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大爷教案-红高粱
- 格式:docx
- 大小:16.42 KB
- 文档页数:2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和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更侧重文学作品的欣赏阅读,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同时重视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教材分析《红高粱》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
《红高粱》以抗战初期山东高密的一个小山村为背景,叙述了一部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侵略的苦难历史。
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更是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粗犷豪放、顽强拼搏、热爱祖国的品质,同时也讴歌礼赞了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赞扬了我们的人民战胜苦难的精神,呼唤美好的新生活。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的献词中写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让那些已经丧失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着的人们羞愧吧!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程的学习积淀,已经具备了欣赏小说的基本能力和素养,《罗汉大爷》这篇小说被安排在“烽火岁月”这一单元,意在通过罗汉大爷这一可歌可泣、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让学生认识并继承发扬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所以这篇小说的学习我把对小说三要素的把握渗透在了全新的教学设计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落实小说三要素,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思想,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在实现“中国梦,我的梦”的征程上更奋然而前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内容,了解莫言的创作特色、文学成就及其《红高粱》的主题思想。
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梳理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赏析主要人物形象。
3、通过朗读走进文本,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感知主要人物形象。
红高粱罗汉大爷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六中学高三陈曦飞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及作用2、理解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概括分析人物性格及作用。
2、理解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对诺贝尔文学奖一定不陌生,2021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了该奖项,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在代表作《红高粱》献词中这样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红高粱》节选,看看英雄罗汉大爷悲壮的一生。
二、知识回顾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所以我们学习小说往往需要从情节、环境、人物这三要素入手。
三、文本导读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1、情节本文是小说的第二第三节。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方法:何人何时何地何因何事明确:罗汉大爷因压迫由顺从到反抗的过程。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性格是人物的关键。
2、人物(1)罗汉大爷“顺从”在文中哪里表现出?有哪些性格特点?明确:发展部分(7-36)罗汉大爷被压上工地修路。
讨论板书:忠诚、隐忍、坚韧、善良、勤劳。
(2)罗汉大爷“反抗”在文中那部分情节表现最突出?有什么特点?明确:高潮部分(64-69)罗汉大爷救骡子,铲骡子。
讨论板书: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3)是什么让一个老实顺从的农民反抗?在哪一情节体现?明确:罗汉大爷在工地的无故四次挨打(28-52)讨论明确:一打:就听到背后响起一阵利飕的小风,随即有一道长长的灼痛落到他的背上。
反应:罗汉大爷说:“长官,有话好说,你怎么能举手就打人?”二打:监工微笑不语,举起藤条又抽了一下他的腰。
反应:罗汉大爷感到这一藤条几乎把自己打成两半,两股热辣辣的泪水从眼窝里凸出来,血冲头顶。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一、阅读延伸《红高粱》酿出民族壮阳之酒舒克张艺谋用他的《红高粱》酿出了我们民族的“滋阴壮阳”之酒,它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冲动,它让人感受到一种宣泄的满足,它让人找到了一种无需用语言表达的自尊与自信。
几千年来,咱们民族原有的一种豪迈之气节、壮烈之本欲,却又被久久地深埋,替而代之的,只是奴颜、懒惰、贪婪、阴谋……这一回,被张艺谋一坛撒上一泡男儿猛“尿”的烈酒,全然凸显了出来。
听:喝了咱的酒哇/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哇/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哇/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哇/见了皇帝不磕头……多畅快!多淋漓!这“滋阴壮阳”的“十八里红”高粱酒,不断地冲破酒窖酒坛往外喷泻,银幕前,你感觉到这酒能够汇聚成滚滚浪涛,荡涤着那些污垢,这是对民族叛逆精神的呼唤和礼赞!“颠轿”,这场看似轿夫汉子们与新娘子打趣逗乐的镜头,实际却正是这帮贫苦民众积蓄已久的悲愤情绪的宣泄。
不是吗?有多少个“我奶奶”,十七八岁的黄花闺女,就这么坐在花轿上,被抬着扔给了那“流白脓淌黄水的不中用的老头子”。
而对这些个壮如雄狮般的抬轿汉子们,她是连看都不能看一眼的。
这就是命运,就是旧中国女子的命运,就是几千年中国人决不能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的命运。
轿夫们,实乃张艺谋们,实乃我们一代青年们,正是要借助着这个颠轿狂舞,来把压抑心中无数年的、不能忍受的那种情绪;把心底对“我奶奶”们的同情、怜爱、感愤;把世道的可悲、可鄙、可憎以及一切的一切,统统“颠”翻个个儿。
这阵狂颠,与其说是对轿中新娘的戏谑,莫若说是对不平人间的嘲讽。
“我爷爷”及其轿夫、酒夫的形象,真实、准确地完成了一个阳刚群体的塑造,形成了一组自强自尊、自我亢奋的人物雕像。
他们宁肯用最土最原始的方式,来反击压迫。
虽然因此而遭受肉体的毁灭,但却为历史写下豪情激越的神奇的悲壮记略。
在“野合”这场戏中,“我爷爷”对“我奶奶”那种强悍的、粗野的、暴力的挟持“抢人”与脚踏青纱帐,和阿Q 对吴妈那种酸弱的、胆怯的、沮丧的双膝下跪与满口胡言,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艺术反差。
《罗汉大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
2、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
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文学常识: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上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加入解放军。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主要写乡土题材。
其成名作为《红高粱家族》,以内容新颖奇妙,风格大胆泼辣,叙事独到丰满,感情激烈昂扬震动文坛;1997年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获中国有史以来奖金额最高的“大家文学奖”。
2011年,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自主学习:
1、注音:
戳()釉()子讹()诈肩胛()
魁()首袒()露累赘()痉挛()
栅()栏碌碡()()摞()震颤()
2、梳理情节: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罗汉大爷的“顺从”在文中哪里表现出来?
(3)是什么让一个老实顺从的农民反抗?在哪一情节体现?
三、合作探究:
1、小说塑造罗汉大爷这一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2、归纳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3、在小说的献词中,莫言告诉我们他要寻根,结合课文及中国历史你认为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根是什么?
四、领悟提升:
结合《红高粱》原著的故事情节,谈谈你对“草莽英雄”余占鳌的认识。
《红高梁---罗汉大爷》教案
板书设计
罗汉大爷
情节: 顺从→ 因压迫 → 反抗
性格: 忠诚隐忍、不屈不挠 主题:生命力
坚韧善良、 嫉恶如仇 反抗
自强不息
环境: 红高粱 不屈抗争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
的脊梁。
莫言在《红高粱》献词中这样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
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
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
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奠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
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卑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
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莫言的《红高粱》。
二、知识回顾,方法点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
种文学体裁。
所以我们学习小说往往需要从情节、环境、人物这三要素入手。
三、分析文本,理清三要素。
1、情节
本文是小说的第二第三节.。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方法:何人 何时 何地 何因 何事
明确:罗汉大爷因压迫由顺从到反抗的过程。
2、人物
(1)罗汉大爷“顺从”在文中哪里表现出?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发展部分(7-36)罗汉大爷被压上工地修路。
讨论板书:忠诚、隐忍、坚韧、善良、勤劳。
(2)罗汉大爷“反抗”在文中那部分情节表现最突出?有什么特点?
明确:高潮部分(64-69)罗汉大爷救骡子,铲骡子。
讨论板书: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3)是什么让一个老实顺从的农民反抗?在哪一情节体现?
明确:罗汉大爷在工地的无故四次挨打(28-52)
讨论明确:
一打:就听到背后响起一阵利飕的小风,随即有一道长长的灼痛落到他的背上。
反应:罗汉大爷说:“长官,有话好说,你怎么能举手就打人?”
二打:监工微笑不语,举起藤条又抽了一下他的腰。
反应:罗汉大爷感到这一藤条几乎把自己打成两半,两股热辣辣的泪水从眼窝里凸出来,血
冲头顶。
三打:长官又给他一藤条。
反应:罗汉大爷气噎咽喉,泪眼模糊。
四打:监工在罗汉大爷脖子上抽了一藤条。
反应:血肉模糊,大爷被打的六神无主,像孩子一样胡胡涂涂地哭起来。
小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一个坚韧的男人露出最没出息的一面,也就到了他人
格的极限,所以罗汉大爷不惜用死来证明他血性的一面。
(4)罗汉大爷反抗意识的描写
①一股紫红色的火苗,也在他空白的脑子里缓缓地亮起来。
②那股紫红色的火苗时强时弱地在他脑子里燃着,一直没熄灭。
③只有那簇紫红的火苗子灼热地跳跃着,冲击着他的双耳嗡嗡地响。
④罗汉大爷脑子里的火苗腾一声的燃旺了,火苗把他丢去的记忆照耀得清清楚楚,他记起半
天来噩梦般的遭际。
3、环境
鲜嫩的高粱在铁蹄下断裂、倒伏,倒伏断裂的高粱又被带棱槽的碌碡和不带棱槽的石滚子反
复镇压。各色的碌碡和滚子都变成了深绿色,高粱的汁液把它们湿透了。一股浓烈的青苗子
味道笼罩着工地。
这段高粱地的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精神?
明确:不屈抗争
4、 课文是如何刻画罗汉大爷的形象的?
明确:①、环境烘托,凸显人物弱点。 ②、情节暗示,强化人物成长。
③、多重对比,打造真实人性。
四、探究主题,讨论总结。
1、这篇小说的主题
通过对罗汉大爷等农民形象的塑造,讴歌了他们粗野不羁、热烈奔放的生命力和为生存而奋
起反抗的斗争精神。
2、思考小说塑造罗汉大爷这一形象的意义.
罗汉大爷是中国农民群体性格的代表,他们勤劳朴实,善良坚韧,但为了自己的自由,为了
自己的尊严,在国家危难之时,敢于反抗、敢于斗争。
讨论总结: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屈,靠的就是磅礴正气的铮铮铁骨,靠的就
是白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即使物质条件再好也不会幸
福。一个民族如果精神家园缺失,即使经济成就斐然,也难跻身于世界现代民族之林。而中
国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支撑就在于许许多多具有民族精神的,热爱这片土地的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