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12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与第一节内容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
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科学思维,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科学思维)(2)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出发,理解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结合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某些疾病的成因,宣扬健康生活。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四、教学重点(1)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2,4,6 。
(2)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区别。
(3)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五、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条件及特点。
六、教学方法本课时主要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演示讨论法。
七、教学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辅助教学,既可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又可以解决知识量大、时间较紧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1、细胞的边界是什么?2、细胞膜主要功能是什么?3、介绍过的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哪些?提出问题:除此之外,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还有什么?回答:1、细胞膜。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说课教学设计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1 第4 章第2 节。
本章是在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的种类和功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其中本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是在学习被动运输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升华。
为后面学习细胞代谢做铺垫,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
接下来我将从单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基于单元情境的整体教学,选择小肠为素材,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各类物质为情境线索,其中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水、酒精属于第一节被动运输的情境设计,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牛初乳蛋白属于第二节主动运输与胞吞的情境设计。
依据课标,根据本单元要学习的大概念(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 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重要概念(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三个次位概念,规划本单元的教学。
设计了三个课时,预期落实四大素养、七个目标,通过五个任务来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并且能从学生归纳总结及学以致用的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习的评价,从而观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单元主题内容设计如下,这是本节课的整体框架。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3 课时。
通过观察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各类物质的生命现象,进行资料分析,完成模型建构等任务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大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其思维的逻辑性还不完善,空间想象力稍显不足。
对不同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了解还是不够全面的,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选择了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情景式、启发式等。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法要发挥作用,学法也必然重要。
本节课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有探究式、合作式等。
核心要义是希望学生能最大程度参与到课堂,对知识点和蕴含在知识点里的核心元素进行联想、理解和内化。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主动运输的观点和重要性。
2. 掌握主动运输的过程和机制。
3. 理解胞吞和胞吐的观点和作用。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主动运输的关键步骤和影响因素。
2. 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和机制。
3.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干系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动画和相关案例。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
3. 准备案例资料,包括真实病例和虚构案例。
4. 提前安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出主动运输的观点,例如,为什么我们喝下的水能够从肠道重新回到血液中?为什么我们吃下的药物能够被吸收进入血液?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就是主动运输。
2.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干系介绍主动运输过程中涉及到的胞吞和胞吐过程,说明这两种过程是主动运输的必要补充。
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过程。
3. 主动运输的分类介绍主动运输的分类,包括简单主动运输和帮忙主动运输,并说明帮忙主动运输中涉及到的物质转运蛋白。
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主动运输。
4.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不同条件对主动运输的影响。
例如,探究温度、离子浓度、药物等因素对主动运输的影响。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机制。
5. 胞吞和胞吐的实例介绍一些常见的胞吞和胞吐实例,例如细胞摄取营养物质、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和意义。
6. 总结与思考总结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干系,以及主动运输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鼓励学生思考主动运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控主动运输来治疗某些疾病。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主动运输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胞吞、胞吐的过程和作用。
3. 能够运用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知识诠释生命活动中的现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优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内容。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介绍了主动运输,主要讲解了主动运输的含义、特点、过程。
接着阐述了胞吞、胞吐,主要讲解了胞吞胞吐过程的特点、含义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主动运输的过程,理解其含义及特点,明白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能明白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3.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三、核心素养【生命观念】通过探究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知识,基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认同生命的自主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尝试从生命观念认识自然和社会,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通过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主动运输及胞吞胞吐的知识。
掌握学习生物学科的科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等方法的科学思维,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主动运输知识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运用到其他类似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并以此说明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这需要探索精神。
【社会责任】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以形成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含义、特点、意义;2.难点:理解主动运输的过程及概念。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主动运输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2. 掌握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和作用。
3. 理解这两种运输方式的异同及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主动运输的过程及意义。
2. 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及作用。
3. 比较这两种运输方式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
2. 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胞吞和胞吐的过程。
3. 准备案例或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4.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等,以便学生观察细胞内的运输过程。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和总结反馈。
1. 导入新课:首先,我们将通过展示一些与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过程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我们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 主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们将详细解释主动运输的定义、过程和意义,并利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主动运输的实例: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主动运输实例,包括离子通道、泵和质子泵等,并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影响细胞内环境的。
(3) 胞吞和胞吐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我们将详细解释胞吞和胞吐的定义、机制和作用,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过程在细胞内的意义。
3. 课堂讨论:在学生对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有了基本了解后,我们将组织一次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思考这些过程在生物体内的其他应用,如信号转导、细胞融合等。
4. 总结反馈:最后,我们将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我们也将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反馈,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这次的学习经历,我们看到了学生们在学术上的进步,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一些学生分享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收获,并表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在他们的未来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一、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概念介绍在细胞生物学中,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是指细胞通过主动调节细胞膜上的通道和载体来实现物质的进出。
主动运输包括主动泵和溶酶体等方式,而胞吞胞吐主要涉及细胞对大颗粒物质的摄取和排出。
这两种细胞运输方式在维持细胞内稳态、营养吸收和废物清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机制与调节2.1 主动运输的机制与调节主动运输是指细胞通过质膜上的转运蛋白,耗费ATP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移动。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a+/K+泵,它通过耗费ATP将胞内的三个Na+离子从胞内抽出,并同时将两个K+离子转运入细胞,以维持静息膜电位和细胞的内外离子平衡。
主动运输通常还包括其他类型的通道和转运蛋白,如Ca2+泵、H+泵等,它们通过调节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如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
2.2 胞吞胞吐的机制与调节胞吞胞吐是指细胞通过伪足、胞泡等结构将外界的大颗粒物质摄取到细胞内或逆向排出到胞外。
它主要涉及到驱动细胞质流动的肌动蛋白和微管骨架。
胞吞胞吐的过程通常分为几个步骤:识别、吞噬囊泡的形成、移动和合并以及胞吐。
胞吞胞吐的过程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信号分子的参与、细胞骨架的重塑等。
例如,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胞吞胞吐的速率和频率可以被调节,从而适应细胞的需求。
三、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重要生理功能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是细胞中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调节、维持细胞稳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1 主动运输的重要功能•维持细胞的内外离子平衡:通过Na+/K+泵、Ca2+泵等通道和转运蛋白,细胞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差,维持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和离子平衡。
•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差可以参与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
•营养吸收:在消化道上皮细胞中,通过细胞膜上的多种转运蛋白,细胞可以主动吸收消化道腔内的营养物质,从而供给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的需要。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3.这在各种物质的跨膜运输中是特例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具有普遍性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通过多个事例说明很多物质的运输是逆浓度运输的。
这些物质是如何运进细胞的呢?都是从低浓度往高浓度方向运输。
【布置任务】任务一: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主动运输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
资料1:肾小球每天滤过钠约500 g,每天尿液中排出3~5 g。
1.探究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Na+浓度仅为10 mmol·L-1,远低于细胞外。
ATP 为一种能源物质。
(1)肾小管腔中原尿里大量的Na+以何种方式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请说出判断依据。
协助扩散;Na+顺浓度梯度且借助于通道蛋白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2)Na+以何种方式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请说出判断依据。
主动运转;逆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且消耗能量。
资料2:原尿中的葡萄糖在肾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
2.探究葡萄糖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
肾小管上皮细胞逆浓度吸收葡萄糖时,没有直接消耗ATP,而是利用Na+浓度差的能量。
但是Na+浓度差的建立是依靠Na+-K+泵的,而Na+-K+泵需要消耗ATP。
(1)图中葡萄糖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别是何种方式?图中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出肾小管上皮细胞为协助扩散。
(2)Na+-K+泵对葡萄糖的运输有无影响?有影响。
(3)图中同一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否相同?并举例说明。
不同,如葡萄糖、Na+。
【阅读分析】播放主动运输视频。
结合图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明确主动运输的概念、过程及特点。
1概念: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
2过程离子或分子与载体蛋白结合后,在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推动下,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就将它所结合的离子或分子细胞膜一侧转运到另一侧并释放出来,载体蛋白随后又恢复原状又可以去转运同种物质的其他离子或分子。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主动运输的特点、实例和意义;2.了解胞吞、胞吐过程的特点;3.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细胞膜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主动运输的特点、实例和意义。
【教学难点】胞吞、胞吐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温故回顾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相关知识,问:物质能不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呢?(二)知识点一:主动运输问题探讨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25倍。
讨论1、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通过被动运输吗?2、联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细胞提供能量?3、这在各种物质的跨膜运输中是特例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环节1:自主学习P69、P70页,并思考相关问题:1、结合概念思考主动运输有什么特点?2、主动运输有什么积极的意义?3、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是什么?环节2:比较影响三种运输方式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解读坐标图)小结: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三种方式的比较(三)知识点二:胞吞与胞吐环节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1、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分别叫什么?各有什么例子?特点是什么?是否消耗能量?2、胞吞、胞吐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的什么特性有关?3、在胞吞与胞吐过程中,物质有无跨膜?环节2:思考.讨论1、胞吞、胞吐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结构的特性有什么关系?2、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多是供细胞自身使用,而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能够分泌到细胞外。
试分析其中的道理。
(四)物质运输小结(五)练习例: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A代表分子;B代表;D代表。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_______ 。
(4)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 。
4.2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理解细胞膜功能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学生可以掌握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概念、过程和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学习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概念、过程和作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概念、过程和作用。
解决方法: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和实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过程的发生,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概念和作用。
难点:如何将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解决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2. 课程平台:生物学教学软件、在线生物学学习平台。
3. 信息化资源:生物学动画、视频、图片素材。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观察、问题解答。
五、教学实施过程1. 课前自主探索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的概念、过程和作用,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教学
设计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与第一节内容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
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科学思维,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
蛋白。
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科学思维)
(2)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出发,理解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方式进出细胞,
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结合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某些疾病的成因,宣扬健康生活。
(生命观念、社会
责任)
四、教学重点
(1)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
2,4,6 。
(2)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区别。
(3)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五、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条件及特点。
六、教学方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演示讨论法。
七、教学媒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辅助教学,既可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又可以解决知识量大、时间较紧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
1、细胞的边界是什么?
2、细胞膜主要功能是什么?
3、介绍过的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哪些?
提出问题:除此之外,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还有什么?
回答:
1、细胞膜。
2、控制物质进出。
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学生思考。
复习旧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主
动
输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了解了O2、CO2等物质能通过被动运输进出细胞膜,但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提问:细胞能不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物质呢?
展示物质逆浓度运输图表,请同学们讨论:
1、通过解读图表数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结合教材69页猜测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K+、Cl-等离子需要哪些条件?
结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介绍囊性纤维病成因——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转运Cl-的载体蛋白功能异常,导致支气管中黏液增多,细菌感染。
请同学尝试总结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区别。
回答:能。
回答:细胞内部分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
回答:载体蛋白和能量。
学生通过物质运输方向、是否跨膜、是否需要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是否需要消耗能量四方面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主动运输的探究奠定基础,解决教学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通过介绍疾病的成因,渗透生命观念。
通过归纳总结,锻炼学生总结信息的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胞
吞
与
胞
吐
跨膜运输的物质都是小分子,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病毒等颗粒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呢?
请学生观看胞吞和胞吐的动画模型,然后结合书71页最后一段的内容,描述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胞吞、胞吐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吗?
2、胞吞、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吗?
总结:大分子进出细胞时,通过膜结构,形成囊泡,从而进行运输,是一种不跨膜的运输方式,运输同时需要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提问:胞吞、胞吐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什么结构特性?
分泌蛋白的合成及运输,正是借助了细胞膜的这一特性,通过胞吐将在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运出细胞。
介绍阿米巴痢疾成因——痢疾内变形虫通过胞吞作用吞噬肠壁组织。
这种病通过饮食传播,要加强个人饮食卫生。
学生思考。
回答:
1、不是。
2、需要。
回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学生探究胞吞与胞吐过程,通过模拟动画的观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
结合第三章内容,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思维。
通过介绍疾病的成因,渗透生命观念。
课堂小结
在回顾与思考教材P69“本节聚焦”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总结本节内容,强调重难点及学习策略。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反馈评价
课后习题,布置课后作业。
明确任务。
强化知识理解和内在联系。
上一篇:《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汇报下一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设计(含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