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翻译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翻译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翻译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翻译: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Translation: Respect and Love Your Job (Liang Qichao)

(translated by: alexcwlin; edited by: adam.L)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My topic here is created, in taking out of context, from two phrases. The first one “Love your job and enjoy your friends’ company.” is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Rites. The second one “Feel satisfied with your living and love your job.” was from Lao Zi.

我所说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

We don’t need to delve into whether what I say concurs with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ose phrases in the Book of Rites and Lao Zi.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ut I do firmly believe there is no two ways about the four words “Respect/Love Your Job” in conducting peoples’ lives.

-----------------------------------------------------------------------------------------------------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

The first thing is you must respect your job. “Respect” is the most simple and direct way to conduct yourself in life according to the advice of sages in ancient times.

可惜被後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

Unfortunately people afterwards get too fancy with its interpretation and it becomes impractical.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

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Only Zhu Zi explained it well. He said: “Respect is to focus without distraction.” In today’s terms, “respect” means in doing one thing, you must stay focused and dedicate your entire attention on this one thing without distraction.

业有什麽可敬呢?为什麽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

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

What needs to be respected about job? And why does job deserve to be respected? On one hand humans work to live, and on the other they live to work. Humans are not created by God as bread-consuming machines.

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Of course each individual should identify a job to be done depending on his position and capability. Anything that can be called a job can be respected in nature.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Being a president is a job, and pulling a rickshaw is also a job.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In the eyes of ordinary people, there is high and low in classification of job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names. The nature of jobs, however, does not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high and low pursuant to analysis under scientific principles.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

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

的生活。

The person who assumes the position of a president must genuinely believe he can be a president before

he assumes that position, and then seriously performs his duties as one. The person pulling rickshaw must genuinely believe he can pull rickshaw before he assumes that position, and then seriously performs his duties as one. That would be a sensible way to live our lives.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

对於各种职业,没有甚麽分别拣择。

Such would be called the sacredness of a job. There is no job that is not sacred, and so there is no job that should not be respected. Only in this manner that we would not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jobs of different natures.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於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In any case, when we live in this world we must work every day. Working is a virtue and not working is a sin. Then what job should I do? That depends entirely on my ability and circumstances.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A person being able to do a satisfactory job relative to his ability and circumstances would be a first class person in this world.

-----------------------------------------------------------------------------------------------------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The second thing is to love your job. “The job is a pain!” is the sort of whining which anyone would have uttered regularly.

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But let me ask him: “Working is a pain. But really would stop working not a pain?”

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

In today’s hot weather, I am preaching at the top of my voice, and you gentlemen are perking up your ears to listen. Other people watching us would think it is a pain for us.

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Look at it in another way. If we go to gamble and drink, w ouldn’t that be just as brain-racking and

energy-draining? Wouldn’t you say that is not painful? You should know pain and pleasure only exists in the subjective mind and is not an objective matter.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廔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

From the moment a person is born to the moment he stops breathing, other than the time he is asleep, there isn’t a moment that he can put away his four limbs with five sense organs and not use them. Once he uses them, then he would be racking his brain and draining his energy. Working is inevitable.

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於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

A calculated person knows he can only find happiness from working. I think the topmost class of painful persons in this world would be good-for-nothing vagabonds who wander around all day and don’t know where to place their bodies and minds. Time drags for them.

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

得了吗?到底不能。

The second most painful class of persons are the ones who hate their jobs. The jobs have to be done, but they are most reluctant to do it. Is reluctance a way out of doing the jobs? After all they couldn’t.

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In the end they still have to do those jobs with long faces. Are n’t th ey pulling their own legs?

-----------------------------------------------------------------------------------------------------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Let me be frank and tell you a sentence: “Every job has a lot of inherent fun. If you are willing to keep at it, fun will emerge.”

为什麽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Why? Firstly, it is because every job has a lot of intricacies and complications. Once you put yourself in the middle of it and watch its changes and progress, you will develop a personal interest towards it.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Secondly, the success of every job hinges on working hard. If you work hard step by step going forward, the amount of happiness you derive from your hard work will increase proportionately.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

Thirdly, the nature of a job often requires comparison of your progress with your peers like a competitive ball game and you can obtain satisfaction from triumph.

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

Fourthly, when you focus on a job you will rid yourself of many daydreams and wishful thinking, and save yourself from troublesome idling of the mind.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Confucius said: “Knowing it is not as well as liking it, and liking it is not as well as enjoying it.” In your life if you could realize pleasure from your work, then it’s a life worth living for.

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Confucius talked about his own life and said: “This is the way I cond uct myself as a person. My quest for knowledge is so diligent I often forget to eat. When I have made progress, I’m so happy I forget all sorrows and progression in age.”This way of life is man’s ideal life.

-----------------------------------------------------------------------------------------------------

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There are two phrases which I enjoy in my life. One i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cond is “feeling of interest”.

我自己常常的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I always seek the implementation and harmonization of the factors in these two phrases, and lecture these two phrases to my friends relentlessly. What I talk about today are respecting your job is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loving your job is feeling of interest.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I firmly believe a life that makes sense should be like this, and I hope all you gentlemen would share them with me.

-----------------------------------------------------------------------------------------------------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本人承诺本文无抄袭、无造假、无一稿两用。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O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Liang Qichao Zhang Cuil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张翠玲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100192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学者,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其翻译思想。一是翻译与救国,梁启超把翻译看作强国之路。二是翻译的方法,梁启超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翻译弊端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三是翻译与佛典,主要讨论梁启超对翻译文体、佛典翻译与一般文学的关系等的看法。 关键词:梁启超;翻译思想、佛典翻译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Liang Qichao, one of the greatest revolutionaries and scholars in modern China.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a strong China.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translation. In the third par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utra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a’s native literature in terms of style and vocabulary. Key words: Liang Qichao; translation theory; Sutra translation 1. 引言 提起梁启超,多数人会首先想到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其次会想到梁启超丰厚的学术著作。他出色的才华,超人的精力和勤奋精神都值得后辈汗颜。他一生著述多达1400多万字①,内容涉及宗教、哲学、史学、文学、经学、法学等领域。梁启超在翻译领域的论述也颇有见地,很多见解和看法堪称翻译理论之滥觞。梁氏的翻译思想集中在《论译书》(收于《变法通议》)和《翻译文学与佛典》之中,细读之后,深感他对翻译本质认识的深刻,实为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之瑰宝,现将其翻译思想分三部分总结如下。 2.翻译与救国 梁启超(1873-1929)生长的年代正是清王朝腐败没落的年代,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全国一片颓败,国破民哀。而此时,西方已完成工业革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时期。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发起了维新运动,他们上书朝廷、痛陈改革之必要和迫在眉睫,并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扬变法。 梁启超把翻译看作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强国第一义”,并把翻译事业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翻译西方之书看作救国之道,看作开启民智的途径。他在起草的由李瑞棻上奏的《奏请推广学校,设立译局、报馆折》(见罗惇曧《京师大学堂成立记》)中提出“设藏书楼”、

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谭嗣同传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 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首在浏阳 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 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 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君与康先 生捧诏恸哭。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三日夕,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 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 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 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 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 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

后”之密谋。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 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 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遂相与一 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 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 嗣同始!”卒不去。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 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略有改动。)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先生的居所。 【参考译文】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年少时 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 之举,擅长剑术。最早在浏阳开设了一个学会,每七天,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简介 简介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简介二: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

5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5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中考考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3、议论文的论据及论证方法。 4、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陨()落灵柩()睿()智亵()渎()凌()驾 旁骛()恪( )尽职守弥()留之际强聒()不舍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研读探究 1、作者在论证“敬业”这一观点时,运用哪些论据?是怎样论证的(论证思路)? 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四点原因,并列举几个例子。 四、课外延伸 失败是个未知数 ①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②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取不上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③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就是不断栽跟

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④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的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⑤十九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吗? ⑥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讲述了威灵顿将军的故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什么道理? 3、中考将至,面对人生道路的第一个岔道口,努力拼搏的你也许因理想达成而尝到成功带来的甜美与幸福,也许因理想未能实现而第一次体味到人生的痛苦与残酷,请结合本文 ....,谈谈你对中考的认识。

经典读陆放翁集原文翻译及赏析_梁启超简介

>读陆放翁集朝代:清代 作者:梁启超 原文: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相关赏析写赏析读陆放翁集评析 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 ... 作者介绍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https://www.doczj.com/doc/a21834459.html,/view_3454.html 古诗大全古诗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a21834459.html, KKD6BM 明茨伯格被称为管理学界的离经叛道者,在其《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中,他并没有给战略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把战略理论归结为十个学派,并一一点评。他认为,

简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战略就好比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是一条蛇,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是一把扇子,摸到膝盖的人说大象是一棵树,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是一根绳子,摸到大象身躯的人说大象是一堵墙营销3.0版本,令人应接不暇。那么,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这是已经有定论的话题,不值得讨论,当然也有人说营销就是4P,或者4C,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初在美国,营销的含义是:若干市场因素的各种结合从而影响市场供给,这些因素包括促销、推销、有组织的销售活动。1967年,菲利普构建为出发点的产物非但对人们的工作无益,反而使人迷失。营销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去解构。解构主义领袖人物雅克一个问题不可以一次性、终极性地解决,而只能是分步走,分时间、分空间、分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对营销的重建与深度认知,须先从各方面多视野地去看待营销,尽力地去勾勒出它的一个暂时性的全貌;然后再对这个全貌的每一侧面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吸收。 现在,就让我们解构营销本质,蒙上眼睛,一步步去摸营销这头大象。 1流通说 1922年,美国学者弗莱德促使商品所有权转移和实体分销所做的努力。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把营销定义为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所进行的

卞之琳介绍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近代诗人、学者。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卞之琳生平 14岁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从此对新诗发生兴趣。 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1930年开始写诗,此后不断发表新诗和翻译文章。 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鱼目集》。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抗日战争时期,卞之琳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 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次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从事研究。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员。 1949年回到北京,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等机构,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 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 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著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他是莎士比亚专家,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却写了一部很有分量的研究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著作---《布莱希特印象记》; 他是诗人,但六十年代初他投寄给《北京晚报》的却是杂文《漏室铭》。这篇分两天登完的文章,讲述他遭遇的居室漏雨之苦,行文诙谐,怨而不怒。《北京晚报》是当时北京唯一的一家晚报,发行量极大,卞先生一时间也因此在北京老百姓中间获得了知名度。一次到医院看病,医生见到病历上的名字,就问:"您就是写《漏室铭》的吧?"卞先生哭笑不得。 卞先生很方正、耿直,但说话爱绕弯子,有人因此觉得他说话啰嗦,但牛汉先生说:"卞先生即使啰嗦也啰嗦得可爱。"这是因为卞先生这个人可爱。照我说,"绕弯子"是卞先生的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的文章,如上边提到的《布莱希特印象记》、《漏室铭》,都被他"绕弯子"绕出了深刻的精

梁启超的故事简介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梁(启超)先生学问是第一,道德人品是第一,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收集了关于梁启超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梁启超三拒红颜 国学大师梁启超自小聪明,17岁参加乡试,成了举人。当时主持乡试的考官、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李瑞棼,对梁启超的才华极为赏识,当即请人做媒,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 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参与维新变法的梁启超,由此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然而,好景不长,百日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匆匆逃亡日本,李惠仙只得避居澳门。第二年秋天,梁启超将家人接到了日本。 不久,28岁的梁启超应康有为之召,前去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事宜,在那里邂逅了美丽大方的何惠珍。当时,梁启超在檀香山演讲,何惠珍为其担任翻译,两人配合默契,演讲活动盛况空前。此时,何惠珍对才华横溢的梁启超暗生情愫,活动过后,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今生今世,我之心惟有先生……” “不行,我家中已经有妻子了。”梁启超明确地拒绝了她。 初遭拒绝,何惠珍不仅没有气馁,反而为梁启超的忠贞感到快慰。事后,为博取梁启超的好感,她动员父亲为康、梁保皇之事捐了一笔款,并托人设宴向梁启超交接捐款事宜。席间,梁启超又一次见到何惠珍。这次,何惠珍提出一个让梁启超心惊的要求:“我情愿下嫁梁先生做小。” 晚上,回到寓所的梁启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何惠珍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她作出这样的决定,其痴情实在令人感动。他们在事业上,确实可以相互扶持,可是,他和妻子李惠仙这些年来一直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怎能让妻子伤心?为此,他异常苦闷。于是,他连夜给身在日本的妻子写了一封信:“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不知惠仙闻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恼我乎?”梁启超心想,妻子接信后,定会生出一些醋意来,大骂他一顿,这样,他发热的头脑也好冷静一下。 很快,妻子回信了。梁启超打开信后,愣住了,妻子给他寄来了《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竟然乐意成全他的婚事。李惠仙说:“我远在日本,不能照顾,先生身边若有个情投意合的何小姐照顾,岂不更好?” 梁启超在妻子的宽容面前惭愧万分,将妻子的信转给何惠珍。何惠珍一看,欣喜地笑了,说道:“惠仙姐贤德,我就向她学习,我们就做先生身边的娥皇、女英吧。” 梁启超却提笔为何惠珍写了一首诗:“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浏阳”指谭嗣同)。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聪慧的何惠珍马上明白了梁启超的意思,她眼泪汪汪地拿着梁启超赠给她的一张自题诗词的小像,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梁启超。 “惠珍是一位多才多情的好女子,可惜……”梁启超叹了一口气,把何惠珍亲手织的一把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阅读答案

《敬业与乐业》选段梁启超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予,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19.选文中作者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答:20.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属于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2分)答:21.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3分)答:22.“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请从身边举一个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的例子并加以简评。 (2分)答:19.我们要敬业(2分)20.道理论据。(1分)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论点。(意近即可)(1分)21.不好。(1分)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使论证内容不全面,论证过程不严密。(1分)22.示例:扫大街的清洁工人,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脏、不怕累,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不嫌弃这种又苦又累的职业,总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敬重。(举例正确1分,评价合理1分)

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

题目:论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 学校学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专业班级 2009级MTI 学生姓名冀菲菲 学生学号2120011492 2010年3月1日

摘要: 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的变化引发了思想的变化进而引发翻译思想的变化,梁启超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时候提出了变法图强、学习西方、救国图强的思想。本文就其翻译强国思想提出的背景揭示其主要内涵及其与当时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 梁启;翻译;强国;政治;文学 引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常被誉为“维新志士”,凸显其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同时很多人也将他赞为“百科全书”似的学者,褒扬他的学识渊博。诚然,梁启超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然而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为人忽视,那就是他对翻译西学的提倡和对翻译的独到见解。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翻译强国”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封建制度更是长达两千年之久,自清朝以来,封建制度衰落,政治危机四伏。在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在政治上,清政府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文化上,八股文、大兴文字狱;而在外交上,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些情况进一步巩固,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当时企图走军事强国之路是行不通的,因此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再次战败,军事强国之梦化为泡影,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除此之外,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许多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的几次战败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中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各类禁锢人们思想的愚民手段,因此,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明智的中国人如龚自珍、魏源、郑观应乃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意识到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面临着亘古未对之强敌,中国必须变革,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够生存下去,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基本形成过程 2.1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试图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以求自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了,但是这次运动却促进了新的价值体系的产生,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2维新思想家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时因为中国的体制,军权日益尊,而民权日益衰。而在西方实行的是民主制度,因此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制度,梁启超认为,要兴民权则就应该开民智,而开民智就应该放在开绅智上,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翻译,因此梁启超提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强,以多读西书为功”。其翻译强国思想由此基本形成。

傅雷、卞之琳的翻译人生

收稿日期:2012-04-27作者简介:庞莉芹(1988 ),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2年9月第31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2Vol.31No.9 傅雷、卞之琳的翻译人生 庞莉芹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傅雷和卞之琳都乃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翻译家,但因不同的人生经历创造了不同的翻译语境,因而 二人无论是在翻译目的还是在翻译对象的选择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傅雷希望通过翻译救亡图存,偏重法国文 学, 以小说为主;卞之琳的翻译则受到自己创作的影响,偏重英国文学,以诗歌为主。不同的翻译实践使二人形成独特的翻译思想,总结出各具优长的翻译理论,不仅指导二人取得了不凡的翻译成就,也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翻译语境;翻译目的;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2)09-0129-04 中国翻译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的周朝,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则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并于二十世纪达到鼎盛。在这段时期内,中国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翻译家, 傅雷和卞之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同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从事翻译活动的傅雷和卞之琳,由于迥异的人生经历选择了形式与内容都有着巨大差异的翻译对象,并在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思想,我们通过二人的翻译语境、翻译目的、翻译对象和翻译思想四个方面对其整个翻译人生进行比较研究。 一、翻译语境 傅雷于1908年出生于上海,幼年的私塾学习使 其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1921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这是一所教会中学,法语乃主课,三年的学习使傅雷打下了坚实的法语基础,但在毕业前夕因反对宗教信仰被开除。1924年傅雷考入上海大同中学,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示威游行运动,1926年领导大同中学的学生开展了发对学阀的斗争,同年秋 考入上海持志大学。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傅雷决定赴法留学。1928年,傅雷入巴黎大学学习文 科。1930年发表了第一篇译作《圣扬乔而夫的传说》 。1931年归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办公室主任。1933年至1964年间,出版了多部译作,有《夏 洛外传》、《托尔斯泰传》、《人生五大问题》、《米开朗琪罗传 》、《恋爱与牺牲》、《伏尔泰传》、《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高老头》、《文明》、《幸福之路 》、《亚尔培·萨伐龙》、《英国绘画》、《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嘉尔曼》、《夏倍上校》 、《老实人》、《天真汉》、《于絮尔·弥罗埃 》、《查第格》、《搅水女人》、《艺术哲学》、《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幻灭》三部曲等。卞之琳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海门,自小便喜欢 中国古典诗词,在高小时读到冰心的诗集,从而爱上了新诗。初中时英文课本是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 故事集》 ,对英国文学开始产生了兴趣。1927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读到了莎士比亚原著。 1929年考上北京大学英文系,试译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及英国诗歌。1931年卞之琳译的爱尔兰戏剧家约翰·沁孤的一首格律短诗发表在了《华北日报副刊》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三秋草》。毕业后,卞之琳边教书边著译,其译作发表在天津《大公报》上,后其中一部分收入《西窗集》,“是30年代国内主要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第一本译品选” [1]120 ,另一部分译作收入《英国诗选附法国诗十二首》 。1935年为中华文化基金会译英国作家斯特莱特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又译了《浪子回家集》的一些篇什和阿佐林一些作品。随后又译了贡思当的 《阿道尔夫》和纪德的 《赝币制造者》、《窄门》。1940· 921·

【素材】《最苦与最乐》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北师大)

《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最苦与最乐》拓展阅读 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老师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但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过去很多人批判他是保皇派和反革命直到近几十年才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予正确的评价。我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并归纳了他对近现代中国的十四大贡献。 一、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二、梁启超先生坚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宪政,开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和法律制度化的新时代。 三、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宣传家。 梁启超先生把报刊作为宣传思想的阵地,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实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闻报》、《大中华》、《申报》等有重大影响的报刊。他的文章反映了当时最科学的思想,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影响广泛。他将西方的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和法学等当时先进的学科和学说介绍到中国。 四、梁启超是世界史上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政治家。

梁启超先生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将,君主立宪的倡导推动者,革命共和的大力鼓吹者和立宪派领袖。辛亥革命后任进步党党魁,熊希龄主阁时任司法总长兼财政总长。袁世凯称帝,他愤然拒绝重金收买,发表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讨袁,与蔡锷等组织护国运动。一战后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极力主张力争国权。他事先探听到日本欲接管山东这一帝国主义图谋,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并在报纸上发表,引发了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的五四运动。 五、梁启超是坚决反帝的旗手。 梁启超组织领导了公车上书反对签定《马关条约》。发表文章《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坚决地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六、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 由于过去对他主要是大力批判,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没引起国人的重视。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1)倡导教育救国,提出培养人才是基础的教育救国论。(2)兴办学堂等教育机构,主张废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和国内各级学堂。他率先引进西方学制和管理制度,制定教育方针。(3)设立图书馆,他先后设法组建了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松坡图书馆,组织建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4)实地讲学,早年在东莞办学,后任万木草堂学长,主讲于实务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为清华题写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5)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主张首先教学生做人,次则传授知识,贯彻“立志,爱国,成才”的教育理念。他的九个儿女中有八个出国留学,又都学成归国,其中三个是院士。他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七、塑造国民精神。 梁启超毕生致力于倡导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精神,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先提出改造国民懦弱性的学者,主张塑造新智新力的新国民,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梁启超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梁启超先生把当时几乎所有的西方社会科学都介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推广。他广泛研究中国历史,指出二十四史只是为帝王作谱牒,提出了新的史观。因此我们可以说梁启超先生是中国旧学的终结者,新时代中西结合新文化的开创者,是划时代的文化人物。 九、首创思想解放,反对儒训。 梁启超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并不是李大钊,而是梁启超先生。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宣传这一学说,李大钊是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_原文与译文[1]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原文+译文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sǔn]试翼,风尘翕[xī]张。奇花初胎,矞[yù]矞皇皇。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种称呼是衰老的帝国,再一种称呼还是衰老的帝国。这种称呼,大概是沿袭着西洋人的说法翻译过来的。唉!我们中国难道果真是衰老的帝国吗?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来谈谈人的老少。老年人常常回忆过去,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先生的演讲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先生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启超先生不愧贤达,于理于事,对问题分析得事鞭辟入里,很有指导意义。教师于我而言是谋生的职业,因而我切不可因为我自己的随便和不敬而亵渎教师的称号以致于害了自己丢饭碗。 孔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境界。“乐业”的心绪是对待职业的最佳心态,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从事的职业中寻求无限趣味,那工作起来能不负责任吗?工作能做不好吗?我如今从事的教师这个职业而言,辛苦是毋庸说的,哪个行业不辛苦那?但辛苦之中也有乐趣——与同事交流的乐趣、因学生成长的乐趣、自身发展成功的乐趣……众多的乐趣充溢着我们的工作过程。设若我们把乐趣理解为轻松、理解为毫无约束的自由,恐怕这种乐趣是无法寻找的。 退一步讲,假如我们没有达到乐业这种境界(像我就存在差距),那就把“乐业”当作一种人生理想。可能明天我不做这个职业,“乐业”依然是我的职业理想,有这种职业理想,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业责任。 敬业的员工会乐于接受工作委派,视艰辛的工作为挑战,可以从学习中得到进步。敬业者获得比其它同事更多的锻炼机会,更容易成为行内的专才,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让我们为了明天的乐业,今天开始敬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案7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敬业与乐业 课型:新授时间: 执笔: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学习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二、自学自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亵渎 ..承蜩. ..强聒 ..不舍佝偻 2.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三、互学互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导学导练: 1.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3.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自学自测: 1.找出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结合书下注解,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 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自学自测: 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三、导学导练: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3.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4.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

卞之琳作品简介

《十年诗草》 简介:《十年诗草1930-1939》,是卞之琳于1941年编的(收1930~1939年大部分作品),另篇诗作多首,直至1996年新作一首,并于翌年出版。包括作品《一块破船片》、《西长安街》、《旧元夜遐思》、《雨同我》、《妆台(古意新拟)》,以及慰劳信集《给修筑飞机场的工人》17首等。 作品目录:重印弁言;初版题记;音尘集(1930-1935);影子;投;一块破船片;几个人;登城;墙头草;寄流水;古镇的梦;秋窗;道旁;对照;水成岩;尺八;圆宝盒;断章;寂寞;航海;音尘;音尘集外(1930-1935);记录;奈何;远行;西长安街;傍晚;寒夜;夜风;长途;白石上;大车;倦;古城的心;春城;归;距离的组织;装饰集(1935-1937);旧元夜遐思;鱼化石;候鸟问题;泪;第一盏灯;半岛;车站;睡车;雨同我;无题一;无题二;无题三;无题四;无题五;妆台(古意新拟);水分;路;白螺壳;淘气;灯虫;慰劳信集(1938-1939);一给前方的神枪手;二给修筑飞机场的工人;三给地方武装的新战士;四给一位政治部主任;五给放哨的儿童;六给抬钢轨的群众;七给一位刺车的姑娘;八给一位夺马的勇士;九给一处煤窑的工人;十给实行空室清野的农民;十一给委员长;十二给《论持久战》的著者;十三给修筑公路和铁路的工人;十四给一位集团军总司令;十五给空军战士;十六给一位用手指探电网的连长;十七给西北的青年开荒者;十八给一切劳苦者;集外集(1931-1937);望;还乡;芦叶船;入梦;雪;足迹;附录一关于《圆宝盒》;附录二《鱼化石》后记;附录三英文自译诗十一首;PEKING,1934(春城);FRAGMENT(断章);RESOUNDING DUST(音尘);THE FIRST LAMP(第一盏灯);THE MIGRATION OF BIRDS(候鸟问题);THE PENINSULA(半岛);THE RAIN AND I(雨同我);THE DOORMAT AND THE BLO 《卞之琳诗选》 内容简介:本书收集了卞之琳的诗选,包括:一个闲人、寒夜、黄昏、夜心里的街心、一个和尚、记录、影子等。 目录:一一个闲人;二寒夜;三噩梦;四黄昏;五夜心里的街心;六一个和尚;七记录;八长的是;九影子;十投;十一望;十二胡琴;十三长途;十四酸梅汤;……;卞之琳其人其诗 《鱼目集》 《鱼目集》的产生时逢"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现代意义上的新文学。在这个时期文学与人民和时代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创作了自身的辉煌。《鱼目集》无疑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作品之一。 《西窗集》 内容简介:本书选译了一批西方作家的作品,大多是节译而非全文。书中的作品,大多写于19世纪末或者20世纪初,是文学创作中最初的“现代主义”潮流作品。此书作者有:波德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