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秦朝统治的认识和评价的延续,通过学习农民起义,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益的斗争,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益的斗争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农民起义的历史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农民起义原因、过程和意义的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了解秦朝的暴政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提问:秦朝统治时期,民众的生活状况如何?引发学生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相关图片、地图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希望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
然而历史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封建专制残暴统治的结果,所以它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1.掌握秦暴政的主要表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问题设置,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秦的暴政(重点)(1)教师活动教材研读:归纳秦的暴政的表现(2)学生活动表现1:赋税沉重。
表现2:徭役兵役繁重。
表现3:刑罚严苛。
表现4:“焚书坑儒”。
表现5: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1)教师活动问题探究: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原因,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2)学生活动会①直接原因:大雨使戍守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记笔记】(3)教师活动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1: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材料2: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4)学生活动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朝的灭亡(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63,概况巨鹿之战的基本情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秦朝因暴政灭亡对后世有何借鉴意义?(4)学生活动1.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爱惜民力;2.应对君主权力适度制约;3.法家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与儒家学说相调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设计【课程标准】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
解读与转化:1.将课标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内容和活动设计载体,课堂过程融入“家国情怀”素养的主题概念(用历史细节浸润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素养的主题概念(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通过优化“微媒介”(微素材、微介质、微策略、微路径)的设计,在解释历史的体验碰撞中,实现浸润“家国情怀”的终极目标。
2.在基本史实运用上,抓住“知道”这一学习行为动词,来设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教学难点: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3.基本史实落脚点:秦的暴政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情分析^p 】本校地处闽南沿海地区,属农村学校。
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成语故事、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材分析^p 】《秦末农民大起义》为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内容,处于秦统一与西汉统一之间,有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主要学习内容有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
其中,前两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知道楚汉之争。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师引导,小组的讨论,课堂的展示等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一)情境导入 生成问题 可由一名同学作为复习小导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老师或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然后导入新课:秦始皇雄才伟略,建立了庞大的秦王朝,但是在秦朝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秦的暴政 自主阅读课本P50~51内容,完成第1题。 1.秦的暴政的表现。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知识模块二 陈胜吴广起义 自主阅读课本P51~52内容,完成第2题。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意义。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人物: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知识模块三 楚汉之争 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5题。 3.简述项羽刘邦的反秦斗争和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4.秦亡前后项羽与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2、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2、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二.教学重点:大泽乡起义、秦朝的灭亡三.教学难点: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
请同学回答一下有哪些具体措施?(学生回忆上一课内容,回答问题。
)过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迅速走向灭亡了,是谁推翻秦朝呢?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要求:看课本47~48页第一目“秦的暴政”及相关史事,完成问题。
)1秦暴政的表现(简练的词句概括)2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略)小结:秦朝的暴政表现在:1赋税沉重2徭役兵役繁重3刑法严苛4二世更残暴过渡:秦朝残暴统治下,如果你是秦朝老百姓,你打算怎么办?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秦二世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二、陈胜.吴广起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要求:看课本48~49页第二目“陈胜吴广起义”,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政权、结果2是谁的起义军在哪次战役中击败了秦军主力?3秦朝的残暴统治最终是被谁推翻的?(学生回答略)探究一: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分组讨论,学生活动略)能力拓展: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参考答案: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
如“如何学习农民起义”,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五要素三部曲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几个方面自学该目内容。
让学生通过表演历史剧的方式,既体验了历史,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该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学生活动时间的把握不够紧凑,导致课堂前松后紧,拓展、巩固时间偏少,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磨砺中,更好的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师分析释疑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通过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等历史事件,展示了秦朝统治的腐败和农民起义的力量。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统治。
但他们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腐败和农民起义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的认同感,认识到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等历史事件的联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领导的楚汉战争为例,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PPT。
3.素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学具: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朝的腐败现象,如赋税沉重、刑法严酷等,引导学生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详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探索教案(2022年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秦朝末期农民反抗政治压迫的背景和原因;2. 学生能够描述秦朝末期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过程和成果;3. 学生能够理解秦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 秦朝末期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过程和成果。
【教学难点】秦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情景再现法、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播放古装电视剧或电影中秦朝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秦朝的统治和民众的生活。
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简述秦朝的国家制度和汉朝的兴起。
Step 2 学习(25分钟)1. 秦朝末期社会政治压迫的背景和原因(1)讲述秦朝末期的农民生活和纳税困难等情况。
(2)介绍免役法和靖南事变,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是秦朝政治压迫的标志。
2.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过程和成果(1)讲述陈胜、吴广的经历和思想(2)情景再现法,讲述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如何组织、起义过程、策略等。
(3)讲解农民起义的结果,如何影响到秦朝的政治格局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Step 3 梳理(10分钟)1. 要求学生回忆秦朝末期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过程和成果。
2. 展示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上补充和梳理知识点。
Step 4 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问答比赛,回答与农民起义相关的问题。
2.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秦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Step 5 作业(5分钟)1. 让学生以“秦末农民起义”为题,发挥联想想到的一个人物或事件,写一篇作文。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做好预习下一节课的准备。
【板书设计】秦末农民起义1. 背景和原因2. 陈胜、吴广的经历和思想3. 起义过程和策略4. 意义和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了讲述法和情景再现法,再加上问答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好的参与性。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由于秦朝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残暴的统治;刘邦、项羽之间又发生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前一课《秦统一中国》中有关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来说是一个补充,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秦始皇。
同时,秦朝的暴政是引发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亡汉立的过程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本课还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但是学生对本课中诸多历史故事(如“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霸王别姬”等)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形式上,七年级学生又具有活泼好动、乐于交流和分享等特点;在思维特征上,他们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动手、动脑,讨论、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时间、建立政权、巨鹿之战、秦朝灭亡、楚汉之争。
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
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会从插图和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学会搜集成语典故。
2.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历史史实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和意义)。
通过分析秦朝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灭亡的关系,培养分析战争爆发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和战争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准备,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1 / 5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
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
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
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
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
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时间
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秦
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
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突破方案
方法一: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
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
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方法二: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
课讲述。可在课前复习导入时使用。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编排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
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
报、请旨。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
2 / 5
的幻灯片课件——《第10课秦的暴政》)。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教
师逐个提问,一起归纳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
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目。
教师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
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用大屏幕放出来,渲染气氛。之后,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
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
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
的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
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秦的暴政
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历史借鉴。以当时秦统
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
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义的内容?
第一、从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残暴黑暗的统治,如赋税徭役沉重、刑罚严酷、人身压迫和
控制等。
第二、从其在一个朝代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上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因为一个朝
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能够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为,同时也会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到
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加之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人民起义爆发,
朝代终结。
第三、从起义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的是无准备的、由某种特殊情况引
发的。
第四、从起义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爆发、发展壮大、失败或性质转化的过程。
第五、从起义的影响上看,都打击了或推翻了王朝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要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对比,使
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
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3 / 5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
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学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节录部分:
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
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
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
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
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
皇安全。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周围建阁
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
宫的大门。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
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
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我国人口共约2019
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请陛下
三思呀。
4 / 5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学生表演后,教师提问:
请根据刚才的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
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最后总结:
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让我们
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
陈胜:好!
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
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
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
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
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和。
教师讲述: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具体过程教师根据课件《陈
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
教师根据课件《刘邦、项羽灭秦》讲解巨鹿之战和刘邦进逼咸阳。伴随着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
降,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
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详见课文)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5 / 5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
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
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
有变化?
小结: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
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
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之为"
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