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848.00 KB
- 文档页数:5
颐和园各个景点详细介绍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文化底蕴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北京的重要旅游景点。
它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园林艺术和文化传承于一体,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拥有众多精美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本文中,我将对颐和园的各个景点进行详细介绍,带领您领略这座宏伟而优雅的皇家园林。
1. 颐和园大门颐和园的大门是进入园区的第一站,它以其雄伟的门楼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
门楼上镶嵌着金色的龙饰,象征着皇家尊贵和权力。
大门外的广场是游客们拍照留念的好地方。
2. 德意装璜德意装璜是颐和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一座仿意大利罗马风格的建筑。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美的细节而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内部还有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
3. 万寿山大观万寿山是颐和园最高的山峰,也是观赏整个园区景色的最佳地点。
登顶万寿山可以俯瞰整个园区的美景,尤其是素称“颐和园第一名胜”的昆明湖,以及与之相映成趣的建筑群。
在这里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景,会让人心旷神怡。
4. 佛香阁佛香阁是颐和园内极具特色的一座建筑,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大舍利子,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佛香阁外观古朴典雅,内部布置精美,游客在这里可以沉浸在静谧和祥和的氛围中,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宁静。
5. 瑞香迎宾瑞香迎宾是一座仿古建筑,它是中国古代庭院建筑的典范,展现了丰富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
瑞香迎宾是颐和园的重要景点之一,这里的雅致和浓厚的历史氛围吸引了无数游客。
6. 彩云深处彩云深处是颐和园独具特色的一处地方,它是一座仿照岳阳楼而建的建筑,以其壮丽的景色和文化意蕴而闻名。
在这里,游客可以观赏到颐和园最壮丽的湖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宁静。
以上只是颐和园各个景点中的一小部分,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以其精致的建筑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
当您步入颐和园的大门,置身于这座宏伟而优雅的皇家园林中时,您将不仅能够欣赏美丽的景色,还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美丽的建筑,其中最杰出的就是颐和园。
它是一座宏伟精美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前身是明代时期朱元璋修建的万寿山庄。
明末清初清朝皇帝们改建和扩建了万寿山庄,形成了颐和园这一优美宫殿庭院。
颐和园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290公顷,并被国家有关部门评定为“五星级(AAAAA)”文物保护单位,为人们提供了一处了解清宫文化的绝佳去处。
颐和园的建筑多么精致美丽,是经历两百多年改建和增建造就的。
它位于北京西郊,气候宜人,四季分明,一波波翠绿茵茵,一池池明绿,一片片植被交织,与大自然完美融为一体,演绎着西湖八景的优美。
外观上,颐和园的五大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庭院,分别是乾清宫、御花园、养心殿、太清宫和马厩,每一处都有着不同的特色。
乾清宫的建筑采用了明清式建筑的风格,其四合院的构成复杂,彩绘华丽,窗户上的穹顶精巧古朴,传统的宫殿风格让人流连忘返;御花园是皇家花草种植和景观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景物错落有致,让人叹为观止;养心殿为了纪念闻一多,建有宏大的碑林,为他的功绩永存于史册;太清宫既体现了清宫皇家风范,又刻画了传统中国文化,两者相互融合,错落有致,让人着迷;马厩建筑示意了清宫的宏伟,它是清代皇家庆典活动的地点,展示的是皇帝的非凡待客之道。
此外,颐和园还有着诸多的艺术资源,包括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内部装饰艺术以及景观艺术等,每一处都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例如,乾清宫的牌坊是颐和园的象征,它集结传统汉字文化和清宫建筑文化,犹如一首浓墨重彩的诗篇,传递着皇帝高贵宏辉的大气;御花园中的园林以及湖水岸中的舞台和满树梨花,更是极具创意的艺术作品,那些精美的雕塑更是凸显出宫廷的高贵威严;太清宫的内部装饰也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品,分布在殿堂、厅所等各处,恢宏堂皇,色彩斑斓,将明清宫廷文化得以延续。
总之,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展示出中国宫廷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演绎出绚丽多彩的美景,可以说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和艺术史。
简述颐和园的主要特点
颐和园是一座集皇家园林和古建筑于一体的大型宫殿建筑群,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园林风景优美。
颐和园占地面积较大,内部有山水湖泊、花木扶疏的园林景观,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景色宜人,美不胜收。
2. 古建筑精美。
颐和园内建筑物均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如长廊、宫殿、亭台、门楼等,精美绝伦。
其中最为著名者为“万寿山庄”,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3. 人文底蕴深厚。
颐和园历史悠久,自清代乾隆时期开始修建,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艺术品和历史遗迹。
这里既是皇帝居所,也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旅游资源丰富。
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除了颐和园本身的景点,周边还有许多旅游资源,如圆明园、紫竹院等,可以一起游览,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 1 -。
颐和园的景点讲解
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是一座庭园式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下面是对颐和园部分景点的简要讲解:
1. 万寿山和长廊:颐和园的主体景区是位于园中心的万寿山,山上建有众多古建筑和观赏亭台。
延伸于山脚下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长达728米,以精美的彩绘和雕刻而闻名。
2. 昆明湖:颐和园内的昆明湖是一片人工湖泊,湖面平静,湖边建有众多亭台楼阁,提供了休闲散步和观景的场所。
游船可供游客欣赏湖光山色。
3. 乐寿堂:位于颐和园南部,是一座仿制的藏式建筑,是颐和园中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登上乐寿堂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4. 佛香阁: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
阁内供奉着各种佛像和佛教文物,是颐和园中的文化宝库。
5. 德胜门:颐和园的正门,又称前门,是一座宏伟的建筑。
门前有两座高大的石狮子守卫,象征着权威和威严。
6. 17孔桥:位于颐和园的西部,是一座古朴典雅的拱桥,桥身有17个拱洞,连接着湖心岛和陆地。
7. 玉澜堂:位于颐和园的北部,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建筑,曾经是清朝皇帝的起居之地。
8. 聚景园:颐和园的西部景区,是一个汇集了中国古代名山胜景的小型景观区,通过山水和建筑来再现中国的山水名胜。
这仅仅是颐和园的一部分景点介绍,颐和园还有许多其他美丽的景点和建筑,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游览颐和园时,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精华,领略到其独特的韵味和美丽的景色。
提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不得不说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
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宫廷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勤政殿)为代表的宫廷区,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占地0.96公顷,占全部面积的0.33%。
山前湖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占地255公顷,为全部面积的88%,是颐和园的主体。
前山即万寿山的南坡,东西长约1000m,南北最大进深,山顶相对水体平面高出60余米;前湖即昆明湖,南北长1930m,东西最宽处1600m,湖中布列一条长堤,三个大岛,三个小岛。
长堤“西堤”及其支堤将前湖划分为里湖、外湖、西北水域等三个面积不等的水域,“里湖”面积最大,约129公顷,“外湖”水面约74公顷。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锁,气势磅礡。
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
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形态互异。
颐和园赏析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西郊,占地面积达到了293公顷。
它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山水景观和精美的建筑群,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欣赏。
颐和园的建筑布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前半山区、后半山区和后山区。
前半山区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万寿山,这座人工山以其秀丽的山势和精致的建筑而闻名。
登上万寿山,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在山上还有众多的建筑,如佛香阁、长廊和宝塔等,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后半山区是颐和园的核心区域,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园林景观,如十七孔桥、石舫、乐寿堂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寿堂,它是一座仿古建筑,内部陈设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
乐寿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后山区是颐和园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最具野趣的地方。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和各种野生动植物。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同时也可以参观一些庙宇和古迹,如玉澜堂和步云桥。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它们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致的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欣赏。
除了建筑和景观外,颐和园还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字画、瓷器和玉器等。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除了观赏和欣赏,游客还可以参与一些特色活动。
例如,可以在颐和园的湖泊中划船,欣赏湖光山色;可以在园内的广场上观看传统表演,如京剧和杂技等;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北京小吃和茶文化。
这些活动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和生活。
总的来说,颐和园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古代皇家园林,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和精美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欣赏。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颐和园景点讲解
颐和园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
它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始建于18世纪中叶,曾是清朝帝王进行游玩和休憩的地方。
下面是对颐和园的一些景点的简要讲解:
1.昆明湖:颐和园的主要景观之一,是一片人工湖泊,面积达到了
2.2平方
公里。
昆明湖清澈宽广,湖中有多座岛屿和桥梁,以及仿制的山石和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景观。
2.长廊:颐和园内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长达728米。
长廊两侧装饰
着精美的彩绘画,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容,让人流连忘返。
3.万寿山:位于昆明湖南岸,是颐和园的主要山体景区。
山上有陈列有名的
万寿宝殿,是清朝皇帝举行生日庆典的地方。
从山上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4.乐寿堂:位于颐和园的最高点,是一座仿古建筑,供奉着佛教的药师琉璃
光如来像。
登上乐寿堂,可以欣赏到颐和园的全景。
5.砂精舫:砂精舫是颐和园内一座仿制的宫廷游船,用于皇帝和皇后在昆明
湖上游玩。
它是中国现存最大、最精美的仿古木结构宫廷游船。
除了以上景点,颐和园还有诸如佛香阁、苏州街、琉璃琉璃山水园等许多美丽的园林景观和建筑。
整个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融入了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理念,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
这些景点只是颐和园内众多景观的一部分,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故事。
整个颐和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无论是建筑、景观还是文化内涵,颐和园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珍宝,值得游客们细细品味和探索。
颐和园鉴赏颐和园是中国最著名的园林之一,皇家园林的代表作。
其间的昆明湖、万寿山等景色每年都能吸引大批的游客。
本文对于颐和园有一个小的鉴赏。
关键词:皇家、北方、园林、清朝。
一.简介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
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二.主要景区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颐和园的特点介绍
颐和园,位于北京朝阳区,是一座珍贵的古典花园景观。
它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历经了六百多年的发展,这样的花园惊叹世界。
一、历史文化:
1. 颐和园的历史悠久,始建于1784年的清乾隆元年,历时十五年半耗资达亿零四百四十八万两,是清朝统治时期宫廷一系列建筑及园林的缩影;
2. 多年来,颐和园不仅完整的保存了清朝的文化气息,还包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文字、碑帖、浮雕等文物;
3. 颐和园也是一座象征着中国民族精神及文化历史的重要地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遗址,在中国文化史上舞台声名洋溢。
二、景观特色:
1. 颐和园辐射四周,整体布局严格,宫殿亭台入夜景印,一幅文化的大图画;
2. 颐和园景观丰富多样,有450多个建筑,有喷泉、国礼殿、玉山、九曲桥、云栖楼、颐和宫等;
3. 颐和园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和景观艺术的核心要素,把视觉美、自然美、艺术美和审美美完美结合,是一座完美的园林王国。
三、文化价值:
1. 颐和园囊括了中国及东西方园林艺术、园林设计艺术以及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一座中国园林文化的精粹;
2. 颐和园的景观艺术讲究顺应民族风格,倡导大自然、自由自在的理念,完美的体现了中国园林景观的审美风格;
3. 颐和园的景观艺术价值被华人普遍认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文化精神价值。
四、科学价值:
1. 颐和园是一座珍稀植物园,历史文化里建有乔木、灌木、草本和cactus 等,有许多濒危物种和特有特色植物;
2. 颐和园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包括肉食动物、鸟类、昆虫和爬行动物等;
3. 颐和园的植物学和自然学研究价值也很高,是国家环境保护的重要地标,也是大自然的重要研究场所。
颐和园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涵着许多形式美。
园林的美在于其意境美、不同的性格美、整体的构思与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以及独特的空间组织艺术手法。
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在颐和园中,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四种美的存在形态巧妙的整合为一体,天人合一,是讲授美学的绝佳场所。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是北方皇家园林的代
表。
万寿山、昆明湖构
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
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
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
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
20余处,3000余间古建
筑,面积70000多平方
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处处蕴涵着形式美的特性。
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
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
案。
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
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
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入
园后,看不到一点园林的景致,只见一座座
华丽的宫殿有序排列,均衡对称。
这一带原
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
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
宫、大戏台、庭院等。
绕过封闭对称的仁寿殿后,峰回路转,两三步间,一幅高阁、平湖、远山的壮丽图景呈现在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产生强烈对比。
颐和园的设计就处处体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匠心。
其中每一亭殿,下部都由挺拔、坚实的立柱支撑,以直线为主;而上部的房顶则由犬牙交错的飞檐组成,以曲线为主;殿宇轮廓多呈长方形,而中央顶部的穹窿藻井则为圆形,直曲、方圆巧妙统一。
就全园布局宏观来看,颐和园里的宫殿区中,用来朝见的“仁寿殿”是以东西向轴线为中心,而用来寝居的“乐寿堂”、“玉澜堂”等则改为南北向轴线布局,并紧贴湖面。
这同故宫所有宫殿一律南北向为轴的格局就有所不同,表现出统一中的变化,更能适应帝后休养避暑的需要。
再拿颐和园最精彩的前山来说,从排云殿到佛香阁,都处在一条中轴线上。
但游人从下往上走时,路线却十分曲折,或登石级迎面而上,或穿回廊迂回转折,或入山洞穿梭而下,直中包
曲,曲中藏
幽,变幻无
穷。
登山眺
望,统观全
局,昆明湖东
岸风光旖旎
的知春亭,同
西岸幽静如
画的玉带桥
遥相呼应;一座十七孔桥又如长虹卧波,把北面万寿山主体同南湖小岛相连,东南西北景观的分量、特色和风趣各有不同,却能互为映衬,真是疏中有密、浓淡相间、动静交错,远近对比,使整座园林处处有新意,处处不雷同,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巨幅画卷。
颐和园昆明湖十七孔桥联:“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空。
”这里地势平坦,所有的河湖由人工开凿堆叠而成,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有辽阔的大型水面福海和若干中型水面,它们之间以曲折的河道连贯,结合堆
山,积岛,修堤,营造江南水乡风情。
十七孔桥是其中最为显眼的建筑物,犹如书法中“撇与捺”,在大片空白的水面空间中,增添的一笔,构成一个“宛自天成”的自然环境。
有力地强化景观的空白效果,突出桥线所占空间与空白空间的对比。
多字类形式空间,对每行字的走势、长短、字数的多少、行与行之间的空间留白作了符合全局形式的整体安排,在继承传统的用笔与章法的前提下,拓展书法空间领域,积极吸收姐妹艺术的形式美感。
植物景观易于产生空间层次与空间意境。
苏州留园“绿荫”水榭,幽静而通透,绿荫笼罩,为赏绿叶之佳境。
拙政园梧竹幽居,以梧桐、竹等绿叶植物构成幽境,园林中的林木大多由枝干组成美丽的树冠,并以其富于韵律变化的树冠丰富着园林的天际线,使园林空间的立面更具艺术魅力。
长廊是循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的一条蜿蜒曲折的廊道。
它东起邀月
门,西迄石太亭,中穿
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
留佳、寄澜、秋水、清
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
亭,象征春夏秋冬四
季,既有点景作用,又
在一定距离倚衬和支
撑着长廊。
长廊长728
米,共273间,是我国
园林中最长的廊道,它像一条锦带把前山各组建筑
连为一体,在山水之间蜿蜒而
行,起着携领湖山的作用。
沿
廊而行,廊外景物随步而移,
令人目不暇接。
廊内每根梁坊
上都绘有精美传统彩画,共有
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画
14000多幅,绚丽斑斓,内容
丰富,因而长廊又有画廊的美
称。
长廊东西两边南向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
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接着一座八面三层的建筑--山色湖光共一楼。
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
如今长廊自邀月门内第一幅彩画"西湖全景"起,凡迎面横梁上前后皆绘有不同的西湖风景。
廊内外枋上千余幅半圆形画面则绘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人物故事上涉远古三皇五帝,下及清朝王公大臣,跨五千年之久。
欣赏这些彩画,就如桑田的历史巨著,一幅包罗万象的风情画卷。
谐趣园中“一亭一径足谐其趣”。
园中之湖并非天作,乃是人工开凿而成,是人力征服自然的见证,浩淼湖波,蕴涵着挖掘者的力量。
绕湖四周的亭台水榭、曲折游廊,既是精致的建筑艺术佳品;又因其有节奏韵律、有调和对比,是多样统一的,是形式美的体现,其实整个颐和园就是崇尚天人合一,美在和谐,而颐和园长廊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的范例。
园中树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临湖垂柳枝条柔长,抚临水面,婀娜多姿;远处松柏,层峦叠翠,掩映山间,玉立峰上,与柳树的婀娜全然不同,尽显北方气概。
湖中莲荷,铺于水面,既有大叶荷叶,又有小叶睡莲,更难得秋冬之际,一湖荷叶尽枯,却得“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意,却是自然之美尽显。
然而,花草树木之间却不尽是自然之美;园中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全是人力所植,有着造园者的匠心独具,是造园者智慧的结晶;花草树木的层峦叠翠,错落有致,不正体现了形式美的多样统一、调和对比的法则吗?谐趣园中有一小桥,名曰知鱼桥,取自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是颐和园中最低的桥,此桥一处,避免了仅有游廊的单调,顿使整组建筑活泼起来,恰似一个跳跃的音符,使之有韵律节奏之美感,正是形式美的韵律节奏之法则。
湖边尚有两三座宫殿用以休憩,自然是雕梁画栋,然而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宫殿前的匾题和对联,匾题和对联是诗文与造园艺术最直接的结合,从而达到多种艺术形态的整合,从而表现园林“诗情”之美,“诗情”之美既是诗歌艺术之美,也是诗人人文精神之美。
它们使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情于景”,随处皆可“即景生情”,点出了景观的精粹所在。
同时,文字作者的借景抒情也感染游人从而激励他们浮想联翩。
还有苏州街,地处颐和园的后湖。
它既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水中、水边建筑,皆与万寿山上景观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
苏州街,也称买卖街,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再现出来。
颐和园万
寿山前高阁凌
空,殿宇壮观,
气势非凡,结
构严谨对称,
表现出一种庄
严肃穆的气
氛。
其后山却
是小径盘旋,
山脚下小河迂回曲折,河边苏州街沿街一系列建筑与整个环境吻合,反映了一派江南水乡风貌。
可见根据需要而表现了设计者两种不同主题的形式美,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颐和园作为北方皇家园林,是集游玩、休憩、办公、敬神礼佛的综合性场所,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有雕梁画栋的宫殿佛堂,这些景观的布置错落有致,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