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电路1
- 格式:ppt
- 大小:618.50 KB
- 文档页数:12
轨道电路名词解释
轨道电路是指在电力系统中,由于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电力线路断路时,通过一种特殊的电力线路布置方式,可以实现绕过故障点的临时通电方式。
轨道电路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隔离开关:位于故障点一段距离外的两个电力线路之间,用来断开故障点与其他电网部分的电气连接,防止电流流向故障点,以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2. 跨距装置:在隔离开关所在位置的线路两端设置,用来跨越隔离开关之间的距离,将电力线路连接起来,以保证绕过故障点的电能的正常供应。
3. 支路刀闸:连接在跨距装置上的电力线路上,用来在特定需要供电的情况下开启或关闭电路,以控制电能的供应情况。
4. 接地刀闸:用来将轨道电路与地面相连接,以达到对接地电流的引导和隔离的功能,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轨道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当线路发生故障时,通过切断故障点附近的电力线路,并使用跨距装置连接绕过故障点的线路,以保证电力供应的连续和不受故障点影响。
在故障恢复后,通过相应的操作,可以恢复电力线路的正常连接状态。
轨道电路的应用领域广泛,特别适用于电力供应要求高、对停
电时间要求严格的场所,如轨道交通系统、电网输电线路等。
通过轨道电路的使用,可以减少故障对正常供电造成的影响,提高电能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轨道电路只是一种临时的电力供应方式,应该在故障处理完毕后尽快恢复正常电力线路的连接,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在使用轨道电路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进行操作,以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轨道电路工作原理
轨道电路工作原理如下:
1. 轨道电路是一种供电方式,通过导轨上的电流传输来为电动设备提供电能。
导轨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可以将电流传输到需要供电的设备上。
2. 轨道电路采用直流供电,电流从电源源头流入导轨,然后通过导轨传输到需要供电的设备上。
设备通常通过轮子或导电接触器与导轨接触,以便与导轨上的电流连接。
3. 当设备接触导轨时,电流从导轨进入设备,为设备提供所需的电能。
设备上的电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以实现设备的正常工作。
4. 轨道电路可以用于各种场景,例如电动车辆、电动叉车、起重机等。
通过使用轨道电路,可以避免使用传统的电缆连接方式,减少电缆的使用和维护成本。
5. 轨道电路还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因为电流只在导轨上流动,而不会暴露在外部环境中。
这减少了触电风险,并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性。
总而言之,轨道电路通过导轨上的电流传输为设备提供电能,使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它具有高效、安全和可靠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动设备中。
- 35 -CHINESE RAILWAYS 2015/02运营与维护1 一次参数对轨道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轨道电路一次参数包括道床电阻和钢轨阻抗。
道床电阻是指每公里轨条间的电阻值,称为单位道床电阻(简称道床电阻)。
钢轨阻抗是指每公里两根轨条(回路)的阻抗,称为单位钢轨阻抗(简称钢轨阻抗)。
轨道电路的工作状态分为调整状态和分路状态。
轨道电路在各种工作状态下工作,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受道床电阻、钢轨阻抗和电源电压3个参数的影响最大。
因此,如何保证轨道电路在各种可变参数变化时均能稳定可靠地工作,是研究轨道电路的重要任务之一。
1.1 调整状态调整状态,对于轨道继电器(DGJ)而言,从钢轨上接收到电流值越大(在一定数值范围内),其工作就越可靠。
接收到的电流值将随着道床电阻、钢轨阻抗、电源电压的变化而改变。
当道床电阻最小、钢轨阻抗最大、电源电压最低时,轨道继电器获得的电流最小,是轨道电路调整状态的最不利工作条件。
以下3个不利因素构成了轨道电路调整状态的最不利条件:(1)当单位长度的钢轨阻抗值固定时,轨道电路越长,总的钢轨阻抗值越大,在电能传输过程中,钢轨上的压降也就越大。
因此,如果其他2个参数不变,钢轨阻抗值越大,对轨道继电器的吸起就越不利。
(2)道床电阻的大小反映轨道电路两根钢轨之间的漏泄情况,气候越潮湿、道床越脏,道床电阻就越低,漏泄电流就越大,轨道继电器得到的能量就越少,而且这种漏泄与轨道电路长度成正比。
在其他2个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道床电阻越小,对轨道继电器的吸起就越不利。
(3)轨道电路所采用的电源电压都会有一定的波动,当电源电压波动到最低值时,也要保证轨道继电器能够可靠地工作。
因此,在选择适当的电源电压和限流器阻值时,必须考虑道床电阻最小、钢轨阻抗模值最大、电源电压最低这3个不利因素。
在这种最不利条件下,要求轨道继电器(连续供电式轨道电路)上的电压(或电流)等于工作值。
1.2 分路状态分路状态是指因轨条间轮对或其他金属导体对受电端形成了分流作用,使流入轨道电路接受设备(轨道继电器)电流降低的现象。
轨道电路一次参数
轨道电路一次参数是指电力系统中主要用于传输和配电的高压电力线路的技术参数。
这些参数通常包括线路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线路长度、导线截面积、绝缘距离等。
额定电压是指电力线路在设计和运行时所承受的标准电压,例如110千伏、220千伏等。
额定电流是指电力线路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所能承受的额定电流大小,以安培为单位。
线路长度是指电力线路的整体长度,通常以千米为单位。
导线截面积是指电力线路所使用的导线的横截面积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平方毫米。
绝缘距离是指电力线路中导线与附近物体或地面之间的相对距离,用来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
这些一次参数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合理选择和设计,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供电。
轨道电路相位标准(一)轨道电路相位标准引言轨道电路相位标准是指确定轨道电路中不同元件之间相位关系的一套准则。
它对于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和提高列车运行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轨道电路相位标准。
轨道电路相位标准的作用•提供一个统一的基准,确保轨道电路各元件之间的相位关系一致;•保证轨道电路的正常工作,避免出现误判和误报的情况;•为列车的信号控制提供准确的轨道电路相位参考。
轨道电路相位标准的制定制定轨道电路相位标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轨道电路元件的性能和特点; - 车辆运行的要求和限制; - 信号控制系统的需求。
制定过程中还需考虑标准的统一性和可行性,确保标准可以在不同的轨道电路系统中实施。
轨道电路相位标准的实施实施轨道电路相位标准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 设定基准相位:确定一个基准相位作为轨道电路相位标准的起点。
2. 测量相位差:通过专业设备对轨道电路中的各元件进行相位差的测量。
3. 标定相位关系:根据相位差的测量结果,进行相位关系的标定,确保轨道电路中各元件之间的相位关系符合标准。
4. 监测和调整:定期对轨道电路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相位关系,确保轨道电路的正常工作。
轨道电路相位标准的优势与挑战优势•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误判和误报,提高列车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轨道电路系统的可靠性。
挑战•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不同的轨道电路系统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考虑其特殊要求;•标准的更新和迭代需要与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
结论轨道电路相位标准对于保障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和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可以确保轨道电路各元件之间的相位关系一致,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然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的配合。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轨道电路相位标准也需不断更新和迭代,以适应不同轨道电路系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