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升工艺新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7.14 MB
- 文档页数:30
一种新型油井降粘举升强制混合装置的研制[摘要]辽河油田油藏以稠油为主,在其稠油井举升开采过程中多需掺入降粘剂、降凝剂、除蜡剂等化学药剂,用以降低稠油粘度、降低稠油凝固点,将井底原油顺利举升至地面。
目前通常加药方式是向油套环空内注入化学药剂,利用化学药剂的自由沉降和药剂与地层流体之间的自由扩散作用来达到加药目的,但该种加药方式存在药剂见效慢、药剂浪费等问题。
为此以稠油井空心抽油杆加药方式基础研制了油井药剂强制混合装置。
与常规油井混合器相比,该套装置具有将抽油杆上下冲程的动能转化成药剂与地层流体的混合动力,室内及现场试验证明,该套装置的混合效果良好,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化学药剂的各种功效。
目前以油井药剂强制混合装置为井下工具的掺药降粘举升工艺技术在取代掺热稀油降粘工艺与空心抽油杆电加热降粘工艺方向上具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药剂强制混合现场试验降粘工具降粘工艺中图分类号:tu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033-01辽河油田在稠油井空心抽油杆加药方式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油井药剂强制混合装置,该套装置包括强制混合部分和静态混合部分。
与常规加药方式相比,该套装置具有将抽油杆上下冲程的动能转化成药剂与地层流体的混合动力,室内及现场试验证明,该套装置的混合效果良好,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化学药剂的各种功效。
一、结构及工作原理油井药剂强制混合装置通过抽油杆上下移动的动能为动力,在油井供液能力不足时,能够继续促进化学药剂与地层流体之间的混合,克服了常规加药方式的缺点,避免了因混合效果差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化学药剂的浪费。
1.结构油井药剂强制混合装置分为静态混合部分与强制混合部分见图1和图2。
静态混合部分连接在抽油泵上部的空心抽油杆上,其上接头与下接头皆为空心杆扣型,工具两段皆有扶正器,其混合单元组内分为若干级混合元件,混合元件为多孔道结构。
强制混合部分连接在抽油泵下部的空心抽油杆上,其驱动螺杆上接头与下接头皆为空心杆扣型,由驱动螺杆、叶轮、轴承、竖形排油口、混合器外壳等构成。
曙一区超稠油SA GD有杆泵举升技术应用张洪君(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公司钻采工艺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 摘 要:SAGD技术是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有效开发方式,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举升系统能否满足生产要求。
辽河油田超稠油SAGD有杆泵举升技术是一项由非国家标准的 108、 120、 140mm 系列高温大排量抽油泵、大泵脱接器以及防脱耐磨器组成的一项综合性油井举升技术,该技术适应井底最高温度260℃,最高日产液400m3/d,适应最大井斜角70°,通过多年科研攻关、室内及现场试验,已形成完善的SAGD有杆泵举升工艺及配套技术,成功解决了SAGD井温度高、排量大等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为SAGD技术在辽河油田及外部油田进一步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SAGD;高温大排量抽油泵;大泵脱接器;防脱耐磨器 中图分类号:T E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23—0119—02 随着SAGD、水平井、蒸汽驱等技术在辽河油田迅猛发展,辽河油田内高温高产油井呈现出急剧增多的趋势,对于可实现高温大排量举升工艺的相关技术需求日益迫切。
以SAGD技术为例,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举升系统能否满足生产要求。
目前,曙一区SAGD已有近40个井组进入SAGD生产阶段,单井最高日产能力高达400m3/d,油井井底温度近240℃。
由于存在高温、大排量、闪蒸等复杂工况,常规设备和工艺技术能力已经无法实现SAGD油井举升,SAGD高温大排量泵与其配套技术在开发早期主要依赖于进口,生产成本高居不下。
针对该问题,辽河油田经过多年科研攻关、技术研发,形成SAGD 有杆泵举升技术,在应用期间效果良好,降低了SAGD开采成本,为今后辽河油田SAGD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1 技术原理“SAGD有杆泵举升技术”的技术原理是采用耐高温、大排量、长冲程的抽油泵,配套杆柱脱接技术、杆柱防脱技术等,提高举升系统在高温下的排液能力,达到SAGD井高温高产的生产目的。
任务书一、设计(论文)题目:双柱机械式汽车举升机的设计二、设计的目的和意义:现代汽车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 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 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应用, 使当今的汽车是集各种先进技术的大成, 新颖别致的汽车时时翻新。
而现代汽车的故障诊断不再是眼看、耳听、手摸, 汽车维修也不再是师傅带徒弟的一门手艺, 而是利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 日益呈现出汽车维修的高科技特征, 与其同时汽车维修理念也不断更新。
为此,为了提高其维修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设计一套新型的汽车举升机。
三、设计(论文)主要内容:双柱机械式汽车举升机,它包括两个框形举升柱,两个垂直滑动在该框形举升柱上的升降滑架,两个托臂和两个轨道式托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形举升柱是由结构在下部的底板升底梁升矩形齿轮箱及矩齿轮箱两侧短边向上延伸的方形导柱连接上部的横梁构成的整体;所述框形举升柱下面的矩形齿轮箱其中一个是安装电动机的驱动箱;而所述升降滑架是由两个平行固定在其上的托臂穿过所述轨道式托板上滑套的孔位相互连接。
其中包括两张A0图纸,三张A1图纸和一张A2图纸,总和三张多A0图纸,毕业设计论文1.5万字左右。
四、设计目标:满足现代的汽车维修需要,尽可能的节省时间,提高汽车维修的效率。
五、进度计划: 2008年3月13日至3月31日进行为期3周的生产实习;4月1日至4月10日完成对设计题目的资料收集与查询;4月11日至6月10日完成对设计图纸的绘制;5月11日至6月10日完成毕业设计说明书的编写;6月11日至6月25日最后的审稿及说明书和图纸的打印。
六、参考文献资料:[1]《机床设计手册》编写组.《机床设计手册》第1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2]《机床设计手册》编写组.《机床设计手册》第2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3]《机床设计手册》编写组.《机床设计手册》第3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4]《机床设计手册》编写组.《机床设计手册》第4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5]《机床设计手册》编写组.《机床设计手册》第5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6]朱龙根、黄雨华.机械系统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年[7] 《机械设计手册》编写组.《机械设计手册》第1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8] 《机械设计手册》编写组.《机械设计手册》第2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9] 《机械设计手册》编写组.《机械设计手册》第3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10] 《机械设计手册》编写组.《机械设计手册》第4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11] 《机械设计手册》编写组.《机械设计手册》第5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12] 黄祖尧、肖正义.精密丝杆副的选用计算.《机床》1989年第6期[13] 上海金属切削技术协会.《金属切削手册》第2册.兵器工业出版社,1986年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摘要双柱机械式汽车举升机,它包括两个框形举升柱,两个垂直滑动在该框形举升柱上的升降滑架,两个托臂和两个轨道式托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形举升柱是由结构在下部的底板升底梁升矩形齿轮箱及矩齿轮箱两侧短边向上延伸的方形导柱连接上部的横梁构成的整体;所述框形举升柱下面的矩形齿轮箱其中一个是安装电动机的驱动箱;而所述升降滑架是由两个平行固定在其上的托臂穿过所述轨道式托板上滑套的孔位相互连接。
通过大量的现场生产情况调研,分析了油田举升工艺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配套工艺,通过对有杆泵、气举和电潜泵举升方式生产现状和技术现状的分析,总结了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采油工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举升方式的适应性入手,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讨论了不同举升方式的优缺点,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对不同泵径抽油泵的极限下深进行了规范;并针对不同的抽油机机型,对不同含水条件下不同泵径的不同抽油杆组合进行了强度校核,规范了不同条件下抽油杆的极限下深,建立了产液量、下泵深度与泵径的关系同时也论证了气举和电泵井的选井条件。
以产液指数变化规律和含水上升速率为基础,针对生产现状和生产趋势进行了油井产能的分析及预浏,根据油井目前和未来的供排关系,筛选出需要提液井的井号以及相应的不同举升方式,并对不同的举升方案进行了经济性论述,优选了举升方式。
一、现状分析油田主力区块已逐步进人中高含水期,低含水期成熟的采油工艺技术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含水上升后油井载荷增加带来的抽油杆断脱问题、气举举升效率降低产液量持续下降问题,特别是电潜泵受气体、结垢等因素影响,造成故障频繁、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一直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1.有杆泵采油技术形成了适应油田特点的有杆泵采油工艺技术:①以油井产能预测、机杆泵选择、参数优化为主的设计技术;②以防气、防蜡、防偏磨断脱为主的杆管柱配套技术;③以环空测试、低压测试、功图远传、数值化分析为主的动态监测技术;④深抽排液技术。
2.气举采油技术配套了以下七项技术:①气举工艺设计技术;②系统试井技术;③井下工具国产化;④天然气驱压缩机与电驱压缩机组运行管理技术;⑤气举井测试及工况诊断技术;⑥气举阀调试及气举工具检测技术;⑦气举阀投捞技术。
3.电潜泵采油技术配套了以下四项技术:①选井选泵技术;②防垢技术;③防气技术;④油井管理技术。
4.采油工艺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气举举升效率越来越低。
新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王楚媛(辽河油田质量节能管理部124010)【摘要】石油开采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回顾这100多年的历史,石油开采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从最初的盲目开采到当今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世界石油开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油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石油工业进步史,在这100多年的历史中科技的进步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动力。
石油工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石油工业的竞争力取决于科技的进步随着最近国际油价的上涨,世界石油储量的减少,石油开采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上个世纪石油枯竭论曾一度盛行。
如今地表石油储量日以减少,石油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人们迫切的需要从地表延伸到地下,开发更深一层的石油,因此如今石油工业的发展就是新技术的发展,只有不断的提高采油技术才能提高石油开采率和产量,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石油开采新技术【中图分类号】F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231-01一、世界石油工业科技发展背景采油是石油工业的第一道工序,采油是开采石油过程中对各项油藏开采工程技术的总称,是通过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提高油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的工程技术理论和实施技术。
石油开采面对的油藏存储条件各种各样,取决于地质条件,地质条件不同,开采石油使用的技术也不同,只有根据油藏地质条件和动态变化,选择正确的开采方案,才能开发出原油。
采油的技术决定了石油的产量,所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石油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采油的认识,曾经人们一度认为按照现在的采油速度,石油将在100年内开采完,到那个时候全世界将面临着石油枯竭的危险。
科技进步打破了这一预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深化了人们对世界石油资源的认识,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
在过去的100多年石油开发历史中石油产量实现了两次跨越式的发展第一次是上世纪20年代,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传统的开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和交通运输对石油的需求了,这个时候地震反射波法,内燃机钻机和牙轮钻头等技术开始出现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石油开采,使世界石油产量从1亿吨增长到2亿吨。
举升平移机构举升平移机构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机械,被广泛用于物料搬运、流水线生产等场景中。
它能够将重物轻松地升高并移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文将从原理、构成和使用方面详细介绍举升平移机构。
一、原理举升平移机构主要运用了液压或气压力的原理,通过一定的压力来实现重物的升降和平移。
其主要构成为升降机构和平移机构,在升降机构的支撑下,平移机构可以自由地移动,实现物品的平移。
二、构成举升平移机构主要由以下主要部件组成:底盘、升降机构、平台、驱动器、液压系统、控制系统等。
1.底盘:是举升平移机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通常由钢制材料制成。
因其在运行时负责承受整个结构的重量,所以选材和制作工艺非常重要。
2.升降机构:升降机构是机械实现升降的重要部分,它通常由升降柱和升降机构组成。
根据不同的负载要求,可以采用液压升降或气动升降以实现对重物的升降需求。
3.平台:平台是用于承载物品或人员的部件。
通常采用钢制材料制造,表面附有防滑处理,以确保负载的稳定和可靠。
4.驱动器:驱动器主要由电机,液压马达或气缸等设备构成,它能够提供动力,以使机构沿着指定路线运动。
5.液压系统:液压系统包括主油箱、油泵、压力开关、液压管路等,提供压力和油液用于升降柱。
6.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举升平移机构的核心之一。
由控制工厂制造,以自动化和手动控制方式对整个机构进行控制。
三、使用举升平移机构由于占地面积小,搬运货物安全有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机场、仓库、物流中心、加油站等领域。
其使用方法简单,只需将重物放置在平台上,然后通过操作控制系统实现升降、平移等不同动作。
四、注意事项1.操作前必须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无故障和可用的。
2.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负载的稳定性,尽可能避免装载不合适的物品。
3.操作人员必须专业训练有素,清楚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否则容易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总之,举升平移机构凭借其优良的性能被广泛使用于生产流水线、工厂、仓库、商场、机场等大型场所。
应用双空心杆循环加热工艺提高稠油举升效果摘要:随着稠油井开采比例的逐渐增大,稠油开采成为产量的主要接替力量。
但是随着稠油的不断开发,因其粘度高造成举升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需要通过降低井筒原油粘度,增强原油的流动性,从而实现举升的目的。
经过探索研究,拓展了双空心杆循环加热工艺,有效解决了稠油举升难题。
关键词:稠油;举升难;流动性;双空心杆1双空心杆闭式循环加热工艺的原理及应用情况1.1工艺原理管中管密闭式热循环降粘工艺采用双管内循环热传导加热方式,有内外两个相互密封循环的独立通道,利用地面热交换器把热载体(水、油等)加热,再经循环泵加压后(2MPa左右),经过缓冲罐缓冲和分离气体后,通过特制四通接头,注入双空心抽油杆的内空心通道,热载体在循环泵的高压驱动下,克服管壁摩阻,高速流至双空心杆的加热尾端,然后通过内外壁环空返至地面加热炉内进行再次加热。
双空心杆内循环是闭式循环系统,热载体不与原油和空气接触,杜绝了热载体的消耗和泄漏。
1.2应用情况采油厂应用双空心杆闭式循环加热工艺的主要是2008年以后新投稠油井,目前共在72口井中配套了该工艺,其中有3口井目前因停井而停用,其它装置均正常使用。
平均单井应用空心杆702米,循环水进口温度82度,返水温度68度。
2 工艺优点(1)节能、运行成本低。
应用该工艺的11口井中,有9口井燃烧本井伴生气就能够满足循环水温度的需要。
与电加热降粘工艺相比,该工艺耗电少,单井平均每天节约电720kw·h。
另有39口井需要燃烧煤来加热循环水,单井只需平均每天消耗0.1吨煤,每吨煤约1120元,单井单日运行成本为0.1吨×1120元/吨=112元。
(2)热损失小,效率高,温度可以随井况调整双空心杆循环是闭式循环系统,热载体不与原油和空气接触,杜绝了热载体的消耗和泄漏,提高井筒温度,降低原油粘度,温度可随井况调整,热效率高,加热效果好,有效的解决了稠油井井筒升温难题,减少注汽井热损失,提高热利用率,延长注汽周期。
柱塞气举工艺技术及应用
柱塞气举工艺技术是利用柱塞和柱塞控制的气体和密封件,将需要举升的机器、设备、管道等,从一定高度逐步降低到另一定高度,以实现无缝拆装、安装、维修及拆卸目的的一种技术。
柱塞气举具有灵敏的变高控制、安全可靠、操作简便、体积小、适应性强等优点,可用于铸件件、模具件、冶金产品、压力容器等各种机械设备的拆卸安装、维修及无缝拆装工作。
柱塞气举工艺技术还可以用于石油、化工、冶金、造船、集控系统等工业领域,帮助用户减少安装时间和维护费用,提高设备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