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式后勤装备保障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0.42 KB
- 文档页数:3
社科研究5作者简介:陈金龙(1986— ),男,汉族,福建龙海人。
主要研究方向:军事后勤。
后勤装备保障是保障我国军事装备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装备机制愈加复杂,地方拥有众多掌握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更应继续坚持军民融合战略。
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站在我国军事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军民融合以国家为主导,以广大人民群众为重心,旨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管理体制,实现国防实力的提升。
其二,站在民生的角度上来看,军民融合发展是惠民、利民的优良政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后勤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一)思想意识落后,对军民融合认识不足现阶段,某些人员的思想意识较为落后,还未完全接受军民融合的相关理论。
一方面,在部队建设中,由于本位主义思想和利益壁垒,军民一体化后勤与装备保障工作仅仅停留在书面性的文件或口头上,但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主动性较小。
另一方面,当前的企业基本都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运营目标,倡导军民融合虽然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民参军”渠道还不够畅通和思想观念制约,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企业效益不高,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二)相关保障体制缺失目前后勤与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缺乏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等体制机制,让整体调配、深度融合受到严重阻碍。
首先,后勤与装备的日常保障办法不全,像许多装备送至相关企业维修后,时隔许久都没有实际的进展,而且协议的合同当中也没有明确企业违约的管理办法。
其次,后期与装备保障的基础设施存在交叉现象,信息沟通渠道闭塞,导致许多军事资源被平白浪费。
此外,军地之间缺乏一定的后勤与装备保障指挥体制,这样一来,如果发生紧急事故,就无法第一时间获得相关装备,进而使得部队的作战效率大打折扣。
(三)信息交流相对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几乎遍布全国各个角落,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信息交流迅速的网络平台。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一、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目前,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军队内部的院校为主,通过军事教育和训练来培养装备保障人才。
由于现代装备日益复杂化和高技术化的特点,军队内部的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对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
1. 缺乏实践经验的培养。
军队内部的培训主要以理论教育和训练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难以培养出具备实践经验的装备保障人才。
2. 缺乏军民融合意识的培养。
由于军队内部的培养方式相对封闭,难以培养出具备军民融合意识和能力的装备保障人才。
3. 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军事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军队内部的培养方式往往只强调技能培养,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针对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可以借鉴军民融合的理念,探索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军民融合式培养模式。
1. 加强军事教育与民用教育的结合。
可以通过与民用高校合作,开展军事教育与民用教育的融合培养。
军队内部的装备保障人才可以到民用高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民用高校的学生也可以到军队内部接受实践训练,以此促进双方的互补和成长。
2. 加强军事科研与民用科研的结合。
军事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往往需要依赖于民用科研成果,可以通过与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实现军事科研与民用科研的共同发展。
通过共同研发和合作,可以加强装备保障人才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加强实践训练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需要依赖于实践训练和实际应用的机会,可以通过与军工企业和部队的合作,提供装备保障实践操作的机会,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
2. 加强装备保障人才的军民融合意识和能力。
通过与民用高校和军工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加强装备保障人才对军民融合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具备军民融合意识和能力。
3. 推动军队装备保障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军民融合式培养可以促进军队装备保障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促进军队装备保障能力的提升。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余高达(少将)所谓“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就是使军队装备保障由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保障,转变为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保障体制,实施军民一体的装备保障。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我军装备保障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必要性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必须充分认识军民融合式保障的必要性,摒弃军队自我保障的传统观念,确立军民融合保障的新理念。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胡主席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
”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正确揭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明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对装备保障的改革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达国家军队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美欧发达国家军队都十分重视建立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制,以及军民结合的装备保障体制。
美军为解决“平时少养兵、战时有兵用”的问题,建立了现役、后备役、合同商三位一体的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其中后备役维修保障人员约有19万,供货商对武器装备实施全寿命保障。
国防授权法对战场合同商、后备役保障进行了法律规范,规定地方合同商可承担占基地级维修经费50%的维修任务,在平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其战时保障任务,战时根据需要紧急应召参加作战装备保障。
海湾战争中,投入战区使用的装备保障力量近70%是地方力量。
伊拉克战争中,占总数约20%的现役保障力量主要承担战场伴随保障任务;而占总数约80%的后备役、合同商保障力量承担了大量的战略、战区级保障任务。
据美军统计,完成相同的装备维修工作,后备役、合同商所需费用仅为现役人员的 1/6。
7李志强所在的黎明公司发动机装配厂总装工段,肩负着产品的总成装配任务,对工作质量和工作技能的要求非同一般。
作为“李志强班”班长,李志强激情奉献、攻坚克难、创新工作、率先垂范,为“铸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为李志强)2023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揭晓2024年1月12日,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办公室组织行业有关专家和媒体代表共同审议评选出的2023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正式揭晓。
1、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国防科技工业发展,2023年多次回信、视察有关团队和单位。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
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哈尔滨工程大学。
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全行业备受鼓舞,为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不断创造佳绩。
2、中国海外维和部队首次列装新型防地雷反伏击车 2023年1月,中国海外维和部队首次列装新型防地雷反伏击车。
新型防地雷反伏击车,对防护、通信电磁干扰、观察等功能进行了改造升级,能够很好应对爆炸袭击,提升巡逻护卫能力。
中国海外维和部队官兵盛赞该装备使生命安全更有保障,执行任务也更有底气。
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2023年4月24日,在“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本次发布的彩色影像图,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
天问一号任务获取的包括影像图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4、重型燃气轮机“太行110”通过鉴定2023年6月4日,“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在深圳通过产品验证鉴定,标志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1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通过整机验证,填补了国内该功率等级产品空白。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军事装备的不断更新,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军事教育和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军队开始探索一种军民融合式的培养模式。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是指将军队和民用企业、高等院校等各类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军队装备保障人才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
它旨在通过军民融合,实现武器装备保障工作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提高军队装备保障战斗力,适应国防和军事现代化的要求。
军民融合式培养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联合培训、合作研发、共享资源等。
可以通过联合培训的方式进行。
军队可以与民用企业、高校等单位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享师资力量,并进行互联网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提高培养效果和质量。
可以通过合作研发的方式进行。
军队可以与民用企业开展军事装备研发项目,共同利用各自的技术和资源,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共享资源的方式进行。
军队和民用企业可以共享设备、信息、科研成果等资源,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军民装备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军队可以借鉴民用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提高装备保障管理水平;民用企业可以借鉴军队的严格纪律和高效执行能力,提高装备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军民融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和培训体制的束缚,提高培养效果和质量。
军队可以吸收民用企业和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科研成果,提高军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民用企业和高校可以借鉴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培养模式,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
军民融合可以推动军队装备保障的创新和发展。
军队可以借鉴民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反馈机制,提高装备保障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能力;民用企业可以借鉴军队的需求导向和应急救援经验,提高装备保障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军队装备保障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