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三大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 格式:docx
- 大小:17.66 KB
- 文档页数:2
中东与西方文化差异从宗教信仰到社会规范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中东和西方地区的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这两个地区拥有各自独特而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社会规范,这些差异在历史和地域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和社会规范两方面探讨中东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宗教信仰中东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之一,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
伊斯兰教对中东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对中东社会的组织、教育、法律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之不同,西方地区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宗教信仰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社会更加多元化。
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个人信仰多样化呈现。
二、社会规范中东文化注重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强调家族和社会的集体利益。
家庭在中东社会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家族关系紧密,服从长辈和尊重权威被看作是社会的基本原则。
此外,男性在中东社会中通常扮演着主导角色,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独立和个体权利被更加重视。
个人主义是西方社会的核心理念,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价值观。
此外,男女平等在西方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可,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男性平等。
三、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文化差异之一。
中东地区的教育系统注重宗教教育,伊斯兰教的价值观和教义是教育的核心。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伊斯兰教的经文和礼仪,强调对伊斯兰教的传统和文化的传承。
而在西方地区,教育更加注重学术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西方教育系统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四、社会礼仪和行为准则中东和西方在社会礼仪和行为准则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东地区,人们更注重社会地位和家庭的尊重,尤其是对长辈和权威人物的尊敬。
人们会通过礼仪和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社会,个人的独立和平等更受重视。
人们的行为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个人权利,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选择。
佛教、佛学、佛法三者的区别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相传佛教为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
悉达多是名字,乔答摩是姓氏。
后世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是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提出了独特地价值标准的思想家,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家。
佛教历史悠久,影响深广。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至今佛教已经延续了2500 多年。
它曾经广泛地辗转流传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蔚为大观。
它对上述国家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医学、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近代以来,佛教也流传到欧美等国。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
为了准确地把握佛教哲学的内容,必须明确佛教、佛法、佛学与佛教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它们的不同含义。
佛教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
佛教经过长期的流布,在不同的国度形成五花八门、风格各异的流派,各派自立门户,别树一帆,异说纷纭。
但是,各国的佛教流派都声称崇奉三件物事:佛、法、僧。
这三者被称为佛教的“三宝”。
三宝就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支柱。
“佛”,指佛教的创始者、祖师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
“法”,指释迎单尼传授的教理,实际上是包括释迦牟尼以及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佛教教义,是化、开悟众生的理论学说。
“僧”,指释迦牟尼建立的教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理的僧众。
佛、法、僧包含了佛教的信仰对象、信仰理论和信仰徒众,由此三者双展开和形成更复杂、更全面的系统结构,如由对佛的信仰而有各种礼仪制度,由法的演变而形成若干派别,由僧众而有各种清规戒律等。
佛、法、僧正是反映了佛教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
中西方宗教哲学比较摘要:每一门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但每一宗教必定是一门哲学,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人们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在各个宗教产生的初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局限,对自身及生存的环境缺乏整体的认识,而宗教的产生正是给人类在无知而萌生的恐慌中一种及时的情感依托。
而后,由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它逐渐由被统治阶级迫害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用以集中和麻痹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所要进行比较的是中西方宗教哲学思想上的异同,并取得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的对象。
关键词:历史,文化,影响在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中,由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创立并信奉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由家业民族创立并信奉的宗教是佛教。
宗教作为上层建筑,它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和背景,在宗教的意义,礼仪和文化中,也必定会以各种方式反映出所传播地区民族的观念,意识和文化特征。
作为一种文化和哲学观念,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印度的释伽牟尼创立,公元一世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开始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佛教的教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反对不平等的现象,同情不幸的人。
同时,佛教还宣扬因果报应,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方法削除烦恼,而否定斗争。
这是佛教消极的一面。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广泛宣扬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影响波及各个阶层。
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开始以一种融和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
佛教逐渐由“外来方术”变成了一支很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引起代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儒、道两教的关注。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第五组的成员来给大家展示我们组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讨论结果。
马克思曾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能给人们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帮助,因此,人们信仰宗教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什么是宗教信仰呢?宗教信仰则是以宗教的某些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并把宗教的创始人作为崇拜的对象。
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而中国人主要信奉的是佛教和道教。
西方人一出生就会接受宗教洗礼,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宗教的虔诚。
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接下来,我将重点给大家展示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这一信仰格局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
这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
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
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
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征陈麟书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
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
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
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的,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世界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在文明社会以前是不可能产生世界性的宗教的,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在文明社会以前,由于氏族部落为单位的狭小的、落后的经济体制,只能把人们的宗教活动限制在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不仅部落之间交往不多,更谈不上世界性的交往。
加之当时人们的文化极其落后,没有文字来进行各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宗教交流。
特别是由于当时人们思维能力的低下,还没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统一的主宰世界之神的概念和形象。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绝无产生和形成世界性宗教的可能性。
在文明社会中,也不是在古代文明社会一开始就有世界性宗教的。
它是在世界性交往和沟通日益增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世界宗教是在民族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民族宗教要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这只有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的发展,达到了各民族各个国家和各地区之间能够进行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时候才有可能。
各种宗教通过交流和比较,有的被淘汰了,有的则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影响,有的就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这种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宗教的交流,在历史上一般都开始于封建社会的中兴时期,世界性的宗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
以佛教来说,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由古印度奴隶社会的毗罗卫国王子释巡牟尼创立,当时这种原始佛教还只是一种民族宗教。
宗教---------天人合一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摩尼)。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教其实并不推崇科学的敌人——迷信,相反,佛教是推崇理性、反对迷信、注重因果的,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并一向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中国---佛教两汉时,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第一座佛教名寺,就是坐落于洛阳的白马寺。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
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
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
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历代名僧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1918年8月19日出家后法名演音,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师,晚号晚晴老人。
他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
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
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
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世界三大宗教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说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产生时间,创始人,主要经典,基本教义;阐释宗教产生的原因;探讨宗教在现实中的作用。
通过归纳、比较三大宗教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理解世界文化现象的共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大宗教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宗教是人类文明的特殊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合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重点难点本课教学重点:三大宗教产生、发展。
本课教学难点:三大宗教产生的原因和基本教义。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师:在学习这课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些相关宗教的基本知识。
小知识: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宗教组织,设施,教义,教规,仪式和专门的神职人员,有众多教徒。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宗教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而出现的社会现象。
他有着漫长的历史,迄今为止世界上广泛流传,对社会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不知有多少种,一个民族就有一个宗教,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宗教,基督教有20亿信徒,占世界人口33%,伊斯兰教有12亿信徒,占世界人口20%,佛教有3.5至4亿信徒,占世界人口的6%。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主要在中国,占13%。
通过上述的材料,我们会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口要远远多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口,其中光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人口就占了世界人口的近60%。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信仰宗教?总教是如何产生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如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呢?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二。
一、宗教产生的根源师:通常说来,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宗教需要,这种宗教需要存有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虽然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但人类对于他们的起源、未来的归宿以及现世生存的意义并不清楚。
1)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基督宗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各教派的统称。
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简称,意思是上帝差遣来的受膏者,为基督宗教对耶稣的专称。
于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稣创立。
基督教,是一个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一神论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
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但是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
即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重要区别真理 :基督教自称是“唯一真理”,耶稣更是自称“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
而佛家从来没有自称是“真理”。
《金刚经》说:法上应舍,何况非法?在佛家看来,所谓的佛法,是人们认识/体证真理到达解脱彼岸的道路/工具。
佛法就像是大家渡河的船,大家如果到了彼岸,就不再需要这个船了。
在佛家看来,人们到达解脱彼岸的道路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很多很多。
比如登山,身体好的有能力的直接攀岩而上,这是快捷的路。
身体不好的,可以走相对平缓的山路,虽然多走点路,但是一样能到达山顶,欣赏到山顶的无限风光。
至于哪条路好,当然是适合于自己的路最好。
所以佛家说: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摘要:当前,宗教在世界各国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能够突破名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且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它们存在着相互的共同点和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
本文着重探讨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们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
关键词:三大宗教形成特点1.三大宗教的简介当今世界60多亿人口中,约有2/3以上的人是宗教信徒,其中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超过35亿。
世界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都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
据美国《教会研究国际公报》2000年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信徒人数约为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3%;伊斯兰教信徒约为11.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7%;佛教信徒约为3.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5.9%。
[1]此外,基督教为世界上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遍布世界242个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而佛教分布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信徒的95%都是亚洲人。
我国在2010发布《宗教蓝皮书》上表明,中国国内现有基督徒为230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
[2]2.三大宗教的起源与传播2.1基督教的起源与传播基督教起源于公元前568年,当时新巴比伦的军队攻陷了于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国都耶路撒冷,沦为囚虏的犹太人为了逃避所受的苦难祈求他们的保护神耶和华(指“永存者”、“创造者”等)派遣救世主来解救他们。
公元前583年波斯灭了新巴比伦之后犹太人回到祖国,从此就建立了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
然而到了公元前36年,罗马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这时有一部分小教派从犹太教中分流出来,他们认为耶稣才是救世主,这就与犹太教对于救世主的认定产生了教义上的分歧。
[3]基督教是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拿撒勒派。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黄鹏【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
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1 基督教1.1 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
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
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
“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
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就成了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
耶稣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率领着12个门徒四处奔波,传经布道,他宣扬“天国”的美好,抨击富人的贪婪和罗马统治者的残暴,说他们要进入天国“比骆驼想要穿过针孔还难”。
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分别是谁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产生于约2500年前)、__(产生于约2000年前)、伊斯兰教(产生于约1400年前)。
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分别是谁你知道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希望对你有用!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产生于约2500年前)、__(产生于约2000年前)、伊斯兰教(产生于约1400年前),其创始人分别是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
他们三人的一生,大致如下:1、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属于释迦族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出生于皇族,是一个太子(也有说只是贵族,只是一个富裕的领主的儿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王的太子),结婚生子后,厌倦了宫廷生活,深感人世的无常苦恼,于是抛弃富贵的生活,出家寻求解脱之道。
经过六年的修行,悟道成佛,并于不久后开始传播其教义。
此后,一辈子居无定所、托钵乞食为生,到处奔走教化群众,(也有一些固定的场所和供养,不过每年还是以到处游行四方教化为主),并取得当时的平民、贵族、国王各阶层比较一致的认同,建立了人数众多的教团,他的众多亲属包括他的妻儿也成为信徒。
最后,于80高龄时,释迦牟尼在外出教化的奔波途中去世。
其教义某种程度上反对当时婆罗门教的等级制度,以宣传无我无常、善恶因果、涅盘寂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为主。
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靠群众和知识阶层学术力量为主,也受到上层的一些支持,但是,以出世为宗旨的佛教,相对其他宗教而言,与国家政权总保持一些距离,大体上,既无严重的对抗,也无过于密切的纠缠。
2、耶稣耶稣出生于平民之家,据说是一位木匠的儿子。
他早年的生活记载不详。
后来,他带领少数信徒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带传教,并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和犹太教的某些戒规,得到了一部分群众的信任,也遭到当权者的一些忌恨,后来被当时的统治者残酷处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他只活了三十三岁,终身未婚。
西方三大宗教,按照出现前后,分别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几大宗教之间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血冲突,往往给人造成错觉,那就是他们的信仰互相之间不共戴天。
实际情况是,三大宗教的本质信仰是一致的。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起源于古老的犹太教。
是犹太教,最先发展了宇宙中间独一真神的信仰,记载于圣经的旧约。
在其信仰中,人类犯了悖逆上帝的原罪,上帝最后会派来救世主“以赛亚”拯救人类。
几千年来,犹太人在等待这位救世主,至今还没有来临。
旧约的意思,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以摩西戒律为主体的约定。
两千年前,犹太教出现了一个重要分支,其教主是耶稣,30岁开始传教,自称是上帝之子,是预言中的那位救世主。
耶稣在旧约的基础上,代表上帝与人们立新约,于是圣经有了后半部分的新约,基督教从而诞生。
犹太教其他分支不承认耶稣救世主的身分,他们要继续等待真正的救世主,而对基督徒来说,那是极大的亵渎。
但分歧归分歧,犹太教基督教双方都还是以旧约为基础,自然,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诞生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他起初是一个商人,但被上帝遴选为最新的信使,根据上帝的启示,录下了古兰经,创立了新的伊斯兰教。
古兰经传递了上帝最新的意旨,但它的基本源泉,仍然离不开犹太教的旧约。
于是有了下面的概括:犹太教:继续等待救世主,信奉旧约。
基督教:耶稣是那位救世主,因此耶稣是神,信奉旧约与新约,以实践新约为主。
伊斯兰教:继续等待救世主,穆罕默德是上帝最后的信使,传递了记载于古兰经中的上帝最后的信息。
穆罕默德是先知,但他不是救世主,他是人,不是神。
对待基督教,伊斯兰信徒尊重耶稣,但他们同样认为耶稣是人,不是神。
古兰经认为耶稣是较早的一位先知,与穆罕默德的地位相同。
耶和华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们对上帝的称呼,安拉则是阿拉伯语对上帝的称呼,但称呼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归根到底,三大宗教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
他们之间的分歧,只是对上帝后来的安排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因此,看似不共戴天的犹太人阿拉伯人,信仰差异所造成的敌对意识,其实也并不突出。
相对来说,反而是基督教的难调和性比较大,因为基督教相信耶稣是那位救世主,是真神,但其他两家不承认。
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宿怨,部分来自于基督徒指责犹太人杀害了耶稣。
这里又出现了我早先举例过的,上帝造了不完美的人之后又惩罚其不完美,同样性质的不近情理。
如果耶稣之生之死都是上帝的计划,那么耶稣一开始就注定要被害死,犹太人岂不是成了替罪羊,或者说,又中了上帝的圈套?时代毕竟是在进步,2000年,教皇保罗六世公开为天主教在历史上对犹太人的迫害向犹太人道歉,“基督徒对上帝的另一部分儿女的令人遗憾的行为。
”
公元一世纪前期,基督教起源于地中海东部地区。
早期的基督徒是清一色犹太人,其信仰基础是古老的犹太教,因此,基督教实际上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
从创立初期开始,基督教就被看作是异端邪说,受到了多方面的迫害。
执行迫害最甚者,是当时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罗马帝国政府,广泛并且残酷。
处死耶稣,罗马政府虽不是始作俑者,但他们还是批准了死刑的执行。
耶稣死后,十二门徒中的雅各、彼得,以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领袖保罗等人,也都是在随后的传教活动中被罗马帝国处死。
然而,迫害并没有能阻止基督教的发展。
到公元四世纪时,基督教已经发展为罗马帝国区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宗教,尽管直到此时,基督教仍然属于非法并继续遭受迫害。
公元313年,人类文明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发生了: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政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并采取具体措施,对基督教在帝国范围内的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而后,君士坦丁自己也正式宣布成为基督教徒。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去世,公元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
由于罗马帝国的强势影响,从此基督教在塑造欧洲文明
的过程中,开始起决定性作用。
而后的年代直至今天,由于欧美国家的强势文化,基督教传遍了世界。
可以相当肯定地说,如果不是君士坦丁使得基督教合法化并最终使其上升为罗马帝国国教,今天的基督教,弄不好恐怕只是一个地区性信仰,甚至可能已被历史的尘埃湮没掉。
于是人们自然会问一个有趣的问题:君士坦丁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做?基督教会的解释版本是:君士坦丁的母亲海伦娜虔信基督教,他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
但决定性的原因是: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亲自指挥了罗马密尔维桥战役,一场将决定他皇位命运的战役。
战斗开始前,他抬头望天,在太阳的方向上空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上面一行希腊文字:“以十字架的名义,胜利!”于是,君士坦丁下令他的士兵们,全都以基督十字来装饰他们的盾牌,结果那场战役大获全胜。
在凯旋返回罗马时,君士坦丁拒绝了已经为他准备好的胜利后祭祀罗马诸神的仪式,因为他已经信仰了基督。
大多数历史学家们的解释版本是:君士坦丁当上皇帝的时候,罗马帝国从上到下,已是人心涣散分崩离析,国家失去了凝聚力,失去了方向感。
套用今天的时髦名词,叫做严重的信仰危机。
尽管君士坦丁可能受到了母亲海伦娜的影响,但他本人是个很有主见的皇帝,他的如此重大的改弦易辙的决策,其最根本的动机,首先必然是政治上的,必然关系到他的帝国的根本利益。
说到他的母亲,公元328年,在巴勒斯坦两年旅行之后,已经是80岁的海伦娜返回了罗马,她必然向君士坦丁讲述了她两年中亲眼见到的,新兴的基督教在民众中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而君士坦丁可能从中看到的,则是用基督教重新凝聚整个罗马帝国的前景。
即便其中有些许信仰的因素,他的决策无疑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