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水资源特点和管理体系》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战略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保障。
中国的江河湖泊众多,水资源相对丰富。
但在新时期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河湖生态退化明显、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地下水普遍过度开采、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增多等问题突出。
贯彻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必须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资源管理的特性:
水资源的四大特性决定了水资源必须进行统一管理:
1、资源特性。
2、流域特性
3、功能特。
4、服务特性。
水资源服务于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各产业领域人民健康水平,服务于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構建我国流域为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1、流域管理组织机构框架的设立。
2、建立完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3、完全水资源取用监督管理机制。
4、完善流域管理立法。
5、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制度。
流域水资源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如果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私有制或分业经营,可能会造成流域水资源的滥用,造成流域水资源分配不公,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般来说,流域水资源的功能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统一。
只有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水资源特点1.1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 水利水电部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6×1012m3,平均降水深648 mm,小于世界平均降水深798 mm和亚洲平均降水深741 mm。
有45%的降水转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 其余55 % 的水量为植物蒸腾或地表水分蒸发所消耗。
以河川径流量为代表的地表水资源约为2.7 ×1012m3,折合径流深284 mm,地下水资源量约0.83 × 1012m3,扣除地表和地下水重复计算的0.73 × 1012m3,水资源总量为 2.8124 ×1012m3,与河川径流量相似。
我国湖泊的储水总量为0.76 ×1012m3,其中淡水储量约占28 %,为0.217 × 1012m3[1]。
我国河川年径流量位居世界第六位, 按国土面积计算, 平均每1 km2 的产水量为世界陆地平均每1km2产水量的90 %左右, 但由于人口众多, 我国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 2 300 m3, 不足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列世界第110 位;我国耕地每公顷平均水量约26 250 m3, 只占世界平均值的二分之一。
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接近16×108的高峰时,人均水资源仅有 1 760 m3,即使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为7 000×108~8 000×108m3,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108~2 300 × 108m3。
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需水后, 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 000 × 108~9 000 × 108m3,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
不仅如此,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 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 %。
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对策胡经国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
它制约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危及人类的生存。
在自然资源中,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经济的命脉。
深刻认识水资源的基本特点,采取正确的对策,对于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
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其中,地表水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8万亿立方米(包括一部分与地表水的重复量)。
但是,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71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
水资源耕地亩均占有量只有1770立方米,约为世界耕地亩均占有量的3/4。
可见,水资源总量较大、而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小,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一个基本特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二个基本特点。
在空间分布上,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的地区分布不相适应。
一般而言,若以秦岭为界,则南方水多地少,而北方水少地多。
南方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80%,而人口只占全国的55%,耕地只占全国的36%;北方水资源总量不到全国的20%,而人口却占全国的43%,耕地占全国的58%。
然而,北方平原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据估算,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约为每年1500亿立方米,占全国平原地区地下水的78%;地下水年开采量已达到424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约为330亿立方米。
全国7亿亩灌溉农田中约有2亿亩利用地下水。
不过,就全国而言,地下水资源仍然是南方丰富、北方贫乏。
西南和东南地区,地下水淡水天然资源量约为每年61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71%;西北6省区只占15%;东北和华北地区仅占6%~8%。
同时,在时间分布上,降雨量及河川径流量的季度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
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南方可相差2~4倍,北方可相差3~6倍。
这是中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作为世界四大用水国之一(其他三国是美国、前苏联、印度),中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化,缺水问题严重。
我国水资源特点1.1 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水利水电部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6×1012m3,平均降水深648 mm,小于世界平均降水深798 mm和亚洲平均降水深741 mm。
有45%的降水转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其余55 %的水量为植物蒸腾或地表水分蒸发所消耗。
以河川径流量为代表的地表水资源约为2.7×1012m3,折合径流深284 mm,地下水资源量约0.83×1012m3,扣除地表和地下水重复计算的0.73×1012m3,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12m3,与河川径流量相似。
我国湖泊的储水总量为0.76×1012m3,其中淡水储量约占28 %,为0.217×1012m3[1]。
我国河川年径流量位居世界第六位,按国土面积计算,平均每1 km2的产水量为世界陆地平均每1km2产水量的90 %左右,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2 300 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列世界第110位;我国耕地每公顷平均水量约26 250 m3,只占世界平均值的二分之一。
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接近16×108的高峰时,人均水资源仅有1 760 m3,即使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为7 000×108~8 000×108m3,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 300×108~2 300×108m3。
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需水后,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 000×108~9 000×108m3,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
不仅如此,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 %。
此外,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分配严重不均,大部分地区60 %~80 %的降水量集中在夏秋汛期,洪涝干旱灾害频繁[2]。
工业水处理技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划分区域我国河流、湖泊众多,水量丰沛,根据一些特征,基本上可分为四个区,潮湿区、湿润区、过渡区和干旱区。
这是由气候、地形、土壤、地质等各种条件决定的,它们的降水和径流量、浑浊度、含盐量及化学组成等各有不同的特点。
一、潮湿区:潮湿区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水量丰富而蒸发量小,因而径流量大。
土壤层薄,多坚硬花岗岩地层,故河水含沙量低,浑浊度也低,一般在10mg/L左右,土壤经多年淋浴,可溶性盐以消失,所以水的含盐量低,(矿化度低),硬度也低,属软水。
水中主要化学组成为碳酸钙和碳酸氢钠等。
二、湿润区:湿润区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之间的地区也属湿润区。
该区降水充足,蒸发量不大,故径流量大。
长江上游如金沙江、嘉陵江、汉水等江段含沙量较大,浑浊度可达1000mg/L以上。
由于区内降水充足,径流量大,所以含盐量一般不高,在200mg/L左右。
但在贵州,广西地区有石灰岩溶洞,水的硬度增大。
在长江流域,水中主要化学组成为碳酸氢钙类,在东北地区也有含碳酸氢钠的。
三、过渡区:过渡区为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直到辽河流域。
该区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故径流量不大,水量贫乏。
黄河虽为我国第二大河,但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约1/20。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冲刷大量泥沙,浑浊度极高。
由于径流量小,水的含盐量较高,因而矿化度和硬度都较高。
水中主要组成为碳酸氢钙类,但也有相当多的地方为碳酸氢钠类,甚至出现硫酸盐或氯化物等。
四、干旱区:干旱区为内蒙和西北大片地区。
该区降水量少而蒸发强烈,因此形成径流量很低的干旱地带。
由于径流量小,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高,所以水的含盐量和硬度都很高。
水中主要组成是硫酸盐或氯化特类。
水处理工2017年12月18日星期一。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资源的特点一、知识梳理1.全球水资源的特点1.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衡2.影响因素:气候是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
3.水资源最丰富:三大热带雨林地区(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4.径流量严重缺乏:非洲北部南部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中亚、北美西南部等等。
5.要联系气候分析不同地区水资源分配的特点。
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数量上:总量不少(约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空间分配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其中最缺水的是海河、淮河、黄河三大流域3.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二、跟踪训练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解析] 1.D 2.C 3.A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
由图可知,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说明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呈现递增的变化规律。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
由题干信息可知,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我国水资源5个特点尊敬的学校领导:作为轻纺城小学的一名学生,我非常自豪,因为学校鸟语花香,到处充满欢歌笑语,可是我却经常看见在洗手台桌沿挂满了水珠和未拧紧的水龙头。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人体若缺水5%,便会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如果人类不饮水,那顶多生活一周。
既然水这么重要,为什么还有人浪费水资源呢?可能是因为大家误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不约束自己,随意挥霍,也有可能是因为大家节约用水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没有了解水的重要性,也没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作为学校的小主人,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大家可以实施,改正生活中的不足:2、大家可以写一写征文,用文字来表达学校关于节约用水应该有的行动,将大家对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整理和合理运用。
3、多贴一些标语,这样可以唤起同学们对节约用水的意识。
4、做到一水多用,不浪费水资源。
5、使用完水,拧紧水龙头,不任水长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节约用水,始于心间。
让我们一起节约水资源,让学校水龙头不再“哭泣”吧!全体市民朋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之本。
我市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1、1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9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
当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瓶颈。
只有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在全社会真正形成科学节约用水的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一、充分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
加强节约用水宣传,使节水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用水观念,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形成一个爱水、惜水、节水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各居民家庭要增强爱水意识,积极参加保护水资源的教育实践活动。
1.1水资源的定义狭义: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1.2 水资源的特性1、资源的循环性2、储量的有限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利用的多样性5、利、害的两重性1.3 水资源的属性:1.自然属性,2可利用性3数量与质量的兼顾性4时变性2.1 小循环——是指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 , 又以降水形式落入海洋 ; 或者由大陆表面 ( 包括陆地水体表面、土面及植物叶面等 ) 蒸发的水气 , 仍以降水形式落回陆地表面。
这种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称为小循环大循环——则是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 , 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 , 形成降水落回地面 , 再通过径流 ( 地表的及地下的)返回海洋的过程这种发生在海陆之间的循环过程称为大循环 2.2更替周期是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2.3全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 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2.4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2.5我国水资源特点及解决途径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2.时空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合理3.水土流失严重4.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3.1水资源评价包括:(1)水资源数量评价(确定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2)水资源质量评价(3)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原则: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
3.2多年平均条件下,水资源量的收支项主要为降水、蒸发和径流。
平衡条件下,收支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
第一部分水资源、水利工程和水利枢纽1、我国的水资源的特点:储量有限性、补给更新循环性、时空分布不均性、利与害两重性储藏可转移。
2、水利工程:对自然界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和调配,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建的各项工程。
3、水工建筑物:控制和调节水流,防治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建筑物。
组合在一起协同工作的建筑物称为水利枢纽。
4、水工建筑物的特点:承受的作用复杂,施工条件多变,建设周期长,投资较大。
水工建筑物按其用途可分为一般性建筑物和专门性建筑物。
一般性水工建筑物具有通用性,专门性水工建筑物,只实现其特定的用途。
5、水工建筑物分等分级关系到工程自身的安全,涉及到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对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工程造价、和建设速度有直接影响,是设计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依据。
依据工程规模、效益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来划分等级,依据所属工程的等别及其在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确定。
6、水工建筑物失事主要因素:作用不利变异、抗力不良变异、状态方程表达错误。
单一安全系数法考虑:结构安全级别、工作状况和作用效应组合、结构和地基受力特点和计算方程。
第二部分重力坝1、重力坝工作原理①利用自重在坝基面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坝与地基间的凝聚力来抵抗水平水压力而维持稳定②利用自重引起的压应力来抵消由水压力产生的拉应力。
特点:相对安全可靠,耐久性好,抵抗渗漏、漫溢、地震和战争破坏能力都比较强;②设计、施工技术简单,易于机械化施工;③对不同的地形和地质条件适应性强。
2、重力坝按筑坝材料的不同分为:混凝土重力坝和浆砌石重力坝。
重力坝按其结构形式分为:①实体重力坝;②宽缝重力坝;③空腹重力坝。
3、重力坝的荷载:自重、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扬压力、浪压力、泥沙压力、土压力、冰压力、地震荷载4、重力坝剖面设计的原则:1)满足稳定和强度要求,保证大坝安全;2)工程量小,造价低;3)结构合理,运用方便;4)便于施工,利于维修。
步骤:首先拟定基本剖面,其次根据运用以及其他要求,将三角形基本剖面修改成使用剖面,最后对使用剖面进行应力分析和稳定计算,按规范要求,经过几次反复修正和计算后,得到合理的设计剖面。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内、年际变化;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分布不匹配。
我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方案:1、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2、加强技术开发,改进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3、确定合理的用水价格4、淡化海水和回收废水、雨洪水利用5、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
水资源评价定义: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状况所做出的分析和评估。
水资源评价的意义:•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水资源评价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是保证水资源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评价的原则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2水量水质并重3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水质:水和水中物质所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
水质评价:根据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采用水质标准和计算方法,评价水质利用价值和水处理要求。
水质指标标识水中物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物理性指标:感官性状:温度、色、臭和味、透明度其他:总固体、总浮固体、可沉淀固体、电导率化学性指标:一般指标:矿化度、ph、常规离子 (KNa/Ca/Mg/CI)有毒指标:重金属(铅、汞、铬、砷、镉》氧平衡: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物化学需氧量生物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常见供水水质评价生活饮用水:《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工业用水(锅炉用水):成垢作用定义:水沸腾时,水中的一些离子和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沉淀,附着在锅炉壁上。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来源: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日期:2006-09-08目录前言第一章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第二章“十一五”时期供水及需水预测第三章指导思想和目标第四章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第五节安全迎汛,雨洪利用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七章水资源配置规划第八章规划实施效果及2020年展望前言第一章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第一节水资源状况及特点一、水资源量北京境内多年平均降水585毫米(1956—2000年系列),年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形成地表水资源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38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特点北京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其特点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丰枯交替。
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三个月,占全年的75%。
年际间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3年,最长连丰年6年,连枯年达12年。
水源地主要分布在北部郊区和境外,水质水量受上游地区影响,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难度。
●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以2005年人口为基数,全市人均水资源量248,立方米,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同时也存在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
第二节“十五”期间供水及用水情况一、供水情况1999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1999—2005年7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7%。
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密云、官厅水库平均来水分别为2.58和0.9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分别由2001年初的15.4和4.2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末的10.36和 1.63亿立方米。
密云、官厅水库近年来水变化情况见图2—1。
图2—1 1999年—2005年密云、官厅水库来水过程为保障北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市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和应对水资源紧缺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供水178.4亿立方米(年均供水35.7亿立方米)。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来源: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日期:2006-09-08目录前言第一章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第二章“十一五”时期供水及需水预测第三章指导思想和目标第四章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第五节安全迎汛,雨洪利用第六章保障措施第七章水资源配置规划第八章规划实施效果及2020年展望前言第一章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第一节水资源状况及特点一、水资源量北京境内多年平均降水585毫米(1956—2000年系列),年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形成地表水资源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38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特点北京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其特点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间丰枯交替。
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三个月,占全年的75%。
年际间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3年,最长连丰年6年,连枯年达12年。
水源地主要分布在北部郊区和境外,水质水量受上游地区影响,加大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难度。
●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以2005年人口为基数,全市人均水资源量248,立方米,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同时也存在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
第二节“十五”期间供水及用水情况一、供水情况1999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1999—2005年7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7%。
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密云、官厅水库平均来水分别为2.58和0.9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分别由2001年初的15.4和4.2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末的10.36和 1.63亿立方米。
密云、官厅水库近年来水变化情况见图2—1。
图2—1 1999年—2005年密云、官厅水库来水过程为保障北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十五”期间北京市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和应对水资源紧缺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供水178.4亿立方米(年均供水35.7亿立方米)。
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水资源是在水循环背景上、随时空变化的动态自然资源,它有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一、可恢复性与有限性
地球上存在着复杂的、大体为年为周期的水循环,当年水资源的耗用或流逝,又可为来年的大气降水所补给,形成了资源消耗和补给间的循环性,使得水资源不同于矿产资源,而具有可恢复生,是一种再生性自然资源。
就特定区域一定时段(年)而言,年降水量有或大、或水的变化,但总是个有限值。
因而就决定了区域年水资源量的有限性。
水资源的超量开发消耗,或动用区域地表、地下水的静态储量,必然造成超量部分难于恢复,甚至不可恢复,从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就多年均衡意义讲,水资源的平均年耗用量不得超过区域的多年平均资源量。
无限的水循环和有限的大乞降水补给,规定了区域水资源量的可恢复性和有限性。
二、时空变化的不均匀性
水资源时间变化上的不均匀性,表现为水资源量年际、年内变化幅度很大。
区域年降水量因水汽条件、气闭运行等多种因素影响,呈随机性变化,使得丰、枯年水资源量相差悬殊,丰、枯年交替出现,或连旱、连涝持续出现都是可能的。
水资源的年内变化也很不均匀,汛期水量集中,不便利用,枯季水量锐减,又满足不了需水要求,而且各年年内变化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水资源量的时程变化与需水量的时程变化的不一致性,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时间变化不均匀性。
水资源空间变化的不均匀性,表现为资源水量P和地表蒸散发量Es的地带性变化而分布不均匀。
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P的地带性变化,基本上规定了水资源量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水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匀,使得各地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上存在巨大的差别。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的不相一致,是又一种意义上的空间变化不均匀性。
水资源时空变化的不均匀性,使得水资源利用要采取各种工程的和非工程的措施,或跨地区调水,或调节水量的水量的时程分配,或抬高天然水位,或制订调度方案,-----,以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求。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两面性和多功能特点
水资源随时间变化不均匀,汛期水量过度集中造成洪涝灾害,枯期水量枯竭造成旱灾,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在于增加供水量,满足需水要求,而且还有个治理洪涝、旱灾、渍害问题,即包括兴水利和除水害两个方面。
水可用于灌溉、发电、供水、航运、养殖、旅游、净化水环境等各个方面,不的广泛用途决定了不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功能特点。
按照水资源的功能,有是可将水资源分别称为:灌溉资源、水能(力)资源、水运资源、水产养殖资源、旅游资源等,作出专项的水资源评价。
表现在水资源利用上,就是一水多用和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