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查房2010[1].1
- 格式:ppt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28
缺铁性贫血护理查房内源: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占大部分。
外源:每天从食物吸收1-1.5mg,如海带、木耳、香菇、肝脏、蛋类、瘦肉。
2、铁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以二价铁的形式被吸收。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VC及稀盐酸可促进铁的吸收,蛋白质分解后的产物可促进铁的吸收,体内储存铁减少时,吸收增多,植物中的酸类减少吸收,药物如镁制剂、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抑制铁吸收.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
痔出血,月经过多等。
2.铁需求量增长,但摄入不足:是妇女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3.铁的接收不良:胃、十二指肠切除术,萎缩性胃炎。
3)铁的吸收: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小肠上部吸收。
胃酸、VitC促进铁吸收。
茶(含鞣酸)、奶(含磷)、咖啡影响铁的吸收。
4)铁的排泄:正常情况下,铁的接收和排泄保持平衡状态。
铁主如果随肠粘膜细胞、皮肤细胞、尿道细胞脱落而丧失。
妇女还通过月经、怀胎和哺乳而丧失铁。
(5)铁的转运:血清铁将铁输送至各组织。
三、病例介绍XXX,女,42岁。
2015年10月21日以贫血门诊就诊。
HGB低,XXX及PLT均正常,铁蛋白低,EPO高,诊断为IDA。
医生开复方硫美亚铁叶美片口服(泌特)。
10月27日复诊,XXX。
口服铁剂不耐受,医生开NS250ML蔗糖铁100mg静脉滴注。
11月3日再次复查,XXX,RBC 4.46×1012/L,HCT 33%,WBC 4×109/L,PLT 231×109/L,继续NS250ML蔗糖铁100mg静脉滴注。
四、临床表现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1、组织缺铁表现:除皮肤黏膜苍白外,还有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无光泽,易碎,部分患者呈勺状(反甲)。
可有脾脏轻度肿大2、精神行为表现:如易激动、异食癖等。
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
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和吞咽困难。
缺铁性贫血护理查房一、概念:IDA是由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储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
在发展中国家约2/3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缺铁性贫血。
在发达国家亦有约20%的育龄妇女及40%的孕妇患缺铁贫血。
1、来源:每日造红细胞需铁约20-25mg。
内源: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占大部分。
外源:每天从食物吸收1-1.5mg,如海带、木耳、香菇、肝脏、蛋类、瘦肉。
2、铁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以二价铁的形式被吸收。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VC及稀盐酸可促进铁的吸收,蛋白质分解后的产物可促进铁的吸收,体内储存铁减少时,吸收增多,植物中的酸类减少吸收,药物如镁制剂、抗酸药、H2 受体拮抗剂抑制铁吸收.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
痔出血,月经过多等。
2.铁需要量增加,但摄入不足:是妇女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3.铁的吸收不良:胃、十二指肠切除术,萎缩性胃炎。
(1)铁在体内存在形式:组织中的铁主要是以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酶的形式存在。
贮存铁主要是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在肝、脾、骨髓、肠黏膜中(2)铁的来源:生理情况: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海带、紫菜、木耳、香菇、肝、肉、血、豆类等。
脂肪、乳类、谷物含铁较低。
非生理情况:铁可来源于药物和输血。
(3)铁的吸收: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小肠上部吸收。
胃酸、VitC促进铁吸收。
茶(含鞣酸)、奶(含磷)、咖啡影响铁的吸收。
(4)铁的排泄: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平衡状态。
铁主要是随肠粘膜细胞、皮肤细胞、尿道细胞脱落而丢失。
妇女还通过月经、妊娠和哺乳而丧失铁。
(5)铁的转运:血清铁将铁输送至各组织。
三、病例介绍郝春梅,女,42岁。
2015年10月21日以贫血门诊就诊。
HGB低,WBC及PLT 均正常,铁蛋白低,EPO高,诊断为IDA。
医生开复方硫美亚铁叶美片口服(泌特)。
老年缺铁性贫血护理查房
背景介绍
老年人是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高风险群体之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机体缺乏足
够的铁元素,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而导致的一种常见疾病,表现为贫血症状。
护理人员在查房时应特别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用药情况以及身体症状,以及贫血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
护理内容
1.营养摄入
–确保患者摄入足够含铁量的食物,如红瘦肉、动物肝脏、蛋黄等,提供铁元素的补充。
–合理安排多样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促进铁的吸收。
2.药物治疗
–根据医嘱规范使用铁剂,包括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方式。
–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3.病情观察
–定期测量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计数,监测疾病的变化趋势。
–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贫血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4.心理护理
–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和氛围,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护理注意事项
1.定期复诊
–患者需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疾病的病程。
2.避免劳累
–提醒患者避免过度劳累和体力消耗,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运动量。
3.保持环境清洁
–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结语
老年缺铁性贫血是一种需要长期护理和关注的疾病,护理人员在查房过程中应细心观察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本人也应加强自我管理,积极配合治疗,共同抗击疾病,重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