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 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士彪

杜甫《秋兴八首》详析

李鹏飞

杜甫《秋兴八首》详析(上)

《秋兴八首》乃杜甫七律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经典。自此诗问世流传之后,对其进行注解和阐发的论著可谓不计其数。但纵使如此,对这组诗的很多诗句的理解至今存在分歧,对其整体艺术成就的认识也仍有深入探讨之余地。

《秋兴八首》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五岁,正寄居在长江岸边的夔州城(今重庆市奉节县)。在来到夔州这座地势险要的山城之前,杜甫已经在西南地区度过了将尽六年的漂泊生活。在这期间,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虽然基本结束了,但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从762 年开始,杜甫最重要的朋友如李白、房琯、储光羲、郑虔、苏源明、严武等人相继离世。他本人也在战乱流离的岁月中步入衰朽残年,并且体弱多病。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在秋意萧瑟的夔州城,杜甫创作出这组不朽诗作。

这八首诗从内容和结构而言,乃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对此,明末学者王嗣奭的《杜臆》(卷八)云:“《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当代著名学者萧涤非则认为这八首诗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全诗以第四首为过渡,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详略亦各有偏重。就内容而言,全诗将故国之思与个人身世之叹融为一体,而又以前者为重(参见《杜甫诗选注》对此诗的题解)。这些说法自然都是十分中肯的。不过,要真正深刻地领会这组诗的全部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还需要我们对杜甫一生的思想与经历,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都具备深刻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容易,因此本文的解读也只能是一个粗浅的尝试。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其一)

这一首开篇承题,极写夔州一带的满目秋意。首联两句是说清冷的白露使长江两岸山间的枫林摧残、凋零,一派萧瑟的秋气笼罩着群山和峡谷。“玉露”即白露,露水至秋深而寒,故令枫叶凋零。之所以不说“白露”而说“玉露”,萧涤非认为“白”字读音属重唇开口呼,其音重浊,用在这里不合适;“玉”字则属牙音合口呼,其音轻徐,用作开篇第一字,读起来比较悠长。另外,也为避免跟后文的“白帝城”重复。盖诗歌的字音对于诗意传达意义重大,此一“玉”字字音清亮,应该也有利于造成寒冷的感觉。“枫树林”这一物象可能借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此句乃以枫树兴起伤春意绪,杜甫则以枫树凋零起兴,可谓在天合气,在地合理,在人合情,更较原诗为佳。“巫山巫峡”则离夔州尚有较远距离,因夔州靠近瞿塘峡,瞿塘峡往东去才是巫

峡。而案以杜甫平生行迹,此时他可能尚未到过巫山巫峡一带。但长江三峡唯巫峡最为著名,且巫峡两岸多猿猴,自古即有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说,乃古来游子伤心之地,故杜甫用其地入诗,也有起兴之意。而且第二首诗有“听猿实下三声泪”一句,其实在这里就已经埋下伏笔。其次,巫山巫峡又可代表长江三峡的广大地域,正见得秋气弥漫天地之间,不只在夔州一地而已。再次,这么写也让空间变得阔大,开拓诗境。接下去两句是说长江上的浪涛汹涌澎湃,上与天齐,山间的风云低垂,与大地相接,一片阴沉晦暗。此处的“塞上”一词究竟何所指,前人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指夔州(因有白帝城,故称关塞),也有人认为乃指巫山。窃以为对此词理解不可过于拘泥,不必定指夔州城或巫山上的要塞,总之乃指山间高峻险要之所,与前一句的“江间”一词对举,描绘山间阴云低垂,江上风浪涌起,正所谓“肃杀之气,塞于两间”。这两句气势雄大,以风云变幻暗指时局的动荡不宁以及诗人内心的郁勃不平。前四句同为描绘秋景,但前二句主静,后二句则主动,似乎瞬息之间,风云突变;或许也暗示着诗人内心情绪的突然涌动。所以第五、六两句直接进入情感的描写:诗人自从离开成都东下,途中已经历两度寒暑,两次看到丛菊开放,想到岁月的流逝,不禁老泪纵横;一叶孤舟长久地系在江边,也把诗人渴望回归故园的心给系住了。这两句诗的技巧十分复杂而巧妙:“开”和“系”都具有双关之意,既指菊花开放,也指泪眼睁开,“系”则既指孤舟被拴系,也指归心被羁縻。“他日泪”一语自来有两种解释:一说过去两次见菊花开放而挥泪;一说兼指过去以至未来,云自见菊花开放,而泪则不曾干也。窃以为后说较佳,盖云一直泪眼婆娑,过去之泪即今日之泪,亦即将来之泪也。这两句可能还包含更丰富的含义:丛菊开放,上有白露,似泪,不知是菊花之泪抑或是诗人之泪;“孤舟”则未必实写,或为比喻,指漂泊江湖的诗人自己。《庄子·列御寇》中有“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一语,以“不系之舟”喻人,杜甫乃易“不系”为“系”,十分自然而现成。总之,这两句直接写旅途的伤感以及对故园的思念。结尾两句更将此情予以深化:夔州的人家感此秋气而赶制寒衣,在高高的白帝城上,听到急促的捣衣声从暮色中传来。古人秋天有为远方游子寄送寒衣的习俗,盖杜甫念及于此,想到自身亦一游子也,然亦将有人为我寄赠寒衣乎?其中所蕴含的情绪是悲怆而落寞的。这首诗从时间来看,大概是从白日渐至黄昏,诗人在夔州城上眺望山城秋色,不觉时间流逝,已将日暮。故随后的第二首就紧接着从日落写到月出,使两首诗在时间上具备紧密联系。当然也可以认为这两首诗并无时间上的联系,而是分别写的不同时刻。但即使如此,二者在内容上还是具备内在关联:即都是在夔州追忆长安。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其二)

这首诗头一句是说每天都站在夔州这座孤城之上,看着落日西斜。后一句与这句之间有一个时空的跳跃——在夜色中,多少次朝着北斗星的方向远眺长安:从日落到北斗星出现自然有一段时间距离,而从夔州到京华则是空间的转换。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