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地区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第5期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7通化恒如水库浸没问题评价与对策卢长伟,曹景峰,刘洪钺(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春130021)摘要:悬河型水库浸没问题具有特殊性°通过计算堤坝渗漏量、在堤坝背水侧形成的稳定水流宽度(可概化为渠道)及各断面水位标高,在概化渠道各断面水位标高基础上计算相应断面上的地下水位雍高值,即“二次型地下水位雍高计算法”,加上实测各地层岩性的毛细水上升高度和植物根系层深度或建筑物基础埋深,即为要评价的浸没范围°采用该计算法进行分析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圈定的浸没范围更加精准,防护治理更有针对性,规避了资源浪费°关键词:悬河型水库;二次型地下水位线雍高计算;堤内河;泄渠中图分类号:TV6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900(2020)05-0027-05D01:10.19733/ki.1672-9900.2020.05.08Eval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mmersion problem for HengruReservoir in TonghuaLU Changwei,CAO Jingfeng,LIU Hongcheng(Jilin Province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Changchun130021,China)Abstract:The immersion problem of suspended river reservoir has its particularity.In order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immersion problem of Hengru reservoir in Tonghua,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lifting height of secondary groundwater level”is used.This method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and define the immersion range more precisely.It can make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is problem more targeted,and even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voiding the waste of resources.Key words:suspended river reservoir;lifting height of secondary groundwater level;dike river;drainage canal浸没问题一般是指水库尤其是平原的丘陵形水库库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浸没范围的准确圈定一方面可有效保护受影响群众的利益,又可准确控制工程造价,对水库工程建设投资精准估算至关重要。
二道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分析二道江区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和对策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1 基本概况二道江区是通化市的市辖区之一,下辖3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地理位置e125°50′~126°20′,n41°32′~41°52′,总面积378km2,人口13.83万人。
东邻白山市,南北与通化县相连,西与东昌区相邻,地处浑江中游。
梅集、鸭大铁路贯通全区,四浑公路、通浑公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成网,交通十分方便。
目前,工业经济初步形成能源、医药食品、冶金建材3大主导产业。
区内驻有吉林省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通化钢铁集团公司,还有二道江发电厂、通化特种水泥厂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
农业经济形成了蔬菜、食用菌、特种养殖的城郊特色农业。
2 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2.1 水资源状况浑江为二道江区最大过境河流。
浑江第1大支流哈泥河流经二道江区,其流域面积1489km2,河道长度136km,河道平均比降为2.6‰。
中下游建有桃园水库1座,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139km2,总库容5244×104m3。
桃园水库设计日供水能力为38×104m3/d,年供水量1.39×108m3/a,水库供水隧道设计过水能力为33×104m3/d,水库目前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总供水量为17.5×104m3/d,剩余15.5×104m3/d。
二道江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70.6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每年6~9月份为主要雨季,其降水量可达全年的71%。
哈泥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37亿m3。
内蒙古地下水研究报告
内蒙古地下水研究报告
摘要:
内蒙古地下水是该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畜牧业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和威胁。
因此,研究内蒙古地下水的情况、水质和可持续利用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地下水的调查和采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内蒙古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地表径流,其补给方式主要为河流入渗和地下渗漏。
不同地区的地下水补给方式和补给速度存在差异。
2. 内蒙古地下水水质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
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中存在硝酸盐、重金属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工业活动。
3. 内蒙古地下水资源存在可持续利用的风险。
当前地下水开采量和补给量之间的平衡存在问题,同时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基于以上结论,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内蒙古地下水监测和调查工作,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和水质状况。
2. 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合理调配地下水资源,防止过度开采。
3. 加强农业和工业活动的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地下水质量。
4. 推广节水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地下水的利用效率。
5. 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关键词:内蒙古地下水、水质、可持续利用、监测、管理措施。
第1篇在我国东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化市积极推动打井施工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和高效施工,助力地方水资源开发,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一、工程背景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脉与辽东丘陵之间,地势起伏较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化市决定开展打井施工工程,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障地方水资源供应。
二、工程目标1.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打井施工,增加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保障饮水安全: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4. 优化生态环境:通过科学开采地下水,维护地下水资源平衡,改善生态环境。
三、工程实施1. 工程规划:通化市在打井施工前,对全市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打井施工规划。
2. 施工技术:采用先进的钻井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同时,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3. 施工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
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施工技能。
4. 水源保护:在打井施工过程中,注重水源保护,合理调配开采量,防止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
四、工程成效1. 水资源利用率提高:通过打井施工,通化市地下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打井施工工程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降低了疾病传播风险。
3.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科学开采地下水,维护地下水资源平衡,通化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4. 地方经济发展得到推动:打井施工工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总之,通化打井施工工程在保障地方水资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工作报告一、项目背景地下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
二、调查工作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某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估和调查。
2. 调查内容•地下水资源地质特征分析•地下水水质情况调查•地下水水位变化观测•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调查3. 调查方法•野外实地调查•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文地质信息•调查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对地下水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情况三、评价工作1. 地下水资源评价指标•地下水资源总量•地下水水质•地下水补给能力•地下水开采利用率2. 评价方法•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采用Piper图分析•地下水水质评价采用水质指数分析•地下水补给能力评价采用水平衡线分析3. 评价结果•地下水资源总量较为充足•地下水水质整体较为良好•地下水补给能力较强•地下水开采利用率较高四、利用建议1.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控制地下水过度开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 加强地下水水质监测•增加水质监测点位•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源头的管理3. 宣传教育•加强对地下水资源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五、结论通过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工作,我们发现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在总量、水质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潜力和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开发利用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利用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地质勘测报告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估及开发建议地质勘测报告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估及开发建议1. 概述本报告旨在对所研究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以满足地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通过地质勘测和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对地下水潜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可行的开发方案。
2. 地下水资源评估2.1 地质背景分析通过对地质背景进行分析,我们了解了地下水形成和分布的基本原因。
在研究地区,岩性较为均一,构造相对稳定,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积蓄和循环。
2.2 水文地质调查针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我们进行了详尽的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地下水位测量、水文地质剖面分析等。
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得出了地下水资源的客观数据。
2.3 地下水潜力评估综合地区的地质背景和水文地质调查结果,我们对地下水潜力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在研究地区,地下水潜力较大,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
3. 地下水资源开发建议3.1 合理开采根据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估结果,我们建议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以满足地区的需求。
开采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开采量,防止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3.2 水资源保护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建议在开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建设生态保护区、加强水土保持等,减少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3.3 开发利用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价值,我们建议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型水利技术,如轮作灌溉、滴灌技术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4 应急处理在突发情况下,如干旱、水灾等,我们建议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4. 结论本报告通过对地下水资源潜力的评估和开发建议的提出,为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将为地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注:本文根据《地质勘测报告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估及开发建议》的题目所给出的内容需求,采用文章的格式进行表述。
通化市地质地貌概况第一章地质第一节地层通化市境内的地层出露较全,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地层构造较复杂,岩浆活动频繁。
一、太古界——鞍山群主要分布于金厂镇与环通乡一带,呈北北东向、北东向条带延伸,为一套中深区域变质和强烈混合岩化的火山——沉积变质岩系。
产“鞍山式”铁矿层。
自下而上划分为:四道拉子河组:出露于环通乡明兴屯、荒沟门一带。
上部为石榴二云石英岩,含磁铁十字石榴二云片岩。
下部为十字蓝晶石黑云变粒岩夹透镜状磁铁石英岩。
厚度为782 米。
杨家店组:出露于金厂镇夹皮沟西沟、小米营沟、驮道沟顶一带和市区西北大顶山脚下,为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夹“鞍山式”铁矿层。
厚度5401 米。
二、下元古界——老岭群老岭群自下而上划分为:达台山组:出露于金厂镇刀鞘背、市区西昌电医院附近,为黑云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炭质板岩,成层明显,韵律清晰,原岩具陆源碎屑建造特征。
厚度96.2 米。
珍珠门组:分布于夹皮沟至江南村一带,为一套较稳定延伸的富镁大理岩建造。
主要为含炭质白质大理岩,白云质角砾状大理岩及夹皮沟一带的蛇纹石化大理岩。
反映了老岭群沉积时的最大海侵期。
厚度520 米。
花山组:分布在金厂岭至板石沟一带。
上部以变粒岩为主,夹二云片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下部以二云片岩、二云石英片岩为主,夹变粒岩、大理岩、石英岩,含特征变质矿物十字石,硅线石原岩建造,属陆源碎屑、碳酸盐沉积,具类复理式建造待点。
厚度 1454 米。
三、元古界(一)青白口系:境内出露属于青白口系晚期钓鱼台组与南芬组。
钓鱼台组:分布在江东乡银厂村与大石拥沟——二道江——铁厂镇一线。
主要为石英砂岩、紫色石英砂岩、铁质角砾岩夹赤铁矿层。
发育有大型斜层理、交错层理。
属海岸波浪带沉积和三角洲沉积。
厚度692 米。
南芬组:分布在江东乡自安村以北——二道江长胜——水洞沟一线。
属于浅海静水暖流带沉积,在干热的气候条件下发育为页岩夹泥灰岩.底部是海绿石石英岩、紫色页岩央蛋青色泥灰岩,有零星铜矿化,其中硅质较高的板状泥灰岩是“松花砚”的石材。
吉林通化赤柏松铜镍矿开采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也越来越大。
吉林通化赤柏松铜镍矿隶属于吉林省通化县(快大茂镇)管辖,矿区位于快大茂镇高丽城沟内,为地下开采式。
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以及对吉林通化赤柏松铜镍矿开采项目进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对矿产开采区域内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进而对该工程项目可能对水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对地表水布置的7个监测点中除6#的SS及7#的SS、镍超标外,其余各监测断面的监测项目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水质要求;地下水各监测点水质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地下水水质要求。
正常情况下,废水不外排。
事故情况下,尾矿水会通过渗漏的形式对地表和河流产生影响。
矿床排水、矿体开采和尾矿库渗漏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不大,但是,由于本工程主要为现有矿区及新建尾矿库占地,区内主要植被以乔木、灌草为主,矿山开发将对区域的生态产生一定影响。
生物量减少小于50%,矿区及新建尾矿库占地面积约为0.65km2,所占地段林木因树木砍伐减少了绿地面积,由于占地有限,不会改变以绿地为主的生态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点。
运行期设备噪声和车辆也会加剧野生动物向林区迁息,使项目所在地及周边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架空管线不会阻断动物迁移的通道。
同时,工程会诱发一定地质灾害。
建议矿山开采企业能够在矿山开采的同时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对矿区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潜力评价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自然资源。
它不仅是供应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还是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
因此,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下水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
首先是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岩性特征、地下水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赋存状态等。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是气候条件,如降雨量、蒸发量和气温等因素对地下水分布具有直接影响。
再次是人类活动,包括城市化进程、工业化以及农业灌溉等。
这些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下水的利用潜力评价是评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利用潜力评价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地下水资源储量与可再生能力的评估。
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评估,可以为合理利用地下水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是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的评价。
地下水开采技术的先进性和高效性对地下水资源利用潜力具有重要影响。
再次是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评估。
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可以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提升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潜力。
在不同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潜力存在差异。
例如,在干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制约,地下水分布相对较少,但其利用潜力却是非常大的。
通过合理的开采和利用手段,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而在湿润地区,地下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往往由于长期过度开采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需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提升其利用潜力。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在评估地下水利用潜力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经济性和社会性。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潜力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资源利用层面上,还需要从整体社会发展和可持续性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估。
只有科学合理地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潜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要。
综上所述,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潜力评价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地下水资源的地质评价与利用地下水作为人类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在解决饮水、灌溉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依赖于地质评价,以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地下水资源的地质评价主要包括地下水分布和运动规律、水质状况以及地下水补给与更新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资源的地质评价与利用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地质评价方法。
一、地下水资源的地质评价1. 地下水分布和运动规律评价地下水分布和运动规律评价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通过对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等的研究,可以了解地下水分布的空间特征和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从而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2. 地下水质状况评价地下水质状况评价是评估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地下水中常见的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总硬度、化学需氧量等)的测试,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进而评估其是否适合饮用、农业灌溉等用途。
3. 地下水补给与更新评价地下水补给与更新评价是评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性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途径、补给量以及地下水的补充速率等,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情况,从而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提供依据。
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1. 饮用水供应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具有较高的水质和稳定的供应量。
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水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卫生标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2. 农业灌溉地下水在农业灌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灌溉需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在灌溉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用水,以避免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或水质恶化的情况发生。
3. 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利用还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
例如,地下水可以用于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清洗等用途。
同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可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稀有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报告地下水是地球上宝贵的淡水资源之一,它通常储存于地下岩层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经济价值。
然而,地下水资源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的重要来源,而且在一些缺水地区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面临着过度开采、污染和水质恶化等问题。
首先,地下水过度开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地下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许多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
这种情况不仅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还引发了土地沉降、表层下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了人类住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其次,地下水污染是另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
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的排放,经过渗入土壤后往往会进入地下水层,导致地下水污染。
这种污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且难以修复。
此外,地下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第三,地下水质量的恶化也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排放入地下水的污染物增加,地下水的水质日益恶化。
高盐度、高硬度、氮、磷等物质的浓度超标,使得地下水的利用价值降低,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为了解决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力度,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监测网络,及时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同时,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政策,合理分配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
其次,加强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企业应加强污染物的治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同时,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提倡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第三,加强地下水质量的保护和恢复。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水资源的范畴中,地下水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现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分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日益广泛。
在许多地区,地下水成为了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农业是地下水的主要消耗领域之一。
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地表水资源的缺乏,农民们不得不依赖地下水进行灌溉。
过度的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在某些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这不仅影响了未来农业用水的可持续性,还可能导致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工业领域对地下水的需求也不容小觑。
许多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来进行冷却、清洗等工艺环节。
一些地区为了吸引工业投资,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而部分企业在用水过程中存在浪费和污染的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居民生活用水也是地下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些城市和农村地区,由于供水设施的不完善,居民不得不依靠地下水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量也在持续上升。
然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地下水污染问题。
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进入地下水中,不仅影响了地下水的水质,还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其次,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地下水位的下降可能会影响湿地和河流的生态流量,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地面沉降则可能会损坏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
再者,地下水的管理和监测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一些地区,对地下水的开采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了无序开采的现象。
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分析地下水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利用角度出发,探讨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潜力。
一、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是对地下水的储量、化学性质、水质和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通过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蓄水能力、供水能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评价地下水资源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下水储量的评估。
通过对地下水井位、水位、水质、补给量以及补给区域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估计出地下水资源的储量。
其次是地下水水质的评估。
地下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安全利用,因此对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如硝酸盐、重金属等进行监测和分析非常重要。
最后是地下水的水文特征评价。
水文特征包括地下水层位、补给衰减规律、水化学特征等,这些特征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分析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必须与补给量相匹配。
如果地下水过度开采,将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沉降或者水质退化等问题,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水开采量非常重要。
其次,地下水开发利用必须注意保护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中可能含有一定浓度的重金属、污染物等,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处理,直接使用地下水可能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地下水利用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水质保护制度,保证地下水的安全利用。
最后,地下水利用还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地下水与地表水、土壤等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水的超采或过度利用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因此,在地下水利用规划和管理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确保地下水的合理利用。
结论地下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其评价和利用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化地区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
作者:郭丽娟 郭富强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10期
摘 要:本文运用通化地区2011年水文资料对通化市地下水水资源量及水体质量状况进行
分析评价,发现通化市地下水量丰沛,但有少量观测井的单项水质组分已达到Ⅳ类,水体受到
了轻度污染,经过分析找出了控制污染的途径,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通化;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
中图分类号:TM92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水在人类生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日
益发展,我国部分城市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地表水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地
下水被大量开采利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与评价,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
科学依据。
1水资源评价
本次主要是针对与大气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联系的、更新较快且易于开采的浅层地下水资
源,通过水量分析和水質评价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1水量分析
对地下水水资源总补给量的分析计算,通常以地下水的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但通化
地区属于山丘区,山丘区地质条件复杂,直接计算补给量比较困难,但就地下水的平衡来说,
无论补给方式多么复杂,补给量总会转化成排泄量,尤其是山丘区,地形起伏、高差悬殊、河
床深切、底坡陡峻、调蓄较差、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形成径流,通过散泉很快溢出地面,排
入河流。补排机制,比较简单。所以按地下水均衡原理,总排泄量等于总补给量。山丘区的地
下水资源量可用各项排泄量之和来计算。山丘区的排泄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河川基流量,其
他各项,数量较小,有的可以忽略不计,根据实际情况,通化地区的地下水排泄量用河川基流
量和开采净消耗量之和计算,因此需要把河川基流量从河川径流量中分割出来,本次评价采用
平割法分割各代表站的河川基流量,单站的河川基流量具体算法是选用最枯三个月的平均流量
平割。结果详见表1
表1 2011年通化地区各代表站河川基流量统计表
站名 铁厂 通化 孤山子 样子哨 梅河口 朝阳镇 集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河川基流量 0.319 4.020 0.686 0.425 0.445 1.368 16.345
评价区河川基流量的计算采用模糊分区法,即根据区内代表站基流模数加权平均求得评价
区平均基流模数,计算区平均基流模数乘以评价区面积求得评价区河川基流量。 根据上述计
算结果得出-计算区平均基流模数为6.125万m3,/Km2评价区面积为15100Km2,得出评价区
的河川基流量为9.248亿m3。通化地区的开采净消耗量为1.424亿m3,计算出通化地区的地
下水资源总量为10.672亿m3。
1.2水质评价
选择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作为2011年通化市地下水质量评价
的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是地下水勘测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依据我
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本标准按水体功能依次划分为五
类,其中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 主要反映
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
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
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
选用。依据本标准选用用来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的参数及有毒物质、盐类等12项参数进行分析
评价。这些参数是:pH值、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化物、六价铬、总
硬度、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2011年通化市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类别表
测井编号 总硬
度 PH值 高锰酸盐指数 硝酸
盐氮 亚硝酸盐氮 硫酸盐 氟化物 挥发酚 氰化物 砷化物 六价铬 氯化物
24610003 Ⅱ Ⅰ Ⅰ Ⅲ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10112 Ⅰ Ⅰ Ⅰ Ⅰ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50001 Ⅰ Ⅰ Ⅱ Ⅲ Ⅲ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50002 Ⅰ Ⅰ Ⅰ Ⅲ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50008 Ⅰ Ⅰ Ⅰ Ⅲ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20013 Ⅱ Ⅰ Ⅲ Ⅳ Ⅲ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Ⅱ
26420122 Ⅲ Ⅰ Ⅱ Ⅱ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6421025 Ⅰ Ⅰ Ⅱ Ⅱ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40009 Ⅲ Ⅰ Ⅳ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40020 Ⅱ Ⅰ Ⅳ Ⅲ Ⅱ Ⅰ Ⅳ Ⅰ Ⅰ Ⅰ Ⅰ Ⅱ
26430001 Ⅱ Ⅰ Ⅲ Ⅲ Ⅱ Ⅰ Ⅰ Ⅱ Ⅰ Ⅰ Ⅰ
26400011 Ⅰ Ⅰ Ⅱ Ⅲ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01014 Ⅰ Ⅰ Ⅱ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011年全区地下水水质状况分析。
采用单项组分评价法对通化市13处地下水观测井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评价分析发现13
处观测井中含单项参数水质类别为Ⅳ类的观测井3处,占观测井总数的23.1%。主要污染物有
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其余10处观测井单项参数水质类别均在Ⅰ至Ⅲ类之间。
2结论
通过以上评价:通化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0.67亿m3,总用水两量为1.42亿m3。则
弃水量为9.25亿m3,故水资源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通化地区蕴含的地下水资源量是丰富
的。但地下水的水质少量观测井的单项水质参数已达到Ⅳ类,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已受到了
污染。
3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3.1污染原因分析
从评价结果分析,造成污染的物质有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氟化物。硝酸盐氮是含氮
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
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用与消耗高锰酸钾的量相当的氧的量来表示,它是表征水
体被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污染的惯用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含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水中
的有机物是由生物遗体的分解产物,随水循环在各类水体中的迁移、积累而存在,随着对各类
污、废的接纳而增多,有机物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氟化物指含负价氟的有机或无机
化合物。氟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自然界中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火山爆发、高氟温泉、干旱
土壤、含氟岩石的风化释放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与其他卤素类似,氟生成单负阴离子(氟
离子F-)。氟可与除He、Ne和Ar外的所有元素形成二元化合物。适当的氟是人体所必需
的,过量的氟对人体有危害。所以氟化物在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来源于土壤和岩石中的
氟很难控制,现在只能减少人为污染,使地下水的水质满足各类用水要求。
3.2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2.1 通化市是 湿润多雨地区,年均降水量800mm以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水質本
次评价结果显示只有少量观测井的单项水质组分达到Ⅳ类,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质较好,要注意
保持现在的状况,加强治理,严禁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入地下。
3.2.2 为防止地下 水污染和过量开采、人工回灌等引起的地下水质量恶化,必须按《中华
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执行。
3.2.3 利用污水 灌溉、污水排放、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和地下处置,必须经过环境地质可行
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征得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施行。
3.2.4建议水行 政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对地下水水质进行检
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并对地下水埋深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开采情况,
防止过度开采。
参考文献
[1]张顺联,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M],水利电力出版社
[2]金传良 郑连生, 水质技术工作手册[M], 能源出版社
[3]杨诚芳,地表水资源与水文分析[M],水利电力出版社
作者简介:郭丽娟(1963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通化分局,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
资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