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飞行辅助操纵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5.54 MB
- 文档页数:28
第一章在大气层内或大气层空间(太空)飞行的器械统称为飞行器。
飞行器可分为: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导弹。
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称为航空器在太空飞行的飞行器称为航天器火箭是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飞行器有动力装置产生前进推力,有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中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称为飞机飞机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机翼,尾翼,机身,起落架,飞机操纵系统,飞机动力装置和机载设备等航空发动机分类:(1)活塞式航空发动机。
(2)燃气涡轮发动机,又分为: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
(3)冲压发动机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结构与原理结构:由气缸,活塞以及把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旋转运动的曲柄连杆机构等主要部分组成。
原理:曲柄连接着螺旋桨,螺旋桨随着曲柄转动而转动,曲柄侧支承在轴承上。
气缸上装有进气门和排气门,进气门是控制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进入的零件,汽油燃烧完以后由排气门排出。
燃气涡轮发动机原理:空气在压气机中北压缩后,在燃烧室中与喷入的燃油混合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燃气驱动燃气涡轮作高速旋转,将燃气的部分能量转变为涡轮功。
涡轮带动压气机不断吸进空气并进行压缩,是核心机连续工作。
从燃气涡轮排出的燃气任具有很高的压力和温度,晶膨胀后释放能量用于推进。
第六章飞机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1)气动要求(2)重量要求(3)使用维护要求(4)工艺性要求(5)成本要求——经济性要求过载:飞机上出重力之外的外力之和与飞机重力之比。
典型的过载:定直平飞过载,定常盘旋的过载,垂直机动的过载,着陆时的过载飞机分类:1、甲类飞机——可以完成全部机动动作的飞机,2、乙类飞机——可以完成部分机动动作的飞机,3、丙类飞机——不能作机动飞行的飞机。
安全系数:定义为设计载荷与使用载荷之比,也就是设计过载与使用过载之比。
其物理意义就是实际使用载荷要增大到多少倍结构才破坏,这个倍数就是安全倍数。
刚度指标:飞机结构应有足够的刚度,以保持飞机的气动外形,操稳性及抗振要求。
1.载荷系数的定义用倍数的概念来表示飞机实际外力同重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对值。
表示飞机质量力与重力的比率。
2.飞行状态下和起飞着陆状态下载荷系统的区别3.什么是疲劳载荷?飞机上典型疲劳载荷有哪些?飞机长期使用---所受载荷多次重复---形成疲劳载荷。
这种作用会导致结构的疲劳破坏。
主要类型:1)突风载荷2)机动载荷3)增压载荷4)着陆撞击载荷5)地面滑行载荷6)发动机动力装置的热反复载荷7)地-空-地循环载荷8)其他4.什么是载荷谱?飞机在使用过程中结构承受载荷随时间的变化历程。
5.机身功用及外载,什么是增压载荷1)安置空勤组人员、旅客、装载燃油、武器、设备和货物;2)将机翼、尾翼、起落架及发动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架完整的飞机。
增压载荷:增压舱内的空气压力与周围大气空气压力之差。
6.机身结构设计首要要求1) 需满足众多使用要求(最主要);2) 总体协调性要好,这样有利于飞机减重;3) 保证结构完整性前提下的最小重量要求;4) 合理使用机身的有效容积,保证飞机性能;5) 气动力要求主要是减小阻力;6) 装载多,本身结构复杂,故对开敞性(便于维修)要求更高;7) 良好的工艺性、经济性要求;7.机身主要构件及其受力特性8.机身典型受力型式及其特点桁梁式:结构特点:有若干桁梁(如四根),桁梁强;长桁少且弱,甚至可以不连续;蒙皮薄。
受力特点:机身弯曲引起的轴向力主要由桁梁承担;剪力由蒙皮承担。
在桁梁间布置大开口而不会显著影响机身抗弯强度和刚度。
桁条式:结构特点:无桁梁;长桁密且强;蒙皮较厚。
受力特点:机身弯曲引起的轴向力主要由桁条和较厚蒙皮组成的壁板承担;剪力由蒙皮承担。
不宜大开口,抗弯、扭刚度大;蒙皮局部变形小,有利于改善气动性能。
硬壳式:结构特点:无桁梁,无桁条;蒙皮厚,与少数隔框组成机身。
受力特点:机身总体弯、剪、扭引起的全部轴力和剪力由厚蒙皮承担;隔框用于维持机身截面形状,支持蒙皮、承担框平面内的集中力。
1、飞机机翼外载荷的类型,什么是卸荷作用机翼外载荷分为空气动力P气动、结构质量力P质量、部件质量力P部件。
卸荷作用:在机翼上安装部件、设备等,其重力向下与升力方向相反,相当于飞行中减小了机翼根部的内力值。
(卸载作用)2、飞机机翼的型式,以及各自结构特点1.梁式机翼,梁强、蒙皮薄、桁条少而弱;2.单块式机翼,多而强的桁条与较厚蒙皮组成壁板,再与纵墙和肋相连而成;3.多腹板式(多墙式)机翼,机翼无梁、翼肋少,布置5个以上纵墙,蒙皮厚;4. 夹层和整体结构。
夹层结构,上、下壁板有两层很薄的内、外板,中间夹很轻的蜂窝、泡沫或波形板粘合;整体结构,整块铝镁合金板材加工成蒙皮、桁条、缘条的合并体与纵墙连接。
类型:硬式传动;软式传动;混合式传动硬式传动机构组成:刚性构件:如传动杆、摇臂、导向滑轮等。
可以承受拉力或者压力。
可以利用差动摇臂实现副翼差动,即驾驶盘左右转动时,副翼上、下偏转的角度不同。
软式传动机构组成:钢索、滑轮、扇形轮、导向孔、摇臂、松紧螺套或钢索张力调节器等。
混合式传动机构组成:既有硬式、又有软式传动构件,利用二者的优点,避免缺点。
一般在操纵信号的输入和舵面作动段采用硬式传动,中间段采用采用软式传动。
6、飞机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及主要附件组成:供压系统、传动系统、操纵控制系统、工作信号主要附件:油箱、油泵、油滤、蓄压器、动作筒、液压马达、液压控制活门7、液压系统传动装置的类型(?)动作筒、液压助力器、液压马达9、飞机前轮偏转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手段保证机轮滑行转弯的稳定,必须有适当的稳定距;控制前轮偏转必须有转弯系统;为了使飞机里低吼前轮回到中立位置,必须有中立结构;防止滑跑时前轮产生摆振须有减摆装置;有的小型飞机经旋转筒带动支柱内筒使前轮偏转,防止支柱内、外筒相对转动而加剧密封装置磨损,内筒端头必须安装旋转接头10、起落架收放锁定装置的作用,型式以及组成作用:用于将起落架可靠地固定在要求的位置1.挂钩式收上锁:上锁动作筒、锁钩、锁簧、锁销;2.撑杆式放下锁:开锁动作筒、可折撑杆、可折锁杆;3.液锁式收上锁滑跑减速力的来源:放出减速板与襟翼的气动阻力、发动机反推力、刹车时的地面摩擦力刹车系统的型式:独立刹车系统、液压增压刹车系统、动力刹车控制系统14、俯仰配平的基本原理由于民航飞机纵向尺寸较大,如果重心偏前或偏后,单靠升降舵无法完全实现纵向操纵,因此采用可调水平安定面来改善飞机的操作性与稳定性(安定面偏转1度效果相当于升降舵偏转2.5~3.5度),所以俯仰配平是指对水平安定面的操纵。
第一章总体1.1 概述Y12E型飞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制造的通勤类、多用途、全金属半硬壳结构的轻型运输机。
它可用于短途客货运输、地质勘探、农林牧渔等民用航空,也可用于空投空降、通讯联络、医疗救护、航空摄影等专业航空。
(图1-1)Y12E型机采用双发、上单翼、单垂尾、固定式前三点起落架的总体布局。
两台加拿大生产的PT6A-135A型发动机安装在左、右发动机舱内。
单台发动机功率为750SHP,在Y12E型飞机上限制使用到620SHP(扭矩1717lb·ft)。
图1-1 Y12E型机1.2 飞机结构机身(图1-2)机身由机头、客舱、机身后段及子翼四部分组成。
沿纵向布置有34个框,即1-34框。
8框之前为机头;8-20框为客舱;20-34框为机身后段;子翼在机身14-15框处。
3框上装有前起落架接头。
4框底部装有千斤顶支座。
子翼为非对称流线翼型,双梁式结构,左右子翼各布置有6个肋,即1-6肋。
在5-6肋的前梁前装有接头,其上固定横轴以安装主起落架。
前梁6肋处上翼面装有连接机翼撑杆的接头,后梁5肋处下翼面装有千斤顶支座。
图1-2 机身图1. 机头罩2. 前行李舱3. 驾驶舱4. 客舱5.尾梁(包括后行李舱)6. 机尾罩7. 子翼机翼(图1-3)机翼为双梁带机翼撑杆式结构。
机翼通过前后梁接头与机身13、15框接头铰接,并通过10肋接头与机翼撑杆铰接。
采用了共面剪切式翼尖。
机翼平面形状为带后掠式翼尖的矩形,其翼尖的前缘后掠角为65°,翼尖与机翼之间由150mm的过渡段连接。
机翼的翼型为LS(1)-0417,翼尖的翼型为低阻薄翼型。
机翼后段内侧为后退富勒式襟翼,外侧为副翼。
机翼沿展向布置了25根肋,即0-24肋。
机翼前后梁间的6-17肋翼箱为整体结构油箱,左右两个机翼的油箱共可装油1630升。
机翼蒙皮与长桁的连接采用胶接形式,肋与蒙皮及长桁的连接采用铆接形式。
在机翼的4~6肋间固定有发动机舱。
5.2口试考试说明
针对各专业的不同,规定了考试X围与题目数量。
其中M6、M9、M10、M11、M12、M13、M14、M15是指笔试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模块内容。
题目的等级应当满足笔试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试题等级要求。
口试考试方法
考生从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考试口试题库中抽取5道口试题作为考题。
考试由民航总局委任的三名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口试考试执考委任代表执行。
考生的考试成绩为三名执考委任代表给出的平均分,考试分数100分为满分,70分(含)以上为合格。
口试考试组卷和出题规则
●抽取的试题等级按照笔试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等级抽取。
如大
纲中规定的等级为3,抽题时应当抽取3级题。
●抽题数量按照上表,在各模块内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试题,
且同一章节的题目不得重复抽取。
第四章起落架系统起落架主要功用是在飞机滑跑、停放和滑行的过程中支撑飞机,同时吸收飞机在滑行和着陆时的振动和冲击载荷。
起落架配置形式:前三点式、后三点式、自行车式、多点式。
起落架结构形式:架构式起落架、支柱套筒式起落架、摇臂式起落架。
油气式缓冲支柱主要利用气体的压缩变形吸收撞击功能,利用油液高速流过节流小孔的摩擦消耗能量。
在压缩过程中,撞击动能的大部分由冷气吸收,其余则由油液高速流过小孔时的摩擦和密封装置等的摩擦转变为热能消散掉。
在伸张过程中,冷气释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转变成飞机的位能,另一部分也由油液高速流过小孔时的摩擦以及密封装置等的摩擦转变为热能消散掉。
经过若干的压缩和伸张,缓冲器就能将全部撞击动能逐步的转变成热能消散掉,使飞机很快平稳下来。
两种起落架收放位置锁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挂钩式锁主要由锁钩、锁簧和锁滚轮组成。
通常通过锁作动筒、摇臂及连杆作动。
锁滚轮进入到锁钩内即为入锁状态。
当无液压时锁簧可保持其处于锁定状态。
(2)撑杆式锁由相互铰接的两段锁连杆、锁簧及锁作动筒等组成。
锁定原理:通过限制阻力杆,或侧撑杆的折叠或展开运动而使起落架锁定。
起落架正常收放顺序:(1)开起落架舱门(2)开起落架收上锁(3)放起落架并锁好(4)关起落架舱门。
起落架安全收放措施:(1)起落架手柄不能直接搬动(2)手柄电磁锁(3)地面机械锁。
起落架位置指示和告警P170机械液压式前轮转弯系统工作原理:当操纵前轮转弯手轮或方向舵脚蹬时,通过钢索、鼓轮、滑轮将信号传递到转弯输入摇臂,输入摇臂的转动会作动转弯计量阀的滑阀移动。
滑阀的移动使得压力油供往前轮转弯管路,直到前轮转弯作动筒。
转弯作动筒的一个工作腔通压力油,同时另一腔通回油,使转弯作动筒的活塞杆伸出(或缩入),推动转弯环转动,从而带动前轮转动。
前轮定中机构的作用:在前轮离地后和接地前使前轮保持在中立位置,以便顺利地收放起落架和正常接地。
刹车减速原理:驾驶员操纵刹车时,液压油进入固定在轮轴上的刹车作动筒,推动刹车片,使动片和静片压紧。
1、世界上最早用于民用航空运输的飞行器是轻与空气的飞行器---气球和飞艇。
2、B707是波音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四发喷气式民航客机,是世界上第一型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喷气式民航客机。
3、宽体机的机身较宽,客舱内至少有2条走廊,3排座椅,机身宽一般在4.72米以上4、一般飞机主要分为两种舱位:主舱、下舱,有些机型飞机,如B747、A380分为三种舱位:上舱、主舱和下舱。
5、与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提供的定期飞行、包机飞行不同,公务飞机是按某一旅客、团体的特殊旅行需求,专为他/他们设计航线班期,提供专门服务的飞机。
6、机翼是飞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安装在机身上。
其最主要作用是产生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也起一定的稳定和操纵作用。
7、在机翼上安装襟翼可以增加机翼面积,提高机翼的升力系数。
8、尾翼的主要功用是保证飞机的纵向和方向的平衡与稳定性,以及实施对飞机的纵向和方向的操纵。
9、航空器的飞行环境是对流层和平流层。
10、高度增加,大气密度减小。
随着高度增加,大气压力减小。
11、大气的压缩性是指一定量的空气当压力或温度改变时,其密度和体积发生变化的特性。
12、所以在低速飞行时,可以认为大气是不可压缩的,即可以认为密度是一个不变的数值。
13、续航时间是指飞机在一次加油,在空中所能持续飞行的时间,又称航时,14、增加续航时间的主要办法是多带燃料和减小发动机的燃料消耗。
15、飞机着路过程一般可分为下降,拉平,接地和着路滑跑四个阶段16、航班配载步骤:预配和结算17、11L可以理解为1舱的左1号箱位。
18、装机通知单填制的基本原则是:将货物优先装在对飞机重心影响小的货舱区域,然后在装其他区域。
19、飞机纵向稳定性又叫做俯仰稳定性、仰角稳定性,指飞机受微小扰动迎角发生变化,自动恢复原来迎角的特性。
20、重心到基准点的距离χ=总力矩÷总重量21、载重平衡图一式三份,一份交机组;一份作为随机业务文件到目的地;一份平衡室留存。
单位招聘考试机场管制(试卷编号131)1.[单选题]在仪表气象条件(低于目视气象条件)下飞行,云层、云上目视气象条件下飞行,()飞行,高度( )m以上飞行,都必须按照仪表飞行的规定飞行。
A)夜间,6600B)日间,6600C)夜间,6000D)日间,6000答案:C解析:2.[单选题]在额定高度以上,螺旋桨有效功率随飞行高度的增加将()。
A)减小B)增大C)难以确定D)不变答案:A解析:3.[单选题]测距仪的频率范围是()。
A)329.00~335.00MHzB)108.00~112.00MHzC)1025.00~1150.00MHzD)962.00~1213.00MHz答案:D解析:4.[单选题]下滑信标工作在()波段。
A)HFB)VHFC)UHFD)SHF答案:C解析:5.[单选题]如果运输机的最大起飞重量是最大着陆重量的105%,那么需要()A)注油B)交输C)输油6.[单选题]缩小航空器起飞着陆间隔适用的机场条件是()。
A)机场海拔高度500米以下B)机场海拔高度1000米以下C)机场海拔高度1500米以下D)机场海拔高度2000米以下答案:C解析:7.[单选题]航空器防撞灯的颜色为()。
A)红色B)绿色C)琥珀色D)白色答案:A解析:8.[单选题]仪表飞行的航空器如需在等待空域内飞行,每架航空器在等待空域内飞行和进入着陆的时间,通常不应当超过( )分钟。
A)20B)30C)40D)60答案:B解析:9.[单选题]全国民航的飞行流量由()管理。
A)空军航管部门B)民航局空管局流量室C)地区管理局D)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监控室答案:D解析:10.[单选题]飞机重心位置靠(),则纵向安定性()。
A)前,增强B)前,减弱C)后,增强D)后,操纵性都变好11.[单选题]无线电指示器RMI()。
A)可以指示航向和电台相对方位B)只能指示电台相对方位C)指示磁航向和电台磁方位D)指示磁航向、电台磁方位(指针头部)和飞机磁方位(指针尾部)答案:D解析:12.[单选题]超音速流动的基本规律是()。
电传操纵系统“电传操纵系统”是英文"Fly by wire flight control system"(FBW)的中文意译,也被译为“线传操纵系统”。
它是一种先进的电子飞行控制系统。
1简介从飞机发明直到现在,飞机的操纵系统仍然主要是机械式的操纵系统。
机械操纵系统在操纵装置(操纵杆、脚蹬)和飞机的舵机之间存在着一套相当复杂的机械联动装置和液压管路,飞行员操纵操纵杆和脚蹬,通过上述联动装置控制舵机位置,从而使飞机达到希望的姿态和航向。
早期的飞机只是直接人工机械操纵。
随着飞机的尺寸和速度的增加,驾驶员再直接通过钢索去拉动舵面感到困难,于是作为驾驶员辅助操纵装置的液压助力器安装在操纵系统中。
它由一个并联的液压作动器来增大驾驶员施加在操纵钢索上的作用力,目前液压助力器仍在许多飞机上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出现了全助力操纵系统。
在这种系统中,操纵钢索从驾驶杆直接连到作动器的伺服阀上,不再与操纵面发生直接机械联系。
使用全助力操纵的主要原因是在跨音速飞行时,作用在操纵面上的力变化很大而且非线性很历害。
这样,操纵时从操纵面反传到驾驶杆上的力从操纵品质的观点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全助力操纵系统本身是不可逆的,因此不受跨音速飞行中非线性力的影响,由于这种操纵方法不再需要飞行员的体力去改变舵面状态,使得飞行员无法直观地感受到飞机所处的状态,于是就借助一些力反馈装置来提供人工杆力,这种人工杆力虽然在移动操纵面时不需要,但在操纵飞机时给飞行员提供适当的操纵品质还是必要的,人工杆力的设计可以使人的操纵感觉从亚音速飞行平滑地过渡到超音速飞行阶段。
随着飞机尺寸的继续增加和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增加稳定性帮助飞行员操纵变得十分迫切,于是从全助力操纵系统发展到增稳系统,如偏航增稳系统、俯仰增稳系统和横滚增稳系统。
系统通过传感器反馈的飞机状态,在程序控制下自动控制舵机偏转,以保证飞机静稳定性。
这种增稳系统与驾驶杆或脚蹬是互相独立的,因而增稳系统的工作不影响驾驶员的操纵。
1.载荷系数的定义用倍数的概念来表示飞机实际外力同重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对值。
表示飞机质量力与重力的比率。
2.飞行状态下和起飞着陆状态下载荷系统的区别3.什么是疲劳载荷?飞机上典型疲劳载荷有哪些?飞机长期使用---所受载荷多次重复---形成疲劳载荷。
这种作用会导致结构的疲劳破坏。
主要类型:1)突风载荷2)机动载荷3)增压载荷4)着陆撞击载荷5)地面滑行载荷6)发动机动力装置的热反复载荷7)地-空-地循环载荷8)其他4.什么是载荷谱?飞机在使用过程中结构承受载荷随时间的变化历程。
5.机身功用及外载,什么是增压载荷1)安置空勤组人员、旅客、装载燃油、武器、设备和货物;2)将机翼、尾翼、起落架及发动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架完整的飞机。
增压载荷:增压舱内的空气压力与周围大气空气压力之差。
6.机身结构设计首要要求1) 需满足众多使用要求(最主要);2) 总体协调性要好,这样有利于飞机减重;3) 保证结构完整性前提下的最小重量要求;4) 合理使用机身的有效容积,保证飞机性能;5) 气动力要求主要是减小阻力;6) 装载多,本身结构复杂,故对开敞性(便于维修)要求更高;7) 良好的工艺性、经济性要求;7.机身主要构件及其受力特性8.机身典型受力型式及其特点桁梁式:结构特点:有若干桁梁(如四根),桁梁强;长桁少且弱,甚至可以不连续;蒙皮薄。
受力特点:机身弯曲引起的轴向力主要由桁梁承担;剪力由蒙皮承担。
在桁梁间布置大开口而不会显著影响机身抗弯强度和刚度。
桁条式:结构特点:无桁梁;长桁密且强;蒙皮较厚。
受力特点:机身弯曲引起的轴向力主要由桁条和较厚蒙皮组成的壁板承担;剪力由蒙皮承担。
不宜大开口,抗弯、扭刚度大;蒙皮局部变形小,有利于改善气动性能。
硬壳式:结构特点:无桁梁,无桁条;蒙皮厚,与少数隔框组成机身。
受力特点:机身总体弯、剪、扭引起的全部轴力和剪力由厚蒙皮承担;隔框用于维持机身截面形状,支持蒙皮、承担框平面内的集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