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水资源及其特性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9.13 KB
- 文档页数:2
禹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郅建如;郭强;张红心;高占魁;刘会才
【期刊名称】《山东水利》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 1 水资源现状rn据水利部门调查数据,禹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亿m3,人均320m3.全市当地可利用水资源量约1亿m3,加上年引用黄河客水量约1亿m3,全市年可利用水总量约2亿m3.据测算,全市近年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年总量为2.8亿m3,常年缺水8000万m3.其中,城区可恢复的年允许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000万m3,而城区每年的实际开采量已超过2000万m3,超采1000万m3.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郅建如;郭强;张红心;高占魁;刘会才
【作者单位】禹城市水务局;禹城市水务局;禹城市水务局;禹城市水务局;禹城市水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禹城市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探讨 [J], 蔡风娥
2.保护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探讨 [J], 肖爱斌;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水资源管理问题探讨 [J], 孙伟
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水资源管理问题探讨 [J], 孙伟;
5.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的作用 [J], 魏斯宇; 姜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下水资源特性及其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探析发布时间:2021-08-26T16:19:16.95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0期(上)作者: 1.仝永丽 2.刘志军 3.仝永霞[导读] 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1.仝永丽2.刘志军3.仝永霞1.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内蒙古自治区 0100202.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内蒙古自治区 0100203.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27号地矿局化验室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摘要: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地下水在水资源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具有水质好、水量稳定的优势,在城市发展、工矿生产、农业灌溉中是重要的资源,对于一些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加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地下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高度变动性,为了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需要对地下水的特性进行科学分析,形成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
本文主要对地下水资源的特性进行详细分析,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策略。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重视,地下水资源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地下水开采利用的合理性,能够加强对整体环境的保护,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开发的价值。
在地下水资源开发中需要根据水资源分布特性进行协调规划,注重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统一,降低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的破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地下水资源的特性(一)具有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共存的特点地下水资源分为储存资源和补给资源两种类型,通过这一特性能够对地下水资源的可再生性进行判断,补给资源能够在开发过程中获得一些来自外界的补充,使水量维持在一定标准,这类地下水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体现出可持续利用的特征,在对其进行开采时需要注意,开采使用的水量不能超过水资源整体布局中能够获得的补给量,确保在对其进行开采后能够通过自身补给恢复到原本的水量。
禹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前言为了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禹州市政府根据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的要求,组织成立了禹州市旅游资源调查领导小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自2003年6月15日至8月30日,对禹州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认真、准确的普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第一章禹州市旅游环境1、基本概况: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颍河上游、伏牛山脉与豫东平原接壤处,北部、西部、西南部、西北部群山环抱,东部平原广阔。
西与登封临汝毗邻,东与许昌县,长葛市接壤,北与新郑,新密交界,南与郏县襄县相接,全市东西跨东经113度03秒到113度39秒之间,长约55公里,南北跨纬度33度59秒至34度24秒之间,宽约47公里,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
辖26个乡镇办,人口120万。
2、自然环境:禹州市自然条件优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四大类,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3.9%、14.7%、30.6%、40.8%;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年均温度14.4度,年平均降水量680毫升,适宜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流131条,大、中、小型水库31座,总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地表径流2.4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丰富,平原地区埋藏浅,山区埋藏深,一般可满足当地的生活用水和一部分生产用水。
自然森林植物,由于人为的破坏,保存的较少,目前仅在大洪寨、过风口、长老庵、黄土岭等深山沟里尚保留有小面积的天然植被,主要以牡荆、酸枣、白羊草群落和化香树、胡枝子、羊胡子草群落为主。
人工植被主要以栎树、侧柏、刺槐、泡桐、果林、农作物为主。
禹州市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铝矾士、陶瓷土、石英石、石灰石、铁铜等,其中,煤炭总储蓄量96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8.2%,在我省仅次于平顶山煤田,其次是铝矾土,蕴藏量约2亿吨,已探明7000万吨,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3、人文环境禹州历史悠久,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到大禹治水,这里一直都是人类始祖的活动中心,境内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大禹治水的原理
大禹治水的原理是通过对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水文地理、水文气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水文气象的变化和河流的水情流势,制定出相应的治水方案。
具体来说,大禹治水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调查研究:大禹治水前,先要对河流的水文地理、水文气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了解河流的水情、流势、水文变化等情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水方案。
2. 治理重点:治水的重点是疏浚河床、开凿堤防、分洪节流、修建水利工程等。
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河流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
3. 监测预警:治水后,要加强对河流的监测预警,及时掌握河流的水位、流量等信息,预防发生水灾。
4. 综合施策:治理河流需要进行综合施策,包括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并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
总之,大禹治水的原理是通过科学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治水方案,重点治理,监测预警,综合施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实现河流治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 1 -。
禹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禹州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2)第一节市域概况 (2)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3)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4)第四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6)第五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7)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任务和目标 (8)第一节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8)第二节战略任务与定位 (10)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第一节农用地结构调整 (13)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5)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16)第四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8)第一节优化生态用地布局 (18)第二节优化农用地布局 (19)第三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8)第四节优化基础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布局 (47)第五章耕地保护与粮食核心区建设 (49)第一节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49)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50)第三节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50)第五节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51)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53)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53)第二节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54)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54)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54)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5)第七章土地用途管制分区 (58)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58)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59)第三节林业用地区 (60)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60)第五节独立建设用地区 (60)第六节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 (61)第七节风景旅游用地区 (61)第八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62)第一节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 (63)第二节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 (64)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65)第四节土地整理开发补充耕地规模 (67)第五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供需 (68)第六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障措施 (68)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规划 (69)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依据 (69)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 (69)第三节乡镇规划指标的分解与落实 (70)第四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原则 (73)第十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74)第一节构建稳定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74)第二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75)第三节预防和减轻开发建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76)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7)第一节实现规划的科学与实用相统一 (77)第二节完善规划实施的执法监察机制 (78)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机制 (78)第四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 (79)第五节广开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渠道 (80)第六节建立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体系 (81)前言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做好上轮规划实施评价和科学预测新一轮规划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禹州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许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组织编制了《禹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许昌市水资源现状及其问题探究作者:郭倩琳(许昌高中1518班)指导老师:吴秋品许昌高中地理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城市发展都离不开水,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而一个地区水环境的优势,影响着这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与发展空间。
因此,作为许昌人,我们有必要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许昌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许昌市城区供水现状许昌因没有重要河道流经市区,所以市区用水主要从襄城县的北汝河通过颖汝干渠向市区引水。
市区每年从北汝河调水1.2亿立方米,基本保证了市区的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环境用水。
在生活用水方面,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全部由许昌瑞贝卡自来水公司进行运行管理。
取水方面皆从颖汝干渠和麦岭水源地取水,再由瑞贝卡自来水公司下辖的净水厂进行净水进行,最后输送至居民家中,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用水。
在环境用水方面,近几年来,许昌一直大力发送市区水环境。
通过对清异河市区段的综合整治,以及开挖天宝河、学院河、整修许扶运河等,形成了河湖联通的城市水系。
并通过从颖汝干渠引水对城市河湖进行冲污换水,保证河湖水质清澈,同时有效补充了城市地下水,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二、许昌市水资源利用问题(一)“水少”——水资源总量偏少许昌市位于暖湿带李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7.0mm,水资源总量为9.35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0 m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
地表水量的不足,是导致人们开采和利用地下水的原因之一。
但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这不但影响地下水环境,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塌陷等问题。
(二)“水多”——降水集中引发的洪涝灾害许昌市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易引发洪涝灾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不利于农业的耕作。
对于城市来说,暴雨易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的瘫痪,形成城市内涝,使许昌市的交通变得拥挤,水质下降。
(三)“水脏”——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根据近年许昌市水文局对颖河、北汝河、清异河等河段的监测显示,全市全年水质劣于V类的河面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26.26%,这类河段的水体已完全丧失使用功能。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3年第9期水文水资源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潜力徐景现(河南省陆浑灌区郑州市运行保障中心,河南巩义451200)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其开发利用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文章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某单位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潜力。
为该县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水资源保障。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存在问题;潜力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853(2023)09-0068-021水文地质概况依据《某县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根据赋存地下水的介质和介质空隙的成因,将某县地下水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埋藏条件,其他岩类按地层岩性组合特征,赋存空间的成同性质及其富水性又将四种类型地下水划分为七个含水岩组,分别为浅层水含水岩组、深层水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含水层岩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含水岩组、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层状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和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2水资源状况2.1降雨该县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其降水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根据《县水资源综合规划》(2016-2030),该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35mm 。
2.2水资源量2.2.1地表水水资源量该县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量为72723万m 3,折合径流深370mm ,20%年份地表水水资源量为103521万m 3,75%年份地表水水资源量为40026万m 3,95%年份地表水水资源量为18429万m 3。
2.2.2地下水水资源量该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8483万m 3,其中河川基流量17827万m 3,开采净消耗量656万m 3。
全县浅层地下水平均资源模数为9.65万m 3/km 2。
0 引言能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对环境影响的主因之一,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风能和太阳能是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充分利用风光作为传统能源转型的替代品,是实现我国能源供给侧向低碳转型的必然途径[1]。
然而,由于风、光等新能源具有不稳定性、随机性与间歇性的特点,利用其作为转型替代的同时,需要依靠水能这种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作为有效补充平抑新能源的缺陷。
水电具有(包括抽水蓄能)启停迅速、灵活调控的优点,对其进行互补运行,从而实现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高效消纳[2]。
研究水风光资源的特性与时空分布是水风光多能互补规划设计和运行的基础与依据,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风能和太阳能本身特点,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布特性各异。
同时,水能资源的随机性在中长时间尺度上会随着气候和气象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在极端气象条件下,也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变化[3]。
从而导致了水风光资源随时间变化直接影响其发电出力特性。
因此,对其资源状态进行评估是水风光互补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友好并网的关键因素和前提条件。
1 水风光资源特性与评估1.1 水资源特性与评估水能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是一种清洁、绿色的可再生能源。
水能主要用于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成电能。
水力发电的优点是成本低、可再生、无污染,缺点是分布受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限制。
水能资源评估是指导水能资源技术与经济开发利用的基础。
反映水能资源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水能理论蕴藏量,其计算主要由河道上下游水位差和流量决定[4]。
水能计算的任务是确定水电站工程的保证出力、多年平均发电量等水电站的功能指标,选定装机容量等水电站工程参数。
可依据径流资料情况与计算精度的要求来选择;装机容量应该根据用电负荷需求、河流来水量等条件经济合理确定。
水能资源评估主要变量包括水头和流量。
在水力资源普查、复查阶段的水能资源评估主要包含表征河流水能势能大小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表征河流水能可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主要是电能)大小以及价值的技术可开发量和经济可开发量[5]。
禹州市储水湖项目招标一、项目背景禹州市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禹州市在夏季经常会遭受干旱的困扰。
为了解决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用水问题,禹州市政府决定开展储水湖项目,以储存和供应水资源。
二、项目目标禹州市储水湖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大型的储水湖,以解决城市和农村的用水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 1. 建设一个容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的储水湖,能够持续供应水资源。
2. 提高城市和农村的用水供应能力,解决夏季干旱季节的用水问题。
3. 保护和改善周边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项目内容禹州市储水湖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储水湖的规划和设计:根据项目需求和地理条件,制定储水湖的规划和设计方案,确保储水湖的容量和供水能力满足需求。
2. 水资源调配系统的建设:建设水资源调配系统,包括水泵站、输水管道等设施,确保水资源的稳定供应和合理调配。
3. 周边环境保护工程:在储水湖周边进行环境保护工程,包括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湖泊生态修复等,以保护和改善周边环境。
4. 储水湖运营管理:建立储水湖的运营管理机制,包括水资源监测、供水管理、维护保养等,确保储水湖的正常运行。
四、项目要求禹州市储水湖项目的要求如下: 1. 技术要求:储水湖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确保储水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时间要求:项目计划在3年内完成,确保夏季用水问题得到解决。
3. 质量要求:项目施工和运营管理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确保储水湖的长期稳定运行。
4. 环境要求:项目施工和运营管理应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标准,确保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5. 资金要求:项目预算为1亿元人民币,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设备采购、运营管理等费用。
五、项目招标禹州市储水湖项目将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承包商。
招标流程如下: 1. 发布招标公告:禹州市政府将发布招标公告,明确项目的基本信息、要求和时间安排。
2. 申请资格预审:潜在投标人需要提交资格预审申请,包括企业资质、技术能力、财务状况等相关材料。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4年第3期某县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张俊芳(水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3)摘要:通过分析某县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用水水平及开发利用潜力,总结其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举、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途径,为解决该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分析;可持续利用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853(2024)03-0041-021县域概况1.1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该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位于郑州、西安、武汉三座城市的中心位置,东距南阳市70km,东北距省会郑州331km。
东接镇平,南瞩邓州,西临西峡、淅川,北部和东部与嵩县、南召相连。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34'~112°09',北纬32°49'~33°36'之间,南北长85km,东西宽54km,全县总面积2301km2。
该县形成的机械电子、新型建材、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造纸印刷包装、化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对促进该县经济稳步快速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1.2水文气象该县多年年均气温15℃,全年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1.40℃,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60℃。
多年平均降水量790mm,境内北部山区年降水量850mm以上,中部平原和丘陵区744~850mm,南部瓦亭镇是全县年降水量最少地区,仅704mm。
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雨量多集中在7、8、9月,少雨期12、1、2月。
全县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08.60mm。
全年无霜期225d。
受伏牛山脉阻挡和地势影响,一年中风速、风向变化不大,全年风向多为东风和东南风,其次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m/s。
1.3水文地质条件该县北部为中低山基岩裸露区,岩性多为花岗岩、片岩、碳酸盐岩类等,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前言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颍河上游,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国土面积1367km2,人口120万,市区面积25km2,常住人口20万。
禹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
城市规模位居河南省县级城市第一位,位列全国各项综合实力百强。
禹州自古以来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如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为禹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注入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南水北调的建设对禹州市城市和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和重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于促进禹州城市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提出个人的一点看法和建议,希望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引起关注和讨论,在严格保护水质的基础上,更好的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发展禹州,造福子孙后代。
南水北调工程禹州段全长42.8km,自禹州西南鸿畅镇冀村入境,一路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从古城镇丁庄村出境,由于地形原因,总干渠从禹州市城区南、西、北三面环绕,环绕市区的长度约为20km,占全长的近一半,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线路上极少环城而过的城市之一。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于禹州影响意义深远,首先是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南水北调宽阔的水面不仅可以起到改善气候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两侧保护区生态保护措施带来的环境改善,同时结合颍河第一、二、三橡胶坝所形成的近20km的颍河湖,使禹州四面环水,在中原地区城市水资源并不丰沛的情况下,可谓得天独厚、与众不同,大大提升了禹州的城市品位。
其次加快促进了禹州产业升级和调整。
由于禹州目前主导产业依然是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在西产业集聚区引进的项目也大多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
而南水北调建成后,市区西部的产业集聚区向西大规模发展已不现实,而现有紧邻总干渠的企业是否符合未来对南水北调水质保护的需求也是未知数,这就促使禹州市经济加快转型和调整,向无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1.基本情况禹州市地理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3′~113°39′和北纬33°59′~34°24′之间。
全境东西约53km,南北约47km,总面积1469km2,地形地貌处于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南平原的交接部位,北部、西部为山地丘陵,中部和东南部为冲积平原,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组成。
颍河是流经禹州境内的最大河流,发源于登封少室山颍谷,经白沙水库流入禹州市境,贯穿中部,流入襄城县,在禹州境内流域面积为869km2。
禹州市现下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54个行政村。
总人口120.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73万人,农业人口84.10万人。
本次评价分析计算采用资料系列全部为1956-2007年同步实测资料系列。
2.降水与蒸发禹州市多年平均气温14.4℃,较暖年的平均气温为15.7℃(1961年),较冷年的平均气温为13.6℃,一般年份介于13.0~16.0℃之间。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9℃,发生在1958年1月和1971年12月;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9℃,发生在1972年6月。
以横贯西北、东南的颍河为界,构成北(具茨)、南(箕山)两大山系,环抱颍川平原,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四季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
禹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3.0mm,最大年(1964年)为1143.7mm,最少年(1966年)为441.2mm。
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禹州市各季节降水量分布悬殊,多年平均汛期降雨量为439.1mm,汛期降雨量占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的65.6%。
禹州市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46.2mm。
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配主要受季节变化和温湿条件的影响,全市水面蒸发量以4至8月5个月为最大,5个月水面蒸发量占全年的68.3%;以1月、12月为最小,两月水面蒸发量占全年的8.0%。
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53左右,自山区向平原区递减。
3.河川径流量禹州市河川径流量时空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很大。
山区径流较为丰沛,平原区地表水资源较为匮乏;全年河川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的4个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多,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相差悬殊,最大与最小倍比值在10~50之间。
年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近似,基本上是西、南部大,北部小,东部主要为平原区,也相对较小。
禹州市入境白沙代表站位于西部山区,其控制面积均在白沙以上的登封市,多年平均径流深较大,为117.8mm,与其山区地形相符。
禹州市出境化行代表站,多年平均径流深97.1mm,径流深及径流系数均较小。
白沙~化行区间控制面积部分为山区,部分为丘陵和平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6.1mm。
4.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禹州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4261万m3,其中,颍河北岸支流分区为3422万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4.0%;颍河南岸支流分区为4352万m3,占30.6%。
北汝河支流分区为3795万m3,占26.7%。
表明禹州市的地表水资源量主要产自颍河两岸支流区和北汝河支流分区。
地表水资源年代丰枯变化基本上和降水量相同。
全市1956-1960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1956-2007年系列,下同)偏多27.3%,1961-1970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19.2%,1971-1980年比多年平均偏少25.4%,1981-1990年比多年平均偏多25.3%,1991-2000年比多年平均偏少24.6%。
2001-2007年比多年平均偏少11.6%。
年内分配反映为夏季和秋季的天然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比例为最大,多年平均(1956-2007年系列)夏季的天然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一般为39.0%禹州市水资源及其特性分析□靳永强(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摘要:本文分析了禹州市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对地表水、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
在此基础上估算地表水、地下水及其水资源可利用量,揭示了水资源数量演变情势演变和质量变化趋势,为禹州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禹州市;水资源;特性;分析《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1期水文水资源 ̄49.8%,秋季占全年总径流量一般为27.4% ̄29.4%,春季占全年总径流量一般为13.5% ̄19.5%,而冬季的天然径流量比例最小,一般为9.3% ̄16.8%。
径流量连续最大3个月是7-9月,其径流占全年径流总量的41.7% ̄56.5%。
5.地下水资源量禹州市地下水资源总量等于河谷平原区、岗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扣除它们之间的重复量。
重复计算量包括岗区的山前侧向流入量等。
根据评估计算,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3907万m3,岗区为5843万m3,平原区为4961万m3,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733万m3。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3978万m3,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为9.52万m3/km2。
6.水资源质量评价河道水质:综合评价的10条河流共有22个监测断面。
水质为Ⅱ类水的河长35.8km,Ⅲ类水的河长42.5km,Ⅳ类水河长151.1km,劣于Ⅴ类水河长9.1km。
水库水质:颍河5座水库,其中水库水质Ⅱ类2座,Ⅳ类3座。
石梁河2座水库,其中水库水质Ⅲ类1座,Ⅴ类1座,兰河评价3座水库,水质为Ⅳ类。
水库水质汛期比非汛期好。
主要污染项目是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白沙水库变化趋势总硬度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逐年上升趋势,氨氮和溶解氧变化趋势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呈下降趋势。
禹州橡胶坝总硬度、氯化物和氨氮呈逐年上升趋势,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不明显、溶解氧呈下降趋势。
水功能区状况评价:综合评价水功能区5个,全年达标3个,2个不达标。
即颍河禹州饮用水源区~橡胶坝,颍河禹州排污区~楮河公路桥。
造成水功能区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禹州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水质类别较差,供水量合格率低,应当进行治理,保证居民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
地下水水质评价:综合评价范围为禹州市平原区、丘陵区、山区的浅层地下水、中深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总评价面积1469km2。
监测井22眼,其中浅层井9眼,中深层井6眼,深层井7眼。
按禹州市总地下水面积算,浅层地下水超标率为24.45%,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硬度、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亚硝酸盐氮。
中深层地下水超标率为13.31%。
深层地下水超标率为14.55%。
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硬度、硝酸盐氮。
总体来看,禹州市地下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出现总硬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超标、溶解性总固体及铁含量偏高,地下水污染成因主要是:地表水污染水、灌溉及某些小企业污废水的渗坑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置不当、农药、化肥的施用不尽合理等。
7.水资源总量禹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4261万m3,地下水资源量14125万m3,扣除重复计算量4477万m3,水资源总量23908万m3,产水模数为16.27万m3/km2。
8.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水资源开发使用中可提供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禹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6373万m3,禹州地下水可开采量为9753.47万m3。
其中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4165万m3,岗区地下水可开采量4737万m3,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850万m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加上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之和再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禹州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4767万m3,可利用率62%。
9.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降水情势:对禹州市全区来讲,各计算分区20世纪70年代降水量基本接近多年(1956-2007年)均值;全市20世纪50年代降水量最丰,20世纪90年代偏枯,60年代紧接多年平均稍偏丰,20世纪80年代紧接多年平均稍偏枯。
径流情势:代表站白沙站1991-2000年的降水量均值比长系列1956-2007年均值减少了6%,而径流系数却比长系列均值减小了19%;代表站化行站的降水量均值比长系列均值减少了3%,而径流系数却比长系列均值减小23%;白化区间的降水量均值比长系列均值减少了3%,而径流系数却比长系列均值减小19%。
这表明:人类活动对降雨径流关系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从禹州市水资源总量差积曲线分析,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水量趋于减少,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所上升,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水资源总量情势:在1956-2007年系列中水资源总量年代丰枯变化基本上和降水量相同,且全市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水资源量总量偏多,是两个明显的丰水期。
1961-1970年比长系列(1956-2007年系列)均值偏多19.2%,1971-1980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少25.4%,1981-1990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多25.3%,1991-2000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少24.6%。
2001-2007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少11.6%。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地表水近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选取白沙水库和禹州橡胶坝监测断面,白沙水库变化趋势总硬度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逐年上升趋势,氨氮和溶解氧变化趋势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呈下降趋势。
禹州橡胶坝总硬度、氯化物和氨氮呈逐年上升趋势,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不明显、溶解氧呈下降趋势。
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按照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年均变化率(ΔCi)分为三个区,分别为恶化区(ΔCi>5%),稳定区(-5%≤ΔCi≤5%),好转区(ΔCi<-5%),浅层地下水PH值、矿化度及总硬度监测值的年均变化率(ΔCi)基本上处在-5%≤ΔCi≤5%之间,总体来看,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10.对未来水资源趋势分析禹州市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均呈减少趋势,且减少趋势较为明显,对禹州市各水系区域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10年滑动平均过程线以及差积曲线分析,在近十年内仍有可能继续减少,因此也使得水资源量会继续呈减少趋势,同时随着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水利工程的加快建设,必将对区域内下垫面条件产生变化,因此造成对水资源形成及转化的影响仍将继续,也将会对未来的水资源情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1-11-22《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1期水文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