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解质电离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5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选自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用书《医用化学基础》第四章《电解质溶液》的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本节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第二课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下面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六个方面谈谈关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教学设计:一、说教学背景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材涉及:①初中化学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
②有关物质结构知识。
同时它又是学习电离度知识、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关键。
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①从分析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分析得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通过实验感性认识: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电离方程式的书写2.学情分析中职生的共性是一般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有可能因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3、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①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②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③认识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电解质,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科普知识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
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2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我今天说课的各个环节都是综合依据本节教材内容、课标要求、高考考纲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出发的。
俗话说的好,谋全局者方可谋一域。
对于教学当然也是这个道理。
要实现高效低负的课堂,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任何一方。
对于教材的研究:首先通过介绍电离平衡常数等概念帮助学生体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小,从而对电离平衡进行定量的认识:随后又通过介绍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应用第2章化学平衡的理论和本章第1节的知识,这种设计既能巩固前期所学知识,又能有效的扩展知识,发生认识上的飞跃,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课程标准要求: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并能简单分析浓度、温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高考考纲中要求: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并能利用化学平衡理论去分析浓度、温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对于学生:在第2章已经对化学平衡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的可逆性也有了感性认识,但能否从一般的化学平衡原理过渡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上是本节课潜在的问题。
【学习目标】:1、学生结合醋酸的电离及H+和CH3COO—不能大量共存的事实分析出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从而为本节的重点做铺垫;2、学生结合教材中Ka和K b对电离平衡的定量描述再次体会到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小,同时达到能根据Ka判断酸碱性的能力;同时意识到对于多元弱酸水溶液中的H+主要由第一步电离产生的。
3、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平衡理论再结合上述的分析,从而能简单分析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重点、难点】:纵观教材、课程标准及高考考纲,发现他们有个的集结点:会利用化学平衡原理会分析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锁定了学习的重、难点为::学生结合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特点并利用化学平衡原理能简单分析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弱电解质的电离一、教学内容本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着电离平衡。
要求学生在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使学生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1、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
四、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用品试管(10mL 4只)、砂纸、胶头滴管、玻璃棒、pH试纸(广泛)、镁条、盐酸(0.1mol/L)、醋酸(0.1mol/L)、硼酸溶液(饱和)、Na2CO3溶液。
七、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和总结归纳。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3/4被水覆盖,所以我们称地球是一个“水球”。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最广泛的溶剂,在初三化学学习时就知道——在水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很快;而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今天开始我们将以化学平衡理论知识为基础,进一步探讨酸、碱、盐在水中的离子反应。
[板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答]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①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②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④电离是电解质导电的前提条件。
[投影]2、练习:以下是12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⑴Cu;⑵NaCl;⑶NaHSO4;⑷SO3;⑸H2SO4;质在水中电离的有关知识。
《弱电解质的电离》讲义一、什么是弱电解质在我们探讨弱电解质的电离之前,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弱电解质。
电解质,简单来说,就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而弱电解质则是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常见的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醋酸、碳酸等)、弱碱(如一水合氨等)和水。
与强电解质不同,弱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存在着未电离的分子和电离产生的离子之间的平衡。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1、部分电离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是部分解离成离子,大部分仍以分子形式存在。
例如,醋酸在水溶液中,只有一小部分醋酸分子电离为氢离子(H⁺)和醋酸根离子(CH₃COO⁻),大部分还是醋酸分子。
2、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存在着电离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离速率等于分子化速率时,就达到了电离平衡状态。
3、电离程度较小相比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通常较小。
这意味着在相同浓度下,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相对较低。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的建立当弱电解质溶于水时,分子开始电离,随着电离的进行,离子浓度逐渐增大,分子化的速率也逐渐增大。
当电离速率和分子化速率相等时,就建立了电离平衡。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1)温度一般来说,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因为电离过程通常是吸热的。
(2)浓度稀释溶液,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因为离子相互碰撞结合成分子的机会减少。
(3)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会抑制弱电解质的电离。
(4)化学反应如果加入的物质能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发生反应,会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四、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1、定义电离常数是表征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化学平衡常数。
对于一元弱酸HA ,其电离常数 Ka = H⁺A⁻/ HA ;对于一元弱碱 BOH ,其电离常数 Kb = B⁺OH⁻/ BOH 。
2、意义电离常数反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
电离常数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
高二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弱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不完全(少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导电的性质与溶液浓度和温度有关,与物质的溶解度无关。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既有分子存在又有离子存在。
水是一种特殊的弱电解质。
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为了在课堂上更好的体现这一理念,我把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领会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作为本节重点。
针对高二学生已有了电解质、电离和化学平衡的知识和理论储备,但电离平衡所讨论的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动态的、微观的理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待进一步发展,为此确定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本节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
四、说教法学法的确定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
本节大概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阅读法、归纳法、对比迁移法等。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是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发去思考、去学习,促使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
五、说教学过程1、习题复习,引入正题在本节使用复习引人即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游客仪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问题、实验探究设问1:电解质还能再划分吗?(通过问题灌输分类的思想)设问2:盐酸和醋酸电离程度有差别吗?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设问3:镁条与这两种酸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现象不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知道这两种酸的强弱不同,也知道镁条与酸反应快慢受CH+大小影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对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并经过改组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设问4:通过PH测定及CH+的数值,你能的出这两种酸的电离程度吗?(引导学生的出盐酸完全电离,而醋酸部分电离)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扣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形成持久的内驱力,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讲义一、什么是弱电解质在我们探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之前,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弱电解质。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而弱电解质,则是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常见的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醋酸、碳酸)、弱碱(如氨水)和水等。
以醋酸(CH₃COOH)为例,它在水溶液中并非完全电离成氢离子(H⁺)和醋酸根离子(CH₃COO⁻),而是存在一个电离平衡的过程。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点1、动态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各粒子的浓度保持不变,但电离和结合仍在不断进行。
2、条件改变平衡移动电离平衡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移动。
比如,当温度升高时,一般电离平衡会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而当浓度改变时,如增加弱电解质的浓度,电离平衡也会向右移动,但电离程度不一定增大。
3、存在电离常数对于每一种弱电解质,都有一个特定的电离常数(Ki)来表示其电离程度的大小。
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电离常数不变。
三、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1、温度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较为显著。
通常,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这是因为电离过程一般是吸热的,升高温度会提供更多的能量,促进分子的电离。
2、浓度(1)弱电解质浓度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但电离程度减小。
这就好比一个容器中原本有一定数量的分子在进行电离和结合,当加入更多的分子时,虽然有更多的分子会电离,但新加入的分子更多地处于未电离状态,所以整体的电离程度反而降低。
(2)离子浓度当增大离子的浓度时,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抑制电离;减小离子的浓度时,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促进电离。
3、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会抑制弱电解质的电离。
例如,在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由于醋酸钠完全电离出醋酸根离子,会使醋酸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
1 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目标: 1.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 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 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重点、难点: 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电离平衡常数。 课时安排:共2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类比、推理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教学准备:习题及知识的总结、扩展可制作PPT或使用纸板。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子速率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弱电解质分子电离速率vv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OHNH23OHNH4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HCl: ②加入NaOH:
③加入ClNH4: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3NH、OH2、4NH、OH溶液pH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2
(ⅱ)一元弱酸: COOHCH3HCOOCH
3 )COOH(CH)H()COOCH(33ac
ccK
(3)一元弱碱 OHNH23OHNH
4 )OH(NH)OH()NH(234bc
ccK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k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k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k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H,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2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我今天说课的各个环节都是综合依据本节教材内容、课标要求、高考考纲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出发的。俗话说的好,谋全局者方可谋一域。对于教学当然也是这个道理。要实现高效低负的课堂,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任何一方。对于教材的研究:首先通过介绍电离平衡常数等概念帮助学生体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小,从而对电离平衡进行定量的认识:随后又通过介绍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应用第2章化学平衡的理论和本章第1节的知识,这种设计既能巩固前期所学知识,又能有效的扩展知识,发生认识上的飞跃,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课程标准要求: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并能简单分析浓度、温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高考考纲中要求: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并能利用化学平衡理论去分析浓度、温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对于学生:在第2章已经对化学平衡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的可逆性也有了感性认识,但能否从一般的化学平衡原理过渡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上是本节课潜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学生结合醋酸的电离及H+和CH3COO—不能大量共存的事实分析出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从而为本节的重点做铺垫; 2、学生结合教材中Ka和Kb对电离平衡的定量描述再次体会到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小,同时达到能根据Ka判断酸碱性的能力 ;同时意识到对于多元弱酸水溶液中的H+主要由第一步电离产生的。 3、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平衡理论再结合上述的分析,从而能简单分析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重点、难点】: 纵观教材、课程标准及高考考纲,发现他们有个的集结点:会利用化学平衡原理会分析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锁定了学习的重、难点为:: 学生结合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特点并利用化学平衡原理能简单分析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教学模式】:本节的主线是学生在利用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关注电离平衡与一般化学平衡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概念,其学习目标形成的途径与众不同,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要利用学案起到“引”的作用,其余的环节就不会成为很大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 鲁科版的教材其实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案,只要我们真正的用心去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解读,再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其实教学过程已经水到渠成,她不再需要过多的装饰,就能展示出这节课的魅力所在:朴素、大方。教学过程简单介绍如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首先利用课本上的“联想·质疑”第一段话开门见山的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简单讨论了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知道他们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我们大家自然会产生疑问:不同的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是否同样也受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而我们又该如何定量的表示弱电解质电离能力的强弱?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定会有满意的答案。 这样引入的好处:①首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节内容的学习要点主要有三个:弱电解质的电离;定量评价电离程度的方法;条件对电离的影响。②这样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原有的知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不经意见已经把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新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学生跃跃欲试的劲头随处可见。为本节课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发现新知 [内容]:该环节前10分钟学生结合教师所发学案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提纲中的相关内容,最后3分钟公布答案,学生进行自查自纠自悟。(约13分钟); [要求]:先预习课本,注意预习的过程不要讨论,认真提取课本中的隐含的知识点,再解决学案中自主探究学习提纲中的相关内容。最后5分钟公布相关答案。 [学案设计思路及目的]本课时概念体系的形成,学案的设计思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学生熟悉的醋酸溶液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无形中降低了难度,然后问题的设置由具体到一般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平衡的建立过渡到电离平衡的建立。这样学生就会注意到用电离平衡常数等概念对电离平衡的定量描述,自然就会体会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分析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预想的效果]通过概念体系的形成,学生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前两个学习目标。同时能为突破第三个学习目标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提纲] 一、电离平衡常数 1、[思考]我们知道醋酸溶液能电离出H+和CH3COO-,而H+和CH3COO-又不能大量存在,这个矛盾既然存在,决定了醋酸溶液电离的特点是: ①写出醋酸的电离方程式: ②电离过程包含了 和 两个过程。 ③请结合化学平衡理论画出两个过程的速率与时间图:
④电离平衡时的特征(5个字): ⑤写出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 ⑥结合书上所给Ka(CH3COOH)=1.7×10-5mol/L, Ka(HCN)=6.2×10-10mol/L Ka(HF)=6.8×10-4mol/L,及图3-2-1三个弱酸分子的模型,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磷酸的电离方程式及各级的Ka,谈谈你的收获:
3、小结: ⑴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特点: ⑵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特点: ⑶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 ⑷表达式: 对于AB A++B-,K= __________________ 弱酸:CH3COOH H++CH3COO-,K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碱:NH3·H2O NH4++OH-,K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电离平衡常熟K的特点及意义: ①特点:它只受 影响,在稀溶液中与溶液的 无关。因此,当温度一定时,弱电解质具有 。 ②意义及作用:电离常数表征了 ,分析K的数据可知,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________ . K越大,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________,弱酸的酸性或弱碱的碱性相对_________ ③注意:多元弱酸的电离是__________进行的,溶液的酸性主要是由第一步...电离决定的。 ⑹影响因素:由于电离是一个__________过程,故K只与__________有关,升温,K值___________ .与浓度无关。 二、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弱电解质______________是决定性因素· 2.外因 : (1)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___________.在稀释溶液时,电离平衡__________ 移动,而离子浓度一般会___________. (2)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__________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____________向移动. 电离程度____________,电离平衡常数______________。 (3)外加物质: ①加入能反应的离子,如醋酸溶液中加入NaOH,醋酸平衡_____________向移动,电离程度___________. ②加入具有相同离子的物质,如醋酸溶液中加CH3COONa晶体或盐酸,平衡_______________ 向移动,电离程度______________. 第三环节:交流讨论 取长补短 [内容]:该环节前4分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完成上述环节中仍不会的内容。教师巡回收集信息,最后3分钟重点点拨共性问题。 (约7分钟); [目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其实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教师的及时点拨,起到了拨云见日的效果。 [预期效果]使学生的概念体系会有个例到一般,最后到完善。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小试牛刀 [内容]:前9分钟学生做小试牛刀环节中的习题 ,后3分钟结合答案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约12分钟); [习题设置目的]:学生通过前四道题的练习检测电离平衡概念体系的形成度即对前两个学习目标的检测。通过第五、六题检测自己是否突破了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即第三个学习目标,同时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 [小试牛刀] ⑴下列有关电离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分子的浓度和离子的浓度相等 B.达到电离平衡时,由于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 C.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外界条件改变时电离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D.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后,各种离子的浓度相等 ⑵ 在下列的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任何酸都有电离平衡常数,根据K的大小,可以判断弱酸或弱碱的相对强弱 B.任何条件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都不变, C.多元弱酸各步电离平衡常数相互关系为KalD.Kw并不是水的电离平衡常数 ⑶已知25℃时,Ka(CH3COOH)=1.7×10-5mol/L Ka(C6H5OH)=1.0×10-10mol/L Ka1(H2CO3)=4.2×10-7 Ka2(H2CO3)=5.6×10-11 mol/L 判断醋酸,苯酚(C6H5OH),碳酸三种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___________ 。 ⑷已知下面三个数据:①7.2×10-4,②4.6×10-4,③4.9×10-10分别是三种酸的电离常数,若已知这些酸可发生如下反应:NaCN + HNO2 = NaNO2十HCN NaCN + HF = NaF + HCN NaNO2 + HF = NaF + HNO2 由此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HF的电离常数是① B.HNO2的电离常数是① C.HCN的电离常数是② D.HNO2的电离常数是③ ⑸化合物HIn在水溶液中因存在下列平衡,故可用作酸碱指不剂. In(aq) H++In-(aq) 红色 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