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月相变化》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5.56 MB
- 文档页数:21
月亮的变化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一课时《月相的变化》。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月亮的变化,了解月亮的形状变化规律,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能够用科学的解释来说明月相变化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
难点:用科学的解释来说明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月亮变化图、月亮形状卡片。
学具:月亮观察记录表、笔。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二、自主学习(5分钟)教师分发月亮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自行观察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月亮变化的规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合作交流(10分钟)四、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通过月亮形状卡片和月亮变化图,讲解月亮变化的规律,并示范如何用科学的解释来说明月相变化的原因。
五、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月亮的变化,并用科学的解释来说明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
板书设计:月亮的变化形状:圆、弯、残变化规律:渐变原因:地球、月亮、太阳的位置关系作业设计:1. 根据月亮观察记录表,画出月亮形状的变化图。
2. 写一篇关于月亮变化的小作文。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记录月亮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了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并用科学的解释来说明了月相变化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天体的变化,如太阳、金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一课时《月相的变化》。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和记录月亮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月亮的形状变化规律,以及月相变化的原因。
小学科学月相变化的规律(课件)月相是指月亮在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从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表面的亮度变化。
小学科学课程中,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关于小学科学的月相变化规律,并提供一份适用于小学生的课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月相的基本概念。
月相是由于月亮绕地球运行,同时受到太阳的照射,而产生的月面亮度变化。
在一个月的周期内,月亮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月相,分别是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
这四个月相之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看月相变化的规律。
首先是新月。
新月的时候,月亮被太阳完全照亮的那一面朝向太阳,所以从地球上我们看不见月亮。
接下来是上弦月。
上弦月的时候,月亮的右半边被太阳照亮,从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弧形的月亮,右边是亮的,左边是暗的。
然后是满月。
满月的时候,月亮被太阳完全照亮的那一面正好朝向地球,所以从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亮起来的月亮。
最后是下弦月。
下弦月的时候,月亮的左半边被太阳照亮,从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弧形的月亮,左边是亮的,右边是暗的。
了解了月相的基本概念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后,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观察,每天记录月亮的亮度和形状。
通过多天观察的记录,学生可以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将其整理在课件中展示。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以下是一个针对小学生设计的月相变化规律课件示例:第一页:月相变化的概念-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月相的概念,可以使用图示来帮助理解。
第二页:月相的分类- 将四个月相的名称和对应的图像呈现在课件中,让学生熟悉每个月相的外观特点。
第三页:新月的特点- 描述新月的特点,强调在新月期间我们看不见月亮的原因。
- 可以附上一张新月的图像,标注月球、太阳和地球的位置。
第四页:上弦月的特点- 描述上弦月的特点,强调右边是亮的、左边是暗的。
- 可以附上一张上弦月的图像,标注月球、太阳和地球的位置。
⽉相(⼩学科学)⽉相当地球位于⽉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被太阳直射的⽉球部分,这就是满⽉。
当⽉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当⾸度再见到⽉球明亮的部分时,称为“新⽉”。
当地⽉联线和⽇⽉联线正好成直⾓时,我们正好可以看到⽉球被太阳直射的部分的⼀半,这就是上弦⽉。
⽉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个朔望⽉,它是历法中历⽉和星期的来源。
这个时间⽐⽉球公转的时间(恒星⽉)要长,因为当⽉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个朔望⽉⽉球⼤约要绕(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
所以⼀恒星⽉⼤约为29.53 * 360 / 389.11 = 27.32天。
⼀、概述:⽉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道⾯)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黄道⾯)之间有5度夹⾓,因此新⽉或满⽉时⽉地⽇之间往往并⾮完全是⼀条直线。
当⽉地⽇之间完全是⼀条直线时就可以观察到⽇⾷(新⽉时)或⽉⾷(满⽉时)。
正是由于这5度的倾斜,每⽉都有朔和满⽉然⽽并⾮每⽉都有⽉⾷和⽇⾷。
⼆、概念每天随着⽉亮在星空中⾃西向东地移动⼀⼤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这就是⽉亮位相变化,叫做⽉相。
“⼈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这⾥的圆缺就是指“⽉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球被⽇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三、产⽣原因由于⽉球本⾝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区,另半个球⾯是暗区(被⾃⼰挡住的)。
随着⽉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亮部分⼤⼀些,有时⼩⼀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相。
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条:1、⽉球不发光,不透明。
2、与⽉、地、⽇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
四、⽉相周期变化新⽉约在农历每⽉三⼗或初⼀,⽉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球上的⼈们正好看到⽉球背离太阳的⾯,因⽽在地球上看不见⽉亮,称为新⽉或朔。
月相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被太阳直射的月球部分,这就是满月。
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而当首度再见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时,称为“新月”。
当地月联线和日月联线正好成直角时,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被太阳直射的部分的一半,这就是上弦月。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
这个时间比月球公转的时间(恒星月)要长,因为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一个朔望月月球大约要绕(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
所以一恒星月大约为29.53 * 360 / 389.11 = 27.32天。
一、概述: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白道面)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之间有5度夹角,因此新月或满月时月地日之间往往并非完全是一条直线。
当月地日之间完全是一条直线时就可以观察到日食(新月时)或月食(满月时)。
正是由于这5度的倾斜,每月都有朔和满月然而并非每月都有月食和日食。
二、概念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三、产生原因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
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条:1、月球不发光,不透明。
2、与月、地、日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
四、月相周期变化新月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
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