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罗汉大爷》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559.50 KB
- 文档页数:13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课例分析撒等愿職趣—“《红高梁》之罗汉大爷”课例杨帆(邢台市第19中学,河北邢台054000)关键词:中学语文;原生态阅读;思辨式阅读;拓展式阅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21 )11-0060-05教学设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阅 读整本书、大部头,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师生 都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带领学生品读重要名著节选,贴近文本细致 分析,层层递进深人阅读,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 豹的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立足原生态阅读 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思辨式阅读中把握人物 形象,在拓展式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进而帮助 学生增进对整部作品主题的把握。
本课是髙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烽火岁月”中的一篇小说节选。
选自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导入新课师:这张照片上的四个人是谁,大家知道吗?这张照片拍摄于1987年,在山东高密也就是莫 言的家乡拍摄电影《红高粱》。
拍摄间隙,莫言作为东道主请张艺谋、巩俐、姜文去他家吃饼。
在 莫言家的院子里,三位男士和巩俐一起留下了 这张珍贵的合影。
据说吃饭当天姜文一不小心 把莫言家里唯一一个暖水壶踢爆了。
莫言情商 很高,赶忙打趣说道:“这电影肯定会爆!”果不 其然,这个电影火爆至极,获得了 1988年柏林 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熊奖!那一年,电影在国内 公映卖出票房4000万,你可要知道,当时的电 影票四毛五一张,1988年的4000万是什么概 念?大约相当于电影观影人次超过了 4亿!那么 我们不禁想问,电影、著作《红高粱》为什么如此 吸引人呢?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原著《红高粱》,体验文字的力量,感受作品的 魅力。
二、学习过程第一部分:原生态阅读(一) 初读体验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高粱》这部作品的 内容梗概。
《红高梁---罗汉大爷》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节选部分情节,概括分析人物性格。
2、分析情节、环境、人物,理解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概括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精神。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植物高粱高清图片二、认识作者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在《红高粱》献词中这样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奠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卑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
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莫言的《红高粱》。
三、知识回顾,方法点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所以我们学习小说往往需要从情节、环境、人物这三要素入手。
四、分析文本,理清三要素。
(体验)快速浏览小说,回答问题。
(一)情节1、本文是小说的第二第三节.。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方法点拨:何人何时何地何因何事(生成)明确:罗汉大爷因压迫由顺从到反抗的过程。
(二)人物1、(质疑)罗汉大爷“顺从”在文中哪里表现出?有哪些性格特点?明确:发展部分(7-36)罗汉大爷被压上工地修路。
(生成)忠诚、隐忍、坚韧、善良、勤劳。
2、(质疑)罗汉大爷“反抗”在文中那部分情节表现最突出?有什么特点?明确:高潮部分(64-69)罗汉大爷救骡子,铲骡子。
(生成)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3、(质疑)是什么让一个老实顺从的农民反抗?在哪一情节体现?(生成)罗汉大爷在工地的无故四次挨打(28-52)讨论明确:一打:就听到背后响起一阵利飕的小风,随即有一道长长的灼痛落到他的背上。
解答小说中物象作用题的答题技巧[课内挖掘]小说以“红高粱”为题目,使“高粱”这一物象本身就具有了引人联想的魅力。
在文中对高粱的描写更是屡见不鲜,这一物象在文章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它本身也被赋予了浓郁的情感,人格化的高粱就是这方土地的人的精神体现,同时也象征着强有力的生命,象征着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量。
[考点讲解]小说在塑造形象时,有时也需要对形象中的物象进行着意描写和刻画,借助物象来表现人物,揭示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所以说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考查也是高考小说形象类题型的一个常考考点,在小说阅读中,我们应该重视物象作用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技巧。
一、考题试做(2014·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鞋刘庆邦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
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做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
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
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
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
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
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
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
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红高梁---罗汉大爷》教案学目标1、熟悉节选部分情节,概括分析人物性格。
2、分析情节、环境、人物,理解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概括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莫言在《红高粱》献词中这样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奠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卑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
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莫言的《红高粱》。
二、知识回顾,方法点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所以我们学习小说往往需要从情节、环境、人物这三要素入手。
三、分析文本,理清三要素。
1、情节本文是小说的第二第三节.。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方法:何人何时何地何因何事明确:罗汉大爷因压迫由顺从到反抗的过程。
2、人物(1)罗汉大爷“顺从”在文中哪里表现出?有哪些性格特点?明确:发展部分(7-36)罗汉大爷被压上工地修路。
讨论板书:忠诚、隐忍、坚韧、善良、勤劳。
(2)罗汉大爷“反抗”在文中那部分情节表现最突出?有什么特点?明确:高潮部分(64-69)罗汉大爷救骡子,铲骡子。
讨论板书: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3)是什么让一个老实顺从的农民反抗?在哪一情节体现?明确:罗汉大爷在工地的无故四次挨打(28-52)讨论明确:一打:就听到背后响起一阵利飕的小风,随即有一道长长的灼痛落到他的背上。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归纳成功刻画罗汉大爷形象地的因素。
2.挖掘罗汉大爷形象塑造的意义,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热爱自由、不屈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挖掘罗汉大爷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烽烟滚滚唱英雄:遥想陈胜当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是何等的响彻云霄;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遥想岳飞当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慷慨雄壮……时间走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红高粱》中也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罗汉大爷。
二、教学过程:1.通过对课案的预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莫言的基本情况以及《红高梁》这部小说的基本内容。
课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二、三节,作者一丝不苟地刻画了罗汉大爷,那么罗汉大爷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小说情节的设置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课前老师建议兴趣小组可以尝试表演文中的主要情节,通过置身情境感悟人物的性格,有没有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表演?生表演师:同学们有没有看出他们表演的什么情节?爱看不爱看?作为非专业的演员,同学们大方地再现了课文的主要情节,而且非常聪明地就地取材,拿我们的跳绳、书本做道具,为你们的勇敢、为你们的创新而鼓掌。
2.接下来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情景再现以及文本的细节,分组讨论罗汉大爷的性格特点。
生讨论3分钟经过讨论,大家对罗汉的形象一定有了自己的看法,哪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讨论后得到结论总结罗汉大爷形象:诚实忠厚屈从软弱倔强血性嫉恶如仇通过大家的分析,罗汉大爷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大家可以为罗汉大爷写几句话吗?左威:日寇侵华罪恶深,革命先辈献英魂,东北高密刘罗汉,世间可有第二人?日寇抢骡修公路,罗汉不忍身相护,殴打屈辱做劳工,世态炎凉心中怒。
初中数学、数学试卷、初中数学试题、数学学案、数学初中教案、初中数学练习题、数学课件、期末考试数学、数学知识难点分析 初中数学、数学试卷、初中数学试题、数学学案、数学初中教案、初中数学练习题、数学课件、期末考试数学、数学知识难点分析 《红高粱》——罗汉大爷 教学目标: 1、了解《红高粱》的内容及主题。 2、熟悉节选部分情节,概括分析人物性格。 3、把握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概括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影《红高粱》片段引入。 简单介绍电影《红高粱》及电视剧《红高粱》,了解作品的影响力及受欢迎程度。 二、作品简介: 1、《红高粱》讲的是九儿(作品中“我”的奶奶)19岁时嫁给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九儿嫁到十八里坡后,经过一些周折,与余占鳌(作品中“我”的爷爷)发生了感情,不久,李大头死了,九儿撑起了烧酒作坊。后来,日本鬼子杀到了青沙口,罗汉大爷被活剐,余司令带人去报仇,(之后就到我们刚刚看到的情节了),九儿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余占鳌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了。愤怒的余占鳌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2、我觉得作品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作品中的激情与民族精神。作品描绘了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唤起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野性的追求。 《红高粱》里的英雄是以平民为主角的另类英雄,他们平凡,他们普通,他们和我们一样的,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罗汉大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三、初识罗汉大爷: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完善罗汉大爷名片: 姓名: 籍贯: 属性: 身份: 职责: 初中数学、数学试卷、初中数学试题、数学学案、数学初中教案、初中数学练习题、数学课件、期末考试数学、数学知识难点分析 初中数学、数学试卷、初中数学试题、数学学案、数学初中教案、初中数学练习题、数学课件、期末考试数学、数学知识难点分析 四、全面认识罗汉大爷: 1、回顾:如何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这一课,我们可以如何把握罗汉大爷这个人物形象? 3、罗汉大爷与骡子: 探讨一:快速浏览课文,尝试用几个短语概括罗汉大爷与骡子的故事,并分析罗汉大爷的性格。 护骡 忠诚、隐忍、善良、坚韧、勤劳…… 牵骡 伴骡 救骡 铲骡 不屈不挠、嫉恶如仇 顺从→反抗 探讨二:课文是如何写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的变化过程的? (1) 顺从——火起——逃跑——反抗 (2) 你如何看待这样顺从、隐忍的罗汉大爷? (3) 选文是如何写罗汉大爷的反抗意识的? (4) 罗汉大爷怒骂、怒铲骡子的情节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掌握新历史小说兴起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历史小说的文化内涵。
3、了解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莫言《红高粱》。
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分析评价新历史小说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借助文学达成对较好的人生观的追寻。
教学重点:1.《红高粱》的人物形象;2.《红高粱》的叙事方法;3.精心设计“扩展”活动,感受先烈们崇高的革命精神。
4.了解何谓“新历史小说”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1.如何归纳新历史小说的艺术特点?2.莫言的创作特色与新历史小说的关系?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参见幻灯二、注字音23.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
形容女子美貌。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摇摇摆摆的样子。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吃里扒外: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
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4.辨用法(1)收集搜集①废旧公司__________废旧物品,大搞综合利用。
②为了了解敌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______________情报。
二者都有把东西集合起来的意思,但“收集”只是使聚集在一起,而“搜集”还有到处寻找、搜罗的过程,然后才聚集在一起。
(2)终身终生①婚姻是一个人的______________大事。
②为革命奋斗____________。
二者都指一辈子、一生,但使用范围有所不同。
“终身”一般用于比较切身的事情。
“终生”一般用于事业。
(3)消失消逝消释①风筝离线之后,慢慢地________在天空里。
②随着时间的________,他受伤的心灵慢慢地平复了。
③经过中国从中调解,美国和朝鲜的猜疑________了。
[来源:Z*xx*]“消失”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
“消逝”包含有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强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