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54
清华考研辅导班-2021清华大学67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清华大学670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科目,2020年初试时间安排为12月22日上午8:30-11:30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一、适用院系专业:清华大学103教育研究院040100教育学二、考研参考书目清华大学670教育学基础综合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整理如下:《教育学基础》(第三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陈琦刘儒德《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出版时间:2016-07-01 清华大学出版社王信峰李承耕盛世清北建议参考书阅读方法: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三、重难点知识梳理清华大学670教育学基础综合2020年暂未提供考试大纲,但盛世清北的课程中总结了复习的大体方向,考试重难点知识梳理内容如下:(一)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考研中的分值约100分,占到了教育学考研总分的三分之一,因此它是教育学考研的核心。
教育学原理的内容比较庞杂,理论化知识多,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以理解为主,在理解基础上重点记忆。
考生要对教育学原理有一个总体性、框架性的了解,复习要大面积撒网,因为历年真题中知识点的覆盖面很广。
建议考生正确记忆教育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准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适当关注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前沿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的实际问题,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年浙江招教教育综合知识全攻略雷智慧浙江教师招聘考试自2010年开展全省统考以来,越来越多的县市加入了统考的行列,这一方面能够规范命题,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也有利于招聘的公开和公正。
2011年浙江教师招聘沿用了2010年的考试大纲,且对幼教、小学和初中分别了进行规定。
因此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不管是考试范围还是考试形式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教育综合知识是笔试考试中的一大板块,根据《浙江教师招聘考试说明——教育基础知识》分析,这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分布在三大板块,即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以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呈现。
下面我们就考试内容分布和板块备考策略两方面为大家提供分析和指导。
一、三大板块比重分析根据对往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的分析,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在整个试题中的比重呈现出以下的特点:1、教育学占卷面总分的40%左右,且内容分布在各种题型中。
具体来讲,选择题约占1/3,名词解释、简答题中各至少有一个出自教育学,简答题4道中会出现两道左右。
论述题两道中有一道是涉及教育学的。
2、心理学占卷面的40%左右,各种题型也均有分布。
选择题有5道左右,名词解释一般有两个,简答题至少有一个,论述题至少有一道。
3、教育政策法规占总分值的20%左右,通常之出现在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三种题型中,且以选择题居多,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选择性出一个。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卷面最后是一道论述题,一般情况下要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两大板块的内容进行作答。
但不排除结合教育政策法规的可能性。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备考中要把握重点,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学、心理学两大板块的学习中,同时对教育政策法规中常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掌握,真正做到“重点突出,掌握全面”。
二、备考策略指导教育基础知识的三大板块根据其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又可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德育与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主任工作常识六大模块。
教育管理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第一章教育管理学概述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的题量上所占到比重不是很高,主观题比重相对较低,建议学员存有侧重点的备考。
从题型来说包含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二、本章关键知识点传授第一节管理与教育管理一、关于管理(一)管理的含义★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二)管理的属性管理具备两重性,它就是非政治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三)管理的特点★第一,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目标服务的(目标);第二,管理都是对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对象);第三,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过程);第四,每一种管理活动都就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关系)。
二、关于教育管理(一)教育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一个小的专业门类,包含工程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
教育管理属管理中公共事业管理的一种。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非政府教育人员顺利完成教育任务,同时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教育管理活动通常分成宏观教育管理――教育行政和微观教育管理――学校管理两方面。
教育行政就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
(二)教育管理的产生★在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的产生较之于教育行政的产生来说必须晚。
可以说道,人类的教育活动自从产生了学校教育这种形式就存有了学校管理。
教育行政虽然就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但不是一存有了国家就存有了教育行政,它就是国家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就是以国家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产生做为标志的。
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管理活动,多处在并无系统并无非政府的状态。
步入19世纪,各国纷纷成立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行政制度,建立了国家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课时数:36学时适用学生: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2.理解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3.掌握常见的教育方法和技巧;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5.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人生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a.教育学的定义和范畴b.教育的本质及其内在关系c.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d.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2.教育心理学及其应用a.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b.学习与记忆的心理机制c.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动机d.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教育社会学及其应用a.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b.教育与社会的关系c.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变革d.城乡教育问题与教育公平教学方法:讲授、辅助阅读、小组讨论4.教育行政学及其应用a.教育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b.教育行政的职责与职能c.课程与教材管理d.学校管理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5.教育方法论与教学技能a.教育方法与教学原则b.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c.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d.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操作三、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1.主教材:《现代教育学原理》(董奎)2.辅助教材:《教育学概论》(曾昭藩)参考资料:1. 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 Benjamin S. Bloom et al.,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3. Lev Vygotsky,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4. Lawrence Kohlberg,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s四、教学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出席率、阅读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教学实践活动2.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
单项选择题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 .教育2.教师3. .学生4.家长2、教育的发生包括( )与出现两个阶段。
1.结果2.未来3.发生4.起源3、从教育学的意义上讲,人的发展通常指( ) 、心理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1.植物的发展2.人的身体3.学生的发展4.动物的身体4、当代社会,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核心力量,()职业在这一过程中更是起1.领导2. .教师3. .商人4.学生5、()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1.五经2.四书3.学记4.礼记6、()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篇章,中心思想是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八条目”,并进行1. F. 《大学》2.《礼记》3.《荀子》4.《中庸》7、衡量教育测量的质量,可以采用信度、()、难度、区分度41.效度2.纬度3.经度4.长度8、学生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包括:规定的()、不对称的“同位”关系、教育基本关系。
1.学校关系2.社区关系3.社会关系4. B.家庭关系9、()是根据国家性质和法律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系统和教育1.学校制度2.教育制度3.教育法规4.学生手册10、1.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发展目标的全面性。
1.教育的普及性2.教学的限制性3.教育的社会性4.学生的差异性11、孔子的()思想。
就是中国古代教育价值观。
1..“有教有类”2..“因人而异”3..“相向而行”4..“有教无类”12、学生应该履行的规范有:以()为主要任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以1. .学习2.实践3. .实习4. .教学13、 ( )代表了一种比较保守的或者传统的教育观。
其代表人物有赫钦斯、艾德勒、阿兰、利文1.利己主义2. .永恒主义3.理想主义4.功利主认14、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1.标准统一2. .因人而异3. .循序渐进4.长善救失15、教育内容具有目的性与()性。
下半年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答案2024年下半年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答案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2024年下半年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并提供参考答案。
通过深入剖析真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教育知识与能力测试的要点,提高应试水平。
一、真题回溯2024年下半年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总体来说,试题设计紧密结合实际教育场景,考查考生对教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命题分析1、教育心理学部分:主要涉及学生心理发展、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等知识点。
试题特点在于结合具体案例,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教育学部分: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制度及教育思潮等知识点。
试题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考生对教育学的核心理论有深刻理解。
3、教育法律法规部分:主要涉及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教师权益保障等知识点。
试题设计侧重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分析教育法律问题。
4、教育实践部分:主要涉及教学策略、班级管理、家校合作等知识点。
试题特点在于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真题解析1、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最能描述“场独立性?”() A. 难以从整体中辨认部分 B. 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较多依赖外部信息 C. 擅长处理抽象概念和抽象情境 D. 容易受到表面细节的干扰答案:A 解析:场独立性是指个体在处理各种任务时,倾向于以自己的内部参照而不是外部参照进行认知和判断。
根据场独立性的定义,选项A最能描述场独立性,即难以从整体中辨认部分。
(2) 下列哪一项不是“先行组织者”的特征?() A. 概括性和抽象性 B. 激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 C. 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 D. 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答案:C 解析:“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高于学习任务本身,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认知框架,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考博指导-育明考博一、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考博考试分析招生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招生专业招生人数招考方式考试内容040106高等教育学2013年2人2014年2人2015年2人除校内事业编申请-考核制①“北大英语水平考试”12月27②专业笔试(高等教育学综合)③专业面试(ppt 形式,A 、学术潜力和研究设想B 、学术基础和研究素质)1、北大高等教育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2、从2013年开始北大教育学院的博士招生开始实行“申请-审核制”,与以往的考试制在考查方式、考查测重点方面都有所区别。
“申请制”不代表不考试,也不代表考试不重要,最终决定能否被录取的还是考试成绩(材料审核成绩不计入最终排名的总分)。
3、2016年报考北大教育学院博士的考生需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第一次组织,题型为:听力、阅读、作文)4、材料审核中重点打分项:①科研成果(论文、workingpaper、参与课题)②外语水平③本硕院校④博士修习计划5、北大高等教育学专业包含四个博士研究方向:01.高等教育原理02.高等教育史03.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04.高等教育管理育明教育针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大考博资料、复习经验、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捌玖叁、贰肆壹、二二六)二、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考博专业课参考书高等教育学综合:1.《现代教育论》(第二版),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教育哲学导论》(第二版),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高等教育哲学》,[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高等教育理念》,[英]罗纳德·巴尼特著,蓝劲松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美]伯顿·克拉克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6.《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曲士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外国高等教育史》(修订版),黄福涛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陈洪捷、施晓光、蒋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200111.《比较教育研究:路径与方法》,贝磊、鲍勃、梅森主编,李梅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教育政策研究基础》,陈学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陈振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育明教育考博课程部杜老师解析:1、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初步将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对应到答题中,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事业单位考什么—笔试部分综合类①行测事业单位行测的考查方式有三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与国考、省考一样,一张试卷只考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一种形式是,一张试卷中分为公基和行测两部分,一般各站一半的分值;还有一种形式是,一张试卷中包括公基、行测、写作三部分。
事业单位行测考查题型与国考、省考的题型基本一致,甚至在事业单位考试的真题中会遇到国考和省考的原题。
主要包括的题型是数学运算、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
但是事业单位题型本身也具有独特性:一是,数学运算中常考数字推理的题型,而且有的地方甚至考查10个左右的数字推理。
二是,言语理解中常考病句、错别字识别、修辞方法使用的识别、成语使用、文章阅读等题型,当然每个地方常考的点还有更细致的区分。
三是,判断推理中常考事件排序的题型。
四是,在判断推理和言语理解中有时会涉及到用常识来解决的考题。
②申论、写作及其他主观题就目前而言,各地事业单位考试涉及主观题部分,考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申论》。
类似与公务员《申论》科目,把《申论》作为单独科目考察,满分100分。
但在材料篇幅、题目数量、题型设置上,难度低于公务员《申论》。
如吉林、黑龙江、辽宁省以及山东、浙江、山西等省份,部分事业单位考试采取申论形式考查。
二是综合写作。
与公共基础知识或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合成一张试卷,试卷名称常见为《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或《综合知识》等等,满分100分。
其中写作占30分—60分不等,其余为单选、多选等客观题。
综合写作出题方式为给定简短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1000字的议论文。
三是杂糅题型。
一般称之为《综合应用能力》,上海市直、湖北省直、浙江温州地区及江西等地部分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见,设为单独科目,满分100分。
均为主观题,命题形式种类繁多,题型包括:案例分析、材料处理、公文写作、公文改错、论述、策划与应用、材料作文等。
总而言之,目前事业单位主观题考试,以申论、写作、案例分析(也称材料处理、材料分析、综合分析等等)、公文书写和改错等类型多见。
2015北大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一、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考博专业课参考书高等教育学综合:1.《现代教育论》(第二版),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教育哲学导论》(第二版),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高等教育哲学》,[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高等教育理念》,[英]罗纳德·巴尼特著,蓝劲松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美]伯顿·克拉克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6.《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曲士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外国高等教育史》(修订版),黄福涛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陈洪捷、施晓光、蒋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200111.《比较教育研究:路径与方法》,贝磊、鲍勃、梅森主编,李梅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教育政策研究基础》,陈学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陈振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育明教育考博课程部杜老师解析:1、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初步将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对应到答题中,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建议大家可以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来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这项工作,为整个备考的成功构建基础。
2、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使用相关的参考书笔记、导师课件讲义、各专题总结。
1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 一、教育学原理试题的答题基本思路 1. 选择题 会的题目:排除法 不会的题目:第一印象? 猜答案? 2. 辨析题 判断正误:正确 or 错误 说明理由:(1)答出相关概念,说明关系,指出正确或错误之处。 或者(2)指出正确或错误之处。 3. 简答题 列出知识要点,并简单解释; 尽量多写要点; 注意逻辑。 4. 分析论述题 按照题目要求回答; 一般思路为: --材料反映了什么原理或问题? --这个原理是什么? --这个原理为什么? --(材料中反映的问题错在什么地方?) 2
--应该怎么办?或者正确观点是什么? 二、辨析题举要 1.教育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错误。 这是典型的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观点。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动物正是基于天赋它们固有的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因而是错误的。
2.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错误。 这是典型的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观点。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孟禄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教育的心理起源说避免了生物起源说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如果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 3
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因而,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正确。 (1)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与遗传素质、环境(指家庭和儿童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相比,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第二,教育工作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第三,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正确。 所谓个体因素就是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的活动才能实现,因为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地、 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的。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①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②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③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 4
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正确。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 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 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具体地讲:(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6、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 错误。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 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可见,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7、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错误。 5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而培养目 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8.教学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 正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9.教育制度就是学制。 错误。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 以及为保证该体系 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教育制度一般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在有的国家把教育制度看作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各种教育设施的总称。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 6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二者的关系看,教育制度是一个大概念,学制是一个小概念。教育制度包括学制,学制是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10.终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 错误。 终身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纵向上讲,终身教育包括一个人从生 到死的各个阶段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阶段的教育,既包括普通教育, 也包括成人教育, 它强调教育的不间断发展, 强调教育的连续性。 二是从横向讲,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强调各种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教育的整体性。由于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校外教育机会的不断增加,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再限于学校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进修培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经验、 闲暇等各个方面, 终身教育就是要建立一个涵盖各种教育机会和内容、彼此相互联系的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施终身教育的突破口,但不是终身教育的全部。
11、课程目标是根据培养目标制订的。 正确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培养 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需要设置 若干课程,因此,课程目标要依据培养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7
12、课程目标就是教学目标。 错误。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而教 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由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课程目标指导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13.教学就是教育。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 向学生进行教育。
14、教学就是智育。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 8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15、教学就是上课。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教学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评价等环节,上课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16.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正确。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指导学生有目 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 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 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 程, 但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学生主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