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件:如何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儿童有效建构科学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23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科学概念----以《水珠从哪里来》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建构科学概念探究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是开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
选择科学的有结构的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有力保证。
如何有效建构科学概念,下面我以《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为例来谈谈探究活动课如何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今年2月底,林教师去我区一所小学调研听课《水珠从哪里来》。
课始:教师先给孩子们提供一杯装有冰块的玻璃杯进展观察,孩子们发现玻璃杯外壁有许多水珠,于是教师让孩子们猜一猜:杯子外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孩子观察装有冰块的玻璃杯作出了以下几种猜想:1.杯中的冰融化流出来的。
2.冰融化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3.冰箱里拿出来时杯上就有水珠。
4.洗杯子时,自来水留在上面。
5.空气很潮湿,水粘到上面。
6.杯中的冷气出来又流到上面去了。
7.加冰块时候,一些水流到杯子上了。
8.下雨的时候,雨水流在上面。
孩子的猜想为我们展示了孩子原有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我们称它为前概念。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同展现出来的前概念也是不同的,也是复杂的。
我们知道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建构在学生前概念的根底上。
我们的科学教学应该尊重关注孩子的前概念,把它作为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再通过开展利用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支撑的、富有层次梯度的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分析孩子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孩子们认为水珠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种情况:1.水珠是杯子中的冰融化后来的。
2.水珠是从杯子外面来的〔例如:冰箱中、自来水、雨水、空气中〕。
整理收集学生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便于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已有概念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
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展开探究,来转化孩子巩固的前概念,有效地建构孩子正确的科学概念。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似乎不太合理的猜想?比如:下雨的时候,雨水流在上面。
洗杯子的时候,自来水留在上面。
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小学科学新教材课堂教学培训心得1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学习新课标活动,通过这段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首先,科学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素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能够做到师生互动。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观。
努力用新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上好每节课,尽量选用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次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新课标规定,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
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
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
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
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科学“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科学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
《如何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习后课例模型是复杂事物或现象的具体体现。
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或系统的简化描述,或其部分属性的模仿。
模型给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思路、角度和方法。
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是非常吸引学生的生动的感性材料,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建构模型的主要途径有:(1)借助实物、图片、挂图、动画等多媒体直观演示,建立模型(2)列举生活实例、开展模拟实验和学生亲身体验,建立模型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一般是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虽说对某些科学原理的学习具有明显的负迁移作用,但其对处理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是合理和有用的。
很多前科学概念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对周围事物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积累的一些缺乏概括和科学性的经验。
例如,“洁净”、“干净”的日常概念,只需经过简单调整,就可以发展成为“纯净”的科学概念。
一个人形成概念的渠道有两条。
一条是日常生活的渠道。
每个个体在各自的社会、生活环境下,通过耳闻目睹、自身实践将周围自然界的物体和事件联系起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或想法,叫做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当然,这种概念的形成是自发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所形成的概念也是原始的、简单的、有限的、零碎的、低层次的,有时还是错误的。
另一条是学校教育的渠道。
通过接受正规的科学教学、有意识地自学有关书籍或自觉地进行自我实践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这叫“科学概念”。
这种概念一般来说,比较正确、全面、系统。
学生的前概念是新知识建构的基础,不容忽视。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概念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要将学生自发形成的前概念,上升为一定层次的科学概念。
引发认知冲突,消除错误的“前概念”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当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之后,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科学概念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
“科学探究”的内涵\实施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摘要:“科学探究”是一个结合实际问题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在“科学棵究”中,教师要持续观察学生的探究行为,井引导学生建构理论。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施的要求,影响着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方法与要求。
关键词:科学探究;内涵;实施;教师培养“科学探究”既是当代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也是当代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
“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施的要求,影响着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方法与要求。
一、“科学探究”及其内涵“科学探究”既是当代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当代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在国际范围内,小学科学教育经历了一个“实物观察法一发现法一探究法和科学探究”的变化过程。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传统认识,确立了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它强调应引导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来寻找答案;第二。
所有实验课程都应以探究作为学生科学活动的过程;第三。
要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之能理解学科的结构;第四,所有的实验课程都应有助于学生拓宽其对环境的理解;第五,设法通过科学教育的改革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行为。
与此相适应,“探究”也成为这一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的主流。
“探究”源于建构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知识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和体验而主动建构起来的。
以“探究”为基本方法的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观,珍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天生的好奇心的价值,因而把知识的建构归于每个个体与他人以及与现象的互动。
建构主义对科学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它更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历史,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产生和演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中人性的一面。
但是激进的建构主义因无限地夸大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因而在实践中导致了科学教育功能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