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参考书讲解国关史笔记-育明教育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讲解(育明课程中心资料)考试科目:“711政治学综合一”参考书①《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王帆、曲博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14年新加)②《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③《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年新加)育明教育课程中心陈老师解析《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这本书是2014年新增的一本参考书,在14年和15年的考试中对于这本书的考察基本都是书中的重点章节,课后的思考题需要作为复习重点。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阅读这本书难度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好试题。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和《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相重合的,对于重合的部分建议考生以《权力·制度·文化》中的内容为主进行记忆。
《权力·制度·文化》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秦亚青老师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从功利的角度分析秦亚青是我们外交学院的院长,他的这边论文集基本每年都会作为出题参照的重点。
对于这本书的考察经常会出现论述题,但是作为一本论文,书中部分章节间的联系还是欠缺紧密度的,建议考生在研读这本书的时候要通过整理笔记和专题来帮助自己理清整本书的脉络。
最后关于书中两大模块:理论和方法,建议考生要侧重于“理论部分”。
《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在2014年代替《政治科学基础》加入到指定参考书之中,更确切的说应该的“回归”到参考书之中,因为在2008年以前这本书一直是指定参考书之一。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政治学基础》这本书是最难的一本,总是感觉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吃透。
建议考生第一遍阅读之后要通过全书的目录来把脉络和框架整理清晰:书中分6篇,每篇下3章,每章一般都是3节,一节下两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再用关键词法进行填充。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二、简述题及论述题部分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
主要内容是:(1)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2)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3)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4)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6)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
(1)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改革加速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状态,使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
(3)彼得一世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为北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国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3)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
主要影响:(1)和会与和约本身建立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2)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3)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规定;(4)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汀的和约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把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国际关系理论:“国家”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而“主权”成为最核心的概念。
第一章上帝、罪人及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中世纪)奥古斯丁:原罪,正义战争(防御、以上帝之名向异教徒发动),世间之人不分种族和大小同属于一个人类共同体、团结在耶稣基督的原则之下托马斯·阿奎那:人可以通过理性和努力靠近上帝;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国家首要使命维护和平杜波瓦:第一个提出国际仲裁的人马尔西利奥:国家只是为社会中的人服务的中世纪戏剧的主题:上帝、自然、天意和服从第二章现代世界的根基:文艺复兴时期的国际政治人文主义学者:依靠自己对世俗事物的博学而谋生。
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
文艺复兴的思想精髓:新个人主义、复古情结和历史自觉意识马基雅维利:在美德和自利之间圭恰迪尼《意大利史》:城市国家体系,通过均势实现自我调节,小国结盟遏制强国扩张野心,对人学习能力的怀疑(悲观),命运从上帝到君主、从自然到社会(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超越于国家之上)、从先验到实证、从“信仰”驾驭下的理性决定论到自由意志决定论第三章枪炮、战舰和印刷术:16世纪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世俗化理论的出现宗教与战争:宗教不应成为战争理由,宗教信仰是纯属个人范围内的权利。
宗教宽容勃罗特《国家理性》:正义和正直是统治者必须的素质,赞同政治行为的自我利益(矛盾);国际问题的经济因素,生产和国际贸易与军事同样重要维多利亚《论印第安人》《论战争法》:正义战争,个人拥有财产、旅行和通商权利贞提利《战争法三论》:战争是公共权威之间的暴力冲突;在双方同意下,谈判解决争端;陆地和海洋属于全人类(自然权利);国家间除利益冲突,还受基本法则和共同创造的社会规范制约布丹《国家六书》:主权概念化——授予国家的绝对的、永恒的权力;主权统治者的三种限制——神法(自然法)、统治形式、契约;契约两大类(君主与臣民、君主之间);国际互动是主权国家之间的互动第四章专制政治:17世纪与国际体系的发育三十年战争后,《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宗随君定”;奥地利、俄罗斯和普鲁士三国控制东欧,“贵族化”“再封建化”,英国、法国和荷兰联合省占据西欧,通过税收和殖民广开财源,提供了市场制度、民主政治等分享型制度,最重要的是议会——东西分裂领土国家:领土成为辨别一个国家资格的主要特征,对外主权核心是不干涉专制主义:17世纪两大主题秩序与财富,专制主义核心是君主垄断国家正义和权力。
《国际关系理论》题集注意: 本题集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请仔细阅读每一道题目,并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总分值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位学者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人?A. 康德B. 摩根索C. 沃尔兹D. 基辛格2.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什么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A. 国家利益B. 国际制度与合作C. 军事力量D. 意识形态3.“权力转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什么?A. 国际经济体系的变化B. 大国之间的权力变迁C. 全球文化融合D. 国际法的发展4.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核心是什么?A. 物质力量B. 社会观念与认同C. 地理因素D. 历史传统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功能主义的核心理念?A. 超国家层面的整合B. 强调政府间合作C. 市场力量的主导作用D. 渐进式一体化6.“安全困境”理论主要解释了国家间什么样的互动关系?A. 经济合作B. 文化交流C. 军事竞争D. 环境合作7.全球化理论中的“世界体系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福山B. 沃勒斯坦C. 亨廷顿D. 基欧汉8.下列哪一项是批判理论对国际关系的主要批评点?A. 过于乐观地看待国际合作B. 忽视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C. 过分强调军事力量的作用D. 缺乏对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分析9.“文明冲突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亨廷顿B. 福山C. 摩根索D. 基辛格10.“软实力”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用以描述国家通过非强制性手段影响他国的能力?A. 奈B. 沃尔兹C. 摩根索D. 基欧汉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__________理论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国家为追求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2.建构主义认为,国家身份和利益是在国际社会的互动中__________形成的。
3.__________是指国家通过经济、文化等手段来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4.新现实主义理论在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__________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全集一、导论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
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确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
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
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主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确范围最小。
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现代国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固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平等权)。
共同体的核心基础是政治文化认同,种族、血缘、经济、关系都在下降,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倾向、生活地域关系。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一种思想感情,即忠诚于操共同语言和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集团,关注其命运的发展。
理论(theory)是对现象的有规律联系的解释。
规律是静态的;理论是动态的,是人类主观建构的结果,处于变化之中。
因此,要发现规律,创造理论,而不是相反。
理论的基本功能:(1)描述(describe):切实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2)解释(account for,说明原因和理由):理论超越所观察的对象,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
(表现形式:如果……那么)例子:军备竞赛---战争;(3)预测(calculate):理论具有概然的预测力,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而非具体事件。
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较早地使用了层次分析法。
在他探讨战争原因的著作《人、国家与战争》(Man, the States and War,1959)中,华尔兹认为战争的爆发与三个层次上的因素有关,即他提出的3个著名“意象”(image),即国际关系分析层次——决策者个人因素,国家内部因素和国际体系因素。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国际关系课程大纲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国际关系课程大纲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国际关系课程大纲一、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国际关系的定义与特征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包括:多样性:国际关系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复杂性:国际关系中涉及的主体众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动态性: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国际关系随之调整。
合作与竞争:国家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冲突,因此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规则性:国际关系运行在一定的国际规则和制度框架下。
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分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批判理论四个流派。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认为国家追求安全与繁荣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代表人物有摩根索、Kissinger等。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强调国际政治中的合作与互利,认为通过建立国际机制和加强国际合作,可以实现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的稳定。
自由主义关注经济全球化、人权和民主等议题。
代表人物有威尔逊、罗斯福等。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受到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国际政治行为体(如国家、国际组织)的认知和行为受到国际社会共同认同的规范和观念的影响。
建构主义强调话语权、身份认同和规范建构。
代表人物有哈斯、乌尔班等。
批判理论批判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视角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强调国际政治中的权力结构、不平等和剥削。
南开大学考研专业课试题2006年国际关系(历史和理论)一、名词解释1、罗伯特.克莱武2、《库楚克.开纳吉条约》3、《吉隆坡宣言》(1971)4、广田三原则5、勃艮第包围圈6、民族国家7、《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8、结构霸权9、罗伯特.基欧汉10、英国学派二、论述1、1856年巴黎和会的内容及其对欧洲大国关系的影响2、论述冷战后国际格局及其特点3、论述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传统主义和科学主义研究方法4、联系层次分析法(Levels of analysis),述评关于现代战争起源的主要理论解说专业课二:专业英语把关于国际史和国际理论的英文文献各一篇翻译成中文。
第一篇是谈19世纪末期希腊在克里特岛(当时克里特岛尚未并入希腊)的族群争端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篇是谈国际关系理论的“超理论模型(Meta-theoretical Matrix)"2005年试题国际关系(历史和理论)一、名词解释1、安德拉西2、詹姆森袭击3、《英美贸易协定》4、“核禁试条约”5、归还冲绳协定6、《伯罗奔尼撒战争史》7、国际体系8、麦金德(Harold Mackinder)9、建构主义10、国际社会理论二、论述题1、试论马歇尔计划的背景,实施和效果2、试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根源3、试论结构现实主义和经典现实主义的异同4、试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传统和当代形态2005年专业英语(翻译)把两篇英文文献翻译成汉语,第一篇谈普鲁士在19世纪的对外关系,第二篇谈学者对多极体系与两极体系稳定性的比较研究以及对结盟与战争关系的研究2004国际关系(历史和理论)一、名词解释1、“特伦特号”事件2、西姆拉条约3、“和平战略”4、罗贝尔·舒曼5、日苏联合宣言6、二十年危机7、公共外交8、伊曼纽尔·沃勒斯坦9、世界秩序论10、全球主义学派.二、问答题1、论述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2、评述二战结束以来(至目前)阿以冲突的主要轨迹,并简析其根本原因3、述评均势论4、试析国家主权原则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1.范式(库恩paradigm):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提出并在《科学⾰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为⽅式。
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般框架和视⾓,它的字⾯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活的⽅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些假设。
2.理论:理论是⼈们建构出来⽤以⼀般性的解释⾃然和社会⽣活的特定⽅⾯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接近科学的学说是科学的,反之则是违背科学的或者说伪科学;任何⾃然科学的产⽣,源⾃对⾃然现象观察。
⼈类借由观察实际存在的现象或逻辑推论,⽽得到某种学说。
任何学说在未经社会实践或科学试验证明以前,只能属于假说。
如果假说能借由⼤量可重现的观察与实验⽽验证,并为众多科学家认定,这项假说就可被称为理论。
3.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个分⽀,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
简⽽⾔之,国际关系是指⼈们超越国家界限建⽴起来的⼀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4.本体论:“本体”是唯⼀能够独⽴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
“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需证实的形⽽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
“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门学问,是关于⼀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5.实证主义认识论:探讨认识本质,起源,和范围的⼀门哲学分⽀。
主要原则为: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的逻辑主义观点;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6.⼗四点⽅案:1918年1⽉8⽇,当第⼀次世界⼤战快结束时,威尔逊总统提出⼗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可⾏」的计划。
新祥旭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考研导学——国际关系——新祥旭——唯一专注中国传媒大学的考研辅导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
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
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
•中传国际关系专业的特点:•1、国际关系研究所原来隶属于国际传播学院,后来由于院系调整的原因,现在属于政治与法律学院,但是依然保持了相对独立性,现任所长是肖欢容教授(博士生导师,肖老师是王逸舟教授的博士)•2、国关所现在有两位博士生导师,分别是肖欢容教授和孙英春教授,其他老师学术功底扎实,对学生也很负责。
3、中传国际关系专业,在传统的国际关系领域中,对国际关系应用理论和英国学派研究以及地区主义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对国际组织和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研究,对世界民族、种族、民族主义以及边界研究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研究等方面,有相当的学术成果;在跨学科的传媒结合领域,对国家形象研究、软实力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研究,以及世界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外交与文化战略研究等,均有重要研究成果。
•4、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学科有较长的办学历史。
早在1984年,本校申请成立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学位学科点,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1994年,该学科被调整为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点,并成立了国际关系研究所。
至今,已逐渐形成国际关系理论、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跨文化传播与国际关系和当代国际关系等研究特色方向。
•5、国际关系研究所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两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领域最著名的战略(思想)家答:1.【若米尼】(1779—1869)为拿破仑时期的瑞士军事家,之后亦服务于沙俄军队。
被称为“古往今来第一职业军人”,“国际战略关系学的牛顿”。
出生于瑞士,瑞士参军,1804年被德军任命为参谋长,后又参加法军,参加了拿破仑对俄侵略,还参加了法国攻打瑞士的战争,1813年投向俄军。
主要思想:⑴国际战争是同国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相同的正常存在。
因此,国际战争的策划者不必感到羞耻。
(2)国际战争的存在、爆发只要符合以下原因均可以视为国际政治生活的正常表达:①收回或保卫权利;②保护和维护国家的最大利益;③援助邻国,邻国的存亡与本国利益有关;④夺取与持有国实力不相称的土地,夺取者的实力能力及结果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这块土地在夺取者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主要著作:《大军作战论》、《战史》(27卷)、《战争艺术》若米尼的战略思想出自于其战争生涯的总结,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现今,其思想在许多国家的对外战略上都有着体现。
他的战略思想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活生生的体现,虽然我们现在不去肯定他的思想,但当一个强大的国家去干涉弱小国家时,若米尼的影子就会出现。
所以,我们纵然要珍惜和平,但我们不应也不能惧怕战争。
关于战争政策若米尼认为,战争政策是外交与战争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
他认为,战争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
关于战略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为入侵别国或保卫本国而在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以及把军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地区决定点上去的艺术。
关于战术若米尼认为,战术是指挥战斗的艺术,即指挥师或独立支队独立作战,在决定性时间和地点投入主力进行战斗以及在作战现地根据条件配置和使用兵力的艺术。
关于战争勤务若米尼认为,战争勤务实际上是战争准备、保障战略和战术使用的科学,也是军队移动的应用艺术。
2.【克劳塞维茨】(1780—1831)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是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普鲁士军队少将。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国际关系史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国际关系史中的主要事件、主要问题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线索。
国际关系理论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流派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国际实践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第一部分国际关系史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
1.重要事件
三十年战争;《乌特列支条约》;北方大战;俄奥普三次瓜分波兰
2.重要问题
(1)威斯特伐体系性质、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
(2)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国际关系
3.重要线索
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二)19世纪欧洲国际关系
1.重要事件
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克里米亚战争;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法俄同盟
2.重要问题
(1)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2)普法战争背景、进城与结果
(3)卑斯麦外交体系形成与解体
3.重要线索
(1)均势与维也纳体系秩序
(2)结盟与国际关系同盟体系
(三)美日崛起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门罗主义;明治维新;2C计划;伊犁条约;法绍达事件;普资茅斯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克鲁格电报
2.重要问题
(1)19世纪后期欧洲大国对外扩张政策
(2)19世纪后期日本在东亚侵略活动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过分世界的三次战争与后果
(4)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略
3.重要线索
德美日的崛起对近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欧洲列强的同盟体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重要事件
英法协定;英俄协定;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两次巴尔干危机;萨拉列窝事件;十月革命与布列斯特和约
2.重要问题
(1)19世纪90年代后期英德矛盾及其主要表现
(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3)一战的原因与性质
3.重要线索
一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其最初冲击
1.重要事件
威尔逊十四点;巴黎和会;热那亚会议;拉巴洛协定;鲁尔危机;洛桑条约(1923);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贝尔福宣言
2.重要问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2)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对外关系中主要特点及表现
(3)国际联盟的产生与失败
(4)德国问题与欧洲安全
(5)一战后亚非民族主义高涨与表现
3.重要线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格局及其逐步瓦解
(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918事变;柏林-罗马轴心;中立法案;张伯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重要问题
(1)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美国中立主义政策和英国绥靖政策出现原因及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与一战异同
(4)1930年代苏联集体安全政策本质
3.重要线索
英法对世界局势的认知与体系维护政策的滞后与失败
(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1.重要事件
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珍珠港事件;开罗宣言;布雷顿森林会议;联合国宪章;雅尔塔会议
2.重要问题
(1)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对二战影响
(2)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形成
(3)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3.重要线索
大国协调与战后秩序
(八)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激烈对抗
1.重要事件
凯南;马歇尔计划;北约;柏林危机;板门店;日内瓦会议;舒曼计划;万隆会议2.重要问题
(1)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影响
(2)西方同盟体系和社会主义同盟体系形成与发展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结果和深远意义
(4)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重要线索:
冷战的起源与发展
(九)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1.重要事件
欧洲经济共同体;日美安全条约;苏伊士运河危机;艾森豪威尔主义;欧佩克;77国集团;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
(1)古巴导弹危机原因及影响
(2)不结盟运动基础及意义
(3)19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关系变化
3.重要线索
冷战体系变化与中美苏三角形成
(十)两极体系的瓦解与走向多极化世界
1.重要事件
尼克松主义;1972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新东方政策;赫尔辛基宣言;第四次中东战争;马耳他会晤;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2.重要问题
(1)197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调整
(2)1980年代后期苏联外交政策调整
(3)为什么说世界走向多极化
3.重要线索
冷战体系的瓦解
(十一)后冷战世界——1990年代国际关系
1.重要事件
布什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参与战略;北约东扩;海湾战争;奥斯陆协定;联合国改革;马斯特里赫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地区论坛;俄罗斯休克疗法;人道主义干预;联合国维和
2.重要问题
(1)美国的国际地位
(2)全球化与地区化
(3)1990年代地区冲突
(4)联合国改革与联合国作用
3.重要线索
后冷战时代世界潮流
(十二)后冷战世界——21世纪国际关系
1.重要事件
911事件;恐怖主义;单边主义;新保守主义;和平崛起;和谐世界;非政府组织;东亚峰会;中非论坛;
2.重要问题
(1)西方与非西方冲突
(2)911后美国战略
(3)中国世界作用
(4)全球主义与地区主义
3.重要线索
世界政治趋势与全球发展
第二部分国际关系理论
(一)基本概念与视角
1.均势;安全两难;权力与软权力;国家利益;相互依存;集体安全;范式;主权;军备控制;相互依存;一体化;全球化;全球治理
2.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国际组织;跨国关系等
3.国际关系分析层次:个人、国家、地区、国际体系
(二)重要思潮
1.历史终结论
2.文明冲突论
3.民主和平论
4.贸易和平论
5.世界新秩序
(三)重要人物
马汉;麦金德;霍布豪斯;EH卡尔;摩根索;凯南;基辛格;基欧汉;约瑟夫奈;沃尔兹;温特;
(四)重要理论、流派与方法
1.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
2.理想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
3.理性主义
4.马克思主义
5.批评理论
6.后现代主义
7.女性主义
8.生态政治与绿色政治
9.博弈论
10.建构主义
11.英国学派
12.世界体系论
13.依附论
14.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三、考试题型
三类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
考试时间为三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