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敷料在临床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换药中的应用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水胶体敷料】一、水胶体敷料的历史长期以来敷料的种类可谓层出不穷,由传统纱布、棉垫,到生物敷料同体异体皮肤,发展到今天的凝胶型敷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使用敷料的目的远远不只是为了覆盖伤口,敷料还必须能帮助伤口愈合,从而对医用敷料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即能够控制和吸收渗出物、阻挡细菌为组织生长提供良好环境、适合气体和水蒸气透过、使用方便、容易揭取。
以水胶体敷料为代表的新型产品,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获得了满意效果。
二、水胶体敷料的优势水胶体敷料是一类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新型创面敷料,由弹性的聚合水凝胶与合成橡胶和黏性物混合加工而成,此类敷料可以吸收少量到中量渗液,其密闭性可以阻挡微生物的入侵,为伤口愈合提供湿润环境,同时可起到部分清创作用。
这些特点恰好可以弥补以纱布为代表的传统敷料屏障作用差,且不能促进伤口愈合的缺点,对各期压疮均起到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水胶体敷料还可促进上皮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创造低氧环境,促进毛细血管生成,增加毛细血管血流灌注,对各类静脉炎起到有效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敷料,其临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在压疮和静脉炎中的应用,还逐步扩展到伤口护理、皮炎防治、管路固定以及婴幼儿护理等方面。
三、水胶体敷料的应用1.防治压疮水胶体敷料可用于预防压疮的发生。
它的作用机制是形成低氧张力,促进组织微循环,透气防水,减少皮肤剪切力与摩擦力,且该敷料为半透明,弹性好,易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可提高患者舒适度。
I 期压疮,推荐使用水胶体敷料,有利于压疮创面修复。
而针对Ⅱ期压疮,可选用的敷料有: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对于Ⅲ~Ⅳ期压疮,可根据创面渗出液的多少选择不同的敷料。
渗出较少且无感染的较浅压疮,可选择使用水胶体敷料。
2.防治静脉炎水胶体敷料可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加速炎症消退,其优越的吸收渗液能力,可有效预防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
水胶体敷料还可用于治疗静脉炎,因其可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改善患者局部红肿与疼痛等症状,并可降低局部静脉硬化、坏死及渗出情况。
2021年4月第8期中外女性健康研究临床研究文章编号:WHR2020124023地塞米松注射液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湿敷在PICC致接触性皮炎中的应用唐芳秦旺喜周长霞熊含香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西桂林541199【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注射液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湿敷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接触性皮炎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到本院治疗的60例PICC致接触性皮炎患者开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组(n= 30,地塞米松注射液十透明敷贴)和观察组(n=30,地塞米松注射液十乳酸依沙吖啶湿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感染率、导管移位率、治疗费用。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感染率为0.00%,显著比对照组(20.00%)低(P<0.05);观察组导管移位率(0.00%)和对照组(6.67%)差别不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在PICC致接触性皮炎患者中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湿敷,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降低感染率,节省治疗费用。
【关键词】地塞米松;乳酸依沙吖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接触性皮炎【中图分类号】R758.22【文献标识码】B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在上腔静脉固定导管尖端,其留置时间长,操作过程简便,安全性强,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然而,因化疗药物具有刺激作用,加之,化疗后免疫力下降,置管期间很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使患者的痛苦加剧。
地塞米松注射液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过敏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是一种消毒防腐剂,能抑制革兰阳性细菌,主要是抑制球菌[3]。
冷宁康HD-M水凝胶敷料治疗PICC相关静脉炎疗效观察石书萍;王鹿婷;王艳新;王艳;吴秋兰【摘要】目的:观察冷宁康HD-M水凝胶敷料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我院神经外科过去5年间因PICC所致静脉炎患者共73例,以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50%硫酸镁热敷治疗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HD-M水凝胶治疗的38例患者为观察组。
比较两种不同外敷法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日均操作时间[(0.17±0.06) h vs (0.52±0.11) h]、红肿消退时间[(1.53±0.65) d vs (2.01±0.93) d、疼痛缓解显效时间[(2.56±1.03) d vs (3.06±0.27) d]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冷宁康水凝胶创伤敷料治疗PICC相关静脉炎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和疗程短的优点。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6(027)013【总页数】2页(P2221-2222)【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静脉炎;HD-M水凝胶创伤敷料;疗效【作者】石书萍;王鹿婷;王艳新;王艳;吴秋兰【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 57010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 57010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57010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 57010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 57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6需长时间经周围静脉输注脱水剂或营养剂等高渗液体是神经外科重症(如昏迷、颅内高压)患者的重要护理治疗措施之一,长期输注高渗液体对周围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大,可导致静脉挛缩、静脉炎或静脉硬化、再穿刺困难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picc更换敷贴操作流程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用于输液、输血、化疗等治疗目的的导管,通常插入在手臂或大腿的静脉中。
在使用PICC导管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更换敷贴以保持导管的清洁和稳定。
下面将介绍PICC更换敷贴的操作流程。
首先,准备好更换敷贴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包括无菌手套、无菌纱布、无菌透明敷贴、无菌生理盐水、无菌酒精棉球等。
接着,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然后,用无菌酒精棉球擦拭PICC导管周围的皮肤,从导管插入点向外擦拭,确保皮肤表面干净。
接下来,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插入点周围的皮肤,以确保导管周围的区域干净。
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擦干导管周围的皮肤,确保皮肤干燥。
接着,取出新的无菌透明敷贴,将其贴在导管插入点周围,确保敷贴完全贴合皮肤,避免出现皱褶。
最后,用无菌纱布将敷贴周围的区域包裹好,确保敷贴的固定和保护。
在更换敷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操作前要仔细检查导管周围的皮肤是否有异常情况,如红肿、渗液等,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污染导管和周围的皮肤,保持操作环
境的清洁和无菌。
3. 更换敷贴后要及时观察导管插入点周围的情况,如有异常情
况应及时处理。
总的来说,PICC更换敷贴的操作流程并不复杂,但需要细心和
耐心,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只有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注意
事项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导管的正常使用和患者的安全。
希望以上
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PICC换药流程一、准备工作1.查看医嘱,确定换药时间和频率。
2.准备所需器材:手套、无菌巾、消毒剂、导管更换套装、敷料、注射器、生理盐水、碘伏等。
3.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告知换药目的和注意事项。
二、换药前的准备2.患者取洗手后,佩戴干净的手套,保持手部卫生。
3.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头略向下可防止意外滑脱。
4.用水杀菌液或消毒灵清洁换药台面和工作区域,铺上纸巾。
三、换药步骤1.洗手并穿戴无菌手套。
2.取下旧敷料,先用消毒用的洗手液或透明质酸碘洗外口,然后将外口用消毒剂擦拭3-5秒,再用无菌棉球擦拭,顺序为水杀菌液、酒精消毒液、双氧水。
3.拿起PICC导管上方接口处,用无菌棉球由上向下推压至导管出口,再用另一只无菌棉球沿导管方向由上向下擦拭,擦拭次数不少于10次。
4.每次换药前,要对PICC导管进行外观检查,注意观察导管有无弯曲、变形、脏污或创伤。
5.用无菌钳子将旧保护套取下,注意不要碰触到新的保护套。
6.用无菌棉球擦拭连接管、密封件,使其清洁。
7.拆下原密封件,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冲洗时注意保持导管向下,以防杂质返流。
8.插入新保护套,确保连接紧密。
9.在原密封件的位置上放入新密封件,通过抵住密封件,将其轻轻推入直至达到预期位置。
10.注入5毫升生理盐水至导管,以验证导管通畅。
11.用透明质酸碘或酒精擦拭新密封件的上方1-2厘米处,再用贴敷药膏的纱布固定。
12.最后用透明质酸碘或酒精擦拭导管出口,贴上透明敷料。
四、清理工作1.清理工作台和工作区域,将全部用过的纸巾、敷料、棉球等放入双层塑料袋中,并分类处理。
2.处理患者身上的残留物,如稀痂、小血迹等。
3.清洗和消毒所用器材、工具,并妥善保存。
五、记录1.记录换药时间、换药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患者的反应等内容。
2.需要特别注意记录PICC导管的长度、外口处的情况和PICC导管的总管骨干体感染程度。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PICC换药流程,具体操作可根据医疗机构的制度和医护人员的经验进行调整。
picc换药操作流程换药操作流程。
换药是PICC导管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确的换药操作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PICC换药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
1. 检查医嘱,确认换药时间和频率。
2. 准备好需要使用的器械和药品,如手套、消毒剂、敷料、止血带、导管固定贴等。
3. 与患者沟通,告知换药的目的和过程,取得患者的配合。
二、换药操作。
1. 洗手,戴好手套,保持手部清洁。
2. 检查导管,确认导管是否完整,无渗血或渗液。
3. 用消毒剂擦拭导管周围皮肤,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清洁。
4. 用无菌巾包裹导管接口,防止感染。
5. 拆除原有的敷料,检查导管插入口是否有渗血或渗液,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6. 用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加肝素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7. 用无菌巾擦拭导管周围皮肤,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干燥。
8. 用无菌巾包裹导管接口,保持导管口的清洁。
9. 固定导管,用导管固定贴将导管固定在患者体表。
三、换药后的观察。
1. 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2. 观察导管周围是否有渗血或渗液。
3.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是否异常。
四、记录。
1. 记录换药的时间、频率和过程。
2. 记录患者的皮肤情况、导管通畅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
五、注意事项。
1. 换药前后要及时洗手,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
2. 换药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症状。
3. 换药后要妥善处置废弃物,并对操作台面进行清洁消毒。
六、结束语。
PICC换药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正确的换药流程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护士在进行换药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保持操作的规范和标准化,做好换药后的观察和记录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医生报告,保障患者的利益。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PICC导管护理工作有所帮助,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PICC的换药护理换药是PICC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保证PICC管道通畅,防止感染的关键步骤之一、下面是一份1200字以上的PICC换药护理的详细说明:一、换药前准备工作1.收集所需材料:消毒棉球、无菌纱布、无菌手套、无菌膜、生理盐水、固定器材等。
2.确认医嘱并告知患者换药的目的和过程,取得患者的同意。
3.准备好清洁工具,包括水槽、盖碗、消毒液、刷子等。
4.准备好清洁环境,保持操作区域的通风良好,确保操作区域干净无尘。
二、换药操作步骤1.洗手:遵循洗手的七步法,确保双手洁净。
2.佩戴无菌手套:戴上符合手型的无菌手套,注意手术手套的戴法。
3.查看PICC通路:仔细观察PICC通路的外观,检查PICC通路是否完好,如有裂纹或损坏应及时更换。
4.消毒PICC通路:用70%酒精棉球进行两道消毒,从插入口向远端推进,确保整个通路被消毒彻底。
5.拔除原敷料:轻轻撕开原敷料的四周固定带,注意不要碰触输液管道。
6.清洁皮肤:以消毒液浸湿无菌纱布,从插入口向四周轻轻擦拭,保持每次擦拭至少10cm范围,将泄漏的液体彻底擦拭干净。
7.换药:打开包装好的无菌膜,用指尖握住膜角,以不触摸无菌区域的方式将无菌膜贴在换药区域上。
8.固定PICC通路:选择适量的固定器材,将PICC管道与无菌膜固定在换药区域上,确保PICC通路稳定可靠。
9.完成换药:清点使用的材料,将已使用过的材料进行妥善处理,如有感染风险的材料应进行特殊处理。
10.记录换药情况:详细记录换药的时间、方法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并向医护人员进行汇报。
三、注意事项1.在进行PICC换药时,应轻柔地操作,避免过度拉扯管道。
2.在换药前后要做好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如出血、渗液等。
3.PICC通路护理后,要随时检查通路是否通畅,如发现堵塞要及时通知医生。
4.PICC通路护理时要保持一定的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更换用过的无菌手套、无菌纱布等物品。
5.PICC通路护理后要及时清洗所使用的器材,保持器材的清洁和无菌。
PICC换药流程PICC管插入体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就需要进行换药,以确保管路的清洁和功能正常。
下面是PICC换药的详细流程。
一、准备工作1.预先准备所需材料和工具,包括换药包、手套、口罩、刷子、消毒液、导丝、透明敷贴膜、无菌脱脂球、纱布等。
2.检查患者身体状况,如体温、血压、皮肤状况等。
二、术前准备1.术前向患者解释换药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其同意。
2.用消毒液洗手,戴上手套和口罩,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
三、取出导丝1.用无菌的纱布将PICC周围清洁干净,注意不要接触到PICC管。
2.用透明敷贴膜或纱布固定PICC,保持PICC的位置稳定。
3.轻轻拧开PICC盖,用无菌的纱布轻轻按住PICC接头,用另一只手轻轻将导丝拔出,注意保持PICC的稳定。
4.用无菌纱布按住PICC接头,并用无菌纱布将导丝包裹好。
四、拔除旧敷料1.轻轻撕开旧敷料的四角,注意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拉扯。
2.将旧敷料从PICC周围缓慢撕开,注意不要用力过大,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3.检查PICC插入口的皮肤状况,如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五、清洁皮肤1.用消毒液沾湿无菌纱布,从PICC的插入口向外圆形擦拭,每圈擦拭一次,直到擦拭干净。
2.用刷子和消毒液轻轻刷洗插入口周围的皮肤,将细菌和污垢彻底清洁掉。
3.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干插入口周围的皮肤,确保皮肤干燥。
六、更换敷料1.将透明敷贴膜剪成所需大小,注意保持敷贴膜的无菌。
2.用无菌纱布将PICC插入口固定住,将敷贴膜贴在插入口周围,确保贴紧。
3.轻轻撕开敷贴膜中间的开口,将PICC接头伸出,并用无菌脱脂球擦拭PICC接头。
4.将PICC接头插入到PICC盖中,轻轻拧紧盖子,确保PICC的封闭和稳定。
七、整理换药区域1.将用过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分类,尽可能集中处理,以避免交叉感染。
2.洗手,摘下手套和口罩,注意手卫生。
八、观察部位1.换药后,观察PICC插入口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如有需要立即报告医生。
新型敷料在临床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换药中的应用及观察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不同医疗敷料应用于picc置管后穿刺点局部情况,探讨减轻肿瘤病人心里负担、防治皮肤过敏。
方法:将 picc置管患者分为3m透明敷贴组及水胶体敷料组,对照组常规使用3m透明敷贴,实验组穿刺局部皮肤使用水胶体敷料,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肤过敏发生率。
结果: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应用于picc 置管后患者局部皮肤过敏发生率低,且疗效好。
结论:水胶体敷料在临床picc置管术后换药过程中对穿刺局部皮肤的固定过敏发生率低于3m透明敷贴组。
关键词:康惠尔水胶体敷料; picc置管;皮肤过敏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215-0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由于操作简单,易掌握,其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等特点,为患者长期提供一条无痛性静脉输液通道,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适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化疗及其肠外营养、大手术及危重患者。
picc置管后为防止皮肤过敏及导管滑脱,用于穿刺局部皮肤的保护及导管固定尤为重要。
部分患者使用3m透明敷贴导致局部皮肤过敏明显,增加其患者的疼痛及护理工作量。
为选择一款合适的敷贴,我科采取选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应用于picc置管后常规换药中局部皮肤的更换,明显降低皮肤对贴膜的过敏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我科采用picc置管患者共76例,分为两组,3m透明敷贴组40例,其中男性27 例,女性13例,;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组3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均为化疗患者,年龄6-82岁。
1.2 方法:将76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3m透明敷贴组及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组。
3m透明敷贴组患者在picc置管成功后待皮肤上的消毒剂干燥后,使用12×10cm 3m透明敷贴紧贴于穿刺点皮肤使其固定,更换时间为第一个24小时,其余采用常规每周更换2次,如有渗血、渗液及卷边的情况随时更换。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组患者在picc置管成功后待皮肤上的消毒剂干燥后,使用10×10cm的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紧贴于穿刺点皮肤,并由敷料中央向外顺时针按压敷料周围约30秒钟后使其固定,每5-7天更换一次,水胶体敷料中间变为乳白色或有卷边,立即更换。
以上换药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按照picc导管护理常规换药操作流程进行。
1.3 判断症状:根据picc置管处贴膜皮肤有无过敏症状判断。
过敏判断症状为:临床表现:轻度仅有轻度的皮肤瘙痒及红斑(面积约为5×5cm以内);中度表现为皮肤瘙痒感明显,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散在红斑、丘疹、潮湿(面积约为5×5cm以上),部分散在粟粒状皮疹;重度表现为瘙痒难忍,还出现水疱、糜烂、渗出(面积在10×10cm以上),抓痒后可使发红的面积增大,夜间不能入睡或睡眠差,影响其生活甚至治疗效果。
2 结果
40例3m透明敷贴组11人不同程度的出现皮肤过敏,其中轻度3人,中度5人,重度3人,过敏发生率为27.5%;36例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组局部皮肤过敏发生1人,且为轻度过敏,发生率为2.8%;水胶体敷料组明显低于3m透明敷贴组。
3 讨论
3.1 皮肤过敏原因分析:
3.1.1 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置管后局部皮肤常规3m敷贴固定后,由于其3m敷贴粘性较好,起到无菌保护作用,易于观察。
透气性较差,无吸收作用,在反复换药过程中180°撕扯敷贴,使皮肤损伤程度增加,或部分患者对3m透明敷贴粘胶过敏等原因,导致局部皮肤过敏,引起皮肤轻度红肿、瘙痒、皮疹、水泡等症状。
张红等报道picc留置过程中使用3m透明敷贴固定的患者中有19%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过敏[1],尤其在炎热的夏天,皮肤出汗较多时。
当患者出现局部皮肤过敏症状时,将造成患者舒适度的明显下降。
3.1.2 内环境的改变:内环境的不稳定如肿瘤患者化疗导致的
胃肠道反应以及失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以及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皮炎的病情。
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皮肤敏感性增加,易发生过敏样改变。
3.1.3 导管本身的刺激: 由于picc导管采用的均是高级医用硅
胶材料,但人体自身具有的防御机制使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物产生一种免疫反应,特别是当导管体外部分自由进出体内时,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补体可产生皮肤反应和形成局部水肿,也是引起局部皮肤过敏的原因之一。
3.2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明显降低局部皮肤过敏的发生:康惠尔水胶体敷料遵循湿性愈合机理,这类敷料中主要成分是羧甲基纤维素钠,该成分是一种水胶体,具有很强的吸收液体能力,吸收液体后形成凝胶保持伤口湿润。
湿润的创面能维持创缘到创面中央正常的电势梯度,促使更多的生长因子结合,促进创面愈合。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的上层表面为聚氨基甲酸乙酯半透膜,仅允许氧气和水蒸气的通透,水分和各种微生物不能通过,能阻碍外界微生物的侵入。
它还具有柔软性,与皮肤感应性好,半透明易于观察,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具有低敏性,价格适中,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现广泛应用于临床。
明显降低临床picc置管后患者局部皮肤过敏症状及减轻急性感染期的发生。
但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分泌后的胶体粘贴在导管上时,不易清洁干净。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过敏,分析原因与患者本身系过敏体质有关。
给予每日用无菌纱布更换,经换药后过敏症状逐渐好转。
由此可见picc置管后的患者,建议使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局部换药固定导管,有效降低局部皮肤过敏症状的发生,促使患者舒适度提高,减轻疼痛,延长导管留置时间,能明显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增强肿瘤病人的治疗信心,保证患者各项治疗能按时顺利进行,
防止液体的渗漏。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在预防picc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症状明显优于普通3m敷贴。
参考文献
[1] 张红,陈静,国仁秀.等.水胶体敷料用于picc置管后透明膜过敏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
1134-1135
[2] 李红,易琼,付岚.等.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用于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的护理研究[j].华西医学,2009,24(7):1869-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