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一棵树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1.13 KB
- 文档页数:3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案9篇《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案1教学设计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学殿堂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理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品尝智力的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使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基于这一理论,《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节课的设计有了以下两点想法:(一)让师生共同沉浸于经典语言中,通过阅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与人生养分,让美好的情感指导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受到终身的教育。
(二)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还应落实在引导语文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用创造性思维去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分析教材:1、《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一首新诗,形象生动,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律动,适合反复诵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品读赏析诗歌,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主旨。
2、诗歌中作者让一棵简单的树有了崇高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全赖于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象征手法,通过想象让诗歌中的那课树人格化,所以修辞手法与象征手法是__不可忽视的学习重点。
3、诗歌是中学生喜欢但又不太敢尝试的一种文体,借这首诗的东风,希望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粒写诗冲动的种子,尝试用创造性思维去激发创造性思维,用文本的经典语言来点化润泽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敢于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最内心的感受。
分析学生: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品读赏析能力,对较浅且内涵丰富的文本有较强鉴赏力,能用精练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想法。
在写诗方面,其实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只是未被发掘,需要引导。
课题主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品读经典语言文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与人生养分,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引导语文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用创造性思维去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流程: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2、体会这首诗想象丰富奇特的特点二、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品读诗歌的意境美2、多种修辞手法及象征手法的使用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优秀教学设计(获奖教案)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
儿童是最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梦幻般的想象力。
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要在文本与学生能力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够完整地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大胆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神奇而有趣的事情。
本文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由此可知,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四、教学目标(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等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并写一写。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七、教学方法讲授法、想象法、讨论法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大家都认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如果你也拥有这项神奇的本领,你最想变成什么?(生自由说)2、揭示课题:一位叫英英的小朋友,他想变成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去看看吧!3、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和学生最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训练学生说句子这两个目标较好地融为一体。
17.我变成了一棵树自然段中,为什么有点儿高兴,的心理变化过程:兴奋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着急后悔觉得变成树很麻烦。
6.细细品味第21~23自然段,明白:母亲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
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绝对不会被错认。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最后安排的写或画的内容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片段◆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拓展点)师: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想象非常奇特呢?(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生1:作者想变成一棵树,就很快感觉到树枝从身上冒出来了,真神奇!生2:作者变成的树上还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树,太让我惊喜了。
生3:作者想得真周到,担心小动物们上不去,还会弯下腰让小动物住进自己喜爱的窝里。
生4:更奇特的是妈妈带着好吃的也住到了树上,她不担心妈妈把树枝压断了吗?生5:作者居然能听懂小动物们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感受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如果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会变成什么呢?为什么?生1:我想变成一栋可以容纳很多人的房子,让人们居住。
因为我想让我们班的同学、父母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每天一起玩耍,还不用离开爸爸妈妈。
生2:我想变成空气清新剂,每天早晚把周围的空气清洁一遍,让每个人都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并且能根据生活实际,变成人们最急需的事物,老师为你们的爱心点赞!17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事。
教学中,要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同时,关注文章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想象美,练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结合预学案预习课文。
《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一、教材赏析《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精心编织的课文,它来自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
课文巧妙地围绕“我”的奇异梦想展开,用大胆的想象笔触,细致描绘了“我”化身为一棵树后所体验的种种奇幻事件。
文章的语言活跃且富有生命力,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散发着浓郁的童真,引人深思并让人陶醉其中。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中,我们特别强调了“步入想象的天地,领略想象的神奇”的人文情怀,以及“借助想象创作故事,打造个人想象世界”的语文要素。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引导学生们走进想象的世界,深刻体验想象的独特魅力,鼓励他们放飞想象力,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奇幻世界。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期待学生们能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感受到创作的喜悦和想象的无限潜能。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娴熟掌握本课新学的生字词,流畅自如、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呈现出文本的韵味与意境。
2.通过深入剖析“我"如何神奇地化作一棵树的历程,带领学生领略想象的无限魔力,品味想象的愉悦与自在。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构思自己可能化身为何物,以及随之可能上演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妙故事,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畅游。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领学生深入探寻“我”化身为树的神奇之旅,体会其中饱含的无限遐想,感受想象的独特韵味,尽情领略想象的欢愉。
2.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描绘自己可能化身为的任何事物,以及这一过程中将发生的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妙变化。
四、精心策划教学环节1.学生必须充分预习课文,积极探究生词的含义和用法,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教师需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卡片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过程(一)点燃学习的热情1.启发性提问:亲爱的学生们,你们是否曾梦想过跨越物种的界限,体验不同的生命轨迹?若真有这样的魔法时刻,你们渴望变身为何物,去经历怎样的奇遇?2.鼓励自由畅想:请毫不保留地分享你们的奇思妙想,让每个人的独特思维在这片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第【1】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特点展开。
2.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特点展开;2. 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想象兴趣1. 同学们,还记得二下11课中那只虫子,那只认为做虫子很快乐、很幸福的小虫子吗?他的快乐是什么?(可以用露珠梳洗打扮,可以跳到狗狗身上旅行,快乐时想唱就使劲唱的……)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也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特别好奇的?(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感知想象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文中的英英都进行了哪些想象?2.交流,完成练习:英英因为,就幻想自己,上面长满了,英英邀请许多小动物,当妈妈住进鸟窝后,英英因为肚子饿而(心情),原来妈妈知道英英的秘密。
三、深入研读,感受想象奇特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想象特别有意思?(课后第1题)(一)感受起因的新奇(1-4自然段)1.“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是什么?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理由新奇)2.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痒痒的”写出了树木长枝丫的感觉;仿写描写感觉的词语、、。
(2)“冒”是什么意思?(长、生……)能换成“长”“生”吗?为什么?3.感情朗读,读出感到好玩,感到惊奇的语气。
成为一棵树大班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成为一棵树”的故事内容和主题;2.掌握词汇:成为一棵树、种子、土壤、阳光、雨水等;3.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3.启发学生关爱环境,热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故事内容、词汇学习、情感表达。
难点:学生情感表达和想象力的培养,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热身(10分钟)通过观看一些与“成为一棵树”相关的图片或小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和思考成为一棵树所需要拥有的条件和态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欲望。
2.导入(5分钟)以“成为一棵树”的名义,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世界。
3.阅读故事(15分钟)听老师朗读《成为一棵树》,学生跟读,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情感变化。
4.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所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和故事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词汇学习(15分钟)通过故事情节和语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记忆相关生词,老师在一旁及时纠正和指导。
6.表演剧场(2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故事情节的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7.情感交流(10分钟)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的形式,让学生表达对故事的感悟和对自己的反思,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自我认知能力。
8.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坚持成为一棵树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学生的表达,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对自身的反思能力。
五、反思与设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成为一棵树”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表达了对故事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看法。
《我变成了一棵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会认“椭"等10个生字,会写“状”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形状、狐狸"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抓住“我”变成树后的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体会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走入奇妙的想象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导语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我变成了一棵树》。
2. 齐读课题。
3. 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师生对话: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故事吗?学生1:当然喜欢,老师!故事总是很有趣,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
老师: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我变成了一棵树》。
现在,大家齐读一下课题。
学生们齐读:“我变成了一棵树。
"老师: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2:老师,我很好奇,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怎么变成一棵树的?学生3:变成树之后,他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学生4: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世界?老师: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很有深度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阅读这个故事时需要去寻找答案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阅读这个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主角是如何变成一棵树的,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 提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着重指导:椭、津、婪、角、鳄、饿(3)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4)引导理解词语:①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想当一棵树》主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本背景及作者及其作品。
2.学会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手法。
3.了解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关键词象征手法、环保、绿色发展、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策略1.小组合作学习。
2.讲解与探讨相结合的方式。
3.表演与演讲相结合的方式。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将这个过程与树的成长联系起来。
第二步:文本阅读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想当一棵树》这篇文章,并对文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三步:文本分析1.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的树象征了什么?它对人的启示是什么?(2)作者在文中通过树的生长发展描绘出自然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这与现代社会的环保和绿色发展有什么联系?(3)文中展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了怎样的对比?这种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2.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呈现出来。
第四步:互动环节1.表演环节:学生准备一首和主题有关的歌曲或者树的小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该故事展现出来。
2.演讲环节:学生按照小组分工,每个小组可以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讲述自己的分析思路和感受。
第五步:总结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出铺垫。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在自己的思考和解读中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表演和演讲等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传达给其他同学,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于自然环保、绿色发展等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三年级语文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学设计优秀案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奇妙经历,体会课文人物的情感变化,抓住变成树后的有趣情节,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2.品读课文,感受什么是想象,寻找想象的思维方向,知道想象需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
3.仿照课文大胆想象,想一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绘制思维导图,并进行练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
教学难点: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并试着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希沃同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字词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去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
(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齐读课题。
2.这些词语朋友你还记得吗?出示词语,齐读、点名读。
希望痒痒的形状鳄鱼狐狸丁零巧克力香肠继续糖醋排骨抬头麻烦3. 回顾:英英的秘密是什么?她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英英在树下玩的时候不想吃饭),这可以说是英英想变成一棵树的起因。
(板书:起因)4. 她变成了一棵树后又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第一课时学习后的收获自由说预设:树上长满了鸟窝请许多朋友来朋友们怎么住进来妈妈也住到鸟窝里来了他们分享美食我馋得直流口水……(相机板书经过)这么多有意思的想象就是故事的经过。
5. 那最后呢?(妈妈知道“我”饿了)(板书: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语,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的掌握,回顾课文;梳理文章脉络,让学生们在感受“有意思”的同时,关注文章的整体结构。
二、深入读文,体会写法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你觉得哪些地方想象很有意思?用“_____”画下来,品读句子,感受想象的奇妙。
小组交流汇报。
(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段)(1)“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出自部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以“大胆想象”为主题,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
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
文章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我”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
然后具体描述了“我”变成树之后发生的趣事:小动物们住进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
“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是因为作者善于想象,使得“我”在想象世界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拥有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课后练习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设置的。
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第二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课文配有插图,一棵大树上长着各种形状的鸟窝,树干上有水珠滴下来,这是变成大树的“我”流出的口水。
充满童趣的生动画面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并激发他们对想象世界的向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
但还需要老师通过检查对个别同学进行一定的指导。
学生们都喜欢读童话故事,阅读应该没有什么障碍。
而且,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想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依托文中内容展开想象。
设计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依托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奇妙经历,体会课文人物的情感变化,抓住变成树后的有趣情节,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1、想当xx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正确认读“炙”“丫”两个生字,掌握“默”“聊”等八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小组讨论,感知树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趣,在对自然的观察、体会与思考中,感悟自然。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语言与形式美;
2.体会“心里想着树,自己就会像树,天天向上,长高长大”所包含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到课题,大家有怎样的想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读课文,问:读了诗歌知道了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的读音)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对课文的初步了解。
课文共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分别讲了些什么?
词语解释
炙热:像火烤一样,形容极热。
雅量:宽宏的度量,诗中指大树的无私奉献。
姿态:一是姿势、体态,二是态度。
(课文既描述了大树的样子、体态,也暗示着大树宽宏的气度。
)
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树的特点。
教师板书:沉默、姿态、雅量、幽默。
诗歌的语言非常有讲究,虽说是简单的几个字,却能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思。
下面请大家仔细品味诗句,是否也会让你有些想法。
(提示:“沉默”“姿态”“雅量”“幽默”)我们人应该学习树的那些优秀品质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刚正不阿、顽强不屈、无私奉献、乐观向上。
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
填空:
大树常常是()寡言,它()挺拔,不怕()的太阳,有甘于奉献的()。
有时候它也很(),悄悄和你开个小玩笑。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抄写生字并解释。
【板书设计】
想当xx
沉默
树姿态天天向上
雅量长高xx
幽默
教学反思】
《想当一棵树》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找出有关树的品质的词语,并且能够联想到我们人应该学习树的相关优秀品质,如: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刚正不阿、顽强不屈、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等。
不足的是,由于时间过紧,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句子“心里想着树,自己就会像树,天天向上,长高长大”没有进行着重分析,那么,只有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再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