⽕提前⾓的控制:............................ .............................3.2.3发动机启动后点⽕提前⾓的控制................................. ............................3.3 闭合⾓.............................................. ................................................. .....................3.3.1概念:点⽕线圈初级线圈通电时间.............................. ......................... ..3.3.2影响初级线圈通过电流的主要因素有发动机转速和蓄电池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