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 格式:pdf
- 大小:523.02 KB
- 文档页数:7
2014年第6期 双月刊 (第36卷・总第202期)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 Y SCHOOL OF CPC NINGBO No.6,2014 Bimonthly (Vo1.36,Serial No.202)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张如安杨未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040)
喃要】南宋永嘉学派宗师叶适门人孙之宏,著有《周礼说》。孙之宏研究《周礼》,采宋人以议论解经的 路子,探讨《周礼》所设计的国家政权模式,重在发挥其治官、治民、理财等思想,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意 义。孙之宏特别着意于抉发先王制度设计的深层用意,处处显示“先王虑事之用 ,想方设法论证其合理 性所在。孙之宏解说《周礼 ,文字流畅,意义明晰,有自得之见,不失为南宋研究《周礼》的重要一家。 【关键词】孙之宏;《周礼说》;叶适;史嵩之 【中图分类号】B24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14)06-Ol12—07
曩阅《宋元学案》,见南宋永嘉学派一代宗师
叶适有门人孙之宏。近来因研读南宋四明碑刻 资料,开始稍稍留意及此,私以其人不失为“是 邦之英材”,①故撰此文,以飨同好。
一、孙之宏的家世与生平 孙之宏字伟夫,号默斋,余姚龙泉乡(今属慈
溪横河镇)人。六世伯祖孙沔,仕至枢密副使, 为一时名臣。孙沔的侄子孙俨始从山阴迁居余
姚。高曾祖玑、曾祖绎皆无仕,直到祖父孙逑,② “始聚书馆士人,以善其子弟,子弟多自奋于学”, 而以次子椿年(1141~1194)最为著名。在“东南 师友多聚其家”的良好学习氛围下,孙椿年“寒 抄暑讲,寝食失期会,凡书籍义类深浅、古今事
物变通,采章错综,机神融液,往往心悟所以然,
越之稠儒广士争倾下”。③孙椿年“肆力于学 H 荐其名,益从师友讲肄,兀兀穷晨夜”,④“问游四 方,从老师宿儒受学”,⑤“或寻师他州,动涉旬 岁”。⑥椿年刻苦钻研史学,“尤好左氏《春秋》、
班氏《汉书》、司马氏《通鉴》,平居至忘寝食,遇 其得意,时时著说,以发明三家奥指,多世儒所
不及。”⑦孙椿年不仅认真研读历史,亦关注现实 社会,“从长老及有识者讲国家兵兴以来理乱得 失之故,某事可法,某事可戒,至于淮江以北,极
于司、并、幽、蓟,山川险要,及前代用师馈粮道 路所出,言之莫不详尽,听者忘倦”。⑧孙椿年参
加省试五六次,都铩羽而归,“晚预特奏名,人皆 谓公且遇合,乃复以不合有司意入下第,时有诏,
例补岳祠,君辞焉”。⑨不过父亲孙逑因儿子“贡 南省,遇庆寿,思补修职郎”,算是获得了一点补 偿。孙椿年考场失利后,将一颗报效国家之心, 全部倾注到造福乡民的义事上,故叶适说:“君 既不遇,行之家,推之乡。”⑩孙椿年济贫帮困,开
仓贷粮,捐资修筑海堤,仿范仲淹义庄之例赡其 族人。他还非常重视教育,“立义居,法度宽裕
【收稿日期]2014—05.30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 与义乌‘国际贸易特区’相匹配的金融生态构建研究 (2013NO7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如安,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浙东地方文献; 杨 未,宁波大学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112 而密察,可久不废。两院子弟分授诸经,择名师, 遣从学,朋游亦谨择,以故皆有学行可称。”⑧王
春瑜主编《宋代的一百个老百姓》(中国文史出 版社2009版)中,孙椿年入选。 孙之宏为椿年长子,以文学有名于世。嘉定
七年(1214)进士,除隆庆府丰城主簿,仕至湖南 安抚使准备差遣。孙氏兄弟在青年时代即以其
父游学他州为榜样,“负笈千里,以赴师友之会, 多一时知名士”。⑩庆元五年(1199),父亲去世,
孙之宏即向叶适索铭,可证他很早就结识了叶 适。嘉定七年,孙之宏新中进士,叶适为作《送 孙伟夫》诗云:“我友希颜人,造道最勇决。智校
一驿敏,书赢万签阅。吐词春岳丽,景行寒泉洁。
……哿矣无情游,自伤垂老别”,⑩诗中称赞孙之
宏提高道德修养勇敢而果断,读书广博,文辞瑰 丽。《宋元学案》称孙之宏乃叶适“晚年入室弟
子”,故能接触到叶氏晚年“秘而未传”的文稿。
⑩嘉定十六年(1223),老师叶适去世,孙之宏奔 赴永嘉参加葬礼,但人未归家,母亲吴氏己去世, 自称“终天之恨,九殒莫赎”。⑩
孙之宏颇能领略师门的学术精要,曾序叶适 的《习学记言》云:“夫去圣绵邈,百家竞起,学失 其统久矣。汉唐诸儒皆推宗孟轲氏,谓其能嗣孔
子。至本朝闽洛骤兴,始称子思得之曾子,孟轲 本之子思,是为孔门之要传。近世张、吕、朱二
三巨公益加探讨,名人秀士鲜不从风而靡,先生 后出,异识超旷,不假梯级。谓洙泗所讲,前世
帝王之典籍赖以存,开物成务之伦纪赖以著。 《易彖》、《象》,仲尼亲笔也,《十翼》则讹矣。 《诗》、《书》,义理所聚也,《中庸》、《大学》则后
矣。曾子不在四科之目,日‘参也鲁’。以孟轲 能嗣孔子未为过也,舍孔子而宗孟轲,则于本统 离矣。故根柢六经,折衷诸子,剖析秦汉,迄于
五季,以吕氏《文鉴》终焉。其致道成德之要,如 渴饮饥食之切于日用也。指治摘乱之几,如刺腧
中肓之速于起疾也。推迹世道之升降,品目人材 之短长,皆若绳准而铢称之。前圣之绪业可续,
后儒之浮论尽废,其切理会心,冰消日朗,无异 新造孔室之闳深,继有宗庙百官之美富,可谓稽 合乎孔子之本统者也。”这段话表明孙之宏对叶
适的《习学记言》领会颇深,其关键词是“孔氏之 本统”,意即儒家之根本精神,这需要紧扣叶适
1l3 的思想来理解。“本统”的概念,初见于叶适在嘉 定十四年(1221)所作的《宋厩父墓志铭》:“余为
言学之本统,古今伦贯,物变终始,所当究极。”⑧ 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之“总结讲学大指”一 节,集中阐发了“学之本统”的思想,一方面否定
曾子、孟子、《中庸》、《周易》在道统中的地位,从 而在思想源流上否定了程朱一派道统权威的合
理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又阐明开物成务的外王 之学,才真正成为“学之本统”。叶适通过追溯
道统的思想渊源,认为儒家之道乃治道,北宋濂 洛诸儒之说,参佛老,本《十翼》实际上背离了孔 子之“本统”,从而否定了濂洛诸儒的道统说,并
隐然以自己为孔子以后道统的真正传人。孙之 宏的总结,其意义不仅在于“其于《记言》大旨,
盖发明殆尽”,⑩更在于公开为本学派的宗师争 夺道统的招牌,直谓叶适与孔子之“道”一脉相 承,“既确立了叶适在儒家道统中的宗师地位, 也解释了叶适所谓‘道’的含义正是‘治道”’。⑩ 孙之宏的文章,笔者仅见《习学记言序目序》
一篇。《宋元学案》、《光绪余姚县志》虽有孙之 宏小传,但皆未录其著作。笔者在撰写《南宋宁
波文化史》期间,曾多次翻阅宋人王与之《周礼 订义》,有孙之宏之名,但因书中标目为“山阴孙 氏”,以为山阴别有一同名学者,未予深究。最
近研读史嵩之撰《宋知县通直孙君墓记》残文, 至“招名师王与之诲之”一句才知事情不是那么
简单。王与之《周礼订义》卷首《序目》云:“山阴 孙氏:之宏,字伟夫,有《小集》,今作孙氏。”王与
之是孙之宏子自昭的老师,两家关系颇密,其记 为“山阴孙氏”,想来是就祖籍来说的。魏了翁 《鹤山集》卷八十一《太孺人吴氏墓志铭》,乃替
孙之宏铭其母墓,中记之宏之语,即云:“我先君 之五世自山阴徙余姚。”不仅如此,他的从子孙 嵘叟作《方壶存稿序》,亦署名“山阴孙嵘叟”。宋
元时期的浙东学者类多如此,如胡三省、胡世佐 父子均署天台,杨维桢、王冕皆署会稽等。后人 不察,遂因《周礼订义》所记,纷纷署孙之宏为山
阴人。如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一二三孙氏《周 礼说》下引元丘葵之语云:“之宏字伟夫,山阴
人。”黄宗羲、全祖望等《宋元学案》卷五十五《水 心学案下》始明确将孙之宏断为余姚人,光绪《余
姚县志》卷二十三《孙椿年传》同之,但未考明其 著作。 孙之宏在经学研究上业绩斐然,所著《周礼
说》有一定影响。⑩南宋白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以来,分诗赋、经义为两科取士。《龙泉孙氏
宗谱》谓孙之宏“治《诗经》,登高嘉定甲戌进士 第”,但孙之宏对《周礼》颇有研究,其从子孙自
中“少治《周礼》”,④不难设想孙自中是以《周礼》 为本经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孙之宏《周礼说》己
佚,独乐清学者王与之《周礼订义》引“孙氏日” 多达44条佚文,这是有原因的。史嵩之撰《宋知 县通直孙君墓记》残文云:“默斋(孙之宏之号)
四十未有子,得君喜甚,余亦喜。稍长,招名师 王与之诲之。学未成,默斋早世。”⑧据《余姚龙
泉孙氏宗谱》,孙之宏活了六十五岁。孙之宏卒 之时,子自昭只有十五岁,故学未成,后来他在
处理好母亲的葬事之后,于端平元年(1234)赴史 嵩之襄阳幕府。孙之宏在世时曾招乐清著名学
者王与之为儿子自昭的老师,王与之由此得阅孙 之宏研究《周礼》的专著,并将其说采入《周礼订
义》中,弥足珍贵。 二、孙之宏《周礼说》评议 浙东事功学派极重《周礼》,陈傅良认为:“大
抵《周礼》、《古文尚书》,三代之法存焉,读者未
易造次。”⑤叶适说:“以余考之,周之道固莫聚于 此书,他经其散者也。周之籍固莫切于此书,他
经其缓者也。”作为叶适的门生,://J ̄之宏同样尊 崇《周礼》,并对之有深入的研究。他认识到:“是 书之立,天地待以弥纶,人物资之运量,统绪相
承,非一日之故,损益相权,非一人之力。”⑤他进
一步认为该书备载了先王经制,他说:“周官在
汉最晚出,孔氏既无明言,孟轲之徒或未之见, 疑信犹未决也。不幸刘歆用之而大坏,王安石用
之而益坏,儒生学士真以为无用于后世矣。夫去 古辽远,虽使先王之制烂然在目,固难尽弃今之
法,而求复其初也。然究观其书,以道制欲,以 义防利,以德胜威,以礼措刑,尊鬼神,敬卜筮, 亲宾客,保小民,蔼然唐虞三代极盛之时,非春
秋战国以后所能舅髯也。学者欲知先王经制之 备,舍此书将焉取之?”①他认为从史籍记录看,
《周礼》确实让人疑信未决,但考其内容,“以道 制欲,以义防利,以德胜威,以礼措刑,尊鬼神,
敬卜筮,亲宾客,保小民”,这些都只能是唐虞三
114 代极盛之时的制度,绝非春秋战国以后之人所能 想象得出来的。但他又认为,要尽弃当今之法,
完全恢复《周礼》中的先王经制,是不现实的,但 学者欲要明了先王经制之各,作为现实的借鉴,
舍《周礼》则别无他途。很显然,孙之宏作《周礼 说》,是以经世为立足点,不愧师门嫡传。
孙之宏研究《周礼》,采宋人以议论解经的路 子,探讨《周礼》所设计的国家政权模式,重在发
挥其治官、治民、理财等思想,有着非常强烈的 现实意义。从现存的佚文看,孙之宏对制度特别 重视,这当是受到了永嘉学派倡导的“制度新学”
的影响。如孙氏总论大宰云:“论道经邦,燮理
阴阳,然后为一相之任。今大宰不过从事文书法 令之间,无以别于五官,奚取一相哉?盖古之论
道经邦者,未尝离事物而尚清谈,文书法令莫非 道也。故大宰事任之重,体貌之尊,特加宰以别
之。小治得专听,岁会得专受,官刑得专决,治 令得专出,好赐之给于内府者,有司可得而共废
置之,参乎八柄者,有司可得而诏国待之,均平 生齿,赖以经制。成周委重一相,于斯可见。”⑤ 孙之宏在此比较了周之大宰与今之大宰的职能
差异,在称赞周之大宰“事任之重,体貌之尊”时, 特意指出“今大宰不过从事文书法令之间,无以
别于五官”,以期引起宰相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孙之宏特别着意于抉发先王制度设计的深
层用意,处处显示“先王虑事之周”,想方设法论 证其合理性所在。如关于设官制度,其总论三朝
时,提出“若夫燕朝则师氏司之,外朝则司寇听 之,大宰皆不得而参,何哉”这一问题,然后自己 给出了答案,其中有谓:“盖燕朝者,居宫中之隐,
非体貌大臣之地,燕安鸩毒,乃游逸淫乐之所从 生,左右非人,则谗谄面谀所必至,于是临之以
师保,正之以仆臣,友之以史氏,诏嫩谏恶,有箴 规之益,左右先后无便辟之私,见闻日广,志意 日修,则大宰虽不身亲乎其列,而以人事君,莫 大于此。”④这就诠释了“燕朝则师氏司之”的深
刻用意。关于所设旅师一职,孙之宏阐发说:“先 王之恤藕阮,养老幼,有予之而不复取。惟新吐 则春时所颁,秋时必敛,亦以新田亡之转徙不一,
苟予而不取,既非可继之道,又长游惰之习,必 定为敛散之法,然后可持久不替,人情亦将自勉
乎职业,不徒仰食于官府矣。”⑤孙之宏指出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