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意境美学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1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之一。
意境说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不可凑泊。
不可凑泊,则神致不至;不可神致,则情景俱不完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意境,即是情与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由客观物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渗透融汇为一种艺术意象而显现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
1、意境的定义: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之一。
意境说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不可凑泊。
不可凑泊,则神致不至;不可神致,则情景俱不完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意境,即是情与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由客观物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渗透融汇为一种艺术意象而显现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
意境有以下三个特征:意境既是情与景的统一,又是情景的交融;意境既是物我关系的统一,又是物我的和谐;意境是有限与无限、有我与无我的辩证统一。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与“意境”两个术语结合使用,把它们看作是一个范畴,并认为境界是主观的“心灵的眼睛”,“是审美的直觉或感悟的对象,是审美的全部构成”,境界高的作品能够传达出更深刻的思想,更高的精神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王国维首先提出了境界这一概念,从意境与意境的构成、境界的审美特征、境界的评价标准三方面进行阐释,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清晰的意境构成图,对后世影响极大。
于是中国古典美学在美的创造上达到了高峰。
但王国维的境界说又陷入了西方唯心主义的窠臼。
3、黄庭坚的山谷词在清丽疏淡中见奇崛雄健,以艺术的表现力揭示了意境的本质特征,并把它与苏轼的豪放词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赋予意境新的特色,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宝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出了“境界”与“意境”的分别:“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意境与境界的分别,“境界”与“意境”的分别,都已成为历史。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等物品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
进入奴隶制时代,美学思想逐渐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观念。
2. 古典美学发展时期: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和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汉代时期,儒家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同时,道家美学也逐渐成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这个时期,中国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强调道德、伦理、意境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兴起,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美学思想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4.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繁荣时期,美学思想更加丰富。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美学观念逐渐世俗化,注重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
5. 宋代时期:宋代美学继续发展,注重理性和感性的一致性。
理学兴起,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美学观念也更加成熟。
6. 元代时期:元代美学受到佛教、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此时,戏曲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美学观念开始关注世俗生活。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美学观念日益普及,文艺创作达到了高峰。
小说、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8. 近代时期:近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学者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探索新的美学观念。
9. 现代时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美学体系。
美学观念逐渐关注人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时期,美学观念都受到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与交融互补性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根本差异: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而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领域,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影响最大,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原因在于它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足点上来看待社会和人的本质。
1、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道家美学是纯粹的美学儒家美学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在美与善的关系中寻找美的本质,追求美善统一境界,体现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
这种思想,强调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重视审美和艺术的社会功能,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良好的传统。
但是,由于在儒家的思想中,美处在从属于善的地位,只是善的表现形式,因而美与善的统一经常是一种外在的统一。
当善被片面地加以强调的时候,就会导致对美的否定。
儒家虽然要求美与善统一,但却又无法消除美对于善的从属、附庸的地位,美自身不同于善的独立的价值始终未能得到充分承认,这就束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发展。
道家美学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自然无为是道家对于美的根本观念,是道家哲学和美学的核心。
而这种观念是以顺应自然规律而取得高度自由为美,也就是以自然规律和人的自由的高度统一为美。
在道家的观念里,美包含了善而又超越了善,从而美也就获得了它自身独立的崇高的价值,不是善的附庸,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儒家美学还是一种伦理学的美学,美学是处处依附于伦理学的,那么道家美学则是超出了伦理学的,它已经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学,其地位高于伦理学。
2、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的鲜明特征儒家以仁义、中庸为美,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
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自然的完美和人类局限而来,是从有限和无限、无为与有为的辨正中而出现的感受。
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视善为美的根本,它极其重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审美与艺术,用社会性的伦理道德思想去陶冶感化人们的感情。
浅探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指一种深刻的情感或思想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它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所特有的表现手法,通过意境的营造,艺术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触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美学上,意境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特征,它赋予了艺术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意境的美学特征进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意境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意境的形成与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密不可分。
艺术家通过对素材、题材的选择,以及对色彩、线条、节奏等各种艺术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从而塑造出作品独特的意境。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常常依靠对语言的运用和结构的构建,通过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深沉、悲壮、明快或幽远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则依靠对色彩、构图、质感等方面的处理,通过表现出特定的情感或情境,使观者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
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则依靠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元素的安排,传达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使听者对作品产生共鸣。
意境是艺术家表现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为艺术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够引发人们的审美情感。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美的效果,往往在于它所展现的意境。
正如诗歌中的清新婉约、绘画中的宁静立意、音乐中的抒情激越,这些意境都带有一定的美的品质,它们使作品具有了审美特征。
很多著名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们所营造出的意境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能够持久地感染和打动人们的内心。
而艺术家也往往会通过创造特定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和赞赏。
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够引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得到美的享受。
意境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价值上。
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它能够引导人们审视人生、社会和人性,反映出艺术家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的美学意境六朝时期画家宗炳将自然山川绘于壁上,说道:“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这当中“道”含有很深的道家思想,实中之虚,虚实相间,山水画讲究章法的变化,中国画对意境的追求等等诸多问题,从谢赫“六法”中“置阵布势”和“经营位置”就可以看出中国画在章法构图上的讲究,笔与墨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黑与白的关系都与《易经》中的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物的阴阳和谐、阴阳统一都在中国画中很明显地表露出来。
在山水画中线条的繁简、刚柔及墨色的浓淡,画面的黑与白、虚与实都源自《易经》哲学。
清代邓石如最开始提出“计白当黑”这一概念,说道:“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中国画中画家对于留白的巧妙布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画中物象皆有源理。
《美学散步》中宗白华讲道:“中国画的空白在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一、“计白当黑”的哲学美学思想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不断的沉淀,在南宋时期渐渐达到顶峰。
不同朝代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画,其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有中国的禅宗思想对中国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画“计白当黑”理论也大部分源自于这些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中二十八章说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明白自身本性的清白,但也要坚守住自身的愚钝,才能回归于内心的浑朴,保持内心的充实。
老子深明黑与白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知白守黑”基本哲学态度与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的技法相辅相成,相互生发。
孔子倡导“仁”的思想,他认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让人产生“仁爱”之心,这种“仁”思想体现在孔子“中庸”之道里,这种中庸之道追求人与天地的和谐。
因而在中国画中黑与白也应该和谐统一,“计白当黑”便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孔子这种“中庸”之道的思想。
基于道家“自然”“朴素”美学思想的服装设计实践罗琳【摘要】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朴素”是其核心思想,且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及民族精神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分别阐述了“自然”“朴素”的隐喻内涵及其对服装设计元素的影响;再以“自然”“朴素”的美学思想为导向,融合现代服装创作手法,通过一个系列的设计实践寻找“自然”“朴素”美学思想与服装设计表面形式及内在意境的契合点,具有传承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提升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内涵的双重意义.【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03)003【总页数】6页(P235-240)【关键词】道家;美学;自然;朴素;服装设计【作者】罗琳【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2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之一,发源于先秦,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道家哲学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李泽厚《美的历程》中曾说到:“道家比儒家及其他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
”[1]这句话表明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造物法则乃至现代设计原则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通过提炼道家美学思想精髓来指导现代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 “自然”之道与服装设计的融合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道”,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2]这阐明了“道”是宇宙之本体、本源,万物依“道”而生的原理。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与“自然”又是统一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表明了天地万物应顺其自然本性;同时也阐述了“道”自然无为的本质,万事万物都应效法于自然,人和宇宙也应自然无为。
因此,道的特征也就表现为自然的特征,更揭示出“道”与“自然”水乳交融、混然一体的关系[1]。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与文化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
其中美学理论与文化表达方式更是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为一种宏观文化体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视角和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与文化表达方式。
古代中国美学理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主要由诸多学派构成,如儒、道、墨、名、法等学派,各派之间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和表现形式。
其中,儒家强调实实在在的人道主义美,道家注重意境的精神美,墨家提倡实用的技巧美,名家着重概括的语言美,法家则强调功利的世俗美。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美学中,追求“道法自然”是一个核心概念。
具体来说,自然美和道德伦理美是古代美学的两个主要方面。
自然美是指物体自身的。
”本真“和“伟大”之美。
其中“本真”强调的是物体自身的存在真实性,即异物性对比而存在的真实美。
而“伟大”美则是指事物所具有的超然境界和偏离常人所感知的美感。
在这基础上,道德伦理美介绍了人类的精神和行为层面的美学问题。
在美学理论中,还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譬如“和谐”、“真善美”、“奇伟”、“妙天下”。
这些观念也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在中国古代文化表达方式中,诗词、乐器、京剧、书画、汉字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具有漂亮的语言表达和音乐美,也富有哲学和文化内涵。
诗词可以表达情感、描绘风景、讲述故事等多种主题。
同时,诗词也可以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风貌,如《离骚》、《大风歌》等。
乐器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决。
古时人们认为,乐曲可以温顺人心,使天地和谐。
古籍中流传有多篇关于乐曲的文献,《周易》中有“不调和乐,无法成大功”的注解,而《六义》则吟咏了“音律的神秘和发展”以及“乐为天地之大音”。
京剧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它的全称是“平剧”,有又叫“王朝正戏”。
它综合吸取了唐、宋、元、明多种戏曲艺术的优点,成为了一种既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又具有丰富艺术内涵的戏曲艺术形式。
美学的名词解释意境美学是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探索和解释了我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在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情感氛围或精神气息。
它可以通过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和传递。
意境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它是由艺术家运用各种形式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来创造的。
通过使用特定的色彩、音乐、形象和文字,艺术家能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在音乐中,意境通过旋律、音调和节奏等元素来传达。
一个悲伤的旋律可以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哀伤和忧伤,而一个欢快的旋律则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和活力。
音乐家通过把握变换的速度和力度,以及音符的高低等要素,创造出不同的意境。
绘画也是表达意境的一种方式。
画家运用色彩、构图和线条等元素,创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一幅明亮色彩的画作可能给人带来一种愉悦和轻松的感觉,而一幅深沉的画作则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内敛和沉思。
通过画家的笔触和用色,观众能够感受到画作所要表达的情感。
文学作品也常常通过语言形式来传达意境。
作家通过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调整句子的结构,创造出特定的气氛和情绪。
一篇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宁静和恬淡,而一部充满冲突和紧张的小说则可能激发读者的紧张感和胜利欲望。
总的来说,意境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
它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娓娓道来,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
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然而,意境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件作品的意境有不同的感受。
正因为如此,艺术的魅力才会如此广泛和多样。
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追求意境的存在。
当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时,我们可以顿时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宏大之感,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当我们走进一家装饰精美的咖啡馆时,透过咖啡馆的独特氛围,我们可以沉浸在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感觉中。
道家意境美学导论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理论,而「意与境浑」与「象外之象」、「自然之美」是道家意境美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第一节阐释: 「意与境浑」与「象外之象」两个课题都表现了道家思想的特色,论述老庄思想之中的「浑」之三义。
本文第二节探讨老庄哲学之「浑」的三层义在美学意义上的开拓,来重检道家意境美学的思想形成史及其体系之雏形。
第三节转而探讨意境说美学在中西比较美学当中的意义,藉由王国维的意境说,建构中西比较美学的雏形,王国维以「意与境浑」为美学的四组对比项的归结所在,本文尝试指出: 王国维的这个提法,假若将「意与境浑」关连于道家美学的雄浑观,把「象外之象」关连于道家的否定性的形象思维,那麽将显示出什麽诠释学美学的特义。
第四节从浑之三义进一步探讨道家美学与诠释学美学的同异,和东西雄浑观的差异的问题。
第一节老庄思想之浑的三义「浑」之本义为水喷涌之声或水流貌。
「浑」为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例如老子15章说「浑兮其若浊」,老子49章说到「圣人为天下浑其心」,就此而言,「浑」为「浑然一体」的意思,浑是指道体的状态或由道体而有的混沦作用。
另外,庄子和列子皆重视「浑」,庄子<应帝王>有「中央之帝为浑吨」及「七日凿窍而浑吨死」的故事,强调了浑吨的否定性思维的重要性,也就是浑然一体的体验和象外之象的重要性。
「浑吨」也是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概念,是道家内修的核心体验,在这个内修的过程之中,十分强调虚己忘我的否定性思维,这也是浑然一体和象外之象在道家文化中的重要性之一例。
老庄在有无玄同的思想架构之中,提出「浑」为重要概念,这个概念的有无玄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地影响到了后来中国美学史当中司空图提出「反虚入浑」,亦即,依于自我虚无化的体验而回返于雄浑的本体。
吾人可以区分「浑」之三层意义:(1)「浑然一体」,(2)「反虚入浑」和(3)「浑然天成」,三义都是对道体和体道状况的描绘,首先,它表现为互摄互入的混同的整体,亦即,浑然一体;其次,这个整体是一种自我虚无化的大全,亦即,反虚入浑;最后,这个混同在虚无化中达到究极的真实,亦即,浑然天成。
此处所说的浑之三层意义: (1) 浑然一体,(2) 反虚入浑,(3) 浑然天成是分别相应于意境说的三个美学特徵,亦即,相应于(1) 意与境浑,(2) 象外之象,(3) 自然之美。
首先,「浑」同「混」,是「浑然一体」的意思。
老子15章说「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49章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就此而言,「浑」为「浑然一体」的意思。
另外,老子14章说到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週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裡所说的「混」也有「浑」的意思。
其次,如果「浑」和「吨」或「沦」连用,而成为「浑吨」和「浑沦」,则「浑」又具有道家哲学的反面性否定性的意涵。
如在庄子和列子之中,庄子<应帝王>有「中央之帝为浑吨」及「七日凿窍而浑吨死」的故事,而列子<天瑞>曾说「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司空图所讲的「反虚入浑」也就是从这个道家哲学的反面性否定性的「浑」而来[1] 。
最后,由此衍申,「浑」有「混同而得其真」的意思,和道的真理性有其关连,如老子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裡所说的就是浑然的道在恍惚窈冥之中有象有真。
又如?文选? 晋孙绰游天台赋「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所以浑以得道之自然与清真,这在文学上也有这样使用的例子。
因此,我说「浑」的第三层意思为「浑然天成」的意思。
《庄子》一书对中国人的艺术感受性的影响,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启示了许多世纪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美学家,从静观自然、忘我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化境,得到创作和鑑赏的灵感[2] 。
刘若愚指出: 文学美学的形上观点(文源于道) 已见于易传和礼记[3] ,这个儒家的形上美学的传统到了唐代更著重于文的人文教化的功能,但是另一方面,老庄的形上美学诉之于与道合一的体验的深化,所以一方面反对儒家的道德形上学用道德性来规定对道体的理解;二方面,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来说明「与道合一」的体验并非是天与人的单纯的合一,而是一种「化」和「浑」。
《庄子》一书劝人忘我[4] ,进而达到化境,庄子以「化」为美的最高境界,「化」不是单纯的天和人之间的同一性,而是在「天与人不相胜」的思想架构下,化成为精神自由的差异化活动、精神自由的无限开展,这亦即此前所说的「浑」,「透过忘我而达到化」就是「反虚入浑」,也就是说,依于自我虚无化的体验而回返于雄浑的本体,所呈现的是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的「大美」。
道家的这种「透过忘我而达到化」的思想,后经魏晋玄学的发掘,隋唐佛学的发扬,直接促成了做为华夏美学的核心所在的意境美学的产生[5] 。
以下,我们先就「浑」的三层义在美学意义上的开拓,来重检道家意境美学的思想形成史及其体系之雏形,下面第二节和第三节则就王国维所总结的意境美学,在东西比较美学的高度,予以重检。
本文在这裡所做的工作只是道家美学之基础反省之初探而已。
第二节老庄哲学之「浑」的三层义与道家意境美学的思想形成史及其体系就老庄哲学之「浑」的三层义在美学意义上的开拓,来重检道家意境美学的思想形成史及其体系之雏形。
1. 浑然一体:「浑」的第一层义在美学意义上的开拓- 意与境浑首先,所谓「意与境浑」的「浑」,是「浑然一体」的意思。
它是指意与境在艺术活动当中的主观面和客观面的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与互相交融[6] 。
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
出于观我者,意馀于境。
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夫古今人词之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
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
至意境两浑,则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
[7]一般的中国美学史将「意与境浑」的「浑」理解为「浑然一体」,理解为意与境在艺术活动当中的主观面和客观面的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交融,这虽已标举出「意与境浑」的主客合一的基本特徵。
但是,入于「浑然一体」的「意与境浑」的境界,实有赖于「象外之象」的「艺术形象」的表现,而「浑然一体」的「意与境浑」也进一步彰显了「浑然天成」的「艺术的真理性」的课题,所以,关于「意与境浑」的艺术体验的相关的美学义涵,还有待于就艺术形象论与艺术真理性的这两个意境美学的相关课题做进一步的申述。
2 反虚入浑:「浑」的第二层义在美学意义上的开拓- 象外之象2.1 「象」的否定性和辩证性的思想形成史:从庄子、易繫辞传到王弼庄子的「得意而忘言」的言意观还站在比较是批判的观点来阐释言与意的关系,只论及了「意与言」的言不能尽意,还未及论及「言–象- 意」的辩证关系。
易传提出「立象以尽意」则进一步却立了「象」在体验道和表达道的进程中的积极意涵,此中的「象」是「言–象- 意」的辩证的绝对的中介。
庄子的言意观是在其道论之中提出的。
认为道的意义全体并不是语言所可以把握的,语言只是道的一个方便指引而已。
庄子主张「得意而忘言」,认为创作的意义有超出语言符号的把握范围之外者[8] 。
易繫词传则进一步指出「象」的积极性和辩证性,<易繫词传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繫辞焉能尽其言」。
这段话有两个层次,首先,「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阐明了意义活动的优先性。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明了「意」在书写、语言活动与意义活动当中的优先性,书写虽然是语言活动的一种,但是书写不能穷尽语言的意义,语言活动虽然是意义活动的一种,但是语言活动也不能穷尽意义活动本身。
其次,「立象尽意」阐明了「象」的积极性和「象」作为「言–象- 意」的辩证关系的绝对中介。
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在此,圣人设立在易传中大象小象以尽情意,那麽,「象」是可以尽意的。
这裡所说的「立象以尽意」,阐明了「象」的积极性和「言–象- 意」的辩证关系。
这裡的「象」指的是一种象徵符号的运用,「象徵」是用一个有限的符号来符示出无限者。
所以,「象」应该是一种「精神性的表象」,是易传所谓的「象也者,像此者也」[9] 和「生生之谓易,成象之为乾」[10] 的「象」,而不是王弼提倡的「扫象说」中的被否定的卦象,因为如果「立象尽意」的「象」是书写下来的既定的卦象,那麽卦象既然是书写下的语言符号的一种,那麽依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原则,也就不可能「立象以尽意」了。
[11]复次,王弼提出「得意忘象」,在玄学的角度就「象」的否定性和辩证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又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又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由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所以忘筌也。
王弼主张得意忘言和扫象,主要是为了评击汉儒的繁琐拘泥的经学研究。
得意忘言和扫象是王弼象论的主要理论,但是王弼也更进一步提出了「意存于象」之说,揭示了「言–象- 意」的辩证关系,王弼说: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王弼在此所说的「存象」具有通于两面的辩证性格,一方面,「存象者,非得意者也」,亦即,象非得意,另一方面「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亦即,意存于象。
一方面,「存象者,非得意者也」是指:如果心存某一个象并为此固定的存象所拘,那麽他必不能得到象所要传达的全体性的意义。
另一方面,「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是指:象生于意义的创生活动,意义的创生性活动之自身也因此而存在于象当中,那麽,在象中存在的意义的创生性活动并不是被书书写下来的固定的某个表象。
因此,就象的这个中介性格和辩证性格而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认为「言以明象,象以尽意」。
语言的重要性,不在于肯定书写下来的语言,而在于明象以否定书写下来的语言;象的重要性也不在于肯定象自身,而在于尽意以融会象之自身于意义的本体[12] 。
因此,言外之意,能通过象外之象来象徵和表现,所以才能说「立象以尽意」,这个说法阐释了象的积极意涵。
我们不能说「言外之言」,但却能说「象外之象」,因为象不只能是具体的物象(「象外之象」中的第一个象),也能是纯粹的心象和宇宙间的本体性的精神表象(「象外之象」中的第二个象),亦即,「现乃谓之象」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