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课文赏读
- 格式:docx
- 大小:20.93 KB
- 文档页数:1
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读《颐和园》有感1近几天,我学习了这样一篇课文,题目叫《颐和园》。
文章主要讲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先写长廊的美丽,然后是写万寿山的高,再写排云殿和佛香阁,接着写了昆明湖湖水的静,最后写了奇特的十七孔桥。
具体表现在:长廊有七百多米长的,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在长廊两旁分别画着几千幅美丽的画,画上有花、草、人物……有很多很多的画。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万寿山。
佛香阁和排云殿发出灿烂的光芒。
登上万寿山一看,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走过万寿山,又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中心有一个小岛。
走过昆明湖就来到了奇特的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非常壮观。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颐和园美丽更表现在它的景物。
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它,要好好保护。
不可以在那里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一些不良行为,让颐和园的美丽世世代代永存。
读《颐和园》有感2但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却是那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
画上说的是什么故事?画中人是谁?这些故事典出何处?这一切不仅天真幼稚的儿童想知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要了解,便是颇有阔历的成年人也感兴趣,至于那些远涉大洋前来访问的外国朋友就更想明了其内容了。
遗憾的是,极少有人能原原本本地把这些故事都讲出来,更没有一部可供翻检的汇集成册的文字材料。
长廊人物画故事,其时间跨越度极大,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上下绵延五千年,其取材范围颇广。
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曲、神话、童话、诗词、典故等。
其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既有人民群众抗击侵略,反抗奴役的英雄业绩,又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可以说,这本小册,是一部历史书,一卷风情画,又是一个了解五千年文明文化史的小窗口。
人们在长廊中漫步,是游览是休息,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文学家陈从周最爱写作的话题之一。
陈从周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他以颐和园为题材,写了许多描写此园林的文章,其中《颐和园》是他最有名的一篇。
《颐和园》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颐和园的美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达了陈从周对皇家园林的敬畏之心。
陈从周提到不同季节,颐和园的风景也不同,春天的园林里有芬芳的花瓣,夏天有碧绿葱翠的叶子,秋天满园金黄的果实,冬天则是白雪皑皑的一片。
此外,他还描写了颐和园里的石头廊柱、茶轩、书房等建筑,记录了园林中的建筑、场景,其中也特别提到了其中的许多石雕作品。
第二部分中,陈从周以自然植物为主题,描写颐和园里的花草树木,叙述了一种清新宜人、宁静典雅的感觉,表达了园林景色给他的感受,包括山水、湖泊、草坪、竹丛、芳草的香气、鸟儿的叫声等,他甚至描述了古柏树的生长,把古柏树的功能和形式做了细腻的表达,叙述让人无不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三部分中,他描写了颐和园里猴子戏水的情景,他写道,猴子戏水之时,活泼欢快,如同一群孩子在游玩,极富童趣活力,令人忍俊不禁。
他还提到了园林里的鱼儿,清澈的湖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宜人动人。
《颐和园》是陈从周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文章中把园林中的景物及其细微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他对颐和园整个环境的描摹颇为精确,可谓刻画细致,淋漓而自然。
他运用婉转优美的语言,把园林各个角落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
由此可见,陈从周在此次描写中,把颐和园描绘得既生动又贴近实际,有时也会想象出更多的丰富元素来补充设定,使得整体意境变得更加圆满完美。
除此之外,陈从周在其文章中也融入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可以在欣赏颐和园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色彩,把阅读带入另一个层面。
总之,《颐和园》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其中对颐和园的描绘既生动又细腻,令人流连忘返,有时也会加入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有无限遐想。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颐和园》课文原文及赏析《颐和园》课文原文: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赏析:这篇课文以游览的顺序,详细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首先,文章通过对颐和园的位置和规模的介绍,让读者对颐和园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作者引领读者走进颐和园,通过描绘长廊的特色和画作的丰富多样,展示了颐和园的艺术魅力。
然后,作者引导读者来到万寿山下,通过描绘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展现了颐和园的建筑之美。
在登上万寿山后,作者以佛香阁为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颐和园的美景。
通过对昆明湖的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湖水的宁静和碧绿。
最后,作者以向东远眺的景象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描写细致入微,充分展现了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独特魅力。
同时,文章也寓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颐和园聚德东小学四年(1)班方秀纯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
学清分析课文的疑难字词较少,学生基本能认读理解词语。
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身游览过颐和园,在课文的游览顺序的理解,感受颐和园美景上有一定难度。
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欣赏,相信学生能读出欣赏、赞美的情调,产生情感共鸣,对中国“世界遗产”感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初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这个单元里,我们认识了雄伟气魄的万里长城,感受了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认识另一处世界遗产。
这是哪一处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87页,齐读课题。
板书:颐和园师:同学们,你们了解颐和园吗?谁来说一说?生:圆明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景色天成,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师:什么样的园林能称得上“皇家园林博物馆”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这座皇家园林。
二、初读课文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词,读通句子。
师:谁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看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细细品味颐和园的美景。
在我们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读读生字词。
2. 学习生字词(1)请一位小老师领读课文带拼音的词语。
yídiàn láng zhùjiàn zāi zhùsǒng颐和园大殿长廊柱子横槛栽满建筑耸立liúgécōng yùyǎn fǎng zhūjītiào琉璃瓦佛香阁葱郁掩映画舫朱红几乎向东远眺dīdiāo shīzī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2)四字词。
《颐和园》课文赏读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