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钢支柱 第4部分H形支柱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钢支柱 第4部分H形支柱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钢支柱 第4部分H形支柱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钢支柱 第4部分H形支柱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钢支柱第4部分H形支柱.txt人生在世,难敌宿命,沉沦其中。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我只为我最爱的人流泪“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本文由zys5609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ICS 29.280 29. S 82

TB

TB/T 2921.4—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支柱第 4 部分:H 形支柱

Steel pole for overhead contact system of electrified railway Part4: section pole 2008-01-25 发布

2008-01-25 实施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TB/T 2921.4-2008 2921.4-

前 1 2 3 4 5 6 7 8 9 范

言......Ⅱ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术语和定义......1 分类与命题......2 技术要求......5 试验方法......8 检验规则......9 标志与出厂证明......10 保管及运输 (10)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氟碳涂料涂装体系的技术要求......12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H 形钢柱结构性能试验方法......14 参考文献 (19)

I

TB/T 2921.4-2008 2921.4-

TB/T 2921《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钢支柱》分为四个部分:——第 1 部分:格构式支柱;——第 2 部分:方形钢管支柱;——第 3 部分:钢管支柱;——第 4 部分:H 形支柱。本部分为 TB/T 2921 的第 4 部分。本部分参照采用 DIN 1025-2《热轧工字钢及 H 行钢尺寸、质量及静态参数》、DIN 1025-4《热轧工字钢及 H 行钢尺寸、质量及静态参数》和 DIN EN 10034《工字钢及 H 形钢截面—形状及尺寸公差》。本部分的附录 A、附录 B 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保定制品有限公司、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衡峰氟碳材料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宝鸡接触网器材检测中心、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宝鸡器材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魏齐威、刘峰涛、安湘英、季增元、戴贤兴、刘谦、李忠然、张宏武、陈润涛。 II

TB/T 2921.4-2008 2921.4-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钢支柱部分:第 4 部分:H 行支柱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H 行钢支柱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出厂证明书、保管及运输等。本部分适用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H 形钢支柱(以下简称 H 形钢柱),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的同类接触网 H 形钢柱可参照本部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 TB/T 2921 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470 锌锭(GB/T 470—1997,eqv ISO 752:1981)GB/T 700—2006 碳素钢结构(ISO 630:1995,NEQ) GB/T 159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2694—2003 输电线路铁塔制造技术条件 GB/T 3181 漆膜颜色标准 GB/T 4956—2003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ISO 2178: 1982, IDT) GB/T 5117 碳钢焊条 GB/T 5118 低合金钢焊条 GB/T 5210 色漆和清漆拉开法附着力试验(GB/T5210—2006 idt ISO 4624:2002) GB/T 5293 埋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 GB/T 8110 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焊丝 GB/T 9286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GB/T 9286—1998 eqv ISO 2409:1992) GB/T 9761 色漆利清漆色漆的目视比色(GB/T 9761—1998 eqv ISO 3668:1976)GB/T 11263—2005 热轧 H 型钢和部分 T 型钢 GB/T 11374 热喷涂涂层厚度的污损测量方法(GB/T 11374—1989,neq ISO 2064:1980、ISO 2063) GB/T 12470 埋弧焊用低合金钢焊丝和焊剂 GB/T 13452.2 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GB/T 13452.2—1992, idt ISO 2808: 1974) GB/T 13912 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3912—2002, ISO 1461:1999 MOD) GB 50205—200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HG/T 3792 交联型氟树脂涂料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1

TB/T 2921.4-2008 2921.43.1 标准检验弯矩 standart test bending moment H 形钢柱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基础顶面处(H 形钢柱法兰盘低面)悬挂方向的弯矩标准值,即钢柱的标称容量,用“Mk”表示,此时风速对应结构设计风速。 3.2 柱顶挠度检验弯矩 test bending moment for mast top deflection 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柱顶挠度检验弯矩,包括悬挂荷载与风荷载,用“Mk”表示,此时分速对应风偏设计风速。 3.3 导高处挠度检验弯矩 test bending moment for contact wire height deflection 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接触线高度(导高)处的挠度检验弯矩,仅包括风荷载作用,用“Mk”表示,此时分速对应风偏设计风速。 3.4 扭矩标准值 standart torsion moment H 型钢柱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在柱顶处的扭矩标准值。 3.5 3.5 环境温度 ambient temperature 制作时现场的温度。

3.6 3.6 局部厚度 partial thickness 在基本测量面内进行规定次数厚度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3.7 干膜厚度 dry film thickness 每层漆变硬时的厚度。分类与命名 4 分类与命名

4.1 分类产品分为两个系列:系列 1 截面符合 DIN 1025、系列 2 截面符合 GB/T11263—2005。H 形钢柱的规格、高度及检验弯矩等见表 1 和表 2。表1

截面尺寸钢柱规格 GH 240X/7.5 GH 240X/8 GH 240X/8.5 GH 240X/9 2403240310317 GH 240X/9.5 GH 240X/10 GH 240X/10.5 GH 240X/11 9.5 10.0 10.5 11.0 110 100 100 100 95 92 88 85 48 48 46 45 2 2 2 2 171 198 208 218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H 形钢柱系列 1

柱高 L m 7.5 8.0 8.5 9.0 标准检验弯矩 Mk

kN2m

h3b3t13t2

mm

柱顶挠度检验弯矩 MS

kN2m

导高处挠度检验弯矩 MW

kN2m

扭矩标准值

kN2m

扭矩力臂 S mm 123 132 153 162

120 120 110 110

115 110 105 100

70 67 66 64

2 2 2 2

2

TB/T 2921.4-2008 2921.4表 1(续)

截面尺寸钢柱规格 GH 260X/7.5 GH 260X/8 GH 260X/8.5 GH 260X/9 2603260310317.5 GH 260X/9.5 GH 260X/10 GH 260X/10.5 GH 260X/11 GH 280X/7.5 GH 280X/8 GH 280X/8.5 GH 280X/9 2803280310.5318 GH 280X/9.5 GH 280X/10 GH 280X/10.5 GH 280X/11 GH 300X/7.5 GH 300X/8 GH300X/8.5 GH 300X/9 3003300311319 GH 300X/9.5 GH 300X/10 GH 300X/10.5 GH 300X/11 GHT 240X/7.5 GHT 240X/8 GHT 240X/8.5 GHT 240X/9 2703248318332 GHT 240X/9.5 GHT 240X/10 GHT 240X/10.5 GHT 240X/11 9.5 10.0 10.5 11.0 230 230 220 220 205 195 185 180 100 100 100 95 10 10 10 10 409 430 473 495 9.5 10.0 10.5 11.0 7.5 8.0 8.5 9.0 220 210 210 200 240 240 240 230 210 200 195 190 240 240 225 215 106 105 102 102 145 144 139 138 4 4 4 4 10 10 10 10 171 189 198 218 308 329 350 387 9.5 10.0 10.5 11.0 7.5 8.0 8.5 9.0 170 170 160 160 230 230 220 220 160 155 150 144 230 230 220 220 81 80 80 78 151 150 145 143 2 2 2 2 4 4 4 4 110 116 130 136 129 137 153 162 9.5 10.0 10.5 11.0 7.5 8.0 8.5 9.0 140 140 130 130 190 180 180 180 125 120 115 110 190 180 180 170 63 62 60 60 117 113 111 110 2 2 2 2 2 2 2 2 134 141 160 168 78 88 93 99 柱高 L m 7.5 8.0 8.5 9.0 标准检验弯矩 Mk

kN2m

h3b3t13t2

mm

柱顶挠度检验弯矩 MS

kN2m

导高处挠度检验弯矩 Mw

kN2m

扭矩标准值

kN2m

扭矩力臂 S mm 99 105 112 127

150 150 150 140

150 140 140 130

92 90 87 85

2 2 2 2

注 1:表面截面尺寸:h 表示 H 形钢柱的截面高度,b 标示截面宽度,t1 表示腹板厚度,t2 表示翼缘厚度。注 2:表中检验弯矩按 10kN 轴力(不含自重)确定。注 3:支柱高度 L≤9m 时,按导高 6.15m 检验;支柱高度 L>9m 时,按导高 7.25m 检验

3

TB/T 2921.4-2008 2921.4表2

截面尺寸钢珠规格 GHd 250X/8 250325039314 GHd 250X/9 GHd 294X/8 GHd 294X/9 GH d294X/11 GHd 300X/8 GHd 300X/9 GHd 300X/11 GHd 340X/8 GHd 340X/9 GHd 340X/11 GHd 390X/8 GHd 390X/9 GHd 390X/11 GHs 300X/8 GHs 300X/9 GHs 300X/11 GHs 294X/8 GHs 294X/9 GHs 294X/11 23294320038312 23300315036.539 3903300310316 340325039314 3003300310315 294320038312 9 8.0 9.0 11.0 8.0 9.0 11.0 8.0 9.0 11.0 8.0 9.0 11.0 8.0 9.0 11.0 8.0 9.0 11.0 100 60 60 40 170 160 150 140 130 110 240 230 200

140 140 140 230 230 220 95 60 60 40 170 160 150 140 130 110 240 230 200 140 125 105 215 193 165 60 60 60 40 119 112 82 124 117 85 223 213 150 84 81 57 128 126 90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H 形钢柱系列 2

柱高 L m 8 标准检验弯矩 Mk

kN2m

h3b3t13t2

mm

柱顶挠度检验弯矩 MS

kN2m

导高处挠度检验弯矩 Mw

kN2m

扭矩标准值

kN2m

扭矩力臂 S mm —————————————— 564 636 779 344 387 496 100

110

63

—————————————— 10 10 10 10 10 10

注 1:表面截面尺寸 h 表示 H 形钢柱的截面高度,b 标示截面宽度,t1 表示腹板厚度,t2 表示翼缘厚度。注 2:表中检验弯矩按 8kN 轴力(不含自重)确定。注 3:支柱高度 L ≤9m 时,按导高 6.15m 检验;支柱高度 L>9m 时,按导高 7.25m 检验

4.2 H 形钢柱规格表示法 4.2.1 规格结构 4.2.1 规格结构

其中: H 形钢柱代号:符合标准 DIN 1025-2 的 H 形钢柱用 GH 表示;符合标准 DIN 1025-4 的 H 形钢柱用 GHT 表示;符合标准 GB/T11263—2005 的单 H 形钢柱用 GHd 表示;符合标准 GB/T11263 —2005 的双 H 形钢柱用 GHs 表示。截面标称高度:表示 H 形钢柱截面标称高度,单位为毫米(mm)。柱底法兰盘代号:表示 H 形钢柱柱底法兰盘代号。钢柱高度:表示 H 形钢柱高度,单位为米(m)。 4.2.2 规格示例 4

TB/T 2921.4-2008 2921.4示例:GH 240X/9.5 表示符合标准 DIN 1025-2 的 H 形钢柱,其截面标称高度为 240mm,法兰盘型号为 X(X 按设计图纸确定,可为 A、B、C、D、E),柱高为 9.5m。 4.3 锚柱

H 形钢柱用于打拉线下锚柱使用时,应考虑由于下锚所产生的附加弯矩和垂直力对 H 形钢柱的影响。技术要求 5 技术要求 5.1 一般要求 H 形钢柱应符合本部分要求,并按技术文件制造,但经供需双方协议,也可设计生产其他规格的 H 形钢柱。 5.2 原材料要求 5.2.1 钢材 5.2.1.1 5.2.1.1 钢材采用 Q235B 或 Q345 钢,钢材应具有质量证明书,其质量应符合 GB/T 700—2006 和 GB/T1591 的规定。 5.2.1.2 所有 H 形钢柱,不允许采用沸腾钢。 .2.1.2 .1. 5.2.1.3 5.2.1.3 H 形钢表面质量应符合 GB/T 11263—2005 的规定,其他钢材表面质量应符合 GB 50205— 2001 的规定。 5.2.2 焊接材料 H 形钢柱所用焊接材料应具有质量证明书,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b)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手工电弧焊接采用的焊丝、焊条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并应符合 GB/T 5117 和 GB/T 5118 的规定。自动焊接和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相应的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并应符合 GB/T 5293、GB/T 8110 和 GB/T 12470 的规定。 5.2.3 5.2.3 锌锭 H 形钢柱所用锌锭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其质量应符合 GB/T 470 的规定。 5.3 制造要求 5.3.1 5.3.1 制作要求 3. 柱高小于或等于 11m 时,H 形钢柱应整根制作,不允许拼接。 5.3.2 下料 5.3.2. 5.3.2.1 H 形钢定长下料宜采用氧-乙炔切割或机械剪切。 5.3.2 5.3.2.2 钢板下料宜采用数控氧-

乙炔切割或机械剪切,热切割时应采用相应的冷却措施。 5.3.2 5.3.2.3 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20℃时,低合金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5℃时,不应进行剪切。 5.3.2 5.3.2.4 气割前应将钢材切割区域表面的铁锈、污物等清除干净,气割后应清除熔渣和飞溅物。 5.3.3 焊接 5.3.3.1 5.3.3.1 纵向焊缝应采用气体保护焊打底,自动埋弧焊焊接。其他焊缝可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或手工电弧焊。 5.3.3.2 焊缝应达到:外形均匀、成型良好、焊道与焊道、焊道与基本金属间过渡较平滑,焊渣与飞溅物基本消除干净。 5.3.3.3 焊缝缺陷应进行修磨和补焊,且补焊的焊缝应与原焊缝间保持圆滑过渡。 5.3.3.4 未注明焊缝质量等级的焊缝,按三级焊缝质量检验,焊缝外观质量及焊缝高度应符合 GB 50205—2001 的规定。5

TB/T 2921.4-2008 2921.45.3 5.3.4 矫正及制孔 5.3 5.3.4.1 焊接后的 H 形钢柱弯曲应采用机械矫正方法进行矫正,矫正后的 H 形钢柱弯曲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3 的规定。表 3 外观质量

序号 1 2 3 4 5 6 项目名称表面漏镀锌灰粘附面积锌刺淌瘤、结块过酸洗项点类别 B B B B B B 技术要求

目测锌层表面应连续完整,具有实用性光滑,无粗糙,无起皮,无残留的熔剂渣,允许存在发暗或浅灰色的色彩不均匀区域。每根 H 形钢柱漏镀面不应超过 10 处,每个漏镀面的面积不应超过 10cm2。小于 2%外表面积,如大于 2%外表面积应人工进行清理返修。不允许。如有,应清除锌刺部分。不允许。不允许。

注: B 为主要项点。

5.3.4.2 孔边缘不应有裂纹、飞刺和大于 1.0mm 的缺棱。 5.3.4.3 制孔的允许偏差应符合 GB 50205—2001 的规定。 5.4 锌层及涂层技术要求 5.4.1 热浸镀锌 5.4.1.1 H 形钢柱宜采用整体热浸镀锌,并应在制作质量检验合格后进行。热浸镀锌应符合 GB/T 13912 和GB/T 2694—2003 的规定。 5.4.1.2 H 形钢柱不应扭曲,其外观质量应符合表 3 和 GB/T 13912 的规定。 5.4.1.3 热浸镀锌后应对 H 形钢柱进行矫正,矫正后其外观尺寸应符合表 4 的规定。表4

序号 1 2 3

各部尺寸允许偏差

项点类别 B B B 横向允许偏差

+60 +0

+4 ?2

项目名称 H 形钢柱高度 H 形钢柱横截面高度 H 形钢柱横截面高度

±4 ±1.2

H 形钢柱柱身预留孔相 4 邻中心距纵向

≤400 >400~1000 >1000~2000 ≥2000 10≤t2<20 B

±1.2 ±2.0 ±3.0 ±4.0

+2.5 ?1.5

H 形钢柱翼缘厚度(t2) 5

系列 1 30≤t2<40 系列 2 B ±2.5 ±1.0

6

TB/T 2921.4-2008 2921.4表 4(续)

序号 6 7 8 9 10 注: A 为关键项点,B 为主要项点。项目名称弯曲度法兰盘外形尺寸螺栓孔中心距螺栓孔相应对角线偏差端板厚度项点类别 A B B B B 允许偏差1.5L/1000 ±2 ±1.5 ±5.0 ±1.0

5.4.1.4 5.4.1.4 热浸镀锌漏镀面应用罐装冷喷锌或富锌底漆、面漆各一道进行修复,

干膜锌含量不应小于 92%。 5.4.1.5 5.4.1.5 H 形钢柱的锌附着量不应低于 610g/㎡,即任何局部锌层厚度不应低于 86 μm。 5.4.1.6 5.4.1.6 锌层应与金属基体结合牢固,应保证没有剥落或起皮现象,按 GB/T 2694—2003 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捶击试验后,锌层不凸起、不剥离。 5.4.1.7 5.4.1.7 锌层应均匀,用硫酸铜溶液浸蚀四次后不应漏铁。 5.4.2 5.4.2 涂料涂装 5.4.2.1 热浸镀锌钢柱有涂装要求时,可采用氟树脂涂料(简称:氟碳涂料)双层防腐涂装体系,若采用氟碳涂料则其技术指标见附录 A。当采用其他涂料涂装体系时,应满足本标准相关技术要求。 5.4.2.2 5.4.2.2 表面涂层颜色应具有景观效果,且不应与铁路信号:红、绿、黄色相干扰,并应符合 GB/T 3181 的规定。 5.4.2.3 按指定的颜色制作热浸镀锌钢板涂装样板,样板颜 5.4.2.3 涂装样板制作参照 HG/T 3792 的规定,色的目视比色按 GB/T 9761 的规定进行。 5.4.2.4 涂装应在 H 形钢柱热浸镀锌检验合格后进行,在 H 形钢柱出厂前完成。不需喷涂的预留孔部位,应采取适当的喷涂屏蔽措施。 5.4.2.5 5.4.2.5 涂装工艺要求如下: a) b) c) d) 热浸镀锌后应及时进行喷涂作业,间隔时间不应超过 7d; 热浸镀锌层表面的污渍、锌灰、锌瘤及毛刺等,应清除干净;对于在涂装之前已经破坏的锌层需要用环氧富锌底漆进行修补方可进行下一步涂装;氟碳涂料涂装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 5℃,相对湿度不应大于 80%。雨天、雾天及风沙场合不允许施工。 5.4.2.6 图层质量要求如下: a) 涂料涂层表面应平整均匀,不允许有剥落、起泡、裂纹、气孔,允许有不影响防护性的轻微橘皮、流挂、刷痕和少量杂质; b) 涂层的色差与样板比较,色差目测不明显,色差ΔE≤2; c) 涂层干燥后的干膜总后度不应低于 80 μ m; d) 涂层的附着力可采用拉力试验法或划格试验法试验.采用拉力试验时,附着力不应低于 5.9Mpa;采用划格试验法试验时,附着力不大于 2 级。 5.5 结构性能 5.5.1 纯弯检验 5.5.1.1 H 形钢柱加载至标准检验弯矩(表 1、表 2)时,锌层、涂层不剥离,不凸起。表 5.5.1.2 H 形钢柱加载至导高处挠度检验弯矩(表 1、 2)时,其接触线高度(导高)处挠度不应大于 50mm。 7

TB/T 2921.4-2008 2921.4表 5.5.1.3 H 形钢柱加载至柱顶挠度检验弯矩(表 1、 2)时,其柱顶挠度不应大于

1 .5 L (L 为柱高)。 100

5.5.1.4 H 形钢柱加载至承载力的检验弯矩(为标准检验弯矩的 150%)时,不应屈服,焊缝不开裂,锌层、涂层不剥离,柱体不产生鼓曲塑性变形(表面凹或凸)。 5.5.2 弯矩检验 5.5.2.1 H 形钢柱加载至扭矩标准值(表 1、表 2)时,其接触线高度处扭转角不应大于6°。 5.5.2.2 H 形钢柱加载至承载力检验弯矩(为标准检验弯矩和扭矩标准值的 150%)时,不应屈服,焊缝不开裂,锌层、涂层不剥离,柱体不产生鼓曲塑性变形(表面凹或凸)。 6 试验方法

6. 1 检验用仪器设备检验用仪器设备及尺寸测量量具的技术要求见表 5。检验用仪器设备及尺寸测量量表 5 检验用仪器设备及尺寸测量量具的技术要求

序号 1 检验仪器名称拉力传感器及测试仪量程 0~100kN 0~50 kN 2 3 4 5 6 7 8 游标卡尺涡流测厚仪磁性测厚仪锌层附着性试验装置钢直尺钢卷尺经纬仪 0~300mm 0~1000mm 0~500μm 0~500μm 锤头重 210g 0~300mm 0~1000mm 0~20mm 26 倍±0.5mm 1.0mm ±0.5mm 1.0mm 准确度 1% 1% ±0.02mm ±0.02mm ±5μm ±5μm 分度值 0.1 kN 0.1 kN 0.02mm 0.02mm 1μm 1μm

外观及 6.2 外观及尺寸 6.2.1 6.2.1 H 形钢柱的外观质量检查主要以目测为主。 6.2.2

H 形钢柱的外形尺寸用钢卷尺、钢直尺和游标卡尺测量。 6.3 6.3 锌层及涂层质量检验

6.3.1 6.3.1 锌层质量检验 6.3.1.1 6.3.1.1 锌层厚度测量取两段和中部三处外观质量合格、面积为 1 ㎝的矩形表面为基本测量面,每个基本测量面测量 5 个点,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局部厚度。锌层附着性 6.3.1.2 锌层附着性按 GB/T 2964—2003 规定进行检验。

6.3.1.3

2 2

锌层均匀性

按 GB/T 2964—2003 规定进行检验,试样由企业提供相同工艺条件下的测量面积不小于100 ㎝的试板。锌层和涂层总厚度的测定按 GB/T 4956—2003 的规定用磁性测厚仪测定,测点位置按 GB/T 11374 的规定进行。 6.3.3 涂层质量检验 8 6.3.2

TB/T 2921.4-2008 2921.46.3.3.1 涂层厚度涂层干燥后的干膜厚度用涡流测厚仪测定,并符合 GB/T 13452.2 的规定。 6.3.3.2 6.3.3.2 涂层附着力检验按 GB/T 5210 做拉开试验或按国标 GB/T 9286 做划格试验。 6.4 结构性能试验构性能 6.4.1 结构性能检验应在锌层及涂层质量检验合格后进行。 6.4.2 结构性能试验方法见附录 B。 7 检验规则 7.1 出厂检验 7.1.1 检验项目包括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和涂层厚度及标准检验弯矩和挠度检验。 7.1.2 批收批。 7.1.3 抽样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和 7.1.3.1 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和涂层厚度所有 H 形钢柱均进行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厚度检验,如有涂装要求的 H 形钢柱尚需进行涂层厚度检验。 7.1.3.2 结构性能从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及锌层和涂层厚度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每批随机抽取 1 根进行标准检验弯矩和挠度检验。

7.1.4 判定 7.1.4.1 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每根 H 形钢柱:A 类项点应全部合格;B 类项点的不合格判定数等于 3(Re=3)。不合格 H 形钢柱应剔除。 7.1.4.2 锌层、涂层厚度7.1.4.2 锌层、涂层厚度每根 H 形钢柱锌层厚度、涂层厚度分别符合 5.4.1.5 和5.4.2.6.c)的规定,则判定该产品锌层厚度、涂层厚度合格,如有不合格产品应剔除,并重新进行防腐处理。 7.1.4.3 结构性能 H 形钢柱进行标准检验弯矩和挠度检验时,均符合5.5 的规定,则判定该产品的结构性能合格。如其中有一项不合格时,允许从同批产品中再抽取 2 根进行复验,其中仍有 11 项不符合时,则判定该批产品结构性能不合格。 7.1.4.4 修复外观缺陷允许修补的产品应修补完好,经检验合格后,可按合格品验收。 7.1.4.5 总判定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厚度、涂层厚度及结构性能均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

7.2 型式试验 7.2.1 检验条件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型式检验: a) b) c) 当首次投产或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时;停产一年或异地生产时;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9 量同一规格的 H 形钢柱,每 2500 根为一批;如在一年内生产总数不足 2500 根,也应作为一个验

TB/T 2921.4-2008 2921.4d) 当同一规格的 H 形钢柱累计生产 5000 根或生产满 3 年但生产总数不足 5000 根时。 7.2.2 检验项目包括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和涂层质量及标准检验弯矩、挠度和承载力检验弯矩检验,转换柱尚需进行柱顶挠度检验弯矩和扭矩标准值同时作用下的弯扭检验。 7.2.3 抽样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和涂层和涂层厚度7.2.3.1 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和涂层厚度每批随机抽取 5 根进行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厚度,如有涂装要求的 H 形钢柱尚需进行涂层厚度检验。 7.2.3.2 锌层均匀性能锌层均匀性能试样由企业提供相同工艺条件下的测试面积不小于 100 cm2 试板。 7.2.3.3 锌层均匀性能从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厚度均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 2 根。 7.2.3.4 结构性能从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及涂层质量均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 2 根。 7.2.4 判定 7.2.4.1 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受检 H 形钢柱:A 类项点应全部合格;每根钢柱的 B 类项点的不合格判定数等于 3(Re=3)。受检 H 形钢柱均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合格。 7.2.4.2 a) b) c) d) 锌层及涂层质量锌层及涂层质量及涂层锌层厚度均符合 5.4.1.5 的规定,则判定锌层厚度合格。锌层附着性符合 5.4.1.6 的规定,则判定锌层附着性合格。锌层均匀性能符合 5.4.1.7 的规定,则判定锌层均匀性能合格。涂层质量符合 5.4.2.6 的规定,则判定涂层质量合格。锌层厚度、附着性、均匀性及涂层的质量判定如下:

7.2.4.3 结构性能受检 H 形钢柱进行标准检验弯矩、承载力检验弯矩和挠度检验时,均符合本标准 5.5 的规定,则判定结构性能合格。其中有一项不合格时,则判定结构性能

不合格。 7.2.4.4 总判定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锌层及涂层质量和结构性能均合格,则判定型式检验为合格。 8 标志与出厂证明书 8.1 H 形钢柱在距柱底 1.2m 处田野侧设置标志牌,其内容应包括:制造厂名、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和生产日期。如协议无规定时,一般不包装。 8.2 H 形钢柱包装应按协议要求的包装方法和包装限重等规定进行。 8.3 出厂质量证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a) b) c) d) e) f) 证明书编号;执行标准编号;制造厂厂名(或厂标)及地址;产品规格数量及制造年月;质量检验结果;制造厂检验部门签章。

9 保管及运输 10

TB/T 2921.4-2008 2921.49.1 H 形钢柱存放场地平整坚实,无积水。H 形钢柱应按种类、型号分区存放,H 形钢柱底层木垫应有足够的支撑面,以防止支点下沉。相同型号的 H 形钢柱叠放时,各层 H 形钢柱的支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堆放不应超过 5 层,层间应设垫层,以防止 H 形钢柱被压坏或变形。 9.2 吊装 H 形钢柱每次不应超过 2 根,且宜采用两点吊装。 9.3 H 形钢柱在装车、运输和卸车时,应妥善固定,保证不发生变形,不损伤涂层。H 形钢柱发运应按交通运输部门的规章办理。 9.4 不允许用人工从车上推下 H 形钢柱的方式卸车。

11

TB/T 2921.4-2008 2921.4-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氟碳涂料涂装体系的技术要求 A.1 涂料涂装体系涂料涂装体系见表 A.1。表 A.1 涂装体系

序号 1 2 3 涂层名称基体热浸锌层底漆氟碳面漆每道干膜最小厚度μm — 40 20 至少道数— 1 2 干膜(锌层)最小厚度μm 86 40 40 涂层总厚度μm — 80

A.2 底漆技术要求底漆符合表 A.2 的要求。 A.2 表 A.2 底漆的技术要求

项目单— s 表干实干耐冲击附着力耐盐水性拉开法划格法 h h cm MPa 级 h 位技术要求灰色,颜色均—,漆膜平整≥60 ≤1 ≤24 ≥50 ≥5.9 ≤2 48 涂层颜色和外观黏度(涂 4 杯)干燥时间

A.3 氟碳面漆技术要求氟碳面漆技术要求漆技术要面层涂料要具有高超的耐候性,具有优异耐酸、耐碱、耐盐及其他化学物质腐蚀的化学性能及优异的力学性能,并符合表 A.3 和 HG/T 3792 的规定。 A.3 氟碳面漆的技术要求表 A.3 氟碳面漆的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22 颜色均—,漆膜平整≥55 ≥45 ≥30 重涂无障碍溶剂可溶物氟含量涂层颜色和外观不挥发分黏度(涂 4 杯)重涂性实体色金属色

%

% s

12

TB/T 2921.4-2008 2921.4A.3 表 A.3(续)

项干燥时间(24℃,相对湿度 50%)耐弯曲耐冲击附着力拉开法划格法耐碱性(5%NaOH)耐酸性(5%H2SO4)耐水性耐人工气候老化目表干实干单 h h mm cm MPa 级h h h h 位技术要求≤2 ≤24 ≤2 ≥50 ≥5.9 ≤2 168 168 168 4000 h 不起泡,不脱落,不开裂粉化≤1,变色≤2,失光≤2

13

TB/T 2921.4-2008 2921.4-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 H 形钢柱结构性能试验方法 B.1 试验布置 B.1.1 H 形钢柱的结构性能检验分为纯弯检验和弯扭检验。 B.1.2 H 形钢柱结构性能检验采用立式试验方法,受力方向为水平,不施加轴力。 B.1.3 H 形钢柱纯弯检验的试验布置如图 B.1 所示。 B.1.4 H 形钢柱弯扭检验的试验布置如图 B.2、图 B.3 及图 B.4 所示。

图 B.1 B.2 形钢支纯弯试验 B.2 H 形钢支柱的纯弯试验 B.2.1 H 形钢柱的加荷程序 H 形钢柱结构性能纯弯试验布置图

正式测试前应对支柱预加 50%的标准检验弯矩值以消除安装间隙,按标准重新紧固螺栓,卸荷后测量挠度初始值。第一步由零按导高处挠度检验弯矩 25%的级差加荷至导高处挠度检验弯矩值,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1min,测量并记录支柱的挠度值。第二步有导高处挠度检验弯矩卸荷至零,静停时间不少于 3min,测量并记录挠度值。第三步由零按柱顶挠度检验弯矩 20%的级差加荷至柱顶挠度检验弯矩的 80%,每次静停时间不 14

TB/T 2921.4-2008 2921.4少于 1min;再按柱顶挠度检验弯矩 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柱顶挠度检验弯矩值,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3min,观察支柱的变形情况及锌层涂层是否剥离,测量并记录支柱的挠度值。

图 B.2

H 行钢柱结构性能弯扭试验布置图

图 B.3

弯扭试验加荷点布置图弯扭试验加荷点布置图加荷点

第四步由柱顶挠度检验弯矩卸荷至零,静停时间不少于 3min,测量并记录其挠度值。第五步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 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测量并记录其挠度值,递增至标准检验弯矩的 120%,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1min,再按标准检验弯矩 10%的级差继续加荷,递增至标准 15

TB/T 2921.4-2008 2921.4检验弯矩的 150%(即承载力检验弯矩),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3 min,观察支柱的变形情况及锌层涂层是否剥离,焊缝是否开裂,柱体是否产生塑性变型(表面凹或凸),测量并记录支柱的挠度值,

图 B.4

接触线高度处测点布置图接触线高度处测点布置图

第六步按标准检验弯矩 50%的级差卸荷至零,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3min,测量并记录其挠度值。 B.2.2 试验结果评定 B.2.2.1 弯矩计算

M

μi

= P 3 ( L ? 0.1)

μi

式中:

M P

L

μi

——任一级载荷作用下的弯矩值,单位为千牛2米(kN2m);

μi

——任一级载荷加荷值,单位为千牛(kN);——支柱高度,单位为米(m)。

B.2.2.2 试验结果评定实测承载力检验弯矩应符合下列要求:

0 M μ = [βμ ] 3 M k

式中:

0 Mμ

——H 形钢柱达到承载力检验标志时的实测弯矩值,单位为千牛2米(kN2m);——H 形钢柱承载力综合检验系数允许值为 1.5;

βμ

M k ——标准检验弯矩,单位为千牛2米(kN2m)。

B.2.2.3 挠度检验 H 形钢柱挠度检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f s0 < [ f j ]

16

TB/T 2921.4-2008 2921.4式中:

f s0 ——支柱挠度的实测值,单位为毫米(mm);

[ f ] ——本标准

j

5.5 条中规定的挠度允许值,单位为(mm)。

B.2.2.4 测量要求试验时,将经纬仪放置于垂直悬挂方向,任一级载荷下的挠度,可用经纬仪直接测出。 B.3 H 形钢柱的弯扭试验 B.3.1 H 形钢柱弯扭试验的加荷程序 H 形钢柱弯扭试验的加荷方式按图 B.3。正式测量前应对支柱预加 50%的标准检验弯矩值以消除安装间隙,按标准重新紧固螺栓,卸荷后测量挠度初始值。第一步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 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 80%,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1min;然后按标准检验弯矩 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3min,观察支柱的变形情况及锌层涂层是否剥离,测量并记录支柱的挠度值。第二步值。第三步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 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测量并记录其挠度值,递增至标准检验弯矩的 120%,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1min,再按标准检验弯矩 10%的级差继续加荷,递增至标准检验弯矩值的150%,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3min,观察支柱的变形情况及锌层涂层是否剥离,焊缝是否开裂,柱体是否产生塑性变形(表面凹或凸),测量并记录支柱的挠度值。第四步按 50%的级差卸荷至零,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3min,测量并记录其挠度值。 B.3.2 试验结果评定 B.3.2.1 弯矩计算

M

μi

由标准检验弯矩按 50%的级差卸荷至零,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 3min,测量并记录挠度

= P 3 ( L ? 0.1)

μi

式中:

M P

L

μi

——任一级载荷作用下的弯矩值,单位为千牛2米(kN2m);

μi

——任一级载荷加荷值,单位为千牛(kN);——支柱高度,单位为米(m)。

B.3.2.2 扭矩计算

M ni = Pμi 3 S 3 10?3

式中:

M ni ——任一级载荷作用下的弯矩值,单位为千牛2米(kN2m); P μi

——任一级载荷加荷值,单位为千牛(kN);

S

——荷载点至支柱截面中心线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B.3.2.3 B.3.2.3 试验结果评定实测检验弯矩应符合下列要求:

0 M μ = [βμ ] 3 M k

17

TB/T 2921.4-2008 2921.4式中:

0 Mμ

——H 形钢柱达到承载力检验标志时的实测弯矩值,单位为千牛2米(kN2m);——H 形钢柱承载力综合检验系数允许值为 1.5;

βμ

M k ——标准检验弯矩,单位为千牛2米(kN2m)。

B.3.2.4 扭转角检验 B.3.2.4 H 形钢柱接触线高度处扭转角检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0 α d < [α j ]

式中:

[α ] ——本标准

j

5.5 条中规定钢柱接触线高度处扭转角的允许值,单位为(°);

0 α d ——钢柱接触线高度处扭转角的计算值,单位为(°);

其中

0 α d =tan

-1

[(d3-d4)]÷b]

d3、d4——H 形钢柱接触线高度处测点位移实测值,取绝对值,单位为毫米(mm) 3-d4)取绝对;(d 值; b——钢柱截面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3.2.5 B.3.2.5 测量要求试验时,将两台经纬仪放置于垂直悬挂方向(钢柱的一侧一台),任一级荷载下的测点位移,可用经纬仪直接测出。

18

TB/T 2921.4-2008 2921.4-

参考文献 DIN 1025 热轧工字钢及 H 型钢尺寸、质量及静态参数

19

1

接触网检验批质量验收表格

基础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说明 主控项目 1.运达现场的水泥、砂、石料、钢筋,应按批次进行检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与所配制混凝土的等级相适应。 检验方法和检验数量应符合现行铁道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的规定。 2.在同条件养护下,基础(含拉线基础)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监理工程师论坛小于设计值。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50 m3混凝土或每个小站一组混凝土试块(每组三块),大于500 m3的车站每100 m3混凝土一组试块。拉线基础每一车站、区间一组混凝土试块。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数量不少于一组。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做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试验报告。 3.基础、拉线基础位置、杯型基础内杯底距基础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组软、硬横跨两基础中心连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软横跨施工偏差不应大于3°,硬横跨施工偏差不应大于2°。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测量检查。 4.同一组软、硬横跨的杯型基础底面及硬横跨实心基础底面高程应相等,相对误差不超过50 mm。同组硬横跨两杯型基础杯底中心间距允许偏差为±50 mm。硬横跨两实心基础间距应符合横梁跨长的要求,施工偏差±20 mm且每个杯型基础、实心基础的位置符合侧面限界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观察、水准仪、钢卷尺测量检查;监理单位平行检验。一般项目 1.线路两侧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应高出路肩面100~200 mm,低于相邻轨面200~600 mm;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顶面应高于站台面100 mm,允许偏差±30 mm。拉线基础高出路肩面100 mm,施工偏差±20 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2.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抽查30%。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3.基础外形尺寸、地脚螺栓外露长度、间距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拉线基础排水面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证排水面顶点距锚杆环内沿的距离不小于100 mm。 基础外形尺寸、地脚螺栓外露长度、间距允许偏差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部。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4.腕臂柱杯型基础的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偏差不大于3°。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5.腕臂柱杯型基础杯底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100~0 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观察、钢卷尺测量检查。 6.腕臂柱杯型基础杯底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100 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水准仪、钢卷尺测量检查。 7.杯型基础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杯型基础外形尺寸允许偏差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接触网支柱外部参数

说明:表中的H38/8.2+2.6型支柱H表示横腹杆式支柱,分子38表示支柱的标准设计弯矩(KN.m),分母8.2表示支柱地面以 上的高度(m),分母2.6表示支柱埋入地下的深度(m)。产品技术条件符合TB/T2286标准。另具有埋深增加0.6m的加长型各种支柱;法兰盘式、浅埋式(埋深1.5m、2.0m)腕臂支柱

说明:1、表中H90 /12 + 3 .5型支柱,H表示横腹杆式支柱,分子90表示支柱的标准设计弯矩(KN^m)分母12表示支柱地面以上的高度(m),分母3 ? 5表示支柱埋入地下的深度(m)。2、表中H 3 5 0 / 1 5型支柱,H表示横腹杆式 支柱,分子3 5 0表示支柱的标准设计弯矩(KN?m),分母15表示支柱地面以上的高度(m),此型支柱的基础是现浇混凝土基础,其基础采用地脚螺栓与支柱连接。3、产品技术条件符合TB/T 2 2 8 6标准。4、另具有埋入式、法兰盘式软横跨支柱。 大容量软横跨支柱说明: 本厂生产的150-350kN.m 系列大容量软横跨支柱是钢支柱的替代产品,已在哈大、神朔、朔黄、西康等多条电气化铁道上应用,具有“高强度、低造价、不腐蚀、无维修”的优异性能,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说明: 1、本表中所有规格的分子均表示支柱地面处悬挂方向的标准检验弯矩,所有支柱均可作为打拉线下锚柱使用, 与下锚所产生的悬挂方向附加弯矩之和不大于支柱悬挂方向的弯矩标准值。 2、分母为二项者,第一项为地面以上的高度(m),第二项为1 . 5表示插入杯形基础的深度(m)地下的埋入深度(m)o 3、分母为一项者为带法兰盘支柱,分母表示地面以上高度(m)o 4、可根据用户需要生产4 0 0系列预应力管桩。 5、可根据用户需要生产杯形基础埋深为1 . 5 m或者直埋式,埋深为3m,柱长最长为14m,以0 支柱。 6、产品技术条件符合TB/T 2 2 8 7标准但悬挂方向的弯矩 ,第二项为3表示直接埋入.5 m为模数递减的其他柱长的

接触网的注意参数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在实际的应用中时,需要结合行车速度、行车界限等多方面的注意一些参数,这些的注意参数有导高、侧面限界、拉出值、结构高度、跨距等。 导高 导高是指接触线悬挂点高度的简称,是接触线无弛度时定位点出(或悬挂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一般用H 表示。 接触线的最高高度,是根据受电弓的最大工作高度确定的。我国电力机车 TGS型受电弓的工作高度为5183?6683mm考虑到接触线可能出现负弛度及保证受电弓接触线工作压力的需要,接触线距轨面的最高高度不应大于6500mm。 接触线的最低高度的确定,是考虑了带电体对接地体之间的空气绝缘距离及通过超限货物的要求。接触线高度的允许施工偏差为土30mm对于行车速度在160km/h?200km/h 时,对施工误差要求更加严格;定位点两侧低一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等高,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的高度的施工偏差为土10mm但不得出现 “V'字形;两相邻悬挂点等高相对差不得大于20mm同一跨距内相邻吊弦处的导高差应符合设计预留弛度的要求,施工偏差不得大于5mm。 最低点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场和区间(含隧道)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700mm编组站、区段站等配有调车组的线、站,正常情况下不小于6200mm 确有困难时不应小于5700mm。 (2)既有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下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 5330mm。 开双层集装箱列车的线路,接触线距轨面的最低高度应根据双层集装箱的高度和绝缘距离确定。一般采用6450mn导高。对于客运专线,应为不存在超限货物列车通过问题,为了提高接触悬挂稳定性,导高较低,一般采用5000?5500mm。

接触网支柱装配作业指导书

支柱装配作业指导书 编制孙正成 审核 批准

支柱装配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时速200公里及以下标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工程支柱装配(腕臂安装、定位安装和拉线制作安装)的施工。 2. 作业准备 熟悉设计文件,认真审核施工图纸,对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编制专项的作业指导书并现场进行技术交底;检查支柱状态符合设计要求且已稳定,腕臂计算软件已进行初始化调试、试验和验证;以设计(或线路开通时)的线路轨道标高为基准在支柱上标注轨面红线,轨道线路中心已达标或者已取得线路中心标准交桩测量资料;支柱已按要求整正到位;配备测量人员、技术人员及现场作业人员;准备好梯车、滑轮、线坠、钢卷尺、丁字尺、支柱倾斜仪、道尺、水平尺、扭矩扳手、电工工具、安全带、微机或手提电脑等工器具。所有支柱装配施工所需材料全部进场,检测合格并对绝缘子做耐压试验。 3. 技术要求 3.1电力金具、接触网零配件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2314)、《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通用技术条件》(TB/T2073)和《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TB/T2075)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3.2腕臂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时应采用力矩扳手紧固,

紧固力矩要求符合设计要求。紧固件要按设计要求配齐螺帽、垫片、止动垫片、弹簧垫圈等,新产品应符合该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3.3开口销安装后的劈开角度不应小于60°,开口后不得有裂纹、断裂现象。销钉安装时垂直放置的应钉帽在上,水平放置的两销钉头应相互倒置安装。 3.4锚柱拉线宜设在锚支的延长线上,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基本建筑限界,当地形受限时,应按设计要求施工。 3.5板型号、抗压极限强度、埋设深度及锚板拉杆规格均应符合设计要求。锚板拉杆与拉线在一条直线上,锚板垂直于拉线。锚板拉杆与地面夹角宜为45o,特殊困难地段不得大于60o,但锚板埋设深度应按设计要求相应加深。 3.6拉线角钢水平,应与支柱密贴,连接件镀锌层无脱落和漏锌现象,钢绞线拉线无锈蚀现象并涂防腐油防腐。回头绑扎牢固。 3.7锚柱拉线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7规定。 表3.7 锚柱拉线允许偏差(mm)

接触网支柱基础检验批

吉图珲铁路客运专线 TA8 工程报验申请表 工程名称:吉图珲铁路客运专线施工标段:JHSK-Ⅰ标编号: 致北京中铁诚业监理公司吉图珲铁路客专III标监理站(项目监理机构): 根据施工承包合同和设计文件的要求,我单位已完成GDK193+664.00~GDK193+772.41段路基515#、516#接触网支柱基础工程并自检合格,报请检查。 项目1:接触网支柱基础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Ⅰ) 项目2:接触网支柱基础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Ⅱ) 附件:自检资料 承包单位: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质量检查工程师: 日期:年月日 监理审核意见: 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期:年月日

[接触网支柱基础] 0201580l 口口口口单位工程名称路基工程 分部工程名称接触网支柱基础 分项工程名称接触网支柱基础验收部位GDK193+664.00~GDK193+772.41 接触网基础515#、516# 施工单位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范国文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名称及编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监理单位验收记录 主控项目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6.3.1条 设计配合比报告编号:; 符合设计要求。 2 原材料称量允许偏差第6.4.1条 复称检查,粗、细骨料的称量偏差小于2%,其余材料称量 小于1%,符合验标要求。 3 砂、石含水率测试第6.4.2条 开盘前测定了砂、石含水率,计算调整了施工配合比,配 料单号:,符合验标要求。 4 坍落度第6.4.3条测定坍落度1次,坍落度 cm,符合理论配合比要求。 5 含气量第6.4.4条测试含气量1次,含气量为2.3%,符合验标要求。 6 入模温度第6.4.5条 测试入模温度3次,入模温度为15℃,14℃,14℃,符合验 标要求。 7 与邻接介质温差第6.4.6条经测试,与邻接介质温差为2℃、1℃,符合验标要求。 8 施工缝留置位置、连接形式第6.4.7条 / 9 已硬化混凝土表面处理第6.4.8条 / 施工作业人员 质量责任登记 施工单位检查 评定结果 专职质量检查员年月日 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年月日 分项工程负责人年月日 监理单位验收结论 监理工程师年月日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1刚性接触网 1.1锚段及跨距 每个锚段一般不超过250米。 1.2锚段关节 (1)关节中间处两接触线等高。 (2)转换悬挂点处非工作支不得低于工作支,可以比工作支高出0~8mm(0~4m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10mm。 (3)受电弓在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和拉弧现象。 (4)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00mm(75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200mm(150??),允许误差±20mm。接触线外露长度为150mm。 (5)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50mm(130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300mm(260??),允许误差±20mm。接触线外露150mm。 绝缘貌端关节示意图

1.3线岔 (1)在受电弓可能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范围内的两支接触线应等高。 (2)在受电弓始触点后至岔尖方向,渡线接触线应比正线接触线高出0~10mm(0~4)。(3)在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4)单开道岔悬挂点的拉出值距正线汇流排中心线为200mm,允许误差±20mm。平行段距离为2000mm。 (5)交叉渡线道岔处的线岔,在交叉渡线处两线路中心的交叉点处,两支悬挂的汇流排中心线均距交叉点100mm,允许误差±20m m。 (6)侧线端部向上弯70mm左右。 (7)线岔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连接牢固。 道岔分类 刚性悬挂线岔示意图

1.4刚柔过度 (1)两根柔性接触网等高并列运行进入刚柔过渡元件约500mm后,在过渡原件外面的导线逐渐抬高脱离接触,其最终的抬高量不应小于35mm。 (2)刚柔过渡处刚性悬挂应比柔性悬挂高20~50mm。 (3)柔性悬挂升高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得小于75mm。 (4)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5)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 (6)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平滑不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7)两支悬挂的拉出值为±100mm,间距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贯通式刚柔过渡单链悬挂示意图 贯通式刚柔过渡双链悬挂示意图 1.5接触线磨耗 接触线的磨耗要均匀,稍大于50%控制,但最大不要超过60%。 1.6中心锚节 (1)直线区段,中心锚结应处于汇流排中心线的正上方;曲线区段,锚固底座中心线位于中锚在汇流排上锚固线夹处汇流排中心线的延长线的正上方,基座中心偏离汇流 排中心应不大于±30mm。 (2)中心锚结绝缘子及拉杆受力均衡适度,与汇流排的夹角不大于45°。 (3)中心锚结绝缘子表面应无损伤,接地端至带电体距离一般情况应不小于150m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115mm。

DJJ-8型接触网激光参数检测仪使用方法

DJJ-8型接触网激光参数检测仪使用方法 1、准备工作 (1)仪器放置标准 将测量架放置于待测目标下方的轨道面上,拨动测量架右端的轨距手柄,使测量架两端的固定测脚和活动测脚都紧靠钢轨内沿。保持测量架与轨道基本垂直。将主机放置于测量架的定位盘上,并使旋紧旋钮处于旋紧状态。 (2)开机 打开电源开关后,按下键盘上“启动”按钮,显示屏出现“请向右旋转主机”,根据提示用手轻轻旋转主机头(禁止快速旋转),直至显示屏上出现视频图像,即表示仪器进入正常测量状态,可以开始测量。 (3)瞄准 仪器的显示屏中央有白色十字丝,通过前后挪动测量架和旋转主机头,使十字丝中心与待测目标完全重合。 瞄准时,可先用手转动主机头进行粗调,然后根据需要可旋转微调旋钮进行微调,直到对准目标。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也可以按“长光”键打开长光[注]用眼睛观察红色激光点辅助瞄准。 (4)、测量 在正常测量状态下,瞄准目标后即可按下相应功能键进行测量,并显示测量结果。如果没有瞄准目标则提示“进入盲区或未对准目标请重新测量”。 2、参数测量 (1)、标准模式:导高、拉出值、轨距、超高 将仪器按“仪器放置标准”放置; 正常测量状态下瞄准目标后,按下“测量”键,即可显示结果(示例如下): 注:拉出值拉向仪器左侧为“+”,拉向右侧为“-”;以仪器右侧超高为“+”,右侧偏低为“-”。 (2)、红线标高、侧面限界测量

将仪器按“仪器放置标准”放置; 正常测量状态下瞄准支柱上的红线(没标注红线时瞄准目测近似点即可)。 按下 “红线”键,即可显示结果(示例如下): 注:红线高于实际轨面为“+”。 (3)、 500mm 处高差测量 将仪器按“仪器放置标准”放置于“500mm 处”下方的任意一对钢轨上。 正常测量状态下按下 “500mm ”键,进入500mm 出高差测量模式。 仪器提示“请测量第一点”,瞄准第一条接触线后按下“测量”键。 仪器提示“请测量第二点”,瞄准第二条接触线,按下“测量”键,即可显示结果(示例如下): 如果显示屏显示的线距数值接近500mm 时按“确认”键完成测量。 如果显示屏显示的线距数值与500mm 差别较大时,请不要按“确认”!按下“长光”键。 将测量架向前或向后挪动(必须保证有一定的距离,使线距有大于100mm 的变化量)按“测量”键,并重复第三、四步骤。 按下“确认”后仪器自动换算出“500mm 处”高差结果。此时的高度1为换算后的500mm 处第一条接触线的导高。 (4)、承力索、接触线高差测量 将仪器按“仪器放置标准”放置; 正常测量状态下按下键盘上“承力索”键。 仪器提示“请测量第一点”,瞄准承力索后按下“测量”键。 仪器提示“请测量第二点”,瞄准接触线,按下“测量”键。 按下“确认”键,即可显示结果(示例如下):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一、拉出值(跨中偏移值) 1、技术标准 160km/h及以下区段: 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160km/h以上区段: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测量方法 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拉出值测量:受电弓滑板平面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检测仪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测量时无需考虑外轨超高,直接校准定位点在检测仪上的投影位置,此位置与检测仪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拉出值。 二、导线高度 1、技术标准 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

最低值。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2、测量方法 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导高测量:将测量仪置于两钢轨之上与两轨面平行,利用测量仪上的观察窗校准定位点位置,测出定位点至两轨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导高。 三、导线坡度及坡变率 1、技术标准 标准值: 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其他同标准值。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2、测量与计算方法 定位点A与定位点B之间的坡度测量:1、测出A点的

接触网组成及各部参数

7 施工技术要求 7.1技术标准与规范 本项目遵循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所示,所采用的标准均应为项目执行时的最新有效版本。若投标人采用除上述之外的其它被承认的相关国内、国际标准,应明确提出并提供相应标准复印件,经招标人批准后方可采用。当相关标准发生冲突时,以较高版本的技术要求为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10009-2005)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GB10411-2005)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TB10208-98)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1-2003)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由招标人组织设计,监理工程师就某些特殊项目制定的标准。 有关设备及材料的制造、试验及验收等标准详见技术规格书。 7.2施工技术条件 7.2.1悬挂类型及组成

绝缘等级按重污区标准,绝缘子标称泄漏距离不小于250mm。 7.2.5绝缘间隙 绝缘间隙应符合GB50157-2003标准即带电体距结构体、车体之间的绝缘距离:静态为150mm,动态为100mm,绝对最小动态60mm。 7.2.6接触线悬挂高度 刚性接触网正线的最大拉出值一般为±200mm,辅助线道岔处工作支一般不超过350mm。 7.2.8跨距 刚性接触网悬挂点的间距一般为6~10m,最大不超过12m。 7.2.9锚段长度 刚性悬挂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250m,最大不超过300m。 7.2.10中心锚结 刚性悬挂在锚段的中部设置中心锚结。在车站和矩形隧道内采用悬挂点两旁设防爬金具(可用汇流排电连接线夹替代)形式的中心锚结;盾构隧道内采用2个棒形的合成绝缘子“V”形布置在悬挂点两侧构成的中心锚结。 7.2.11电连接设置 刚性悬挂电连接设置 (1)非绝缘锚段关节处设置电连接。 (2)道岔处设电连接。

检验批、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申报、签认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明确质量责任以及质量检验的内容和程序,保证实现三个一流、示范性工程,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2.1 各种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检查、申报、签认。 2.2 模板及支架、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防水层等分项工程的质量检查、申报、签认。 2.3 挡碴墙、电缆槽及接触网支柱基础和人行道、遮板、栏杆或声屏障基座、围栏、吊栏等分项工程的质量检查、申报、签认。 2.4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制造和桥面附属设施等分部工程的质量检查、申报、签认。 3职责范围 试验室负责原材料的进场检验以及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的认定,拌和物性能的控制以及混凝土试件的试验。 物资设备部负责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进场统计、报验等工作。 安全质量部负责构配件的进场检验,箱梁预制过程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检查、报验以及箱梁制造和桥面附属设施等分部工程的质量检查、报验等工作。 4检验批质量检查、申报、签认制度 4.1检验批质量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⑴实物检查 ①对原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检验,应按照进场的批次和《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规定的抽样检验方案执行; ②对混凝土性能指标的检验,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规定的抽样检验方案执行; ⑵资料检查 资料检查包括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质量合格证、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等)和检验报告、施工过程中重要工序的自检和交接检验记录、平行检验报告、见证取样检测报告等。 4.2 检验批验收的程序和组织 检验批在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单位,安全质量部专职质检员或试验室试验员配合监理工

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方案

新建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SG-7标 路基接触网支柱基础及下锚拉线基础 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哈牡客专工程七标项目经理部 二○一七年六月

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新建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本项目区间段路基工程位于牡丹江市海林市海林镇境内,区间路基DK272+396-- DK273+367.05、DK273+764.86-DK274+450.89段全长1657.06m。根据施工图纸统计,此段落接触网支柱类型分为ZQ120、ZQ140 、ZM55三种,有接触网支柱基础84个。ZQ140型接触网支柱基础深度4.3m,其中地下4.1m外露0.2m;ZQ120型接触网支柱基础深度4.1m,其中地下3.9m外露0.2m;三种类型均为直径0.7m圆柱形。 路基接触网支柱基础及下锚拉线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配置钢筋,纵向钢筋采用HRB400级,箍筋采用HPB300级,为便于施工及保证纵向筋分布,我工区增加与主筋同类型钢筋做为加强箍圈,每个接触网基础钢筋笼增设三道。 2、编制依据 ①《接触网环形等径预应力混凝土柱(350)》[通化(2006)1201-Ⅰ]; ②《支柱基础及拉线基础安装图》叁化(2010)1176; ③《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哈牡客专施网-191); ④《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 ⑤《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2-2015);

3、施工要求及工艺 3.1施工要求 施工前应对设计要求进行明确,接触网基础的位置、标高、结构形式、预埋件位置及数量、结构尺寸的允许偏差等关键参数必须清楚明了,所使用的预埋件要有检验合格证书方可使用,试验室应对现场的钢筋、地脚螺栓等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查。 为了保证接触网支柱基础的施工质量和施工便利,选定按照地下部分定位、成孔浇筑,地上部分立模浇筑的施工工艺进行,以期达到预埋螺栓组定位准确,基础外露部分整齐、美观的效果。 施工开始前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安全培训,明确施工标准、设计意图、基础布置等,施工过程中技术员全程旁站,防止施工错误。 3.2人员准备 接触网基础施工投入的主要人员

接触网检验批质量验收表格

基础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10020101□□□

说明 主控项目 1.运达现场的水泥、砂、石料、钢筋,应按批次进行检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与所配制混凝土的等级相适应。 检验方法和检验数量应符合现行铁道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的规定。 2.在同条件养护下,基础(含拉线基础)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不得监理工程师论坛小于设计值。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50 m3混凝土或每个小站一组混凝土试块(每组三块),大于500 m3的车站每100 m3混凝土一组试块。拉线基础每一车站、区间一组混凝土试块。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数量不少于一组。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做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混凝土

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试验报告。 3.基础、拉线基础位置、杯型基础内杯底距基础面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组软、硬横跨两基础中心连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软横跨施工偏差不应大于3°,硬横跨施工偏差不应大于2°。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测量检查。 4.同一组软、硬横跨的杯型基础底面及硬横跨实心基础底面高程应相等,相对误差不超过50 mm。同组硬横跨两杯型基础杯底中心间距允许偏差为±50 mm。硬横跨两实心基础间距应符合横梁跨长的要求,施工偏差±20 mm 且每个杯型基础、实心基础的位置符合侧面限界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观察、水准仪、钢卷尺测量检查;监理单位平行检验。 一般项目 1.线路两侧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应高出路肩面100~200 mm,低于相邻轨面200~600 mm;站台及硬化路肩上的基础顶面应高于站台面100 mm,允许偏差±30 mm。拉线基础高出路肩面100 mm,施工偏差±20 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测量检查。

2018版铁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培训考核试题(试卷部分)

2018版铁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培训考核试题 姓名:单位:职务:得分: 一、选择题(单选及多选,每题2分,共40分) 1.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8)、《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8)、《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8)三项验收标准的正式实施时间是:( C ) A.2018年12月31日 B. 2019年1月1日 C. 2019年2月1日 D. 2019年3月1日 2. 执行新版(2018)版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后,原有的验收标准( D )。 A.继续使用 B. 停用 C. 参考使用 D. 废止 3.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8)第1.0.7条: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涉及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工程应与主体工程(A)、(B )和(D)。 A.同时设计 B.提前设计 C.同时施工 D. 同时验收 4. 采用自然养护时,混凝土外露面宜采用保湿、保温材料覆盖,保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C );相对湿度低于40%的地区保湿养护时间不宜少于( D )。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梁体表面应喷涂养护剂,采取保温措施,不应对梁体混凝土洒水。 A. 7d B. 10d C. 14d D. 28d 5. 挂篮使用前应进行载重试验,预压荷载为最大施工荷载的(C )倍。 A. 1.0 B. 1.1 C. 1.2 D. 1.4

6. 接触网支柱基础上预埋螺栓、预埋钢板的验收应检查其(B、C、D、E、F) A.材质 B.品种 C.规格 D.质量 E.防腐处理 F.预埋位置 7. 道岔区及前后( B )的范围宜作为一个整体对沉降变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工后沉降变形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无砟道岔铺设。 A.100m B.200m C.250m D.300m 8. 混凝土道床板施工完成后,其表面裂缝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没有明确时,表面裂缝宽度不应大于( B )。 A.0.1mm B.0.2mm C.0.3mm D.0.4mm 9. 无缝道岔与相邻无缝线路锁定焊联应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进行,且与相邻单元轨节的锁定轨温差不应大于( B )。 A. 2℃ B. 5℃ C. 10℃ D. 15℃ 10.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检验以同一施工条件下同批材料、同等级、同规格、同接头行式的每()个接头为一批,不足()个也按一批计。(D) A、200个;200个 B、300个;300个 C、400个;400个 D、500个;500个 11.混凝土小型构件宜采用厂拌混凝土,移动或堆放时,应符合设计的吊装强度,无设计吊装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D)。 A、60% B、65% C、70% D、75% 12. 底座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B ),目底座及凹槽各项指标经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按设计要求铺设隔离层及弹性垫层。 A. 50% B. 75% C. 80% D. 100%

兰州交通大学接触网支柱容量完整版

接触网工程课程设计 专 班 姓 学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2年7月13日 指导教师评语 平时(30)报告(30)修改(40)总成绩

1方案选择 1.1支柱选用 根据要求选择支柱型号,根据地质条件设计基础,并对支柱进行负载容量的计算。本题主要说明腕臂支柱的选择要求。 对支柱进行校验主要是计算负载,支柱的负载是支柱在工作状态下所承受的垂直负载和水平负载的统称。支柱负载越大,支柱基底面处所承受的弯矩也越大。支柱的负载计算,就是计算基底面处可能出现的最大弯矩值,其目的是根据计算结果来选择适当容量的支柱。我们通常所说的支柱容量,是指支柱本身所能承受的最大许可弯矩值。支柱的最大弯矩,除了与支柱所在位置、支柱类型、接触悬挂类型、线索悬挂高度、支柱跨距及支柱侧面限界有关外,还与计算气象条件有直接关系。最大弯矩可能出现在最大风速、最大附加负载(覆冰)或最低温度的时候。在计算最大弯矩时,一般应对三种气象条件进行计算,取其中最大值作为选择支柱容量的依据。一般来说,支柱的最大计算弯矩多发生在最大风速及最大冰负载时。本文就取最大风速及最大冰负载时作为选择依据。 进行支柱负载计算时,应根据支柱悬挂类型,按垂直负载和水平负载分别计算,计算之前,必须具有所有计算应具有的原始结构尺寸数据,并确定相关的参数,原始结构尺寸数据及相关参数可以查接触网设计手册得到。 1.2方案选择 设计一个建造于天然地基上的基础,应具备三个条件:基础自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基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地基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接触网支柱的基础是直接埋置于土体中的,其埋置深度一般都小于5m,属于浅平基。接触网支柱的受力特点是水平负荷大,因此,其抗倾覆的稳定性是很重要的。根据支柱负荷的大小,基础的结构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支柱类型有很多,一般为现场浇注的混凝土整体基础形式,基础内预埋设地脚螺栓,安装时将支柱拧固于地脚螺栓上。支柱安装后,在基础顶部做一个混凝土帽,为基础帽,以保护连接螺栓、螺母不致锈蚀。基础帽只起防水作用,不用打的很结实,只要求表面细密防水,以便需要搬迁支柱时容易敲开。 但是对于矩形截面的混凝土支柱,在不单独设立基础时,其地面以下部分代替了基础基础的效用,为了增加地下部分与地基土的接触面积,需要在其受力面安装横卧板。

接触网支柱基础检验批

宁安铁路 工程报验申请表(TA8) 工程项目名称:新建南京至安庆铁路工程施工合同段:NASZ-4 编号: 致:北京瑞特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宁安铁路监理站: 根据施工承包合同和设计文件的要求,我单位已完成宁安铁路四标段DK065+943.190~DK066+190.955里程段基础网支柱基础工程并自检合格,报请检查。 附件1:接触网支柱基础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附件2:接触网支柱基础成孔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附件3:路基接触网支柱(钢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附件4:接触网支柱基础(混凝土)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Ⅰ) 附件5:接触网支柱基础(混凝土)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Ⅱ) 承包单位(章): 质量检查工程师(签字): 日期:年月日 监理审核意见: 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期:年月日注:本表一式3份,承包单位2份,项目监理机构1份。

宁安铁路 接触网支柱基础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路基相关工程] 01015801口口口口单位工程名称DK065+943.190~DK066+190.955里程段路基 分部工程名称接触网支柱基础 分项工程名称接触网支柱基础验收部位 DK065+943.190 ~ DK066+190.955 里程段路基接触网支柱基础 施工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项目负责人刘新福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名称及编号《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1-2010)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监理单位验收记录 主控项目1 基坑开挖第13.3.3条 采用人工与机械配合开挖,不影响路基安全,开 挖方法符合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要求。 2 基础混凝土表面与路 基表面的衔接 第13.3.4条 基坑全部用混凝土灌注密实后,支柱基础表面与 路基表面衔接平顺,符合设计要求。 3 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质 量、强度等级 第13.3.5条 施工配合比报告1份,编号:NASZ-SQJ0-TPB-034,合 格。试验报告编号:XXX,强度为XX MPa符合设 计要求。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 预埋件的数量、位置、 型号和综合接地 第13.3.6条 预埋件的数量、位置、型号和综合接地符合设计 要求。 一般项目1 接触网 支柱基 础的施 工允许 偏差 (mm) 距线路中心 线位置 +20 +5 +6 +3 +9 +4 +5+7+8+6+3 2 沿线路纵向 位置 ±10 -4 +3 -3 +2 -1 +6 -2 -5 -1 +4 3 形状尺寸 (截面尺寸) +50 +8 +5 +7 +3 +5 +8+1+3+2+4 4 埋置深度不小于设计值 -6 +7 -5 -7 -6 +3 +2 +4 -4 -6 施工作业人员 质量责任登记 施工负责人:年月日 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 专职质量检查员:年月日检查评定合格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年月日 分项工程负责人:年月日 监理单位 验收结论监理工程师:年月日

某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

电力牵引供电工程 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 单位工程按一个完整工程或一个相当规模的施工范围划分。并按下列原则确定:(1)一处变电所、分区所、开闭所、自耦变压器所为一个单位工程。(2)一个站、场或一个区间的接触网工程为一个单位工程。(3)一个供电段为一个单位工程。(4)一个调度所控制范围内的独立远动系统为一个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应按一个完整部位或主要结构及施工阶段划分。分项工程应按工种、工序、设备等划分。检验批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验收需要划分。 电力牵引供电工程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及编号应符合下列各表的规定。 牵引变电所、分区所、开闭所、自耦变压器所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及编号 (牵引变电所、分区所、开闭所、自耦变压器所单位工程编号1001) 接触网分部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及编号 (接触网单位工程编号1002)

供电段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及编号 (供电段单位工程编号1003) 牵引供电远动系统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划分及编号(牵引供电远动系统单位工程编号1004)

基础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说明 主控项目 1.运达现场的钢筋、水泥、砂、石料,应按批次进行检验,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与所配制混凝土的等级相适应。 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铁道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的规定。2.混凝土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规定强度等级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试验;检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 3.基础工程的测设位置及其顶面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满足下表的规定。安装组合电器(GIS)的基础的质量尚应达到下列规定: 基础施工允许偏差(mm) (1)断路器各单元本体的水平误差小于2 mm;相间水平误差小于5 mm;(2)断路器单元各组与各相关单元在纵横轴线上的误差小于5 mm或符合产品的技术规定;(3)基础预埋件及预留沟槽管道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与产品技术规定保持一致;(4)GIS基础的整体水平误差小于5 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每种抽取一处。检验方法:施工、监理单位测量检查确认,并与设计规定复核。 大型基础工程监理单位旁站监理。 4.每个主要电气设备(变压器、断路器等)基础取一组混凝土试块,其他设备及构支架基础每个工作日取不少于一组混凝土试块。主要设备及构支架表示基础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极限强度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的有关规定,且不得低于设计值。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将混凝土试块与基础在同等条件下养护28天以上后,进行检测、监理单位检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 5.预埋螺栓的直径及外露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埋设应垂直,丝扣应完好,无锈蚀现象,并符合下表的规定。基础中的其他金属预埋件结构焊接或绑扎牢固,在浇注混凝土前应进行彻底除锈,其与模板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预埋螺栓和预留螺栓孔施工允许偏差范围 检验数量:施工、监理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观察及测量检查。监理单位旁站监理。 一般项目 1.基础表面平整光洁、棱角完整,无跑浆、露筋等缺陷,地面以上裸露的基础不应进行外装修。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全部电气设备基础、60%地面外露构架基础(但不得少于2组)。检验方法:观察检查。2.基础的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的范围不得超过0~+20 mm。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检验方法:测量检查。

接触网线索参数表

接触网线索参数表

附表一 镀锌钢铰线参数表 标称 截面 股数 单股外径 钢绞线外 径 实际 截面 单位自重 标准抗拉强度不小于(Mpa ) 1100 1200 1250 1400 1550 1700 破坏拉力不小于(kN ) 10 7 1.4 4.2 10.77 0.923 11.80 13.40 15.0 16.6 18.30 30 7 2.4 7.2 31.34 0.2709 34.80 39.50 44.3 49.0 53.80 50 7 3.0 9.0 49.49 0.4237 54.40 61.80 69.2 76.6 10 19 0.8 4.0 9.55 0.814 30 19 1.4 7.0 29.23 0.2492 40 19 1.6 8.0 38.18 0.3253 50 19 1.8 9.0 48.32 0.4111 53.10 60.4 67.6 74.8 82.10 70 19 2.2 11.0 72.20 0.6150 79.40 90.3 101. 111. 122.5 100 19 2.6 13.0 100.8 0.8594 说明:表中面积单位为mm ,外径单位为mm ,自重单位为kN/mx10 附表二 铜承力索参数表 型号 截面积(mm 2 ) 股数与单股直径(mm) 计算直径(mm) 有效电阻 (Ω/km) 单位重量(KN/km) 线胀系数 x10-6 1/℃ 弹性模量E(Gpa) TJ-70 70 19x2.14 10.6 0.28 6.18 17 130 TJ-95 95 19x2.49 12.4 0.20 8.37 THJ-95 95 19x2.50 12.5 8.45 TJ-120 120 19x2.8 14.0 0.158 1.058 TJ-150 150 19x3.15 15.8 1.388 1.388 附表 三 接触网常用接触线性能参数表 型 号 CTHA110 CTHA120 TCG —100 TCG —85 TCG —110 AgCu120 综合拉断力不小于(kN ) 39.96 41.75 35.00 30.60 43.80 抗拉强度MPa 350 306 365 接合力(kN) 直流电阻(Ω) 0.179 0.21 0.161 0.144 载流量A(100℃) 710 750 600 550 485(80℃) 760(150℃) 线胀系数1/℃ 17.4x10-6 17x10-6 17x10-6 17x10-6 17x10-6 17x10-6 弹性系数MPa 124000 124000 126000 126000 130000 113000 最高使用温度 +150 +150 +100 +100 +100 制造长度(m ) 550-2500 550-3000 550-1800 650-2000 550-1800 650-2500 标称截面mm 2 110 120 100 85 120 断面几何尺寸 (mm) A:12.34 B:12.34 A:12.90 B:12.90 A:11.8 B:12.8 A:10.8 B:11.8 A:12.3 B:11.8 A:13 B:13 单位自重 0.992 1.082 0.89 0.76 0.979 1.070

接触网的注意参数

接触网的注意参数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在实际的应用中时,需要结合行车速度、行车界限等多方面的注意一些参数,这些的注意参数有导高、侧面限界、拉出值、结构高度、跨距等。 导高 导高是指接触线悬挂点高度的简称,是接触线无弛度时定位点出(或悬挂点处)接触线距轨面的垂直高度,一般用H表示。 接触线的最高高度,是根据受电弓的最大工作高度确定的。我国电力机车TGS型受电弓的工作高度为5183~6683mm,考虑到接触线可能出现负弛度及保证受电弓接触线工作压力的需要,接触线距轨面的最高高度不应大于6500mm。 接触线的最低高度的确定,是考虑了带电体对接地体之间的空气绝缘距离及通过超限货物的要求。接触线高度的允许施工偏差为±30mm。对于行车速度在160km/h~200km/h时,对施工误差要求更加严格;定位点两侧低一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等高,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的高度的施工偏差为±10mm,但不得出现“V”字形;两相邻悬挂点等高相对差不得大于20mm;同一跨距内相邻吊弦处的导高差应符合设计预留弛度的要求,施工偏差不得大于5mm。 最低点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场和区间(含隧道)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宜取一致,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5700mm;编组站、区段站等配有调车组的线、站,正常情况下不小于6200mm,确有困难时不应小于5700mm。 (2)既有隧道内(包括按规定降低高度的隧道口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下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5330mm。 开双层集装箱列车的线路,接触线距轨面的最低高度应根据双层集装箱的高度和绝缘距离确定。一般采用6450mm导高。对于客运专线,应为不存在超限货物列车通过问题,为了提高接触悬挂稳定性,导高较低,一般采用5000~5500m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