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窥镜的应用及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0.99 MB
- 文档页数:36
一文读懂双通道脊柱内镜的前世今生来源:北京协和医院余可谊仉建国脊柱内镜手术是近20年来微创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目前以水为介质的脊柱内镜技术(经皮脊柱内镜或全脊柱内镜手术)在与以空气为介质的显微内窥镜(MED)的竞争中有逐渐胜出的态势。
全脊柱内镜手术是德国Rutten教授提出的概念,它是包括了照明系统、摄像系统、持续的水流灌注和硬质管道的脊柱内镜系统,而这里所使用的脊柱内镜则是美国的Anthony Yeung教授发明的同轴脊柱内镜。
所以,目前最常做的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采用的是单孔、单通道、同轴脊柱内镜技术。
与其它学科的内镜手术发展不同,如腹部外科、妇产科的腹腔镜、胸外科的胸腔镜技术,它们都是从三孔、双孔逐渐发展到单孔技术,而脊柱内镜技术似乎特别“早熟”,很多医生一接触到脊柱内镜,学习的就是单孔技术。
然而我们回顾一下脊柱内镜的发展历史,会发现Kambin等先驱早期就尝试过双通道的技术。
但随着杨氏技术、Hoogland的TESSYS技术的发展和成功,双通道技术被逐渐“遗忘”。
近年来,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biportal endoscopic spinal surgery, BESS)又有逐渐复兴的态势,尤其是韩国的学者在该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将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UBE)发展到既可以做椎板间入路,也可以做椎间孔入路,涵盖了腰椎、颈椎、胸椎疾病,并创立了专门的UBE学会,推动了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早期发展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Kambin1便开始尝试使用关节镜进行腰椎间盘切除手术,而后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诊断和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腰椎管狭窄以及其他腰椎和胸椎退行性疾病2,甚至早期就有医生利用该技术成功完成腰椎的椎间融合手术3。
脊椎後位內視鏡手術的最新發展狀況脊椎科傅再生醫師隨著科技的進步,現階段的外科手術,已經走向更精緻化的時代。
由於傳統的大傷口手術方式,不僅在生理組織上,同時在病患的心理上,皆比微創手術產生較大的傷害,尤其在術後的恢復上,更是有顯著的差別。
也因此傳統的大傷口手術方式,在所有外科的領域中,已漸漸為微創內視鏡手術所取代,此不僅在一般外科中,內視鏡膽囊切除手術已經成為標準制式的手術方式,在胸腔外科及婦產科中,微創內視鏡手術更是surgeon必備的開刀技術。
而在我們骨科的領域中,膝關節鏡手術,已經發展了二、三十年,其角色更是早已被肯定,並且取代了部分傳統的手術方式,進而成為了標準的手術方法。
脊椎由於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及手術潛在的危險性,內視鏡在脊椎手術的應用上,起步均較其他外科領域來得晚。
但在這幾年來,藉由內視鏡器械的進步及歐美各大醫學中心的投入,其手術的技巧及應用的範圍,已有長足的發展。
在脊椎的前位手術方面,藉由腹腔鏡或胸腔鏡的影像幫忙及手術器械、脊椎內固定器的改良,在短短的這十年來,不管在椎間板的移除、脊椎椎體間骨融合術或在脊柱側彎矯正手術上,皆穫得相當不錯的成績,以往認為不可能的手術方式,現都已漸漸地一一實現,傳統所謂的Big wound, big surgeon說法,也漸漸地改為Small is better, small is more了。
人類脊椎由於處於特殊的解剖位置,相對地也限制了微創內視鏡手術的發展方向。
在胸腰椎部位,由於已有潛在的空間『胸腔及腹腔』,不用再create一個working space,使得內視鏡在脊椎前位手術上,較易發展,也使得現今所發表的微創內視鏡脊椎手術的相關論文,大部分均集中於前位手術上。
而在脊椎後方部位,由於於均為肌肉層所覆蓋,並無自然存在的空間可供應用,相對地也限制了後位脊椎內視鏡手術的發展,因為在施行內視鏡手術時,必需的先絕條件即要有一個或大或小的working space,而要如何去create這個working space,使得內視鏡及手術器械能在其內操作,能清楚地看到所要手術部位的解剖相關位置,即成為後位脊椎內視鏡手術所必需克服的第一難題。
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为患者带来了更为精确、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内窥镜手术技术主要通过通过体内镜检查和手术,实现对内脏的直观观察和治疗。
它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开放性切口,而内窥镜手术技术则通过体内微创手术的方式,通过皮肤上的小孔插入内窥镜器械,既减少了切口的大小,减轻了患者疼痛,同时也缩短了康复时间。
这种突破性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医学领域的发展。
在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发展中,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和应用。
首先,内窥镜手术技术在诊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它可以实时观察到患者体内的细小病灶或异常情况,通过图像传感器和光学设备,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病灶的位置和形态,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其次,在治疗方面,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它可以通过内窥镜引导下的手术,对肿瘤、息肉、囊肿等病变进行精确切除,减少了手术的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效果。
此外,内窥镜手术技术还可以辅助介入治疗,通过经血管内介入的方式,实现对血管疾病和心脏病的治疗。
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相关器械和设备的不断创新。
随着微型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内窥镜的清晰度得到了不断提升,使医生可以更好地观察病灶,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此外,纳米技术的进步也为内窥镜手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观察和干预,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方法,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该技术的设备和器械价格较高,部分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无法普及和推广内窥镜手术技术。
同时,内窥镜手术技术的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这也限制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推动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发展。
脊柱内镜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目的、意义、实施方案为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对患者进行脊柱内镜手术。
目前我院主要实施腰椎内镜手术。
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LD),是利用一组特殊的设备和器械,经后外侧途径,通过椎间孔或“安全三角区”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达到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减压和松解。
一般采用局部麻醉。
可有效避免术中对神经根的损伤,在内镜直视下取出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致压物。
因手术操作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能把术中疼痛感觉迅速反馈给医生,从而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PELD,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的同时,不需切除黄韧带和椎板,不破坏脊柱的后方稳定性,与MED或开放手术相比,损伤更小、更符合脊柱微创治疗理念。
脊柱内镜技术的开展相对于开放手术来说,目的在于将医源性创伤减小到最低程度的同时获得最佳疗效,避免因传统开放手术和内固定融合术造成的椎旁肌肉损伤、脊柱稳定结构的破坏、固定融合导致的运动功能的丧失和邻近阶段退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对于需要治疗的无法耐受开放手术的高龄、多发基础疾病患者,脊柱内镜技术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疗效佳,可以早期恢复自主生活能力。
实施方案1、病人选择: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术后复发者;部分腰椎管狭窄症。
2、患者经费来源:采用患者自费,医保支付及贫困患者大病救助等多种方式。
3、严格执行术前讨论会诊制度,严格掌握适应症,按重大手术要求术前报批。
4、术前谈话告知: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病情,交代手术必要性、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征得同意并严格执行签字手续。
5、严格执行手术分级制度;术前必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讨论决定,手术者必须具备技术水平的医师担任。
术中严格控制参观人员,严格无菌操作。
6、术后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
姿势,体位,功能锻炼,支具佩戴。
7、严格执行信息上报制度。
建立完善的术后随访制度。
二、基本概况,包括国内外应用情况、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技术路线、疗效判定标准等;1998年美国Anthony Yeung医师(美国微创学主席)首创YESS技术;2002年德国Hoogland教授(欧洲微创学前任主席)在YESS技术基础上提出TESSYS 技术,使脊柱内镜技术走向成熟;韩国Sang-Ho Lee医师(亚洲微创学现任主席)的团队迄今已完成超过5000例手术;台湾长庚医院及荣总医院总计共有1500例报告;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周跃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张西峰教授等国内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索和推动下,脊柱内镜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引起越来越多国内骨科及疼痛科同仁的极大关注。
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内镜技术作为一项医疗技术,从诞生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内镜技术是通过在人体内部放置一根较细的柔性管子进行检查与治疗的技术,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等多个方面。
当前,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成为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内镜技术的发展历程。
内镜技术的雏形可以追溯至19世纪早期。
当时,人们使用一根直径仅为3毫米的塑料管来探查胃肠道,这就是传统的胃肠道镜检。
1960年代末,人们开始使用钢制内镜替代塑料管,使检查更为精准。
1980年代,光电技术的进步使得内镜成像更清晰,同时出现了一个可灵活弯曲的末端部分,这也是目前常见的内镜形态。
而现在,高清高清影像技术、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微型制造等领域的进展,已经为内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内镜技术建立在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向更广阔领域发展。
随着技术的升级,内镜技术也有延伸应用,为医学提供了重要支持。
内镜技术在胃肠道、呼吸道等一系列领域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医学的诊疗水平和治愈率。
最典型的如镭射治疗、放射学介入诊疗、内窥镜下胰腺切除等。
特别在胃肠道中,内镜技术在病变诊断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胃肠道疾病往往发展缓慢,没有严重的症状,很难在早期得到发现,而内镜检查可以通过直接的视觉观察、拍摄难以被发现的病变,如肠内隐蔽性出血、消化系统肿瘤等,从而提早发现并治疗。
这种术后血管性远端病变量化的诊疗方式,一定程度上使病人的疾病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和治疗。
而且,对于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内镜治疗还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与此同时,内镜技术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
比如,在医学检查领域,内镜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妇产科筛查、视网膜病变筛查等;在生命科学领域,内镜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级别的研究中。
越来越多的领域都需要通过内镜技术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内镜技术的发展,是医学技术发展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