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贯穿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41.40 KB
- 文档页数:2
静脉输液健康教育的ppt
《静脉输液健康教育》
第一页:介绍
-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用于给予药物、输液、补液等
- 静脉输液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二页:静脉输液的作用
- 给药: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循环,以便快速起效
- 输液:补充身体所需的液体,避免脱水等问题
第三页:适用症状
- 脱水
- 持续呕吐或腹泻
- 治疗心脏病、肾脏病等
第四页: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
- 选择合适的部位和针头
- 注意静脉通路的保持
- 定期更换输液瓶和管路
第五页:常见的风险和并发症
- 静脉炎
- 输液反应
- 输液过快引起水中毒
第六页:静脉输液后的护理
- 观察输液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等情况
- 增加饮水量
-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第七页:结语
-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但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 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要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第八页:问题交流
- 有关静脉输液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向医生咨询。
科学护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分析马瑞娜 (甘肃医学院,甘肃平凉 744000)摘要:头皮静脉输液在儿科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但因患儿年龄较小,基本不具备配合能力,静脉输液时间较长,患儿极易发生哭闹、晃头等现象,故造成输液针脱出问题,影响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
对此,本研究针对儿童头皮静脉输液护理相关学术文件加以总结,并归纳护理措施。
关键词:儿童;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进展静脉输液是当前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在儿科应用范围广泛。
通过静脉输液方式,能够在短时间提高患儿体内的血药浓度,且药效维持时间较长。
但是,对于儿童而言,其生理机能欠佳,身体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全,且患儿哭闹现象较为常见,故影响输液治疗效果[1]。
因此,目前临床对于儿童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方式进行治疗,不仅能够降低患儿哭闹问题,同时也有利于针头固定,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1儿童头皮静脉输液前的护理儿童头皮静脉输液穿刺针在选择方面,应尽量选择型号适宜的针头,可选用4(1/2)#、5(1/2)#的针头,穿刺前对穿刺针进行检查,确保针头与管路密切连接。
如头皮静脉输液患儿为正常输液,可选用小号针头;对于部分需输血、快速补液、甘露醇注射的患儿,输液速度要求较高,则尽量选择小号针头,但需要根据患儿头皮静脉血管实际情况选择针头型号。
头皮静脉输液患儿取仰卧位,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共同固定患儿头部、上肢及下肢,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适宜静脉穿刺的血管,以穿刺点作为圆心,剃除半径50 mm区域头发,并进行常规消毒。
护理人员需要区分患儿头皮静脉与动脉,一般而言,患儿动脉呈现出淡红色或肤色,触及有搏动感,血管壁相对较厚,压之不易瘪;而静脉一般多为淡蓝色或淡青色,触及无搏动感,血管壁与动脉血管相比较薄,压之易瘪。
头皮静脉血管尽量选择粗长血管,并需要考虑头皮静脉输液患儿穿刺位置是否便于固定,一般2周岁以内的患儿,尽量选择额静脉、颞静脉、耳后静脉与枕静脉,此类血管距离头皮较浅表,因此容易操作也方便实施固定。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护士护理静脉输液常识与注意事项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并期望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而健康教育的意义就是针对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教育活动,向人们传授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简单的技术操作,“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更是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形象窗口,并且由于输液病人多、病种繁杂、流动量大、停留时间短、护理人员少等诸多不便因素,因此,如何提高门诊护理质量是长期以来非常重要的课题。
静脉输液是门诊输液中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
然而,在临床护理中,静脉穿刺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而穿刺部位出血、淤血也不少见。
如何避免穿刺部位的出血、淤血,取得较好的按压效果,减轻病人痛苦。
以下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穿刺部位出血、淤血的原因与处理方法等的内容:一、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及技巧、护理及观察1.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及技巧(1)静脉输液配制药物的技巧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遵循药物配伍禁忌规律,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输液反应发生。
护士在加药前必须对每位输液病人的静脉用药进行评估,判断液体间是否有配伍禁忌存在,每个新药使用前应先学习说明书,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对某些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有配伍禁忌的药剂(如中药制剂和抗生素),须在顺次输注之间用等渗液冲洗输液管,避免药物在输液管内混合。
同时还要注意检查药物是否需要采取遮光等措施。
配制粉剂药物时,可用注射器注入输液瓶10~20ml空气,再回抽液体注入粉剂药物瓶中,注入的液体量最好在4~8ml,待药粉充分溶解后,将注射器内空气推小部分在药瓶内,回抽药液,注入输液瓶内,这样既可省力又可避免药液浪费。
小儿静脉输液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关键词】小儿输液;护理干预;应用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16-01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病情状况。
但是由于小儿好动,其临床依从性明显的较低,从而影响整个穿刺的效果。
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临床依从性,并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1]。
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200例输液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具体的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200例输液患儿,并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
观察组100例患儿,男性患儿50例,女性患儿50例,患儿的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6.2±1.1)岁。
对照组100例患儿,男性患儿52例,女性患儿48例,患儿的年龄为3-10岁,平均年龄为(5.9±1.2)岁。
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本次研究的两组患儿均在输液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照组的100例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并由其家属进行协同固定患儿的肢体静脉穿刺。
而观察组的100例患者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的操作如下:1.2.1 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小儿的心理护理,由于儿童面对陌生的环境心理难免会产生恐惧和紧张等心理,护理人员积极的给予心理辅导,并多关心,从而消除其陌生感,并采取亲切的言语进行沟通,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消除患儿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对于比较胆小的患儿,应由耐心的进行抚慰,并以树立榜样的方式进行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而对于表现较好的患儿采取赞扬和奖励,从而增强输液治疗的信心[2]。
小儿静脉输液健康教育处方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输液前首先要稳定好家长的情绪,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
耐心解释,多给患儿表扬和鼓励,尽量取得患儿的配合。
2.告知患儿家长,患儿来输液时尽量不要空腹。
比如静脉点滴青霉素时,在空腹情况下,容易致患儿心慌、腹痛,同时还会增加患儿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再如静脉点滴大环内酯类等有胃肠道反应的药物时,空腹情况下,容易加重胃肠道反应的症状。
3.由于患儿生性好动,血管较细,容易发生输液外渗,所以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勤巡视,细观察,避免药液外渗给患儿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4.输液时,由于患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出现输液反应时,患儿不能及时表达,所以要求我们及时巡视,及时发现。
如在输液过程中,若发现患儿出现怕冷、寒颤、面色苍白及发热等症状,应考虑为输液反应,需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遵医嘱对症处理。
如患儿出现全身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提示患儿对药物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视情况轻重,给予抗过敏处理。
5.门诊输液患儿高热患者较多,输液过程中,注意高热惊厥的发生。
一旦出现惊厥,立即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①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保持患儿安静、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防舌咬伤:用开口器或在上下臼齿之间放纱布包裹的压舌板。
③按医嘱给予抗惊厥药物。
此外,部分高热患儿输液过程中,因应用退热药物,造成大量出汗,此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6.输液结束,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贴好胶布,贴在针眼处,左手拇指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穿刺部位。
由于拔针时,患儿哭闹血管压力增高,需按压5分钟以上,切忌边压边揉,以免发生皮下淤血。
7.输液结束后,让患儿在门诊观察半小时以后再离开输液室,以利于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若出现意外及时给予处理。
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患者护理中的实施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愈加强烈。
患者就医时的观念和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要求得到合理的检查和治疗,更希望获得健康知识指导。
近几年我院门诊输液室利用患者等候及接受输液治疗期间为其进行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1 护士的健康教育1.1 转变理念护士是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护理工作者思想理念的转变以及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直接影响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因此不断强化护士的服务意识和健康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理念,明确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是护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1.2 提高技能要想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
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护士,给予不同的培训方法,高年资护士通过多媒体讲课、带教查房、案例分析、可促使她们看书学习,将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年轻护士重在专科基础知识培训,创造条件让护士自修学历教育;鼓励护士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参加上级卫生部门举办的专题学习班培训;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和读书活动,涉及心理学、人文科学、预防保健、营养医学、康复护理等领域。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在门诊输液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能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缩短护患距离,从而保证健康教育质量。
门诊输液患者进入医院,最迫切的需要是关心、理解和、尊重。
所以门诊护士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主动热情的与他们建立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消除他们陌生、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输液环境,有效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2 健康教育的实施2.1 接诊时健康教育当患者进入输液室时,护士要以良好的素质、热情的态度迎接患者,询问病情,对其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情况安排输液顺序,对病情较重和年老体弱者优先注射,并安排卧位。
静脉输液健康教育
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用于给予患者体内提供水分、药物或营养物质。
在临床应用中,正确使用和管理静脉输液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关于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内容:
1. 输液前的准备: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体征等信息,以确保输液的适应症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检查输液器具的完整性和洁净度。
2. 输液后的观察: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输液速度是否适宜、是否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
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 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正确洗手、佩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纸清洁接入点等。
这些措施可以大幅度减少感染的风险。
4. 输液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时,应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以确保输液的有效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常见的输液部位包括手臂、手背以及小腿等。
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定期更换输液部位,以减少皮肤损伤的风险。
5. 保持通畅并定期更换输液器:输液器具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畅,避免管路堵塞引发并发症。
此外,应按照医嘱要求定期更换输液器具和输液质量,防止细菌滋生和药物降解。
总之,静脉输液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措施,正确使用和管理对于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准确评估患者状况、注意输液部位选择和及时观察不良反应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确保输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