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11.72 KB
- 文档页数:1
第十五讲-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讲义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红裙子推荐第十五讲授课内容:第五节歌剧、舞剧、歌舞和电影音乐(上)教学目的:了解当代我国歌剧、舞剧的发展情况,对歌剧音乐民族化有清醒的认识。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第五节歌剧、舞剧、歌舞和电影音乐(上)1 歌剧音乐继歌剧《白毛女》之后,我国的歌剧有了很大发展。
并逐步向歌剧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方面不断迈进。
歌剧音乐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并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映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为内容的优秀歌剧。
其中一些歌剧选曲在全国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专业歌剧团体的建立和演出的“剧场化”,在继承革命歌剧革命传统的同时,出现了《王贵与李香香》(五幕,于村根据李季的原诗编剧,梁寒光作曲。
1950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小二黑结婚》(五幕,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集体改编,田川、杨兰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
1953年于北京首演)、《刘胡兰》(二幕,于村、海啸、卢肃、陈紫等改编。
陈紫、茅沅、葛光锐等作曲。
中央实验歌剧院1954年于北京首演)和《草原之歌》(六幕五场,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1955年中央实验歌剧院于北京首演)、《星星之火》(侣朋等编剧,李劫夫作曲)等。
作品欣赏歌剧《王贵与李香香》选曲《王贵与李香香》保留了李季原诗的基本情节、构思与词句,并采用了西洋歌剧的艺术结构,把民族音乐语言同西洋歌剧中宣叙调手法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第一幕后的王贵与李香香的二重唱以“信天游”风格为基础,作变化发展,音乐优美动人,表现了二人炽热、忠贞的感情。
不仅如此,在反面人物的刻画上,音乐吸收了秦腔等戏曲中表现反派角色的手法,使崔二爷的形象可憎可恨。
序歌采用管弦乐、独唱、合唱、重唱的综合手法,使全剧的音乐绚丽多彩,感人至深。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国舞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舞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介绍。
古代舞蹈发展历程:古代中国舞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舞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祭祀、狩猎、欢庆丰收等为主题。
从最早的简单舞蹈演变为具有意义和形式的舞蹈艺术。
到了商代,出现了大量用于祭祀仪式的舞蹈,诸如庄周梦蝶、巫山神女等经典作品。
而到了汉代,古代舞蹈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并开始出现书面记载,如《武则天乐舞谱》就是典型的代表。
近代舞蹈发展历程:进入近代社会,中国舞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吸纳西方舞蹈的元素。
自19世纪末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与西方接触,民国时期的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开始进入中国,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中国舞蹈家吕思清将西方木偶剧形式与中国舞蹈结合,创作了《白蛇传》等著名作品,并开创了中国舞剧的先河。
与此同时,女舞蹈家梅兰芳开创了中国舞台舞蹈的新风格,将中国古典舞蹈与剧场舞蹈相结合。
她以自己的演绎风格,使中国传统舞蹈重新焕发了生机。
现代舞蹈发展历程:建国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舞蹈艺术的发展,并将舞蹈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不仅如此,中国还成立了专门的舞蹈学院和舞团,培养了大量的舞蹈人才。
在这一时期,中国舞蹈逐渐走出国门,开始与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舞蹈家赴国外学习和演出,为中国舞蹈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的现代舞蹈也开始崭露头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剧形式,开始探索更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现代舞蹈的代表人物林春苗在创作中融入了现代舞的自由表达和身体技巧,使中国现代舞蹈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结起来,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近代舞蹈的西方影响与创新、以及现代舞蹈的国际交流与多元发展等阶段。
中国当代舞蹈的现状与发展方向论析作者:暂无来源:《尚舞》 2020年第9期杨雯【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由此对于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蹈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中国当代舞蹈作为中国舞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充分凸显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还科学有效地融合了西方表演艺术,促使中国当代舞蹈塑造出了鲜明的崭新艺术形象。
本文结合中国当代舞蹈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对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方向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当代舞蹈;现状;发展方向引言当代舞蹈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当代舞,另一种是现代舞。
而这两个舞种都属于西方当代艺术发展思潮下的艺术形式,两者之间既有着一定的联系,又在实践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理念与形式。
例如,现代舞更加注重表达艺术家个体的艺术思想;当代舞则更加注重创新利用各种艺术元素和形态,即时传递当下各类信息,引领社会潮流。
无论是当代舞还是现代舞,都频繁出现在中国当代舞蹈表演大荧幕中,所以它们又被统称为“当代舞蹈”。
1.中国当代舞蹈发展现状分析中国当代舞蹈发展不仅受到了西方当代艺术发展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传统舞蹈的影响。
中国传统舞蹈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国古典舞蹈,另一种是中国民族舞蹈。
不同类型的当代舞蹈有着不同的发展情况,下面分别展开进行分析。
1.1西方引进舞蹈在中国当代舞蹈发展中,西方引进舞蹈实质是指从外国引进的舞蹈类型,其中人们最熟知的舞蹈类型包括芭蕾舞、音乐剧以及国标舞等。
这几种西方引进舞蹈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具有鲜明的西方宫廷文化特色,通常以咏唱形式呈现舞蹈剧情的发展。
无论是芭蕾舞、现代舞,还是音乐剧,都对舞蹈表演者有着极高的专业和素质要求,表演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
1.2中国古典舞蹈中国古典舞蹈实质是指以中原地区为主,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正统”舞蹈形式,全面彰显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特征。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歌舞表演。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以下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1. 萌芽期:在唐代以前,中国的戏曲表演主要是以歌舞形式为主。
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戏曲开始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等元素,逐渐形成了以歌舞剧为主的戏曲形式。
2. 形成期:在唐宋时期,戏曲逐渐形成了以“杂剧”和“南戏”为代表的表演形式。
杂剧是一种综合了歌曲、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的表演艺术形式,而南戏则是以南方民间小戏为基础发展而来。
这两种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成熟期: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
元代的戏曲以杂剧为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
4. 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戏曲的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戏曲以南戏为主,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
这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和地域特点。
5. 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京剧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同时,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兴起也对戏曲产生了影响,使得戏曲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和表演形式。
在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形成了新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现代舞的发展过程一、前言现代舞是一种以自由、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舞蹈形式,它源于20世纪初期欧美的现代艺术运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发展过程。
二、起源现代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欧美的现代艺术运动。
当时,欧洲和美国的艺术家们开始反对传统古典主义艺术形式,倡导创新和自由。
这种思潮也影响了舞蹈领域,许多舞者开始试图摆脱古典芭蕾舞的束缚,寻求一种更加自由、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三、先驱者在现代舞发展初期,有许多先驱者为这种新型舞蹈形式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伊莎多拉·邓肯为首的“邓肯舞派”。
邓肯认为传统芭蕾舞太过僵化,她试图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她强调身体与灵魂之间的联系,并将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舞风格。
四、现代舞的发展1.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现代舞开始流行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现代舞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的现代舞者和编舞家出现,如玛莎·格雷厄姆、杰罗姆·罗宾斯、梅里·卡明斯基等。
他们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形式和技巧,为现代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60年代至80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60年代至80年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编舞家开始探索更加抽象和概念化的表达方式。
他们将身体作为一种符号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强调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
3. 90年代至今:多元化发展90年代以后,现代舞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发展阶段。
许多新型编舞家开始涌现,并试图将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融合到现有的编舞中。
同时,现代舞也开始与科技和数字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五、现代舞对当代艺术的影响现代舞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不仅为舞蹈领域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也为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电影等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同时,现代舞还推动了身体与精神、身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新的视角。
现代舞的发展和影响现代舞(英语:Modern dance),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
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
发展历史19世纪末期,欧洲古典芭蕾单纯追求形式与技巧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整个舞蹈艺术的发展,而且也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内容与题材仍旧停留在神话传说、王子公主的范畴之内,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成为舞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巨大障碍。
正是由于这种危机,现代舞应运而生。
现代舞蹈的种类,按照舞蹈的特征来划分:一、专业舞蹈 ;古典舞芭蕾舞 ;民族舞 ;民间舞 ;现代舞 ;踢踏舞;爵士舞。
二、国际标准舞: 1、拉丁舞(伦巴、桑巴、恰恰、斗牛、牛仔); 2、摩登舞(华尔兹、维也纳华而兹、探戈、快步、狐步舞)。
三、时尚舞蹈 ;迪斯科 ;锐舞 ;街舞 ;芭啦芭啦 ;啦啦队舞 ;热舞劲舞 ;按照舞蹈的表现形式来划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
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
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
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
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
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
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论述我国歌剧发展历程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探索阶段(1920年代-1940年代):这个阶段是中国歌剧的探索时期,最初的歌剧受到欧洲歌剧的影响,如《西厢记》(1927年)、《王昭君》(1938年)等。
同时,也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如《白毛女》(1945年)等。
这一阶段的歌剧主要是由音乐家、戏剧家和文学家合作创作,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歌剧技巧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风格。
2.奠基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1950年代以后,中国歌剧开始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歌剧界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1953年)、《洪湖赤卫队》(1959年)、《江姐》(1962年)等。
这些作品在吸收中国传统音乐、戏曲、民歌等元素的基础上,又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风格。
同时,中国歌剧的表演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包括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流行唱法等。
3.多元化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歌剧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歌剧作品既有传统的民族歌剧,也有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的歌剧,还有以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歌剧。
例如,《红楼梦》(1982年)、《原野》(1987年)等作品都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
4.创新阶段(199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环境的日益开放,中国歌剧进入了一个创新和发展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的歌剧作品不仅在创作手法上更加多样化,还涉及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议题。
例如,《木兰诗篇》(2005年)以中国古代传统故事为背景,融合了东西方音乐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结合;《长征》(2016年)则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史诗。
总的来说,中国歌剧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探索、奠基、多元化和创新等多个阶段。
现代舞的发展历程近代舞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舞蹈家们开始挑战传统舞蹈形式,并尝试创造出一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舞蹈风格。
以下是现代舞的发展历程:1. 前现代舞:20世纪初,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成为现代舞的先驱者之一。
她推崇自然、个人表达和情感的重要性。
邓肯的舞蹈风格突破了传统舞蹈的限制,强调身体的自由流动。
2. 德国表现主义:20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运动对现代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蒂斯·奥古斯特·班克斯和鲁斯特·冯·林德不仅推崇邓肯的表现方式,同时还加入了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
3. 美国现代舞的兴起:上世纪30年代,美国成为现代舞的中心地带。
梅肯齐·泰勒、玛莎·格雷厄姆和多丽丝·史门礼等先驱者开始研究人体的动态和重力,并把这些元素融入舞蹈中。
4. 后现代舞: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后现代舞开始出现。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人及其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著名的舞蹈家黛安娜·麦兰(LaLa小朵)和梅尔特·戴维斯(Merce Cunningham)等人开创了这一时期的舞蹈风格。
5. 当代舞的多样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舞融合了不同文化、风格和技巧。
舞蹈家们开始跨界合作,将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融入舞蹈表演中。
6. 实验性舞蹈:21世纪初,实验性舞蹈成为现代舞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种舞蹈形式以创新、前卫和探索为特点,将舞者的身体能力、技巧和创作能力推向极限。
总的来说,现代舞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发展。
舞蹈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理念为现代舞的多样性和表现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现代舞已经成为一个包容性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不断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和赞赏。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摘要:芭蕾艺术是生长在欧洲文化土壤上的奇葩,而中国芭蕾是西方的芭蕾艺术传入我国后,由于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进而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民族化的新舞蹈类型。
本文通过《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分析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及我国民族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民族化;发展探索一、世界芭蕾舞剧发展对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启示芭蕾舞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随着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其中1959年,《鱼美人》的出演,在我国芭蕾舞剧文化发展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剧并不属于芭蕾舞剧的范围内,正宗的芭蕾舞剧中,脚尖的动作非常重要,因此这部剧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正宗的芭蕾舞。
这部剧的编创者是苏联专家古雪夫,整部剧的舞蹈部门都没有用到足尖,但是也积极吸收了一部分苏联芭蕾舞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因此舞蹈整体上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古典气质。
这部剧是根据芭蕾舞的框架建造的整体结构。
从创作风格方面来说,是借鉴了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一部分,通过复制形成的。
舞剧不仅仅依靠题材来表现,更重要的也要重视表现形式。
运动中的舞蹈形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符合戏剧结构的特点,分析人物情感和研究舞蹈动作,则是要重点表现出人物性格,这样一来,就要更加重视性格的对比。
这部剧有一个亮点,就是珊瑚舞和其他经典的舞蹈,在音乐层面,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猎人的角色中,融入中国古典舞的元素,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一方面具有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文艺气息。
中国舞剧的发展史中,都是从《天鹅湖》中引申出来,形成了后来的《和平鸽》和《鱼美人》,真实的展现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探索(一)以《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为例1964 年,第一次公演《红色娘子军》,演出结束后,各界对于这部舞剧都发表了定位观点,这部作品是我国舞史上,获得最高成就的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史
中国歌剧是中国近代戏曲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歌剧的发展史的主要阶段:
1. 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戏曲艺术正受到西方音乐剧的影响。
1919年,上海开设了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歌剧人才的学校,标志着中国歌剧的正式诞生。
此后,中国歌剧开始发展并引入了西方的歌剧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
2. 1949年至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歌剧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1950年代,人民解放军文工团成立,开始演出革命主题的歌剧作品,如《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等,这些作品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1978年至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歌剧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歌剧开始吸纳和融合了更多的国际艺术元素,包括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和灯光效果等。
同时,中国歌剧也开始涉足更多的主题,包括历史、文学、戏曲改编等不同领域,丰富了剧种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总体而言,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革命阶段和改革开放阶段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它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艺术家们追求创新和传承传统的努力。
目前,中国歌剧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剧目和精彩的演出。
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
《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是对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提纲挈
要的历史研究。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舞剧发生、发展和
发达的历程,我们的研究思路是把握历史焦点,梳理历史脉络和揭示
历史底蕴。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强调舞剧影像资料与文字资料相结合,
舞剧个体效应与整体规律相结合,舞剧文本描述与本体分析相结合。
论文由绪论、结语和十二章主体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明中国现
当代舞剧发展的历史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主体部分的十二章可分
为三大部分:第一至四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上一世纪60年代
初期,主要论述的是“新中国”建国15周年以前的舞剧;第五至八
章主要是“思想解放运动”以来的“新时期”的前10年,也即上一
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全程的舞剧;第九至十二章主要是上一世纪
90年代以来的舞剧,这包括进入“后新时期”(1992年)直至迈入“新
世纪”的舞剧。“结语”部分作为对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的历史展望,
主要谈到要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政府行政导向与市场价值取向的关
系;二是创作投资主体与作品创作主体的关系;三是舞剧本体手段与
舞台辅助效应的关系;四是舞蹈编排技法与舞剧戏剧构成的关系。本
论文写作涉及参考文献近200部(篇),涉及参阅剧目近14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