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课文赏读
- 格式:docx
- 大小:20.93 KB
- 文档页数:1
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读《颐和园》有感1近几天,我学习了这样一篇课文,题目叫《颐和园》。
文章主要讲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先写长廊的美丽,然后是写万寿山的高,再写排云殿和佛香阁,接着写了昆明湖湖水的静,最后写了奇特的十七孔桥。
具体表现在:长廊有七百多米长的,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在长廊两旁分别画着几千幅美丽的画,画上有花、草、人物……有很多很多的画。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万寿山。
佛香阁和排云殿发出灿烂的光芒。
登上万寿山一看,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走过万寿山,又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中心有一个小岛。
走过昆明湖就来到了奇特的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非常壮观。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颐和园美丽更表现在它的景物。
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它,要好好保护。
不可以在那里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一些不良行为,让颐和园的美丽世世代代永存。
读《颐和园》有感2但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却是那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
画上说的是什么故事?画中人是谁?这些故事典出何处?这一切不仅天真幼稚的儿童想知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要了解,便是颇有阔历的成年人也感兴趣,至于那些远涉大洋前来访问的外国朋友就更想明了其内容了。
遗憾的是,极少有人能原原本本地把这些故事都讲出来,更没有一部可供翻检的汇集成册的文字材料。
长廊人物画故事,其时间跨越度极大,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上下绵延五千年,其取材范围颇广。
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曲、神话、童话、诗词、典故等。
其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既有人民群众抗击侵略,反抗奴役的英雄业绩,又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可以说,这本小册,是一部历史书,一卷风情画,又是一个了解五千年文明文化史的小窗口。
人们在长廊中漫步,是游览是休息,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文学家陈从周最爱写作的话题之一。
陈从周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他以颐和园为题材,写了许多描写此园林的文章,其中《颐和园》是他最有名的一篇。
《颐和园》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颐和园的美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达了陈从周对皇家园林的敬畏之心。
陈从周提到不同季节,颐和园的风景也不同,春天的园林里有芬芳的花瓣,夏天有碧绿葱翠的叶子,秋天满园金黄的果实,冬天则是白雪皑皑的一片。
此外,他还描写了颐和园里的石头廊柱、茶轩、书房等建筑,记录了园林中的建筑、场景,其中也特别提到了其中的许多石雕作品。
第二部分中,陈从周以自然植物为主题,描写颐和园里的花草树木,叙述了一种清新宜人、宁静典雅的感觉,表达了园林景色给他的感受,包括山水、湖泊、草坪、竹丛、芳草的香气、鸟儿的叫声等,他甚至描述了古柏树的生长,把古柏树的功能和形式做了细腻的表达,叙述让人无不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三部分中,他描写了颐和园里猴子戏水的情景,他写道,猴子戏水之时,活泼欢快,如同一群孩子在游玩,极富童趣活力,令人忍俊不禁。
他还提到了园林里的鱼儿,清澈的湖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宜人动人。
《颐和园》是陈从周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文章中把园林中的景物及其细微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他对颐和园整个环境的描摹颇为精确,可谓刻画细致,淋漓而自然。
他运用婉转优美的语言,把园林各个角落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
由此可见,陈从周在此次描写中,把颐和园描绘得既生动又贴近实际,有时也会想象出更多的丰富元素来补充设定,使得整体意境变得更加圆满完美。
除此之外,陈从周在其文章中也融入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可以在欣赏颐和园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色彩,把阅读带入另一个层面。
总之,《颐和园》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其中对颐和园的描绘既生动又细腻,令人流连忘返,有时也会加入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有无限遐想。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颐和园》课文原文及赏析《颐和园》课文原文: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赏析:这篇课文以游览的顺序,详细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首先,文章通过对颐和园的位置和规模的介绍,让读者对颐和园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作者引领读者走进颐和园,通过描绘长廊的特色和画作的丰富多样,展示了颐和园的艺术魅力。
然后,作者引导读者来到万寿山下,通过描绘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展现了颐和园的建筑之美。
在登上万寿山后,作者以佛香阁为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颐和园的美景。
通过对昆明湖的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湖水的宁静和碧绿。
最后,作者以向东远眺的景象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描写细致入微,充分展现了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独特魅力。
同时,文章也寓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颐和园聚德东小学四年(1)班方秀纯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
学清分析课文的疑难字词较少,学生基本能认读理解词语。
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身游览过颐和园,在课文的游览顺序的理解,感受颐和园美景上有一定难度。
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欣赏,相信学生能读出欣赏、赞美的情调,产生情感共鸣,对中国“世界遗产”感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初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这个单元里,我们认识了雄伟气魄的万里长城,感受了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认识另一处世界遗产。
这是哪一处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87页,齐读课题。
板书:颐和园师:同学们,你们了解颐和园吗?谁来说一说?生:圆明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景色天成,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师:什么样的园林能称得上“皇家园林博物馆”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这座皇家园林。
二、初读课文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词,读通句子。
师:谁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看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细细品味颐和园的美景。
在我们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读读生字词。
2. 学习生字词(1)请一位小老师领读课文带拼音的词语。
yídiàn láng zhùjiàn zāi zhùsǒng颐和园大殿长廊柱子横槛栽满建筑耸立liúgécōng yùyǎn fǎng zhūjītiào琉璃瓦佛香阁葱郁掩映画舫朱红几乎向东远眺dīdiāo shīzī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2)四字词。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课文《颐和园》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十八课。
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姿态不一、葱郁、掩映”等词语。
2、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课文线索,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欣赏长廊的美丽景色,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等多种能力,是师生、生生、生本等一个多元互动、交际的过程。
本课的设计力图把口语交际和阅读教学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交际,在交际中促进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教师*引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
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游览和欣赏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一处。
2、板书课题。
请你用心记住这个“颐”字,让我们响亮地叫出她的名字 颐和园。
3、认读词语: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金碧辉煌神清气爽隐隐约约姿态不一颐和园 [词语教学是语文学习之本,虽然到了四年级字词教学已不是学习的重点,但在新课伊始让学生读一读新词还是很有必要的。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说感受 1、这到底是一座怎么样的大公园呢?请你打开书大声地读读课文,读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板书:()的颐和园 2、学生读文、交流,并上台板书词语。
[让学生读文后说说自己眼中的颐和园,并让学生上台板书词语,这一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说、写的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颐和园的美景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
(9分)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背后的多重智慧①位于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的一座石桥。
桥全长150米,宽8米,包含17个拱形桥洞,是颐和园内的最长桥梁。
②十七孔桥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在每年冬至日的傍晚时分,会呈现“金光穿洞”的奇观: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可以看到金色的落日余晖逐渐“穿过”桥洞,犹如在桥洞内点满明灯,仿佛打开了时空穿越之门。
这样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③傍晚时分的太阳高度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光线高度。
在一年中,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并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变化过程。
傍晚时分,正是太阳西落之时,太阳高度角约8度,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有利于光线直接照射到桥洞内壁上,进而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
④傍晚时分的太阳方位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照射角度。
十七孔桥所处纬度约为北纬40度,在冬至日“金光穿洞”发生时刻,太阳方位角约231度,太阳位于桥的西南侧。
由于十七孔桥并非为完全东西向,这使得傍晚的阳光并未完全穿过桥洞,部分光线照射到了每个桥洞的东侧内壁上。
在该时段,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一方面由于桥的阻挡,避免了阳光直射眼睛;另一方面观众视线朝东南方向,可以看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金光。
随着太阳继续向西相对运动,太阳方位角进一步增大,使得光线与桥体夹角进一步减小。
相应的,照射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阳光量逐渐减小,进而形成阳光“穿”洞的视觉效果。
⑤太阳光在空气中的散射作用,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色彩来源。
太阳光为复色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单色光组成,其频率依次增大、波长依次减小。
其波长越短的光,越容易散射。
快到日落时,青、蓝、紫等波长较短的光在大气中产生了散射,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光达照射到桥体,混合成金黄色,使得桥体产生“金光穿洞”效果。
到日落时分,照射到石拱桥的阳光则以红色光为主,使得桥洞呈现红色效果。
⑥十七孔桥的建造艺术,为“金光穿洞”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
颐和园【教材解读】一、教材特点1、从思想内容上看(1)展现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
作者在描述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景观,依次介绍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这几处景观,其中重点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及湖中的十七孔桥。
作者之所以抓住这几处自然天成的景观和经典的人工建筑做细致描写,是因为颐和园借周围的山水环绕之势,巧妙设计了具有皇家气派的人工景观,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原则。
如,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这是描写佛香阁的句子,介绍了佛香阁的地理位置,从外部整体描绘了佛香阁的外部特点和其在阳光下的样子,这样写突出了佛香阁的高大巍峨,凸显其皇家气派。
而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正是构成了其基本框架,体现了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和景点的风貌,展现了颐和园作为世界遗产独具的美丽。
每一处的景观,犹如一幅幅优美的立体画,使读者伴随着作者的描述,仿佛漫步于这皇家园林之中,有一种“人在画中游”之感。
(2)表现了凝重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劳动人民的园林创造艺术。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所以,《颐和园》一课,不仅让读者领略了园中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细细品味,更能感受到其凝重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文中对长廊的描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副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一句是对长廊的描写,不仅形象直观地写出了长廊的长、间数多,还特别凸显了长廊上彩绘的丰富多样,色彩艳丽,各不相同。
作者之所以突出长廊的长,是因为长廊在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并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赏读美景抒发美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及点评[情景说明]《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本课,要完成以下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本课的教学流程为: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颐和园》说课稿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说课稿四年级语文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它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本课将与《长城》和《秦兵马俑》共同带领我们欣赏我国的”世界遗产",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将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学目的和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
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三、说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
《颐和园》课文赏读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