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处也是有前前才有后后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12
【菜根谭】113:小处不渗漏【原文】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个人理解】细微之处也不粗心大意疏忽遗漏,在没人见的地方也不做欺瞒见不得人的事,处于穷途末路也不懈怠荒废自暴自弃,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心得体会】小处不渗漏说的是“细节决定成败”。
1986年,美国航天飞船“挑战者”号在执行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为火箭推进器上面的一个O形环失效,在升空后73秒时,爆炸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丧生。
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自《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战国时期,魏国相国白圭在防洪方面很有成绩,他善于筑堤,勤查勤补,一发现小洞即使是极小的蚂蚁洞也立即派人填补,不让它漏水,以免小洞逐渐扩大,造成大灾害。
昨天看微信列举有关古桥和现代的“豆腐渣”桥,且不说“赵州桥”“泸定桥”,说说兰州黄河中山铁桥。
1909年由德国泰来洋行建造,至今110年,仍在高效使用,该桥的保质期为80年,在1989年德国方面致函兰州市政府,提醒保质期已结束。
可见德国人的严谨的态度,苛刻到了细节,可我们建的那么多豆腐渣桥,有的还没有交工就坍塌了。
青岛老城区多大的雨都不受灾,新城区小雨都不敢保证不受灾,下水系统是当年德国人占领期间建造的,我们有些方面真得“崇洋媚外”,要有个学习的心态。
东汉名臣陈藩,年轻时他父亲的一个朋友看到他的房间如此“脏乱差”,就问他为什么不收拾房间?陈藩朗声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意思是有志者处世,应当扫除天下的'脏乱差’,怎么会把眼光拘泥在一间屋子里?来客看他小小年纪有此鸿鹄志向,深感“孺子可教”,于是教导他:“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意思是:娃娃,不要眼高手低,治理国家也是要干一个一个具体的事情,你连打扫房间这样的事情都不愿干,以后那些事情可能比这更琐碎,你更干不了的。
陈藩受此点拨,幡然醒悟。
此后,严格律己,终成了一番事业。
关于注意细节的谚语
1、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2、成功是细节之子。
3、奥秘全在细微处。
4、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
5、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绝对不会轻率疏忽。
6、简单不等于容易。
7、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8、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
9、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10、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
11、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12、天下大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1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14、大事皆由小事累积而成,没有小事的积累,也难成大事。
15、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6、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7、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18、不放过任何细节。
19、细节决定成败。
20、生意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遍布于每一个细节之中。
2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河。
22、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2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4、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小事见格局,细节看人品:你的言行决定了你的格局太史公司马迁曾说:“小事见格局,细节看人品。
世间本无事,一切在人心。
”所谓小事和细节,于个人而言,更多的会体现在我们平常的一言一行之中。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细节就是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
我们普通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显然都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
因为言行太微小、沙石太细小,所以常常被我们忽略不计。
也有很多人总对小事和细节不屑一顾,盲目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然而我们却忘记了,一沙一石可以建造万丈高楼,一言一行亦能因积攒而马到成功。
一个人的言行决定了他的输赢在我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有一次,在齐高帝萧道成与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时,高帝突然问王僧虔:“你和我两人的字,谁写得更好一些呢?”王僧虔暗自心惊,揣摩着:如果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又有阿谀之嫌;如果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的好,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挂不住,弄不好还会为自己的前途带来隐患。
王僧虔迟疑了一会儿才微笑着回答:“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高帝听后,一下子就明白了王僧虔话中之意,哈哈大笑后再不提及此事。
古兵法中有“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的箴言。
王僧虔的巧妙回答,使大家既能够心领神会,也没有因“一言不慎”而伤和气,可谓巧妙至极。
民国笔记资料《花随人圣庵摭忆》中也曾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曾国藩在安庆镇压太平军时,一位亲戚前来投奔。
这位亲戚出身贫寒,外表质朴,言谈也非常谨慎。
曾国藩初见之下对其印象不错,有心试一试他是否能担以大任,于是在营帐中备好了宴席,以便观察他的言行。
可饭后曾国藩立刻叫人送了亲戚一笔路费,将其打发了。
并说:“某家赤贫,且初作客,去秕而食,宁其素耶!吾恐其见异思迁,故遣之。
”原来自称家贫的亲戚,却在吃军粮时将米饭中的秕糠挑出,这种常人不以为然的生活细节,在曾国藩看来却关乎个人品德。
曾国藩由此断定此人心口不一,难当大任。
古人云:“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给别人留余地。
如果话说得太满,事做得太绝,情面伤得太尽,最终我们既会让别人为难,也会让自己难堪。
01、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俗语说,话到嘴边留三分。
许多时刻,人总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显示自己的优越。
也喜欢把话说绝,好让对方颜面尽失。
殊不知,话说的太满,会让自己进退两难。
人做的太过,会让自己骑虎难下。
认识一个熟人,他曾因家境殷实,爱说狂话。
有一次,他跟一个邻居较劲,情绪激动时,就嘲讽邻居这一辈子都是个穷鬼,还炫耀自己这一辈子也不缺钱花。
可谁知后来他做生意失败,而债主们隔三差五,就要到他家门口闹事。
而此时被他中伤过的邻居,日子却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即便没有他曾经的辉煌,但至少比现在的他过得好百倍。
每一次他出门,都尽量避免碰到那位邻居,甚至有时冤家路窄碰头时,也恨不得打个地洞往里钻。
有一句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有时你的得意忘形,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有时你的骄傲自满,会让自己陷入尴尬。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写了一本《希拉里自传》。
当时有个著名主持人,在节目里用非常不屑的口气说,希拉里的自传销量绝对不会超过100万册,如果超过的话,她愿意吃掉希拉里的鞋子。
可事实却是,希拉里的书在很短的时间,销售就超过了100万册,当时许多美国民众,都喊话那位主持人,让她在节目里,表演如何吃希拉里的鞋子。
幸好最后希拉里并没有跟那位主持人计较,而是用奶油做成了鞋子的形状让她吃,最终两人一笑泯恩仇。
有一句话说:“饭不可吃得太撑,弓不可拉得太紧。
”在生活中,喜欢说大话的人,比比皆是。
为此付出惨痛代价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一定要记住:你的低调和谦虚,是在给自己留退路和余地。
你的狂妄和自大,是在给自己挖坑和添堵。
02、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古语有言:“得饶人处且饶人,该放手时需放手。
”给别人让步,是在给自己增福。
给别人施恩,是在给自己积德。
顾:照管,注意细谨:细微末节,小节小节:1.指与原则无关的琐碎的事件。
不拘~~,生活~~。
不拘小节 2.琐碎的或微不足道的事情 3.琐细微末的操守。
小事;细节。
4. 细小的事情,非主体的事,与大事对应,有时也等同于细节;琐碎的生活小事。
《后汉书·虞延传》:“性敦朴,不拘小节。
”小节,字典上解释为“与原则无关的琐碎的事情”。
但小节非小也,一些不文明的习性乃至一些有损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节引起的。
小节,把握不好就会身受其害。
小节不慎道德失准。
只要稍留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有个别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购物插队,这些现象虽说都是对人们构不成多大伤害的小节,但要真正能够管住它却也并非易事。
原因是,我们对这些小节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近期,媒体报道有消费者投诉别人小节问题一事颇让人感慨。
这看起来好像有点太较真,甚至不近情理,但反过来看,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已影响和破坏了他人的生活环境,只是我们对这种行为已经熟视无睹,或是习以为常,充其量把它当成小节,从没想到过这些行为是侵权或是修养问题。
消费者对这些行为投诉,某种情况下,是在提醒我们如何养成维权意识,也是敦促大家自觉养成公德习惯,应该拍手称道才是。
小节不慎影响团结。
有人把不拘小节当成为自身开脱的“万金油”,只要做了有损他人利益或影响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的事,就把错误归咎于不拘小节所致。
常见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传播小道消息、公众场合衣着不整、说粗话等。
这些行为如果不加注意或制止,常常是影响团结的隐患。
小节不慎贻误人生。
有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些看起来不大的事情,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终究会身受其害。
古往今来,因小节导致失节的事并不鲜见。
有个寓言故事就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偷拿了邻居家一根针被发现后告官,法官在量刑时却定了与一位偷牛贼同样的罪。
小偷很不服气,问法官为什么偷了区区一根针却判得与偷牛一样重。
没等法官回答,偷牛贼抢着说:“我当初就是从拿别人一根针开始的。
有关激励人成功的格言:失败缘于忽视细处,成功始于重视小事并非每一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常是福。
经克服的困难不但教训了我们,并且对我们未来的奋斗有所激励。
2、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3、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4、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5、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6、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7、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8、有福之人是那些抱有美好的企盼从而灵魂得到真正满足的人。
9、如果我们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
10、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
11、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12、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13、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14、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15、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
16、失败缘于忽视细处,成功始于重视小事。
17、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18、千万人的失败,都有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
19、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20、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21、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22、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23、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24、投资知识是明智的,投资网络中的知识就更加明智。
25、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方能收获别人所得不到的收获。
26、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27、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1.做人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轻重,不能把所有的事
都揽在自己身上。
2.做人要主次分明,不能太主动也不能太被动。
3.做一个主次分明的人,不要事事都想争第一。
4.主要的事情做好了,次要的事情可以做得完美些,这样才不
会有太大压力。
5.主次要明,轻重有别,这是一种智慧。
6.主次分明,轻重得体。
不能太主观、太随意,也不能太客套、太随便。
要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有这样的气度与风范。
7.人生在世,不能太过张扬。
有些事,看透了就好,不要去拆穿;有些人,看清了就够,不要去拆穿。
心里明白,不说破,是一
种豁达,也是一种修养。
8.主次分明,不要事必躬亲。
凡是能自己做的事情,尽量都让
别人去做;如果自己力所能及,可以替别人做的,也尽量帮助他们
去做;对于自己无力胜任的工作,就应该退出来,让位给别人。
9.主次分明,轻重缓急有度,不能太过,也不能太少,要做一
个好的主持人。
10.主次分明,不越位,不僭越;有主见,不盲从,不随大流。
细节决定成败高中作文800字议论文天下之事都是当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用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细节也许就决定了你这一次的成败。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细节决定成败的议论文,欢迎阅读。
老子道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意思是说,世上的难事,必定先从容易的做起;世上的大事,必定先从细微的着手。
世界上不会有一蹴而就的事,凡事都是从点滴开始做起。
平凡的事是这样,伟大的事也是这样。
一个人的成功,靠的不仅是自己壮志凌云的理想,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逐步积累。
一个企业的兴旺,靠的不仅是领导运筹帷幄的谋划,更需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实际经营。
一个国家的富强,靠的不仅是政府高屋建瓴的战略,更需要的是具体切实的管理建设。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
”小事不去做,大事成空话。
在远行时,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看上去芝麻粒大的细节,关系可能甚大。
很多时候,事物的成败就决定于某个关键的细节。
细节的重视有时会孕育着事业的成功。
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指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细化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对于推翻封建主义、建设新中国这一宏伟目标来说,是一个细的不能再细的细节,但正是从这个细节中,使老百姓们认识到了共产党的伟大之处。
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起,共产党人成就了历史伟业。
细节的疏忽有时会导致事业的失败。
成功转化成失败,往往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审慎中,那百分之一疏漏。
三国时姜维由于忽略了阴平小路的防守,而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美国航天局由于一个细小零件的疏于检查,才导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的惨剧。
西方有首民谣叫《铁钉与国家》:“丢掉一只铁钉,失去一个蹄铁;失去一个蹄铁,坏了一个马蹄;坏了一个马蹄,失掉一匹战马;失掉一匹战马,毁了一个将军;毁了一个将军,输掉一场战争;输掉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
一个极小事件的发生,由于不断引发连锁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或者重大事件的发生。
《苏州园林》课文赏析《苏州园林》课文赏析《苏州园林》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第二部分(2~9段),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第一层(第2段),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第二层(3~9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中心思想: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整体把握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
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
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
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
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位列前班,理无后顾的典故
"位列前茅,理无后顾"这句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五年》,
“位列前茅,理无后顾。
”它的意思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
处于最前列,没有后顾之忧,形容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
没有后顾之忧。
这个典故出自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名叫管仲的政治家。
管仲是
齐国的宰相,他在位时,齐国国力强盛,国家安定,百姓安乐。
当时,有一次齐国的公子商臣问管仲,“位列前茅,理无后顾,何谓也?”管仲回答说,“位列前茅,理无后顾,不是为别人,而是为
国家百姓。
”这句话表达了管仲的政治理念,他认为自己的努力是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没有后顾之忧。
这句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非常出色,成就很高,不必担心失败或者竞争对手的挑战。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团队、
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在某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没有后顾之忧。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位为国家和人民利益
着想的政治家,他的治国理念影响深远。
这句成语也启示我们要为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位列前茅,理无后顾”的境界。
细处也是有前前才有后后接着一定要体会到没有前前就没后后的道理,这样才能死心塌地按照次第来走,否则心会随意地越过去。
怎么讲呢?这里的缘起,首先要知道善恶因果法则,这是真理,能否按照它成为法道的行者,就看起没起深忍信。
如果起了深忍信,认为绝对就是这样,再没别的,那要完成人天善果,一举一动就决定要按照善恶因果律令弃邪持正,不这样完成绝对不可能实现人天善道。
这就是在这一层从细处着眼,精严地取舍,真正有了人天善道的内涵。
现在懂了吗?对于善恶因果的大法则起深忍信,接着就转到行为上,身口意的任何行为就按这个来办,心心念念按因果正道去做,这叫“弃邪持正”,他就成了法道行者。
不是随着颠倒分别心的想法来做,也不是说我还有一套想法、主意、创新、各种新花样等等,他是信法道的,在任何时处绝不改变,这叫“深忍信”。
唯一按法来取舍,不是今天一个说法,明天一个说法,有好多新花样,那根本不是归依法道的行者,根本没得深忍信。
现在第一重清楚了吗?有了这重内涵,才会有后面更细的内涵。
那就是从善恶因果法则再提升,深入到染净因果法则,也就是四谛因果法则,这上面也要得深忍信。
如果你得了深忍信,就知道按照苦集,决定在轮回里运转;按照灭道,决定在涅槃上运转,毫无差错。
能否行出世间道,就在于对四谛有没有深忍信。
如果你对四谛有了深忍信,接着行为上的深忍信就来了。
这时就成了铁则,成了颠扑不破的行为信念,决定要这么做。
我要求解脱,没有二话可说,在任何时处决定按照四谛法则来做,这时他就成了解脱道的行者。
所谓的“行者”,就是唯一按照法道来行,没有自己的主意,没有什么创意,他看到的是颠扑不破的法则,任何时处都不会改变。
由于有了深忍信的缘故,那即使砍头也不改变原则,绝对不说一句二话,就按这么去做。
所以很多人谈论:我们修大乘要不要出离?要不要修头陀行?这种话没什么意义。
看到缘起的法则,心完全定了,之后行为上就开始确信不疑,这叫做行为上更细的弃邪持正的深忍信。
弃的邪更细一层,凡是基于我执、贪著轮回的一切业行,全部往轮回里走,绝不可能出生涅槃上的道果;凡是以出离心住在无我见当中发生的一切道行,全是往涅槃上走的。
在这个缘起上泾渭分明,判若天渊,黑白路线非常清楚,这就是铁律、天律、定律,它是更细的因果法则。
我们从细处应该体会到这样更细的一层,但这必须从前面粗分的一层发展过来。
想一想,如果对粗分的善恶因果法则,心里都不想我一定要按这么去做,那怎么可能对更细的一层,想到我一定要这么去坚持呢?粗的都做不来,细的能做得来吗?粗的都不能生深忍信,处处动摇,随着分别妄心去乱做的话,细的怎么可能做到?细的更难,它是对缘起律更深的洞察和深忍信。
那个深忍信的量是再不会信别的了,就信这一个,天塌下来也不会怀疑、不会动摇。
任何时处行为的法则就是按照观念的法则来的,唯一以法为依,以法是从,这样去行才叫做法道行者,才是真正依法的人。
我们现在连粗的都做不到,不相信善恶因果法则,行为上处处都是自由、创意、想花招,有各种阴谋诡计、随意妄为,那怎么叫相应法道?第六意识有无数种思想认为,那全是邪的,全部要扫出去。
只有对法道起了深忍信,之后才可能转化调整,否则没办法处理。
那么好了,如果粗分上都不相信因果法则,按那样取舍,那细分上会取舍吗?根本不可能。
所以,学法要一层一层地进入,没有前面绝对没有后面,前面做不到后面根本不用谈。
要像这样来理解。
粗的没有真正把握,细的地方就看不到。
自己会认为:这是小意思的。
这就叫做“自心宽大”,但实际上很严重。
譬如有好吃的东西,长年闭关的人看到后认为这个很好吃,这时他会意识到出离心没了,两分钟之后能转过来,这都是大修行人。
一般人认为不要紧,随便吃,结果越吃生死爱越多,集的全部是生死业。
再说无我,人都想展现自我,按照我的意思来,所以一刹那都住不上去。
这才知道,道不是随便玩的,缘起上有一点差别都是泾渭分明,一不小心就流到生死里去了,念念这么流还能得解脱吗?所以,先要在善恶因果上得深忍信,然后行为上真正按这么去做,成了法道行者之后才可能往深处走。
深处就细了,那时更精严,每一念都要看到:是生死心吗?是爱吗?是我吗?必须这样看,否则哪里有出世的道呢?那时昼夜如救头燃,念念非常细致地舍邪取正。
为什么能这么做?就是因为有了更深的深忍信。
自由意志和因果律的对抗因果律和自由意志相违,遵守因果律就不允许自由意志。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和因果律不一致就得放下自己,唯一按照因果、按法道来做。
没有因果律就自由了,可以随便做,因果律上一旦打倒,就出现自由意志的泛滥。
现在普遍的观念是:因果律是编出来约束人的,没有了因果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
自由意志就是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还有一种颠倒观念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才是自由、快乐!即使学佛,由于这个观念很深,就会认为不必时时中规中矩、一举一动都按因果律做吧?那太约束了,可以自由一点。
他认为在正理之外可以另想一套,或者认为至少有点空间吧?至少有一点我自身的东西吧?怎么全变成了遵守律仪的人?这样的话,就和深忍信差距很大。
深忍信是认为:这是法则,我必须完全遵守。
在任何情况下,以理智的信心都认为必须这样做。
在因果上的思维也是这样:凡是在因果法则上合理的,我就必须做;凡是跟它相违的,我就不去做。
这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自由意志碰到这个问题,就认为因果法则是骗人的、约束人的,没这回事吧?他会想:我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没什么事的,小意思,无所谓。
可见,自由意志跟因果上的深忍信完全相反。
要知道,法王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起深忍信必须破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不破掉,绝对不可能出现深忍信。
这样才知道,我们当前要着手的地方在哪里,其实就是过去建立的最根本的地方。
譬如现代科学认为没有业,是业之外的能量场、物质等出现了世界。
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人不受因果律的支配。
一些哲学思想认为,要实现自由意志,尽量抒发、张扬,扩大它的空间。
所谓的自由、民主等正是由此产生的。
这样脱出法道来体现自由意志,就让分别心的贼头子得以猖狂。
这是人类最可怕的地方,它意味着放任业果愚占据内心,让邪行特别猖狂地发展,制造出无数违背安乐法则的颠倒行,这些都叫做“邪”,然而正的地方一点建立不起来。
再者要知道,它内在的关键是理论。
对于相背因果律的理论生了深忍信后,邪机制就安插进去了。
由于对邪理有深忍信的缘故,行为马上跟着走了。
自己认为它合理,就理所当然地去做,串习若干次就成了邪的习性,完全处在邪的运行当中。
今天的人们内心非常复杂,不符合安乐正道。
过去的人都有这种观念,做什么事都要按规矩,不然会吃亏,有很大过患,他有深忍信不敢乱来。
但是现代人非常狂妄,就是因为打破了规矩,打破了因果法则,让自由意志任意泛滥,制造出各种邪言论。
认为这就是快乐、自由。
什么叫自由?能够按我的来、随便做,就是自由、快乐啊。
这就是邪的深忍信。
凡是讲到法道,讲到约束身心,要违逆颠倒心的地方,即使讲一千次、一万次,他的心也绝对一动不动。
现在的人就像铁球一样,为什么变得这么麻木呢?因为有邪的深忍信。
业果的深忍信安插进去之前,说一亿句、十亿句,诸佛来、诸大菩萨来也没什么作用,他的心根本不动。
现在最关键是要把这个东西破掉。
法王说,弃邪持正的深忍信一定要出来,否则前行绝对不会成功,绝对不可能入法道。
我们当前是反过来的,藐视法道,自由意志很快可以把细的干掉,根本不遵守。
自由意志说:细的是什么东西?根本不放在眼里。
我是自由的,还需要这么细、谨小慎微吗?法王说从细处弃邪持正起深忍信,我们却背道而行,这样能修出什么来?连颠倒都不认识,还高吹我是能即身成佛的人,有可能即身成魔去了。
一定要辨别清楚自由意志和业果律的对抗,一定要知道我们内心深处最困惑、最危险的地方在哪里。
不从这里着手,一千个、一万个人里也不可能有一个人成就。
问答问:心里邪的弄得满满的,一丢就感觉特别空虚。
答:当前迫切的是要输入新机制,建立起来就不感觉空虚,而且充满正能量。
没有业果观念,人是转不过来的,在这上越修空性可能越糟糕,会认为这些是没有的,是自由的,就偏在恶趣空、不守规矩、自由放荡上面了。
错解空性会助长自由意志,助长拨无因果。
其实,解空和解业果是辅助的,不是互违的,空解得越好就越相信因果,越知道因果缘起就越知道是空,所以业果和空性是一回事。
如果学了空以后特别放荡、无所谓,那就落入非常大的歧途了。
现在要输入新机制,后面的内前行全是在因果正道的基础上走的。
当前空虚也不能急着来,急着恐怕也不能实现。
现在要看到正反两方面的情况。
反面要看到,邪机制、邪胜解的建立用的是高密度的熏陶,全方位的观念转移。
实际就是六字诀——专、勤、坚、久、广、深。
输入邪的机制,必须以胜解或者思想的加深作前提,宣传家都知道,首先在一个专题上面不断地轰炸、输入,题目不变叫做“专”,不断输入叫做“勤”,时间长久叫做“久”。
之后把定原则,任何时候都坚持、不改变,这是“坚”。
他们知道心力转移的规律,方方面面都让你看到这是有道理的、是正义的、是合理的。
由于很广的面铺开来,方方面面的触角都深入进去,就使得人产生错觉,认为这是真实的,这就是“广”。
之后它就深入骨髓,也就是“深”。
邪的深忍信一旦出现,人就开始转移,之后行为完全随它运转。
反过来要知道,原先正面的培植非常浅,错误的东西根深蒂固,蔓延成一张密集交织的网络,它是我们思想、行为、观念等各方面的网络,每一天都是它在运行,一旦拿空了,人就感觉不知道要干什么了。
所以,现在亟待用专、勤、坚、久、广、深六字诀去输入。
在因果这个最重大的、像命根一样的题目上,要输入一千则以上的公案,不断地在心上转移。
这样形成了深刻的观念,对业果有了深忍信,然后就是行为上的深忍信,在这上面确立了才能避免业颠倒。
之后新的机制出现,按照它去串习,才有善的习性,人天道才能树起来。
在因果的深忍信上才有白法、才有人天道,只有在这上面才有三乘圣道。
如果不在根源上建立就全是空的,什么也不会出来。
所以给你一个断定的结论:不在这上建立决不可能有真正的修行。
正反深忍信的较量本人提出顺情机制和逆情机制之说。
顺情,指我们凡夫颠倒心处在自由意志的状况下,顺乎这个情当然喜欢;逆情,是要逆人心、顺天理,凡是和天理、因果法则不符合的就要放掉,按照法来走。
逆情是痛的,是不喜欢的,然而修道就是要跟自己逆。
现在的人只要顺情,说欺骗的话,符合自我想象、自由意志,就深受欢迎。
人们喜欢这些,因为他的邪机制很深。
所以当前来说,对因果法道生深忍信极端重要,否则绝不可能扭转。
邪熏是用一个方法把正法全部控制掉,而且颠倒黑白,把邪的定义成好的、正的,之后一个个输入。
这些已经成了意识深处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行为机制,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要做的是把理和行为反过来,这上面要一个个建立。
必须针锋相对,把过去的全部拆除,否则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转变。
我们过去在世间不重视道德的教育,入了佛门也不重视因果的引导、教授,结果出现了严重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