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江湖侠客梦
- 格式:docx
- 大小:17.78 KB
- 文档页数:5
武侠文案短句人在江湖如浪涛,往事随风浪飘飘。
醉眼迷离一声笑,剑挑巨浪拍云霄!佚名千古文人侠客梦,百年江湖影成空。
甲子风云笔底功,十五铁卷丹心红。
长望碧霄双鹰同,不见当初射雕雄。
侠道逢秋复临冬,谁人再谱八天龙?一人送,一代终,一腔肝胆付江东!剑刺长空雷公啸,横扫江山吞九霄!佚名天地无极,乾坤借法。
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操弄百万兵。
八弦寰宇集一艺,袖里乾坤日月升。
掌中风雷动,戏偶舞春秋。
但看英雄侠,江湖起汹涌。
跨越了天地洪荒,凝练了天地玄黄,纵使摆脱六道轮回,也难逃那天地动荡历千劫万险,纵使魂飞魄散,我灵识依在!战百世轮回,纵使六道无常,我依然永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醉来不觉醒,犹记我多情。
丐帮天玄地黄,太虚六气。
朝服灵精,神金虎文。
天为我屋,地为我床,五岳山川,为我桥梁;玄斗元精,为我衣裳。
这天道!这世间!本就是不公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马革裹尸,青山埋骨!若上天无暇制裁邪恶,就由吾等将其斩杀于黑暗之中!仙道!魔道!本应如此!一点寒光万丈芒,屠尽天下又何妨。
深埋不改凌锐志,一聚风云便是皇。
煊赫亘古一剑锋,纵横风云各西东。
日月为身雷作将,劈山断岳天血红。
一刃横天万事休,此路黄泉通九幽。
斩断红尘多情客,锋芒到处一切休。
铁壁铜墙战未休,得此一生又何求。
九霄风云齐聚会,我未亡时君无忧。
藏锋隐光夜未央,运筹帷幄日月长。
宁将一生全隐没,却换青霄杀戮狂。
生杀大权我掌握,五指合拢天欲堕。
九劫九散风云聚,九重天外血如墨。
大拙无锋天欲沉,无刃无寒剑意森。
生死方晓剑首厉,沧桑才知沉默魂。
轻盈如梦梦亦飘,血海骨山舞妖娆。
仗剑千里君莫问,生死相随战未休。
风凌天下九劫剑诀。
剑尖:。
一点寒光万丈芒,屠尽天下又何妨?。
深埋不改凌锐志。
一聚风云便是皇!。
剑锋:。
煊赫千古一剑锋。
纵横风云各西东;日月为身雷作将,劈山断岳天血红。
剑刃:。
一刃横天万世秋,此路黄泉通九幽;斩断红尘多情客。
锋芒到处一切休!。
剑格:。
铁壁铜墙战未休,得此一生又何求?。
心中有个武侠梦文案
1.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武侠梦,这个梦是我们对于英雄、义气、侠义的向往,是我们在现实中难以体验到的一种情感。
2.武侠世界里,技艺高强的武者能够一桩桩恩怨、一笔笔血债一一清算,他们能够以个人的力量挽回整个江湖的荣辱。
3.武侠梦里的英雄们敢于拼杀恶人,不怕艰险、不畏牺牲,这种肃然起敬的侠义精神令人感动。
4.武侠的世界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不羁与自由,一切循规蹈矩的束缚都被抛在脑后,人们可以通过武力来表达自我。
5.武侠精神里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自我超越,正是这种精神让一个人从平凡普通的人变成了不朽的英雄。
6.武侠梦里的江湖世界充满了恩怨情爱与英雄豪情,男人们在这里许下誓言,女人们在这里坦露真情,这种情感是现代社会所欠缺的。
7.在武侠的世界里,人们还保有那种对于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他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品尝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8.武侠梦中的江湖世界充满了各种刀光剑影的战斗,快速的身法、精湛的招式,让人们沉醉其中,忘记了生活的疲惫。
侠文化的重要一脉:唐传奇中的侠客形象尚义任侠,神乎其技,往来江湖,气韵不息。
任侠风气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源远流长,侠骨丹心,也在唐传奇中占据重要一席,形成了唐代侠文化的重要一脉。
“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侠者,通于“俜”,“三辅谓轻财者也”。
另有一种通于“挟”,“持也”。
秦汉时期,游侠风行,司马迁更是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为其正名,认为侠具有“言必信,行必果”、“赴士之困厄”等精神品格。
东汉末年荀悦在《汉纪?武帝一》中也说道:“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自游侠以来,各代均有一些风云人物,侠客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俨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尚武任侠在唐代可以说是一种潮流,继汉代司马迁为游侠立传之后,侠客的意气风姿、豪迈不羁、飞扬气度,在唐传奇作品中尽得彰显。
侠客形象在文人笔下流光溢彩,文与武交相辉映,可谓是实现了千古文人的侠客之梦。
一、唐代侠风盛行的社会渊源唐传奇中有不少描写侠客形象的作品,根据袁良骏的《武侠小说指掌图》,唐传奇中的侠义小说大约有三十五篇。
然而,描写侠客形象的,就远不止这三十五篇。
侠客,在当时世人乃至当今人们眼中,都是一个十分崇高而特殊的形象。
侠客在唐传奇中可谓是一颗明珠,大量侠客形象在唐传奇这样一种富有传奇性色彩的文体中出现,有其深广的社会渊源,离不开诸多社会、文化、宗教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远,侠士的起源,却是源于游民、流民,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地理环境有着莫大的联系。
到了唐代,侠风之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唐王朝的建国问题。
隋末朝政混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渊父子的取而代之也离不开侠义之士的相助。
整个唐代侠风盛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了唐朝开国的影响,侠客们也因此有了立足之地,不必担心被苛政打压,而是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得以生存。
唐王朝自上而下,不仅皇亲国戚、名臣大将多有侠名,在普通老百姓心中,侠客更是成为了令人崇敬的英雄,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人都具备了侠客情结。
千古文人侠客梦作者:张牧迪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6年第11期执一柄长剑,携一壶美酒,揽一路风尘,英雄上路。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壮哉的是侠客的风流气度;“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壮哉的是侠客的慨然道义;“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壮哉的是侠客的生死度外。
无怪乎,高适吟诵“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如此快哉,如此肆意,何人不仰羡?千古文人皆有此等侠客之梦。
韩非曾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弱不禁风的儒生与行侠仗义的侠客,看似一个创造着主流价值观,一个游离在主流价值观之外,却莫不有着相同的遭遇。
昔日太史公作《游侠列传》,后人多揣测与他仗义为李陵进言而遭酷刑有关。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与其说司马迁是为剧孟郭解等人作传,不如说他是抒写内心的仗义豪气,以笔为剑,解人于困厄。
若参考太史公对侠的定义,他本人也当是一侠客,抒侠客之梦于史册。
史家为游侠作传,世之罕有。
文人以侠客豪情作文人诗,却比比皆是。
西晋张华的《壮士篇》“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其慷慨气度令人敬佩。
清俊出世的王维曾言“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寥寥几语,便让人想见少年游侠打马过市、醉饮高楼的张扬肆意。
更不必说贺铸那一首《六州歌头》,每每读到“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毛发耸。
立谈中,死生同。
一诺千金重”总是心头翕动,欲仿古人击节而高歌。
我非侠客,如许斯人也非侠客。
而追古溯今,文人好写侠客,读者好读侠客,众看客或诧之异之,何也?千古文人侠客之梦尔。
仗剑去不平之事,伸人间之大义。
正如明人张潮所言:“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
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世间多不平之事,乱世法纪崩坏,无人执掌正义,仗剑行侠的侠客自然被人追忆。
盛世清明,也难免有太平之下的阴暗,法规之外,也需侠客打抱不平。
文人多胸怀天下,渴望人仕做官,济天下黎民苍生,奈何豺狼当道,狐兔横行,壮志不得酬。
从《千古文人侠客梦》看陈平原的史料考证王婷婷【摘要】文章着重介绍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考证的关于“武侠”的一系列问题:“侠”的起源和发展,“游侠”之所以产生的原因等,引用一些学者的论述,指出书中史料考证存在疏漏的地方,包括“侠”与“武”的关系,侠客佩剑的原因以及“江湖”一词的来源.从陈平原的史料考证中可以看出其作为一代学者所具备的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即使是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家,在考证中也难免出错,这为学术研究敲响了警钟,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老老实实做学问.【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08【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史料考证【作者】王婷婷【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09在武侠小说大行其道的今天,关于武侠小说的研究却远没有这么火热。
就在这为数不多的武侠小说的研究著作中,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可算是一部集观赏性和学术性于一身的经典之作。
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从“侠”的观念入手,梳理了从先秦到20世纪的所有关于“武侠”的小说,带领我们遨游于中国侠文化的汤汤大河中,随着那些孤独的侠客泛舟江湖、快意恩仇。
这本书读起来让人觉得有一种厚重感,那些狂放不羁、仗剑天涯的侠客形象已经渗透到了字里行间,也深深扎根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把一本学术著作写到才华横溢、字字珠玑的地步,没有才气,没有严谨的考据态度是不可能办到的。
这本书之所以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引入了大量的史料,书后附的索引就有十几页,这足以看出作为学者陈平原的治学态度是很严谨的。
一中国人素来是务实的。
“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被称为汉学,是起源于汉儒解经的,逐渐发展起文字、音韵、训诂、考据、版本、校勘诸学问。
”[1](P110)然而,到了现代,由于西方各种方法和理论的传入,人们渐渐地不再注重考据,认为这是一种死板僵硬的研究方法。
千古文人侠客梦_1200字弱者总是希望成为强者,穷人希望成为富翁,恐龙希望成为美女,青蛙希望成为王子,妓女希望成为贞洁烈女。
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文人总是希望成为侠客,正如妓女难得从良,他们也难成侠客。
——题记我算不上文人,但基本上算个书生,所以我也想“从良”。
初中时受金古等大侠毒害太深,跟随着他们做起了侠客梦,梦见自己师从名师,学得绝世武功,逍遥武林,快意恩仇,仗剑江湖为知己,冲冠一怒为红颜。
可是一觉醒来却发现老师还在黑板上唧唧喳喳得说不停写不停,虽然说梦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可是这差距比云泥还云泥!遥想当年为了它虽说不上废寝忘食,但那至少也是衣带渐宽啊,无奈,我仍是凡夫俗子,我不得不怪现实的残酷。
最后我终于发现我是不可能习得绝世武功来笑傲江湖了,对于下定决心的事我从不轻言放弃,但是现实逼我,我只能放弃。
我曾经登上我家附近的山上希望能得遇高人将他毕生武功传授于我,最好是把他的内力也传给我,再不济也指点我两招。
可是我在山上看到的除了树就是草,除了草就是山,而那最高峰也是不断变高,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得已,我只能先回家吃饭了;我曾经爬上小学附近的悬崖希望能找到前人留下的武功秘籍,比如九阳神功什么的,六脉神剑也可以撒,实在不行就给个灵波微步也好。
可是我在那里找啊找,找啊找,除了老鼠洞就是蛇洞,除了蛇洞就是老鼠洞,不得已,我只能先回家洗澡了;我曾经试图和动物沟通,希望它们能带我去哪个武林前辈的墓前,即使没有倚天屠龙,哪怕紫薇软剑也可以啊,最起码给我个玄铁重剑。
可是那些动物不是冲我乱叫就是一个劲地想跑,就想我要吃掉它一样,要吃也不是我来抓它啊,它们没半点灵性,不得已,我只能先回家睡觉了……只要是小说中出现过的奇遇我都试过,可是,我还是找不到深山高人,武林秘籍或者绝世神兵,最后,我终于确定了一件事情,金古他们是骗子,万恶的骗子。
但是我很快就想通了,他们骗我,我就去骗别人,这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九折骨,成良医,受骗多了也能成为诈骗犯,其实写文章的大部分都是诈骗犯,不然哪来那么多奇遇,哪来那么多的绝世武功,因为他们都是骗子。
千古文人侠客梦——《卧虎藏龙》赏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用赏析小说的手法来赏析影片美的能力。
2、理解《卧虎藏龙》影片主题的多义性:侠客精神、剑与心。
3、把握人物心理发展变化和人物鲜明突出的性格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了解《卧虎藏龙》影片相关介绍,概括影片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围绕人物、情节,进行思考,探究影片主题的多义性。
3、整部影片充满了中国传统元素,让学生从声画等艺术角度体会影片的形式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侠与人,剑与心”的价值观在精神层面的深刻理解。
2、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语文学科素养。
3、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展示自己,教师起引导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层面入手,分析影片《卧虎藏龙》主题的多义性。
2、如何体会影片的艺术形式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评价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1.多媒体视频教学。
2.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观看影片《卧虎藏龙》,教师安排课前预习任务,各小组搜集资料,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导演简介)1、播放《卧虎藏龙》MV,调动气氛,回忆影片主要情节。
2、教师:2001年,李安通过《卧虎藏龙》问鼎奥斯卡,一举夺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乐”等四项大奖。
这部电影本身改编自王度庐的长篇武侠小说,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可以尝试用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欣赏小说的手法来欣赏这部电影。
2、整体感知——情节梳理大家都知道,小说创作一般讲求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三要素,进而探究作品主旨。
(板书)前面,我们已经观看了影片,也读了课本中的剧本选段,能否概括影片的主要情节?学生回答,教师引导1、镖局赠剑2、屋顶夺剑3、玉府寻剑(一)4、郊外夜斗5、玉府寻剑(二)6、夜半还剑7、大漠情定8、逃婚偷剑9、客栈战群雄10、镖局打斗11、竹林打斗12、作坊决战教师:这些情节如一颗颗的明珠,影片就是一串夺目的珍珠项链,中间有一根串起珍珠的线,它就是?生:青冥宝剑!教师:对!可以说,青冥宝剑就是整部作品的线索。
千秋文人侠客梦——论《白马篇》对《游侠列传》游侠精神的继承和改造《白马篇》作为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白马篇》对《游侠列传》游侠精神的继承和改造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白马篇》对《游侠列传》游侠精神的继承《游侠列传》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篇,以描述宋江等一众江湖豪杰为主线,展现了游侠们热血忠义、报仇雪恨的故事。
而《白马篇》作为《水浒传》中的一个章节,继承了《游侠列传》中的游侠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改造。
首先,《白马篇》中的主人公鲁达,一方面具备了游侠们的侠义之心,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们身世之殇。
鲁达在文中被迫假扮牧羊人,但并不改变其为人的正直和勇敢,他对抵抗外敌的决心和义愤可嘉之情既是《游侠列传》精神的传承,又赋予了游侠形象更多的人性化特点。
其次,《白马篇》的叙事风格也继承了《游侠列传》的热血豪情。
在小说中,描写鲁达与白马儿患难与共的情感,彰显了忠义、友情等游侠价值观。
这种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使《白马篇》与《游侠列传》在精神内涵上保持了一脉相承的关系。
最后,《白马篇》通过对乡野生活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游侠精神的价值。
小说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了农民对土地、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与《游侠列传》中游侠们对民生苍生的关注与努力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游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白马篇》对《游侠列传》游侠精神的改造虽然《白马篇》继承了《游侠列传》中游侠精神的传统,但它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文化的发展。
首先,《白马篇》将游侠精神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打破了传统游侠形象中的江湖桎梏。
这种改造不仅丰富了游侠形象的内涵,也使之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的变革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其次,《白马篇》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使游侠精神融入了更多的性别视角。
小说中的王金锁和乔丹娜等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坚毅勇敢、为民伸张正义的一面。
文人的江湖侠客梦
江湖儿女,快意恩仇,扬鞭策马,叱咤风云,这就是武侠的江湖。
“千古文人侠客梦”。
中国人历来热爱武侠,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过一个关于江湖和武侠的梦想。
江湖儿女,快意恩仇,扬鞭策马,-叱咤风云,这就是武侠的江湖。
“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人历来热爱武侠,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过一个关于江湖和武侠的梦想。
谁不向往鹤飞冲天、铁骑奔腾的侠骨英姿?谁不羡慕双剑合璧、闯荡江湖的风云儿女?如今,大师或去或隐,但心中的武侠情结一直深入骨髓,如时光的胶片定格且长存。
《白发魔女传》梁羽生著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白发魔女传》是梁羽生的成名作之一,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所塑造的女侠练霓裳形象,以及其与卓一航的爱情故事。
梁氏小说中英雄的核心性格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梁羽生把侠士们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动荡的历史背景和江湖背景衬托出侠士英雄们力挽狂澜、拯救民生疾苦的英雄气概,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儒家济世精神。
《白发魔女传》中的侠也不例外,练霓裳是坐山分赃的女强盗头子,她武艺高强,心狠手辣,但她还有着锄强扶弱。
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豪侠性格。
练霓裳本来和明朝军队作对,杀贪官污吏,劫富济贫,但当她听了李自成的“我们虽然也与明朝皇帝作对,可是若然异族入侵,那么我们就宁愿与官兵联合,共抗异族的”劝告后,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决心和朝廷共抗外侮一满族清兵的侵略。
她还把多年的珍宝献给李自成的义军,视荣华富贵如粪土。
梁羽生笔下的练霓裳,有个性,有味道,堪称经典。
小说开篇处一出场便尽显练霓裳震慑群雄的白发魔女气势,其后的情节发展,练霓裳行侠时也不像其他大侠一般定要表现得客气温良宽容,而是赏罚分明,当断则断,畅快淋漓!
全书的最大看点是练霓裳与卓一航的恋爱纠葛,也是最令人欣赏她的地方。
面对爱人的一次次软弱、动摇、伤害与背叛,应何去何从?这是一个从古到今永恒的爱情话题。
白发魔女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天下一切相信男人、苦待男人回心转意的痴情软弱女子作出了表率:一刀两断,绝不回头!不错,爱一个人可以排除一切外界险阻,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整个社会挑战,但决不能容忍原谅情人的软弱与背叛,人格无价,尊严无价,白发魔女以青丝变白发的代价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任你千呼万唤,决不回心转意。
他们的爱情是梁羽生笔下最为震憾人心的爱情,也是最令人心痛的爱情。
看练霓裳一夜之间,那青丝换白发的一瞬间,任谁都会为之而震撼。
《鹿鼎记》金庸著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大宗师和新派武侠小说的“盟主”,《鹿鼎记》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视为其创作的最高峰。
金庸之前的作品,是凌厉刚猛之剑,是软剑,是重剑,是草木竹石皆可为剑。
虽然已足以横行天下,但到了《鹿鼎记》,才真正达到“无剑胜有剑”的境地。
《鹿鼎记》中的主角韦小宝是一个“痞子英雄”、“痞子大侠”——不是英雄的“英雄”,不是大侠的“大侠”。
他是一个自小在市井中长大的小流氓、小无赖。
他最会吹捧和撒谎,“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吹牛拍马本领使他数次死里逃生,化险为夷,青云直上;亦假亦真、亦真亦假的谎话也能使敌畏惧或化敌为友,在危急时刻逃得性命。
但他又不单纯是一个小无赖,他身上还有重义气、舍生忘死的品格。
他数次救清帝康熙,不是因为康熙是皇帝,而是他把康熙看成是自己的亲哥哥和好朋友。
韦小宝救陈近南也不是因为这个天地会的总舵主代表了民间的正义力量,而是把他当成了其心目中的父亲。
既贪生怕死,却又有一股不怕死的无赖泼皮劲。
既贪污受贿爱财,又可为朋友慷慨大度不惜舍财……种种矛盾性格交织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韦小宝”形象。
他是自由自在的典型、是至情至性的典型;他的这种真,使其成为金庸笔下写得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
韦小宝一无所长,却因缘附会,一直向上攀升。
但仔细看下来韦
小宝又并非一无所长,而是全身皆是本领。
其实,他的本领,人人皆有,与生俱来,只不过有的人不敢做,不屑做,不会做,不能做,而韦小宝都做了,他无所顾忌,不以为错,不以为耻,所以他成功了。
可以说,《鹿鼎记》开尽了历史的玩笑,但又绝不胡闹。
小说在一种解构历史的描写中,在一种游戏人生、真真假假又假假真真、亦正亦邪的叙述中揭示了人性的底色。
《鹿鼎记》反英雄,反传统,反束缚,可以说是一部“反书”;《鹿鼎记》宣人性,宣自我,宣快乐,又不折不扣是一部“正书”。
可以说,《鹿鼎记》达到了武侠小说的最高境界,它在貌似荒诞轻松的外表下,隐含着作者对千百年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
《多情剑客无情剑》古龙著
古龙是新派武侠小说的革新者,在年轻的读者中影响甚广。
《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名《风云第一刀》,为古龙小说代表作之一,属“小李飞刀”系列第一部分。
该书情节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艺术成就很高,被公认为古龙武侠作品的巅峰之作。
台湾著名作家曹正群认为:“它不仅是一部阐明武学真谛的书,还是一部写尽人世间世态炎凉的人情历史画,更是一部触动社会现实,探索人生的警世名著。
”
《多情剑客无情剑》在语言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的诗意化描写,贴切地与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的匠心妙笔,将武侠小说诗化了,这也正是古龙的新和变的所在。
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古龙借鉴了西方侦探小说的创作经验,并加上西方侦探推理的因素,开创了武侠推理小说。
他笔下的“个人英雄”李寻欢,既是中国特色的侠士,又是侦探式的英雄。
同时,李寻欢的形象又是平民化的,表现的是个体的觉醒,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性枷锁的解放。
此外,李寻欢虽然有种种缺点,但却让我们觉得很亲切。
李寻欢这样的大侠在之前的武侠小说中是从来没有的,他突破了“为国为民”的高大全的侠客形象。
从此,中国文化上的侠的含义才真正地丰满起来。
古龙曾经说过:“他的刀本来就是个象征,象征着光明和正义的力
量,他的刀既不是兵器也不是暗器,而是一种让人振奋的精神力量……”他在小说中并没有局限于武侠小说中惯常的一招一式的描写,而是把小李飞刀的神奇刻画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从而突破了“复仇比武,报恩,学艺”这样的唐代文言武侠小说中确立起来的场景模式。
同时,该书对友情的描写也独具一格,真实感人。
古龙认为:“男人间那种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义气甚至比爱情更伟大更感人。
”
“武侠小说既然也有自己悠久的传统的独特的趣味,若能再尽量吸收其他文学作品的精华,岂非也同样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独立的风格,让武侠小说也能在文学的领域中占一席之地,让别人不能否认它的价值,让不看武侠小说的人也来看武侠小说!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古龙在其《多情剑客无情剑·代序》中如是说。
《寻秦记》黄易著
寻秦者,寻秦始皇也。
《寻秦记》主要描写了特种战士项少龙由21世纪到达战国末期寻找秦始皇,从而改变整个中国秦代乃至汉代历史的过程。
黄易将穿越时空这种科幻小说中的手段运用到了武侠小说的创作当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野,探究、寻觅、解读古代社会,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同主人公般一起遨游古代,开辟了一代武侠写作新风。
这样一种创新的模式与全新的视角,打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武侠世界。
它突破了中国题材的界限,运用西方科幻小说中利用时空穿梭机进行时空穿越的典型情节为引子,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全新模式,再用传统与现代的武侠内涵对这个模式进行填充,堪称其后的穿越小说之鼻祖。
在《寻秦记》中,黄易塑造的项少龙是常人与超人的组合。
项少龙的性格特点与以往的武侠小说主人公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他生活在现代。
接受的是科学民主式的教育,尤其是对流芳百世的古典诗词的运用,经常令佳人芳心暗许,也令读者会心一笑。
而战国百家争鸣时代,也给予了项少龙更多的发挥空间,两厢契合,造就了一个时代
的风云人物。
第二,他幽默、风趣,重感情,讲信用,当然自身也有缺点,这种平民式的个性,使读者产生了更强的切人感与亲近感。
黄易式的经典故事情节与要素,还包括战争、美女、政治等。
比如,战前的攻略准备,战中的奇谋妙计,战后的收拾山河,都十分生动形象。
对于美女,琴清内敛冰冷,有仙子气质;嫣然外向洒脱,有妖女气质;乌廷芳出场较早,属于娇憨型。
对于赵致善柔姐妹,作者着墨也比较多,尤其是后者,鲜明的个性令人印象深刻。
赵雅容貌出众,善于调情,恋上主角,却毁于自己……政治是《寻秦记》中的重头戏。
项少龙本无政治斗争的经验,他的经验完全来自于对历史事实的认知以及九死一生的惊险经历所获得的,因此尤为宝贵与深刻,丝毫不逊于久宦仕途的职业政客们。
不论是龙阳君、韩闯,还是吕不韦乃至赢政最终都对他无可奈何。
《寻秦记》的政治斗争宏大而深刻,而且由于贴近历史,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