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64.62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方庙宇差异中西方的差异,除了我们熟悉的文化差异,同时也体现在我们的建筑当中。
庙宇建筑风格的不同就是其中中西差异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庙宇建筑风格都给予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相反的,西方的庙宇气势磅礴,体积感强烈。
如果通过细微观察,中西方庙宇的开门方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庙宇通常都在长方体的长边设置门口,而西方的庙宇,以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为例,就选择以短边上设置大门。
这种建筑方式的不同,与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历史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主要以信奉佛教为主,而西方则以信奉基督教为主。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西方的庙宇注重表现人内心对宗教的狂热,充分的表达了人的征服思想,建筑方式的不同就是其视觉上的一种体现。
而中国的庙宇受到古代儒家“中和”思想影响,注重表现人内心的平静和宁和,与西方庙宇建筑相比较更和谐与含蓄。
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的庙宇较中国庙宇高出许多,更能体现出庙宇的体积感,表达出人内心的狂热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以塑造空间感和体积感为目的,征服他们思想外的事物。
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巨柱,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和希望。
所以,在短边开设门口,使庙宇的体积感更强烈,正好表达他们的雄心壮志,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激起人亢奋的情绪。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建筑融入上水之中,表现出一种和谐之美,殿堂、门窗、亭榭、游廊都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中国的庙宇有意识的与山水融为一体,庙宇自身的高度不会像希腊的庙宇那般表现出高耸,气度恢弘的一面,所以通常高度不会太高,需要和环境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
选择在短边开门,更能显示出庙宇典雅庄重,更能贴近人心,与自然更相亲。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纪念。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1.宗教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
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
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
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
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
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
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
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的对比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
接下来,我将以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对比,来体现出他们的差异。
同样是宗教的产物,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却又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经过分析,我发现他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同在中国寺庙建筑都是搁置在偏僻的地方,隐居于风景秀美的山川建筑与自然融合一体,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西方教堂则耸立于闹市中心,往往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几乎随处即可望见,它的功能不单单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二、主要建筑材料的不同中国古代寺庙乃至普通房屋多为木结构,而西方教堂则大部分以石头为原材料。
人们做过很多假设关于中国为什么房屋多为木构,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所以“材料决定说”不成立。
而中国早就有了石城墙和石桥,“技术决定说也难站住脚。
从东西方的文化取向上来看,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们认为石头是创造人的物质,当然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而中国讲究阴阳五行,二五行之中土和木是最适合建造住房的。
因此,土木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
以土为基,以木环绕形成建筑空间。
在2000年以前,维特鲁威就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
坚固排在第一,然后实用,最后是看起来要美观。
坚固而外观美丽,但是内部略显冷峻、阴沉。
与西方追求的不同中国人更多的追求空间的适宜和阴阳的和合。
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愿意居住空间的舒适。
五行之中的“土木”自然成为了最好的建筑材料。
而且木框架结构轻盈灵活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
三、结构方面的不同中国古建筑以木框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有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重要的一颗明珠。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岱庙是山东泰安最完整也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多次整修、扩建,现今基本保留了宋朝的规模和风格。
以宋朝为时间点,对应西方12世纪,在法国出现“哥特式艺术”。
当时的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欲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巴黎圣母院作为当时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建筑群里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教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诉求。
尽管岱庙为建筑群体,巴黎圣母院为建筑单体,但他们同为宗教建筑,通过在建筑用途、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上的比较分析,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理解中外建筑思想、哲学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差异引言宗教建筑的地址选择,承载着一定的宗教文化,表达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东西方的宗教选址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
中国的宗教建筑处于较为从属的地位,是服务于皇家建筑而存在的一种建筑形式,虽然也是人们信仰的表现形式,但是人们对于佛教或道教的信仰远不及西方人对于基督教信仰的那种广泛;西方人将基督教的信义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重视宗教建筑的精神属性,对于上帝的崇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最好的建筑技术设计教堂,教堂也被赋予新的精神含义,成为他们进行祈祷与忏悔的精神场所。
1建筑选址的审美差异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般都在山林之中。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他们信奉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注重探寻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把道观和寺庙建在山林之中,让建筑融入自然,与世隔绝,羽化升仙。
西方的宗教建筑大多都选在城市中。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即“人神合一”的哲学观,认为神就在自己的身边,人们可以在教堂前面的广场上玩耍嬉戏,宗教建筑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堂一般会建成城市中最高的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象征着人们的思想可以和上帝交流,也是人们死后通往天堂的道路。
中西方制度文化比较结课论文姚婧 20080254 公共事业管理0802关键词:1宗教建筑2建筑文化3教堂4信仰5美术内容摘要: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教堂与寺庙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
在这个历史时期教堂建筑和美术融为一体,成为基督教美术的最高代表。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效果融为一体且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起到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能更深地控制、麻醉信徒们的思想感情,使人威慑于宗教神权之下,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臣民”。
浅谈中西方建筑的区别与联系外国建筑史作业2011级建筑学1108070019曾祥钰我们都知道,建筑体系往往承载了当地区域的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从总体上看,传统世界的建筑可以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
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
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
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
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
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中国宗教性地方建筑主要有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及少数民族宗教建筑。
寺庙建筑是中国古典代表建筑之一,它起源于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神权的崇拜。
宗教建筑一直是建筑界长盛不衰的话题,相对于外国教堂类宗教建筑保存完好而言,中国的寺庙类宗教建筑则显得有些日暮西山。
简介中国庙宇: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庙宇在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
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
寺院: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
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
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
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
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
道观照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
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
”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
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教堂:教堂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
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摘要:文化是一国的灵魂,而宗教文化则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但是,中西方宗教在各自的发展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什么交流,发展出了许多不同之处。
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区别,阐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重新审视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宗教精神;跨文化交际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西方人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因为正是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而中国人长久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混合形式。
从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从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统治阶级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从宗教意义上看,宗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
可以说,在宗教的目的和作用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之异同及其对各自的文化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极大的不同。
一、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宗教文化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1、材料:建筑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2、空间布局: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
•3、形体审美: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4、文化观念西方以石材为主中国以木材为主•西方建筑中柱子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斗拱飞檐•建筑空间的布局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故宫••曲阜•孔庙展现“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各种建筑前后左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大本钟科隆大教堂巴特农神庙•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形体审美差异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
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