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开放探究引向深层思维——以“盐类的水解”教学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31.89 KB
- 文档页数:3
运用实验直接切入微观本质的认识——以“盐类的水解”教
学为例
杨艳红
【期刊名称】《教学仪器与实验》
【年(卷),期】2011(027)007
【摘要】“盐类的水解”是重要的概念原理知识,其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从微观、动态的角度来认识。
在教学中以金属镁与盐酸、醋酸、氯化铵溶液、水反应的系列实验为支持,帮助学生直接从微观上认识盐类水解的本质,并分析了这一系列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杨艳红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学科教育学研究团队,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6.13
【相关文献】
1.环环相扣引思考步步紧逼揭本质——运用问题链驱动教学法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李似麒
2.基于教材二次开发发挥实验教学功能——以“盐类水解”教学为例 [J], 吴菊华;杨梓生
3.基于新课标下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r——以\"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为例
[J], 周蕾;孙晓春;王洁
4.基于化学实验进行素养为本的教学——以"盐类水解"复习课为例 [J], 姜晶晶
5.深挖实验教学功能培养证据推理能力——以"盐类的水解原理"为例 [J], 林增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盐类的水解“问题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活和生产中需要的大多数反应均是在水溶液中完成的,因而了解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第三章从最简单的溶剂水开始分析,进而讨论含有单一溶质的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和难溶物的沉淀溶解平衡,最后分析多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全面的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和相关理论知识。
其中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
它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教材从盐溶液的酸碱性这一问题出发,介绍了盐类水解的实质、规律和应用。
其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学情分析高二理科班学生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和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
通过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相关知识。
但同时由于这几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很多学生理解的并不透彻,因而学生综合以上知识来理解盐类的水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判断一些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能解释其原因;2.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3.会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表示盐类的水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测定和理论分析,理解盐溶液显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并从课堂的分析讨论中发现并归纳盐水解的基本规律,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盐类水解的学习,体会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盐溶液的酸碱性分析及盐类水解的实质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类水解的规律水解方程式的书写五、教学用具NaCl溶液、KI溶液、FeCl3溶液、CuSO4溶液、Na2CO3溶液、CH3COONa溶液表面皿、玻璃棒、pH试纸、滤纸六、教学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了解盐类的水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知道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水解的规律,会用方程式表示盐类的水解反应的过程。
《盐类的水解》典型教学设计研究【课程分析】通过盐类水解概念的引出、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培养学生使用这些知识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并由此加深对特殊的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使用规律的水平。
从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现象:本是中性的水溶解了组成不同的盐时,溶液的酸碱性会略有不同。
接着从分析中得出结论,这种现象是由盐类水解反应决定的,即某些盐的离子接受了水电离出来的H+或OH-,而促动了水的电离。
由此意识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达。
【学情分析】根据已学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盐类物质、溶液的酸碱性、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已经比较熟悉,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提。
但是要明确不同盐溶液表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以及建立盐的水解平衡,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所以,在课堂上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设法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理论分析,总结规律的一系列活动中,获得极大的学习乐趣,由此喜爱化学。
【设计思路】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引导下自主探究,互相讨论,学会分析,学会归纳总结。
所以,本堂课是按照三个认知层次实行的设计:第一,实验探索,理解现象。
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盐类物质入手,导入新课,然后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用PH试纸分别测NaCl、Na2CO3、NaHCO3、NH4Cl、Na2SO4、CH3COONa、(NH4)2SO47种盐溶液的PH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水平,又能使学生感性理解到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的现象。
第二,分析现象,把握实质。
在这个认知层次,又分为了三个学习活动,先是让学生通过度析推理盐溶液表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利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几种常见的盐溶液,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其本质;然后让学生通过以上分析及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实行归纳总结,形成盐类的水解的概念;最后是分析归纳所学内容,形成盐类水解的规律。
初中物理《盐类的水解》说课稿初中物理《盐类的水解》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盐类的水解》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盐类的水解》说课稿1一、说教学观由于本节课是基于活动教学观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活动教学观。
活动教学观以“以活动促发展”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认为“活动”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活动过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活动教学观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
活动教学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突出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
在活动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分析,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而组织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问题解决、引导知识整理、指导练习应用、提供反馈评价。
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分析。
二、说教材分析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一共由三章组成,即: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三章又分为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离子反应四节内容,而处于第二节第二大块的盐类的水解知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进一步认识。
并且盐类水解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以“盐类的水解”为例谈基于逻辑思维主线的教学
朱宏;窦星星;李新艳;丁姣君;孙群;李强
【期刊名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5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进行机械记忆,需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以保证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提升。
从逻辑思维的概念入手,明确其对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并以“盐类的水解”为例,分析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朱宏;窦星星;李新艳;丁姣君;孙群;李强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昆明市教科院;年定一中;石林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
【相关文献】
1.主线牵引首尾呼应--《盐类水解》教学案例
2.高效化学高考复习课基本要求例谈——从“盐类水解”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谈起
3.基于以“盐类的水解”为例谈高中化学解题策略分析
4.以“盐类的水解”为例谈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
5.基于逻辑思维主线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盐类水解”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二化学《盐类水解》案例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盐类水解》案例分析陈老师“盐类水解”案例分析特色鲜明。
案例体现了优秀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注重“学讲计划”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先学指导、先学检查、小组合作及问题探究等具体环节的落实和强化,问题设置重点突出,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等特点,注重提升学生的认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和学情分析、教法建议、教学程序安排上问题分析独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措施得力,教学流程顺畅,围绕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教学,课堂结构得以很好的优化。
关键词:盐类水解案例分析摘要:盐类水解是中学阶段化学学习中重要的理论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分析,既解释了本节课的以生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更好的阐释了盐类水解一课的教学理念。
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常涉及溶液的酸碱性,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也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
研究溶液的酸碱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无疑对学生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已经了解酸、碱对溶液性质的影响,盐对溶液的性质是怎样影响的?有何意义和应用呢?一、教材分析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
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同时还是后续电化学学习的必备知识。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促进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和形成。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原理,了解了水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具有了分析简单平衡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 STEAM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策略探究——以“盐类水解”为例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化学核心素养也逐渐深入教育工作者的思想。
STEAM教学是科学与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结合,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多学科、多角度的有机融合,增加化学学科的厚度,加深化学学科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效率,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以《盐类水解》一课为例,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并辅以现代化的数字化实验器材,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较大提升。
关键词:有效课堂;课程设计;数字化实验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就,而师生用于课堂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在学校的标准之内。
”化学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与各学科之间都存在联系,STEAM教学在化学中应用广泛。
在STEAM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知识或技能有一定的提升,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应意识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要建立在充分认识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同时对于教学过程要有精心的安排,并对于不同课型,层次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思路和课程结构。
一、策略概述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根据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单科教学的今天,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在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文理分科,思维固化的现象,来实现文理融合,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同时,由于教学实践是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手段之一,所以则要求教师积极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的现象,运用新颖的、适宜的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进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