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医学论文】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医学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6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学生:姚珍玉指导老师:雷琪2014年5月25日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
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
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
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1[。
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
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
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建立研究,回顾性的对比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资料,总结、讨论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相关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护理干预对策。
结果:干预后本科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药物外渗率出现显著的下降,P<0.05对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结论:针对小儿静脉输液出现药物外渗的原因需要给予正确的措施进行干预,临床输液工作还需更加努力,以保证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儿科当中用以对患儿进行防病、治病以及对危重患儿进行抢救的一种相对迅速且高效的给药途径[1]。
然而,因患儿通常会易动、哭闹等抵抗性行为,同时多种外部原因也经常会引起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药液发生外渗现象,从而使患儿进行输液注射的部位发生疼痛以及肿胀的现象,会使患儿的局部皮肤表现出苍白或暗红症状[2],甚至导致出现组织坏死以及患儿输液侧的关节活动受限等现象[3],使患儿受到更多的痛苦,并且损害患儿的健康,为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输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院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这一时期建立研究,以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事件展开探讨,并于2017年11月后改进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前后的药物外渗发生率,总结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的患儿建立研究,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间发生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事件153例,其中男性患儿83例,女性患儿70例,患儿年龄1月~13岁;外渗部位中:48例为头皮,55例为手背,34例为足背部,其他部位共16例。
结合173例药物外渗患儿的资料对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整改,并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间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临床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护理体会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
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的可产生严重后果。
认真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加强预防,采取正确的护理对策,才能避免和减少对患者身心的伤害,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预防护理临床资料: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河南省永城市东城区第五人民医院儿科进行静脉输液21897次,发生药物外渗1976例次,占9.02%,其中导致一定后果者10例,患儿年龄范围为2天~3岁。
在这些病例中,各种原因导致软组织肿胀者7例,导致外渗局部产生水泡者2例,导致皮肤坏死溃烂者1例,经治疗2周内治愈者9例,经3周以上换药治愈者1例。
可见,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是小儿经脉输液过程中较常发生的现象之一,多发生于制动性差的婴幼儿,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将容易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且治愈时间较长,这对家长和孩子的心理、生理都具有不小的不良影响。
1 原因分析1.1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药物浓度过高是引起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渗漏后对血管组织危害性较大的常见药物有以下几种。
血管收缩药:多马胺、间羟胺、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阳离子溶液: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等。
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等。
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碱类、诺维苯、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
1.2患儿因素(1)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易外渗。
(2)婴幼儿血管短、不直,且易哭闹,不愿配合治疗,这使得家长很紧张,也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液体或药物从静脉管道外渗出。
这种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小儿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是安全、有效、稳定地完成小儿静脉输液的保证。
一、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1、穿刺点不当:小儿的静脉较小,且位置较难定位,如果穿刺操作不当,不仅会引起静脉炎症,也会导致静脉穿刺点溢液。
2、压力过大:当输液的压力过大时,静脉内液体和药物的压力会超过了管道的承受能力,导致静脉管道外渗液。
3、输液管道破损:输液管道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疲劳破损,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输液管道外渗。
此外,若输液管道连接处松动、接口故障严重也会造成溢液。
4、输液部位受到挤压:如输液部位处于活动的手臂、腿部等,可能会被主动挤压,使得输液液体或药物从穿刺口或者输液管道外溢。
二、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对策1、穿刺技术:为了避免「穿刺点不当」过程中的穿刺伤害和静脉炎症的出现,护士需要在专业的培训下提高穿刺技术的水平,根据小儿年龄、体型调整合适的穿刺器材选取,确保穿刺部位准确,护理技巧娴熟,从而有效避免穿刺操作不当引起静脉穿刺点溢液的状况。
2、检查输液设备:护士直接负责输液管道和输液瓶安装以及仪器连接,因此护士需要认真检查输液挂架、输液瓶等相关设备,并仔细检查输液管道是否有破损或连接处是否严实。
护士需要遵循基本的消毒操作流程、保障安全连锁机制,确保输液过程顺畅。
3、避免压力过大:为了避免「压力过大」过程中的静脉管道破裂等情况,需要护士根据小儿年龄调整输液滴速和液压值,确保小儿承受范围不超过2/3血压水平,严格按照医嘱设定滴速和舒适值。
4、密切观察: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经常检查小儿生命体征、静脉穿刺部位、输液液体滴速和一些流畅性,从而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任何溢液、破损或者沉淀。
此外,护士需要密切于小儿沟通,避免小儿灵动不安引发输液路成为紊乱的特征。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如何让小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标签: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对于儿科的患者,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强,容易在输液的过程中因剧烈的扭动身体造成输液外渗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病痛,还导致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严重不满,有时甚至会产生护患纠纷,因此要对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其中,有65例患者为男,有35例患者为女,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个月,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岁,平均年龄为3.1岁,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有40例患者,在足部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在手面背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
1.2 方法。
对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详细的记录,包括外渗的时间,使用的药物,外渗的程度以及原因,并将处理的方法也记录下来。
2 结果共有100例患者,其中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有45例患者,其中,静脉头皮外渗的有9例,手面静脉外渗的有7例,足部静脉的有5例;因为患者较为强烈的哭闹而造成的有12例,因为血管选择不正确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固定失误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药物原因而造成的有2例。
3 讨论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因素。
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对疼痛的感知度较强,所以患者会感觉到较大程度的疼痛,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哭闹,使身体大幅度的摇动,极易使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情况。
对于使用头皮静脉的患者,因为头皮的血管少而且细,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又极不配合,也加重了出现外渗的情况。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静脉内液体外渗是临床研究中的常见问题。
静脉输液外渗导致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渗入皮下组织,引起患者局部疼痛和肿胀。
严重时,患者会出现皮下组织坏死,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对治疗和康复没有用。
静脉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坏死,使患者病情恶化并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应注意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及时发现和预防,减少静脉输液外渗对患者的危害。
本研究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临床护理中静脉输液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临床护理;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护理对策一、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分析输液外渗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血管肿胀疼痛、局部红肿、皮肤变黑。
这些是由于输液引起的外渗症状。
如果静脉有外渗,不治疗会受到影响。
患者的后续治疗也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清楚地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才能充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下是原因列表:(一)患者个人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有不同的外渗原因。
比如老年人,体液外渗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变厚变硬,血管弹性明显下降,增加液体溢出的可能性。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天生活跃的。
在穿刺过程中,他们害怕疼痛和哭泣;一旦穿刺完成,针尖由于随机运动而滑出血管,会发生注入溢出。
(二)医务人员的技术因素造成输液外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医务人员的穿刺技术,一般是因为医务人员没有专业知识,不知道血管的位置,穿刺技术不足。
同一部位有多处穿刺,穿刺完成后,由于没有定期巡检,输液造成外渗。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患者由于自己的疏忽或粗心大意,导致针头松动或拔出,导致输液溢出。
此外,一些失去知觉的患者可能会随意移动,可能会出现针头。
(四)个人疾病因素个别疾病对静脉输液外渗有较大影响。
不同疾病(例如更严重的癌症)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该病需要长期化疗,由于患者长期接受化疗,患者的静脉比较脆弱,大大增加了患者穿刺的难度。
此外,在血管疾病的情况下,很难将针头保持在血管内,因为患者的血管更硬,更容易发生。
儿科病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摘要] 静脉给药是患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
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害了患儿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
[关键词] 儿科病房;输液外渗;护理[中图分类号] r826.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81-01选择20010年1月-2011年1月入住我科的发生药液静脉外渗患儿87例,根据临床症状把组织损伤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2cm;中度:注射部位疼痛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2cm-4cm;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4cm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
护理人员经过精心的护理得到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药物外渗的预防1.1 提高穿刺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1.2 血管的选择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1.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1.4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小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临床上,在儿科静脉输液中常出现液体渗漏现象。
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局部皮肤瘀血,甚至发生静脉炎而增加患儿的痛苦。
为了防治小儿静脉输液时液体外渗,本文分析了100例患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患儿100例,男孩67例,女孩33例。
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1岁。
其中头部静脉输液11例,四肢输液89例。
静脉输入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皮肤破溃2例,皮肤肿痛16例;静脉输入20%甘露醇外渗引起皮肤肿痛5例;静脉输入10%氯化钾外渗引起皮肤肿痛8例;静脉输入碳酸氢钠致皮肤肿痛3例;静脉输入一般药物外渗引起皮肤肿痛66例。
2.原因分析2.1 患儿因素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使静脉穿刺失效而致外渗;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而导致外渗发生,一旦发生外渗不能及时有效处理,而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2.2 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
如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可造成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组却无此改变[1]。
2.3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温度、速度及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拔针时对血管壁的损害[2]。
2.4 血管因素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血量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静脉输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外渗。
2.5 护理人员因素静脉穿刺时选择较细、不易固定的血管。
静脉穿刺技术差,见回血后没有沿血管方向再进针,穿刺成功后固定不牢固,患儿轻微活动针头就脱出血管。
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没能及时巡视病房及穿刺部位,液体渗漏后未能及时发现。
50%硫酸镁+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局部湿敷治疗长春瑞滨渗漏致疼痛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50%硫酸镁+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局部湿敷治疗长春瑞滨渗漏疗效方法:将64例癌症患者应用长春瑞滨静脉注射中出现渗漏后出现疼痛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50%硫酸镁+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局部湿敷患处了;对照组应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患处结果:两组患者出现渗漏后均出现疼痛,湿敷局部(患处)后三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观察组采取的护理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硫酸镁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湿敷渗漏疼痛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长春瑞滨刺激性强,一旦发生渗漏,治疗不及时就会引起周围组织坏死而致剧烈疼痛。
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经济负担,而且耽误了患者进一步治疗。
探讨发生渗漏致疼痛的护理方法,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我科采用改进湿敷药物较单独使用硫酸镁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对象:选取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64例癌症使用长春瑞滨出现渗漏致疼痛患者。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肺癌患者28例,淋巴瘤患者4例。
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6例肺癌患者26例,淋巴瘤患者6例。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种、治疗方法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2.1护理方法(1)紧急护理:发现渗漏后,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外渗药物,然后拔除针头。
外渗24小时内用冰袋局部冷敷,不加压,无冻伤。
(2)药物护理:观察组采用50%硫酸镁20ML+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10MG混匀后均匀涂于无菌纱布上,敷盖于渗漏处,保持纱布湿润三天。
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20ML均匀涂于无菌纱布上,覆盖于渗漏处,保持纱布湿敷三天。
2.2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在发生渗漏后即进行疼痛评价:湿敷过程中或过后疼痛加剧难以忍受,需护理人员应用止痛药才能缓解者为重度疼痛;患者诉有疼痛,不需应用止痛药,且在30分钟内能够缓解为中度疼痛;仅感觉蚁走样,局部发热者为轻度疼痛;未引起不适者为无痛。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外渗损伤原因及临床护理展开分析讨论。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因静脉输液而产生外渗损伤的新生儿150例,对外渗损伤的原因展开分析。
结果融合穿刺技术与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对护士巡视力度的加强等措施,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现更加及时,所有150例新生儿的局部红肿与热症状于4-24小时内得以缓解,在24-48小时的护理干预治疗之后,有142例新生儿的皮肤恢复至正常现象;有6例新生儿因为机械的损伤而造成皮肤的色素产生沉着,但这一症状于1周后消失,皮肤也恢复至正常水平;有2例新生儿的头皮出现损伤,留下疤痕,疤痕的大小分别为0.6cm×1.0cm、0.5cm×0.8cm,未出现功能障碍。
结论结合多种护理措施对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外渗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能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损伤;原因;临床护理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患者临床疾病的方法,具有极高的普及率[1]。
新生儿因为自身的生理特点与输液泵的持续推注等原因,常常在输液的过程中出现外渗的不利现象,而很多时候对这种现象不能及时的发现,会给新生儿带来极大的痛苦,从而引发医疗纠纷,造成不良影响[2]。
本文主要就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外渗损伤原因及临床护理展开分析讨论。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统计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因静脉输液而产生外渗损伤的150例新生儿资料。
在150例新生儿中,男婴89例,女婴61例;48例为足月儿,102例为早产儿。
静脉输液外渗损伤的部位主要是头部与上肢。
新生儿发生肿胀的最大直径达到19厘米,平均为7.8厘米。
69例为药物因素,45例为血管因素,25例为机械损伤,11例为新生儿躁动。
所有的150例新生儿病情不存在较大差异。
1.2 临床的症状静脉输液外渗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造成液体积聚于组织的间隙,其主要表现有:穿刺静脉周围的皮肤发生局部的组织肿胀、疼痛,皮肤的颜色变红或者发白或青紫[3]。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需要静脉输液的情况十分常见,然而在输液过程中,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外渗不仅会影响药物的有效输送,还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和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
及时发现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静脉穿刺技术不当新生儿娇嫩的皮肤和容易移位的血管使得静脉穿刺技术变得更加困难,如果医护人员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穿刺不准确,导致输液管道内位置不稳定,从而引起外渗。
2. 输液针头不当输液针头的选择和使用也是造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新生儿使用的输液针头会相对细小,如果输液针头的选择不当或者使用过程中出现针头堵塞、滑动不稳定等情况,都有可能造成输液外渗。
3. 输液药物浓度过高在实际护理中,有时为了减少输液次数,护理人员可能会选择较浓的药物液体进行输液,然而对于新生儿而言,药物的浓度过高会增加静脉壁的刺激性,从而加大了外渗的风险。
4. 输液管道出现损伤输液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损伤,例如输液管道被压迫、弯曲、扭结等,都会增加外渗的风险。
输液管道脱落或者未经消毒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外渗。
5. 静脉输液部位出现问题如果静脉输液的部位选择不当,例如血管不通畅、静脉血管的粘膜层或肌肉层不够完整等情况,都会增加外渗的风险。
1. 加强静脉穿刺技术培训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十分重要。
通过系统的培训,可以增加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降低穿刺过程中的错误率,从而减少外渗的风险。
2. 密切观察患儿输液部位在患儿接受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外渗的迹象。
一旦外渗发生,需要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并对外渗部位进行消毒和处理。
3. 选择合适的输液管道和针头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管道和针头,避免因为针头不当造成外渗的风险。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探析摘要:门诊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出生后28天内的小儿。
它是一项难度、穿刺技术要求高及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在整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心理精神和疾病防治一体的人文护理,我们通过多年来千例新生儿的静脉输液实践,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浅谈以下几点护理体会。
关键词: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探析【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66-02由于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够成熟;胎盘血循环中断。
建立肺循环;皮肤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擦伤;体温调世中枢尚未完善,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肺炎,硬肿的发生;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常处睡眠状态;各种疾病的进展极易被忽视,加上新生非特异性免疫力不足,屏障功能差,对化脓性细菌缺乏抵抗力,易感染脓疱病。
真对新生儿的这些生理特征,我们护理人员在执行静脉输液时,一定要严密观察,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每一细小病情变化,正确辩别是病理的,还是生理的而采取必要的处理。
给新生儿输液一般采用头皮静脉,实际操作时注意选择适当部位,同时要清楚头皮静脉无静脉瓣的解剖特点,从而选择使患儿卧位舒适,活动时不易将针头拔出的部位。
输液治疗的患儿要包裹好,勤给患儿换尿布,因输液患儿尿量相对增加。
1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发生外渗的原因(1)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2)缺氧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窒息的新生儿由于缺氧,酸中毒等可直接损伤血管壁,引起通透性增高,易造成渗漏。
(3)输液局部血管压力增加,此种原因主要是由于患儿哭闹不安时,使血管压力增加,加之针头刺激,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造成渗漏。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状况。
本文综述了静脉输液外渗的病因病理、危害、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病因病理研究表明,外渗可能与静脉壁损伤、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有关;危害研究指出外渗可能导致感染和药物浪费等问题;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为减少外渗提供了新思路;临床应用研究则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处理外渗事件。
文章展望了静脉输液外渗的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相关管理建议,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研究进展、病因病理、危害、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展望、管理建议、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发现静脉输液外渗现象时,往往会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不便。
近年来,针对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逐渐增多,不仅从病因病理、危害、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到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也为临床上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更科学的指导。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静脉输液外渗的病因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输液速度过快、输液容量过大、穿刺部位不当等因素。
静脉输液外渗还可能导致感染、药物浪费、局部皮肤损伤等危害,因此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有效治疗非常关键。
未来,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不断探讨新的管理建议和预防方法,以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将静脉输液外渗的发展方向引向更加科学、规范和安全的轨道。
2. 正文2.1 静脉输液外渗的病因病理研究进展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药液从静脉管腔向组织间隙渗漏的现象。
其病因病理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静脉通道的不完整性、静脉内外的渗透压差异、注射速度过快、药物性质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静脉输液外渗的病因主要与静脉通道的完整性有关。
静脉通道的损伤或异常可能导致药液渗漏,包括静脉内壁的炎症、静脉壁的缺陷或血管壁的脆弱等。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医学论文一、产生小儿静脉输液中常见难题的因素1.1护士的专业素质的因素小儿护理理论是不全面的,生病的孩子或者是小孩的亲属的不信任,这样影响了护士的工作——“静脉穿刺”不能顺利和圆满的完成。
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本人的体会是:(1)工作量大;(2)生病孩子的父母或者亲属的不信任导致护士工作的繁琐;(3)护士自我减压能力,个性和能力,以应付增加的物理和影响的许多方面有很高的期望心理,护士的消极情绪影响了工作质量;(4)护士资历:年轻的护士普遍缺乏经验,输液失败率更大。
1.2患儿的自身因素患儿的自身因素主要有:(1)患儿年龄因素:3岁以上年龄较大的儿童在父母和护士的说服指导下,输液基本能配合;3岁以下的儿童对外部刺激反应强烈,疼痛的敏感性,哭闹,恐惧,抵抗不合作。
(2)患儿血管因素:脱水、休克、血管不充盈、肥胖、、一般水肿、出血性疾病的儿童,如果穿刺技术不当,管理不善和输液过程失败率高于正常儿童。
1.3穿刺部位的因素一般年龄较大的儿童的穿刺部位主要是:手背浅静脉、足背浅静脉|、小隐静脉、大隐静脉、手腕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依次下降,婴幼儿额正中静脉优于颞侧静脉,穿刺点越接近正中静脉的成功率越大。
1.4头皮针的因素(1)头皮针型号与血管粗细不成比例,造成血管破裂外渗。
(2)同型号留置针比普通针粗,硬性小,针柄较大且不易固定,穿刺技术不熟练,失败率大于普通头皮针。
l.5家长缺乏输液护理常识担心恐惧,粗心大意,不小心碰撞头皮针,或牵拉输液器,任孩子玩耍,搂抱,穿刺部位覆盖衣物等,常使输液不能顺利完成。
二、小儿静脉输液中常见难题原因分析小儿静脉输液中不能一针见血,导致静脉穿刺不顺利。
很多护士需要经过重复多次的穿刺才能够成功,这样会使患者的家长或亲属不满意。
其影响穿刺的因数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1.1技术因素小儿静脉输液的技术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血管穿刺不当:静脉穿刺的重点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血管。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静脉输液已经成为新生儿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给新生儿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1. 静脉穿刺不当:新生儿的静脉脆弱,如果静脉穿刺不当,可能会损伤血管壁,导致静脉输液外渗。
2. 配制输液液体不当:输液液体的渗透压、温度和pH值等因素均会影响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如果输液液体配制不当,可能会导致外渗。
3. 输液管路连接不当:输液管路连接处如有漏气或渗漏,也容易导致输液外渗。
4. 新生儿自身因素:比如血管脆弱、皮下组织松动等,也会增加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风险。
1. 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新生儿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避免因为技术不熟练而损伤新生儿的血管。
2.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护理人员应该定期检查输液管路的连接情况,确保输液设备的完好无损,避免因为连接不当导致外渗。
3. 调节输液液体配制参数: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理调节输液液体的渗透压、温度和pH值等参数,减少外渗的发生。
4. 加强新生儿的皮肤护理:护理人员应该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受损,减少外渗的发生。
5.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反应: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反应,一旦发现输液外渗,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外渗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了解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外渗的发生,保障新生儿输液的安全和有效。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应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问题,为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静脉输液致液体外渗的观察和护理周琦【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4(000)027【摘要】目的研究静脉输液致液体外渗的护理,提高护理的质量。
方法分析静脉输液致液体外渗的各种因素,探讨解决的方法。
结果液体外渗情况较多,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结论护士应该能够尽早识别与评估,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外渗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Objective Nursing research caus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fluid extravasation,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Methods Analysis of various factors caus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fluid extravasation, discusses the solution. Results The more liquid leakage, the need to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Conclusion The nurse should be able to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to take approp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make the leakage influence to the lowest degree.【总页数】2页(P314-315)【作者】周琦【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石化医院内二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量化评估策略下护理干预对静脉输液患儿液体外渗的预防效果 [J], 朱晓霞2.静脉输液致液体外渗的处理 [J], 赵军红3.护理风险管理在静脉输液高危液体外渗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J], 王金叶;王诚;肖波涛;刘卉;孙琳4.静脉输液治疗出现液体外渗的原因与预防护理策略分析 [J], 李晓君;吕丽娜;陈琼娜5.静脉输液治疗出现液体外渗的原因与预防护理策略分析 [J], 李晓君;吕丽娜;陈琼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我院2009.5~2011.4期间,观察320例患儿静脉输液过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88例,输液患儿外渗现象占27.5%.其中婴幼儿59例(67.04%),学龄前期16例(18.18%),少儿期13例(14.78%)。
男孩58例,女孩30例;年龄为1月~6岁;包括化疗患儿15例,50%葡萄糖静注8例,10%葡萄糖+10%KCl静脉滴注45例,其他20例;外渗部位为:头皮45例,前臂15例,足背部14例,内踝9例,其他部位5例。
其中轻度40例,中度32例,重度16例。
(轻度:疼痛局限于注射部位,肿胀面积小于2cm;中度:疼痛难忍,肿胀面积约2~4cm;重度:肿胀面积大于4cm,皮肤颜色由苍白转变为暗红色)。
2.各年龄组患儿的特点及输液外渗的原因
2.1.患儿因素
2.1.1.婴幼儿(1~3岁)
新生儿幼小,反应能力最差,头部静脉丰富,交错成网,管腔内无瓣膜,且血管内压力低,管腔幼稚,影响操作判断。
皮下脂肪薄,皮肤松弛,极易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造成血管移动,导致钢针错位,形成外渗。
婴幼儿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高,极易导致胶布松动使针头脱出静脉,在本临床资料中,婴幼儿导致输液外渗的现象相对较多,占输液外渗的67.04%。
2.1.2.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的儿童存在怕打针的现象,常常哭闹,害怕注射时疼痛,不配合治疗,当静脉穿刺一次性不能成功时,部分患儿会拒绝输液穿刺,家属很着急,激动的情绪会影响护士的操作。
患儿不能很好地合作,造成输液外渗。
2.2.穿刺部位
婴幼儿穿刺按常规是定位于头皮静脉穿刺,由于婴幼儿易动,对顺行穿刺有阻力者,采用逆行穿刺。
学龄前儿童可在手背或足背上穿刺定位。
对特胖、静脉隐匿的患儿可选择内踝部位大静脉,腹泻脱水较严重的患儿,可考虑选择肘窝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
婴幼儿患者其本身血管就不易找,又
不能很好地合作,穿刺部位不利于护理,造成穿刺时刺破血管。
2.3.病情特点
2.3.1严重脱水、营养不良的患儿有110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0例,占9.09%。
由于末梢循环较差,血管通透性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增高了外渗反应的发生率,也加重了其不良反应。
2.3.2有创伤或者其他炎症性病变的患儿207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9例,占9.178%。
由于疼痛难忍,加上自控能力差,穿刺部位的活动度较大,因治疗需要,多次输注液体,也易导致液体外渗。
2.3.3癌症是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
癌症患儿3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例,占33.33%。
因为反复化疗的原因,癌症患儿的静脉脆弱,穿刺难度较高,易发生血管刺破,液体外渗。
2.4.药物和治疗因素
部分刺激性药物易导致液体外渗,如①高渗性液体、阳离子液体:50%葡萄糖、10%葡萄酸钙、20%甘露醇、10%氯化钾等;②高价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等;③高PH值药物:11.2%乳酸钠、5%碳酸氢钠等。
如高浓度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在输注速度稍快的情况下,血管压力增加,刺激性也随之增强,血管易发生收缩、痉挛、外渗。
2.5.护理因素
2.5.1.护理工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范围大于胶带固定面积,棉签擦拭消毒液以免妨碍视线,导致穿刺错误,避免刺激性药物渗漏,产生无菌性炎症。
局部解剖掌握不牢靠,经验不足,对血管不了解。
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都是导致外渗的原因。
2.5.2.套管针型号不符,小儿血管细,尤其是新生儿,留置针的使用,易造成套管针周围血管因扩张受压,导致营养障碍而渗漏坏死,套管针与血管壁的接触摩擦也可增加外渗机会。
使用钢针,穿刺时刺破血管对侧,药液沿对侧血管壁外渗。
2.5.
3.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
壁,药液外渗于皮下。
输液速度太快,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可使血液内压骤升,引起药液外渗。
2.5.4.穿刺技术不过关
穿刺针头不锐利,“拉锯式”的穿刺静脉,造成静脉局部多个穿刺点,血液从静脉穿刺点漏出,穿破皮下的毛细血管造成出血。
2.5.5.拔针后处理不当引起的外渗
拔针时只按压皮肤针眼,血管壁的针眼没有得到按压,就会造成静脉穿刺点出血。
拔针后按揉穿刺点,破坏了伤口处的血小板凝集,在正确的按压时间过后,伤口或皮下出血。
压迫的时间过短,未达到止血效果。
2.6.健康宣传
部分家长由于缺乏护理知识,加之对于患儿的关切和焦急心情,导致过多的搂抱和摇动患儿,或者使用衣物蒙盖患儿头部,碰触到头皮针,或者牵拉输液管,造成针头刺破血管壁而引起液体外渗。
3.护理干预措施
3.1.针对儿童年龄及生理特点对护士的技术操作要求
护士应当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范的穿刺技术,仔细操作,严格按照护理操作制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切忌反复穿刺,避免进一步造成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充血水肿等。
给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时,护士面带微笑,主动的接触患儿,蹲下亲切的呼唤小朋友,处理好家长患儿和护士的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配合,争取一针见血。
选择手背或足背静脉,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指导其掌握输液注意事项,做好自我护理。
输液完毕,应快速拔针,用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出针部位,直至无出血点为止。
3.2.合理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针对小儿的性格和生理特点,护理人员应首先评估患儿静脉血管的粗细、弹性及位置,尽可能地选择弹性好、直、粗且远离关节活动部位的血管,避开有炎症、瘢痕、硬结、皮肤病或血运差(如足背、内踝等)的部位穿刺。
小于2岁的患儿尽量选择头皮静脉,首选颞浅静脉和额前正中静脉,
尽量避免眶上静脉,眼周和耳后静脉。
2岁以上患儿可选择肢端静脉,避开关节活动处。
静脉输液时应选择合适的套管针型号或是头皮钢针,头皮针一般选择4.5~5.5型号,对于住院患儿尽量使用留置针。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减慢输液速度,减小压力,严格避免外渗、外漏。
3.3.妥善固定
头皮钢针应当固定妥当,常规作“S”型固定,反折环尽量小,固定胶布数量应视情况而定,在减少固定胶布的情况下起到固定保护钢针的作用。
门诊输液,可在小儿手足部位用小夹板固定在功能位,以防止患儿因活动过度,导致针头脱落,引起外渗。
3.4.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注意事项
钢针输液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因此在化疗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等刺激性药物时,使用留置针可减轻痛苦,减少因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的不良反应。
输液时,药物滴注速度控制在20~40gtt/min,婴幼儿则保持在15~20gtt/min,可避免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导致的刺激性药物渗漏。
3.5.加强穿刺部位观察
钢针固定后,一定要暴露穿刺部位及四肢末端,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胀和渗漏情况,末梢循环情况也是观察的重点。
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一般15~20分钟巡视一次,指导家长正确看护静脉,警惕长时间哭闹的患儿,观察是否因液体外渗所致。
在输注化疗药物或刺激性特殊药物时,应在输液卡上作明显标记,加强观察。
发现红肿、渗出等,应立即拔出针头,及时更换针头和输液部位,给予局部或全身对症处理。
留置针保护膜平均48小时更换一次,留置针一般保留3天~5天,避免反复穿刺。
3.6.进行正确的拔针宣教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
护士在拔针时,一边拔针一边与患者进行交流,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拔针后需按压3~5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要用大拇指顺着血管走向按压针眼和针眼上方2cm处,不能只压皮肤穿刺点。
要将手臂抬高,增加静脉回流,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
漏。
3.7.提高患儿家长防患意识
输液前应交代患儿家长注意事项,特别是高危药物应及时说明,保护针头,避免针头位置移动,发现患儿有不适应反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以防不良反应发生。
4.输液外渗处理措施
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或停止输液,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轻度肿胀处理:温度控制在50℃内热敷,注意观察皮肤情况。
若出现大片红肿伴疼痛(中度),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红线,可用25%~50%硫酸镁或75%~90%酒精湿敷。
重度肿胀,若产生水泡,或组织坏死,立即药物封闭治疗,外敷药物对症治疗。
4.1.抗肿瘤药物等外渗应采取冷敷,减轻水肿和药物扩散,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害。
药物外渗面积大者,可回抽药液,减少渗出量。
采取局部制动,抬高患肢,并使用50%硫酸镁湿敷。
若严重者,可配合理疗,临床恢复效果很好。
4.2.化疗、高渗、升压药物外渗处理:一旦出现外渗现象,立即封闭治疗,并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总之,小儿静脉穿刺相对于成人有一定的难度,且在临床输液中易发生外渗,针对该现状,为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患儿痛苦,护士应提高自身责任感,熟练操作,增强护患沟通,合理使用血管,提高护理质量,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