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板块
- 格式:doc
- 大小:907.00 KB
- 文档页数:4
一二年级数学七巧板一、七巧板的认识。
1. 七巧板的组成。
- 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
其中有五块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一块中等三角形和两块大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
2. 七巧板的形状特点。
- 三角形:小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较短;大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较长;中等三角形大小介于两者之间。
三角形的角都是直角三角形的角,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有两组相等的角,一组是钝角,一组是锐角。
二、七巧板在一二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1. 认识图形。
- 通过七巧板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
教师可以拿出七巧板中的各个板块,让学生观察形状、数边、数角等。
例如,让学生找出七巧板中所有有直角的图形,这有助于加深对不同图形特征的理解。
2. 图形组合与分割。
- 组合:- 简单图形组合:让学生用七巧板中的几块板拼出指定的简单图形,如用两块小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用一块平行四边形和两块小三角形拼出一个大三角形等。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复杂图形组合:在一年级后期或者二年级,可以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形状,如房子(可以用一个正方形做房子的主体,两个三角形做屋顶等)、小船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
- 分割:- 给出一个用七巧板拼出的大图形,让学生找出是由哪几块七巧板组成的,并且尝试将这个大图形在脑海中或者实际操作中分割成七巧板的各个板块。
例如,给出一个拼好的大三角形,让学生说出是由哪些七巧板组成的,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3. 数学思维培养。
- 七巧板的拼图过程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尝试和调整。
例如,在拼一个复杂图形时,学生要先观察目标图形的大致形状,思考用哪些七巧板的板块可能拼出这个形状,然后进行尝试。
如果不成功,就需要调整思路,换一种组合方式。
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巧板的由来原理
七巧板,又称七巧板拼图,是一种古老的益智玩具,由七个不同形状的小板块组成,可以通过拼凑组合形成各种图案。
它的由来和原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智力游戏。
七巧板的原理基于几何学的原理和数学的组合逻辑。
七个小板块分别是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两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些板块的边长、角度以及比例关系是严格确定的。
使用七巧板,玩家可以尝试将小板块以不重叠、不遮挡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图案或者填满一个给定的形状。
通过旋转、翻转、交换板块的位置等操作,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七巧板可以锻炼玩家的几何思维、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玩具,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育领域中,七巧板被广泛应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早在中国宋朝时期,七巧板就已经出现了。
传说中,七巧板最初是由一个有两个儿子的财主发明的。
这个财主热爱智力游戏,但是他的儿子们不愿意与他一起玩。
于是财主将小木板切割成七个小板块,并告诉儿子们如果能够正确地将这些小板块拼凑成特定的形状,他们就可以得到奖励。
七巧板在中国古代流传广泛,后来传到了其他国家,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儿童玩具。
不同的地区和时期还衍生出了不同形状和设计的七巧板。
如今,七巧板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不断在创新和发展中。
一、名称:七巧板各个板块的认识及其组拼原则二、教学目标:1.能够记住七巧板中7个板的名称;2.能够初步动手尝试简单的两两组拼;3.能够初步掌握七巧板的组拼原则与要求。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单幅智力七巧板套装:2.老师准备:磁性七巧板套装、教学卡片以及教学挂图若干张、欣赏作品若干张。
四、教学内容1.一一介绍“智力七巧板”中各个板块的名称及特点;2.尝试简单的两两组拼;3.介绍智力七巧板的组拼的基本原则。
五、教学过程<一>、七个基本板块的认识以简单的两两组拼老师:大家拿出手中的七巧板,数一数有多少个图版?学生:7个板。
老师:对,回答的非常好,一副七巧板是由7个不同的板块组成的,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是由哪7个板块组成的呢?这些板块都由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有2个半圆、一个圆、一个三角形。
老师:回答的非常好,除了半圆、圆、三角形之外大家还有不认识的图形,我们接下来一一来认识一下!1.2个半圆老师:大家仔细观察,尝试一下2个半圆可以可以组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1个圆形!老师:回答非常正确,2个半圆可以组拼成一个圆!2.1个圆形3.1个三角形老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个三角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观察)老师:请大家拿出尺子,来测量一下三角形的三个边,看看会发现什么?学生:(测量)2个边一样长、3个边一样长等回答!老师:有个别同学回答的非常正确,这个三角形的其中2个边是一样的长度,仔细观察会发现两边的长度是一样的,另一个边比其他两个都长!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等腰三角形;那除了两个边一样长之外,它的两个角也是一样的,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老师:请同学们用半圆和三角形尝试组拼,看看会发生什么呢?学生:(尝试组拼)老师:查看学生们的组拼过程!小结:同学们经过组拼,是不是发现三角形相等的两个边和半圆的一个边相等呢?学生:是!4.一个梯形老师:那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请同学们拿出这样一个板块(边讲边演示),观察一下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观察)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刚才刚认识的三角形,和手中的梯形组一组拼一拼,看看会有什么神奇的发现!(尝试组拼,完了可以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上台演示出各种图形:长方形、。
七巧板记忆顺口溜两个大块头
1.拼图要找特殊处,先来分割后判断;
大小形状为依据,基本图形是帮助;
先用大块拼小图,每个板块用一次;
拼图需要多尝试,逐步分析最关键。
2.拼图先找特殊处,直接连线没问题。
基本图形一刀切,面积边长是依据。
先用大块拼小图,用过板块不再用。
最后再来看整体,不合适处细调整。
七巧板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智力玩具,顾名思义,是由七块板组成的。
而这七块板可拼成许多图形(1600种以上),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玩家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等,也可以是一些中、英文字母。
《认识七巧板》七巧板的起源:传统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几图”,“燕”与“宴”相通,“燕几”就是“宴席用的桌几”,由六张不同形状的桌面组成,后增一小几,改名为“七星”(图1),可以视宾客多寡,任意拼排成不同形状的大桌面,这就是传统七巧板的雏形,为后世的拼图、为少年儿童的玩具开创了先河。
同学们来观看一下由宋代黄长睿发明的“七星”宴几图:C 、七巧板的发展:传统七巧板正是在“七星”创作的基础上应用了“勾股之形、三角相错”的古代数学原理设计而成。
主要分三种流派,依次为“方式七巧板”、“燕式七巧板”、“蝶式七巧板”(图2)。
后人认为第三种设计更为合理,变化最多,因此在世界各国流传最广。
传统七巧板的影响①、1805年传入欧洲,他们把它称为“唐图”,并出版了《新编中国儿童谜解》一书向人们介绍七巧板的拼图(举例:拿破伦对中国最钟爱的两件东西是:《孙子兵法》、《七巧板》,据说当年他兵败滑铁泸,被囚禁在圣爱纶岛,除了对中国的《孙子兵法》拍案叫绝外,还对七巧板情有独钟,通过组拼七巧板来消磨寂寞难耐的漫长时光。
)②、1817年传入美国,他们受七巧板的影响,现在每年组织“全美拼图锦标赛”,根据官方统计:有85%的家庭积极参与这项活动(举例:首富比尔盖茨、前总统卡图1 宋代黄长睿“七星”案几图①方式②燕式③蝶式图2 传统“七巧板”特都是这项活动的狂热者)③、在我国,民间流传广泛,现在七巧板成为中国少儿频道的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
(举例:省略)现代智力七巧板是图形科普学研究者楼珠球老师在传统七巧板的基础上,巧妙应用了现代高等数学的几何学、拓扑学和线性规划原理,设计了“现代智力七巧板”。
现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智力七巧板各板块的形状特征,(教师简要讲述一下……)认识智力七巧板各板块名称:以上图依次是:半圆、半圆、三角板、梯形板、中心板、曲形板、圆。
那么现代智力七巧板与传统七巧板有什么不同?传统七巧板中三角形太多,三角形重复一多,变化就少,因而影响和限制了它的拼图功能。
七巧板的拼图技巧拼图口诀:拼图先找特殊处,直接连线没问题。
基本图形一刀切,面积边长是依据。
先用大块拼小图,用过板块不再用。
最后再来看整体,不合适处细调整.一、拼图先找特殊处,直接连线没问题当拿到一个七巧板图形时,人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先对图形整体进行感觉、猜测,从图形中最明显的地方入手,猜想这些地方大概是由哪些板块拼凑而成的,然后再逐一进行试验,验证之前的猜测.在七巧板图形中,最明显也是最好判断的地方主要包括三类:边角相连(或角角相连)的地方、与七巧板边长关系明显不符的地方以及明显能看出所用板块的地方。
例如下面三个图形中画圈的地方。
图1 图2 图31.在图1中,两个画圈的地方都属于“边角相连的地方",或者说是图形中的节点。
这些节点直接将图形分成了几个部分,对图4而言,是将图形分成了一大一小两个三角形和一个等腰梯形。
2。
在图2中,共有5处可以入手进行分析的地方,但因为有两个地方的形状相同(图形上方和右侧的正方形位置),所以要对这两个地方分别进行分析。
我们先来看图形上方圈出的地方,这明显是一个正方形,之所以不将其判断为小三角形与其它板块的组合,是因为在拼图时要本着“先用大块拼小图"的原则-—如果某一图形本身就是七巧板中的一个板块,则直接使用这一板块。
图形中其余三个画圈的地方都属于“与七巧板边长关系明显不符的地方”。
我们知道,在一副七巧板中,正方形板块的边长是最短的,但是图中圈出的这三条边,它们的长度都要比正方形板块的边长还要短一些,说明这些边是七巧板各板块中某一长边和短边拼在一起后多出来的部分。
也就是说,这些边的延长线实际上就是七巧板两个板块的交界线.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这些边进行适当的延长,一般来说,延长线就是正确的图形分割线。
当然,我们还要从图形整体进行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延长线都是正确的,这需要结合实际图形进行分析。
例如,图5中向右倾斜的短边的两条延长线中,向右下延长的延长线就是错误的.3。
要求:希望学生先自己学习第五节中的《地球内部的构造》
教学内容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永嘉实验中学:李国算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
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
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建立“重走科学家探究之路”的探究活动,建构新板块的
知识。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阅读建立“重走科学家探究之路”的探究活动,树立科学探究
的“常人化”,任何人都可以探究,但探究之路是曲折的。
教学重点 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用具 课件、板块张裂实验教具、不同的纸若干
板书设计 1.假说发展:大陆漂移说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学说 地
球 2.六大板块:亚欧、美洲、非洲、南极洲、太平洋、印度洋板块
板 板块碰撞: 形成山脉
块 3.运动形式: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寻找同伴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七巧板吗?„„现在你们的面前有一些图片,你能找出这些图片当中,
原来是合在一起的两张吗,试一试?
生:尝试合拼。
师:请你说说它们合在一起的依据是什
么?
生:两张合并起来,拼合得很紧密;
二、读图:看地图发现拼合,(南美、非
洲)
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
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
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什么?
生: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刚好可以拼在一起。
师:然后他就举世闻名了。
发现过程是这样的
1.提出问题:
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很相似,觉得很奇怪,是偶然的巧合,还是非洲大陆曾经与
南美大陆是一个整体,后来因为其他原因破裂漂移分开的?
2.建立假设:
假如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分离了,那么大陆可能是会移动的!
小结: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但是很多人不相信
3.寻找证据:(如果你同意魏格纳的“假设”,请为他寻找足够的证据。)
三、活动:找回自己
师:现在你们的面前袋子里有一些图片,你能找出这些图片当中,找出与另一个袋子里的半
张纸相合的另一半,试一试?
生:尝试合拼。
师:依据是什么?
生:A.两张合并起来,拼合得很紧密;
B.这两张的文字或照片是连续一体的;
C.这两张的纸质是一样的;
D.这两张的颜色是一样的。
E.-------
师:从这个活动得到启发,讲讲大西洋两岸原来是合在一起的证据?
生:
证据一: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
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证据二: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非常对应,古生物群具
有亲缘关系,表明当时这些大陆曾相连接。
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大西洋两岸原来是合在一起
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
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海陆分布。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人感到不解,直到20世纪60
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兴起和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基础
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不是大陆在海洋上飘移,而是板块在
软流层上飘移!
四:板块构造说
师:地球的岩石圈被分成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板块?
生: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
块和南极洲板块。
师:在这些板块中,哪一块的面积几乎全为海洋的板块?
生:太平洋板块
师:很好,同学们的观察非常细心,那再来观察下,这些板块是被什么分割而成。
生:这些各大板块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师:各大板块交界处因移动方向不同而分为:
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2.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如:喜马拉雅山、地中海、美国西海岸、东南亚、东亚
(注意图中不同的界线和箭头方向。)
师:大陆像浮冰一样,在海洋上“漂移”,那么这些“漂浮”的板块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师:如果两个板块相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七、活动:两书挤压
生: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师:当在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山。
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处于消亡边界。(看视频青藏高原)
师: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处
于消亡边界。
师: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那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则会形成
什么呢?
生:裂谷和海洋
八、活动:拉拼合板
师:当胶纸断裂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震动(说明:板块张裂的结果会产生地震、火山等现象)
师: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张裂地区。
(看视频裂谷海洋的形成。)
师小结:当板块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当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彼此张裂时,则会形成裂谷和海洋
九、读图:地震火山分布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火山和地震的世界分布图,思考: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什么地
方?
世界火山分布图
世界地震分布图
小结: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师:火山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板块的____
_ ?
生: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十、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板块构造学说,现在感悟反思一下,我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请同
学们讲)那老师也送同学们一段话,来一起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的内容。(一起来
读一读.)
大陆漂移是基础,海底扩张来发展; 板块构造新理论,解释火山地震带; 地球表面岩石
圈,地幔分布其下边; 地幔对流海底扩,岩石圈分六板块;大块又分小板块,漂浮软流层
上面;板块内部地壳稳,交界边缘活动带;相撞挤压成山脉,张裂扩展海洋态; 不停运动
发展中,构成世界总形态。
十一、课内练习:
1.思考题: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 填空:
(1) 日本位于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____和____。
(2) 喜马拉雅山是由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碰撞产生的,阿尔卑斯山脉是由________
板块和________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十二、课外作业
请你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绘制一张世界海陆轮廓简图,并完成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