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一)
- 格式:ppt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54
海岸新作出版 海岸新作《李可染词传》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常与著名书画家进行诗词书画合作,著有《雁南集》、《井冈之子》、《海岸词集》、《画坛比冀》及《南极之光》等著作。
33★广开视野新闻出版交流1998年第1期●书人书事著名作家刘以及其《香港文学》编辑部■艾斐 《香港文学》是个月刊,每期文字容量在15万字以上,且配有大量图饰和照片,排版非常讲究,印刷非常精美,不仅封面是用铜版纸彩色精印,而且内文用纸也频现斑斓之状,以浅淡的各种色调坐底,并配以设计精美,与所登文稿内容相谐的图案,看上去如诗如画,文韵蒸腾,颇具情思和美律,一派气象万千、浑涵有致的样子。
在国内办这样一个杂志,那是很不容易的,得摊很大的本。
起码须有几间房子和十几、二十左右个编辑部工作人员,还须有一定的级别、规格和编制,特别是须以政府拨款的形式获得旱涝保收的办刊经费等等。
然而,对于《香港文学》来说,这一切“硬件”都不具备,而其所具备的只有“软件”,那就是人的因素,那就是开拓、创造、勤奋、敬业,因为他们的“硬件”确实太差了。
经费没有,编制没有,级别、规格、待遇没有。
全部人马,只有四名;全部房舍,只有由一大间房子所分隔成的三个格格;全部经费,咸由自筹。
编辑部的四名工作人员,社长兼主编一名,负责编稿、审稿、发稿;编辑二名,负责稿件处理和校对;另有一名负责编排、划版、财务、内务、摄影和发行的专职人员。
特别是在这四个人中间,还有两位中年女士和一位76岁的长者。
其实,分管财务和内务的,也是一位老先生。
他们人力,效率却极高,大家各司其职,十分认真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并为编辑部的整体工作分忧、负责、尽职,非常具有荣誉感和责任心。
他们并不因为自己的人手少和事情多而疏离、怠慢作者读者。
稿件来自世界各地,量大而且情况复杂,稿件所涉及的政治背景、思想内涵、文化风物和社会景观等,可以说既丰富又驳杂,形态和色调皆异象纷呈。
中国当代文学第六章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概况。
掌握刘以鬯、金庸的小说创作特色与成就。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拓荒期真正崛起在1927年以后;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1928);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1929);30年代刊物涌现,《红豆》影响最大。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二、40年代1.南来作家掀起了第一次创作高潮。
2.1939年,文协香港分会成立。
3.丰硕的创作实绩(四种体裁都有)。
4.1946年起第二次南来作家,阵容更为强大。
5. 创作实绩可观,《虾球传》影响最大。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三、50-70年代1.政治色彩浓厚。
2.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南来作家(第三波),本土作家也在崛起。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诗刊《诗朵》)。
4.通俗文学崛起。
5.第四波南来作家,本土作家阵容强大。
6.文学进入繁荣期,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第二节重要作家作品一、刘以鬯的《酒徒》(1963)“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1.是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混合物其外部结构以主人公的“醉—醒—醉、现实—梦幻—现实”的循环形式进行,从而把小说分成两部分:一是主人公醒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构成写实情节;二是主人公醉时的幻觉和幻象,构成虚幻情节。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2.是诗和小说的混合物为表现万花筒似的幻觉和幻象,采用了跳跃性、抒发性的诗的语言和形式。
3.小说的内在结构主人公与麦荷门、莫雨的关系——事业线索主人公与张丽丽、杨露的关系——爱情线索4.象征手法(1)结尾雷老太太的死是主人公绝境的象征;(2)以“酒徒”在清醒和醉倒两种姿势中的反复,揭示香港人生存的某种本质。
第六章50-70年代香港文学二、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创作阶段1.早期(1955-1957):已现新派特征2.中期(1957-1964):成熟期3.后期(1965年以后):高潮期(二)思想内涵1.深厚的文化意蕴。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作者: 宋原
作者机构: 福建师大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页码: 57-58页
主题词: 香港文学;新世纪;期刊;研究
摘要:区别于其他海外华文文学和内地文学的特质。
《香港文学》期刊创刊21年,已成为香港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不可不看的一本重要的文学杂志。
本文利用期刊研究的方法(如专辑分类分析、抽样分析、内容分析等)就2000年9月改版5年来出版的《香港文学》期刊进行研究,发现改版后的《香港文学》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编辑理念上更加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文字编排和版式设计更具现代感,适应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需要,体现了《香港文学》的“世界性”特征。
从内容分析中透视出新世纪香港文学“本土性、现代性、都市性”色彩浓重,文学作品形式上追求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受到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视。
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方面,《香港文学》期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香港文学研究综述(一)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在近年来表现出日渐深入的态势,2001年又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在此仅就所了解、掌握的大陆香港文学研究的一些情况予以简略评述。
一、综述性研究和台湾文学研究一样,进入2001年以来,大陆学者也开始了对香港文学某个或某些问题的总结和综述。
杨匡汉的《学术语境中的香港文学研究》(1)对当今香港文学研究中带有学理性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首先对所谓“大中国文学”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一体多元”的文学,并基于此生出两个理念:一是任何试图“圈地”的一厢情愿或“画地为牢”的固执,都会给学术思想和文学研究带来局限;二是实行现代与当代之打通、主体民族与众多兄弟民族文学之打通、大陆与台港澳地区文学之打通、北方与南方之打通,即四个“打通”,这也意味着将研究视野从“封闭的空间”到“距离的空间”再到“共享的空间”的转移。
与此相连的,作者对“殖民主义文学”、“中国性淹没了香港性”等提法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其次作者细致探讨了文学形态和研究话题的问题,把文学形态分为意识形态文学、意象形态文学、意绪形态文学和意义形态文学几类。
最后作者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文学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表示了对今后香港文学研究的期望。
本文把香港文学研究放到了学术语境中进行整体考察,归纳了近期香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是对该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小的总结。
香港文学作品在内地传播的历史由来已久,古远清的《香港文学内地传播简史》(2)总结了自香港文学传入大陆以来的三种传播视角及其传播手段即意识形态视角时期(1978—1983年)、商业视角时期(1984—1993年)以及商业视角与文化视角并列时期(1994—2000年)。
作者在对传播视角进行了分期后又特别指出,这三种视角在任何时候均是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香港文学在内地传播的历程以及其传播的原因和影响,是对多年来香港文学在内地传播状况的一次梳理。
二、文学批评研究香港文学从整体上讲是一种都市文学,由这种都市文学派生出来的文学理论批评自然迥异于内地的文学理论批评。
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将我修订过的台港文学书目分享一下超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阅读书目一、台港澳华文文学台湾:(一)小说:赖和:《一杆秤仔》《不如意的过年》《可怜她死了》吕赫若:《牛车》杨逵:《送报夫》《模范村》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钟理和:《笠山农场》《原乡人》钟肇政:《浊流三步曲》《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将军族》《夜行货车》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王祯和:《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李乔:《寒夜三部曲》陈冠学:《田园之秋》田雅各:《拓拔斯·搭玛匹玛》白先勇:《金大奶奶》《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孽子》欧阳子:《花瓶》《魔女》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东方白:《浪》宋泽莱:《红楼旧事》《废园》聂华苓:《桑青与桃红》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陈若曦:《尹县长》《突围》张系国:《棋王》马森:《夜游》《生活在瓶中》丛甦:《盲猎》赵淑侠:《我们的歌》李敖:《北京法源寺》林海音:《城南旧事》孟瑶:《梨园子弟》郭良蕙:《四月的旋律》《心锁》施叔青:《壁虎》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袁琼琼:《自己的天空》《今生缘》高阳:《慈禧全传》《胡雪岩》古龙:《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琼瑶:《窗外》《几度夕阳红》《彩云飞》黄凡:《赖索》张大春:《将军碑》《四喜忧园》李昂:《杀夫》《迷园》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苏伟贞:《离开同方》吴锦发:《燕鸣的街道》王幼华:《狐》(二)诗歌:张我军:《乱都之恋》赖和:《流离曲》吴晟:《手》《路》白萩:《流浪者》莫那能:《美丽的稻穗》纪弦:《你的名字》余光中:《乡愁》《芝加哥之死》《我之固体化》《武陵少年》《当我死时》《双人床》洛夫:《风雨之夕》《石室之死亡》郑愁予:《梦土上》《错误》覃子豪:《追求》《诗的播种者》罗门:《流浪人》《都市之死》痖弦:《深渊》《坤伶》商禽:《长颈鹿》《逃亡的天空》李魁贤:《弦音》蓉子:《伞》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盼望》林耀德:《军火商韩鲍》向阳:《阿爹的饭包》钟鼎文:《留言》墨人:《烟水亭》钟雷:《夜雨》周梦蝶:《树》胡品清:《画云的女人》詹冰:《水牛图》羊令野:《红叶赋》叶维廉:《花开的声音》隐地:《爱情风筝》高准:《中国万岁交响曲》林亨泰:《风景》文晓村:《誓约》杨唤:《二十四岁》张默:《饮那绺苍发》辛郁:《豹》郭枫:《观莲蕊峰有得》非马:《鸟笼》朵思:《影子》林焕章:《受伤的蝴蝶》张香华:《午后的垂钓》张健:《选战之后》杨牧:《凄凉三犯》杜国清:《蜘蛛》王润华:《皮影戏》绿蒂:《风与城》张错:《茶的情诗》吴晟:《土》施喜继:《小耘周岁》简政珍:《政客》百灵:《风筝》陈义芝:《黄鹤楼下午》渡也:《眼疾与牙疼》詹澈:《日升月落》向阳:《阿爹的饭包》杨平:《忘言》(一)散文: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琦君:《压岁钱》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给母亲梳头》罗兰:《夏天组曲》张晓风:《愁乡石》梁实秋:《雅舍小品》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三毛:《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简媜:《四月裂帛》林清玄:《紫色菩提》《有情菩提》刘墉:《点一盏灯》《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言曦:《伴》张秀亚:《父与女》《风雨中》李敖:《老年人与棒子》林文月:《遥远》叶维廉:《母亲,你是中国最根深的力量》许达然:《瀑布与石头》蒋勋:《苔》吴鲁芹:《鸡尾酒会》子敏:《“纯真”好》王鼎钧:《那树》《最美与最丑》杨牧:《山谷记载》亮轩:《剑》林耀德:《树》陈冠学:《田园之秋》阿盛:《唱起唐山谣》余光中:《望乡的牧神》《青青边愁》台静农:《辅仁旧事》《我与老舍与酒》李敖:《老年人与棒子》(二)戏剧、影视:李曼瑰:《楚汉风云》姚一苇:《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侯孝贤:《东东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李安:《推手》《喜宴》香港:(一)小说:黄谷柳:《虾球传》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海辛:《乞丐公主》西西:《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吴煦斌:《牛》钟晓阳:《停车暂借问》黄碧云:《盛世恋》董启章:《安卓珍妮》徐訏:《江湖行》《女子与事》《结局》李辉英:《人间》《名流》徐速:《星星·月亮·太阳》刘以鬯:《酒徒》陶然:《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东瑞:《无言时代》《迷城》颜纯钩:《天谴》《红绿灯》王璞:《扇子事件》《幺舅传奇》刘绍铭:《二残游记》也斯:《剪纸》施叔青:“香港的故事”“香港三部曲”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温瑞安:“四大神捕系列”亦舒:《喜宝》《玫瑰的故事》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梁凤仪:《千堆雪》《九重恩怨》林燕妮:《缘》《纯爱无边》卫斯理:《蓝血人》《回归》《老猫》白洛:《赛马日》张君默:《大预言》南宫博:《杨贵妃》。
一、香港大众文学新文学回顾香港乡土文学【太阳下山了】香港言情小说亦舒【喜宝】李碧华【胭脂扣】【青蛇】金庸及其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鹿鼎记】西西【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二、影像香港岁月神偷罗启锐麦兜当当伴我心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香港乡土文学-------------------------------特点:1.故乡这个词用在香港人身上有点奇怪,我们基本在一个城市成长。
香港的很多作家都会很刻意地去写香港这个地方,因为大家都觉得香港是故乡。
所以这里很有趣,那就是香港有乡土文学的元素,但是这种乡土的元素不是在农村,而是在城市里。
这种城市乡土与一般的乡土不一样,城市是人为的世界,我们跟周围人为的东西产生的亲密感构建了我们的“世界”,所以我们会费尽心思地去讲述其中的关系。
1.《虾球传》黄谷柳香港乡土文学《虾球传》是一部富有浓厚地方色彩和强烈生活气息的作品,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从流浪少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虾球的形象。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崩溃前的最黑暗的日子里,《虾球传》的出现给窒息的文坛送来了春风。
书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作者对粤港乡风市井的深刻洞察,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当时粤港市民的生活风貌2. 《我城》西西《我城》,西西传诵三十余年的出名巨著,风格独特,被认为是开创了香港本土城市文本的先河。
《我城》发表三十周年时,香港报纸曾专门设版纪念。
中学毕业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阿髪、悠悠、阿傻、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西西以其“顽童体”的观察带人游走各地,刻画一代香港人的真实状态,记录当时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其中寄托着青年的开放、进取和各种成长之潜力充满可能性。
是创造美丽新世界吧。
西西在《我城》里借阿发老师之口说,“目前的世界不好,我们让你们到世界上来,没有为你们好好建造起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实在很惭愧,但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们懒惰,除了抱歉,没有办法。
我们很惭愧,但你们不必灰心难过;你们既然来了,看见了,知道了,而且你们年轻,你们可以依你们的理想来创造美丽的新世界……”西西的美丽世界,记载一(两)代人的辛勤坎坷,社会变化的累累片段,从现实观照未来,开启的是一段历史与记忆,也是将要在我们手中出现的美丽世界:浮城是我城,亦是美丽城。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