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广州市旅游格局发展分析(最新)
- 格式:pptx
- 大小:22.38 MB
- 文档页数:4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二○一二年九月目录前言 (1)一、发展基础和战略意义 (2)(一)发展基础 (2)(二)战略意义 (3)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5)(二)发展原则 (5)(三)战略定位 (6)(四)发展目标 (8)三、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9)(一)强化与港澳基础设施对接 (9)(二)建设生态宜居环境 (9)(三)推进公共服务合作共享 (10)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12)(一)科学布局城市功能 (12)(二)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13)(三)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4)(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6)(五)彰显岭南人文特色 (18)五、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 (18)(一)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19)(二)建设商业服务中心 (20)(三)打造教育培训基地 (22)(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22)六、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 (24)(一)构建区域交通枢纽 (24)(二)建设航运物流枢纽 (26)(三)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26)(四)加快形成国际化营商环境 (27)(五)强化开放门户功能 (28)七、构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 (28)(一)创新社会治理结构 (28)(二)优化社区服务 (29)(三)强化社会管理保障 (30)八、强化区域联动发展 (31)(一)拓展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空间 (31)(二)促进大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32)(三)带动内地更广大区域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32)九、保障措施 (33)(一)保障机制 (33)(二)加强政策支持 (36)(三)加强组织实施 (40)前言广州南沙新区(以下简称“南沙新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端,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基础坚实,发展潜力巨大,辐射带动范围广阔,与港澳合作紧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建设南沙新区等合作区域,作为加强与港澳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合作载体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为“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的精神,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引领珠三角转型发展,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特制定本规划。
说明书评审稿2022.02项目名称:《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年)》委托单位:泸定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规划阶段:评审稿(2022.02)编制单位:广州智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项目总负责:陈欢总裁项目负责人:吴景传总策划师项目成员:何越规划设计总监张冷冷规划设计副总监林宏嘉规划设计副总监陈凯平战略策划副总监杨紫欣高级主任策划师刘少菲高级主任动漫设计师陈靖璇主任策划师丘晴主任规划师谭思思策划师徐荣荣规划师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20-2035年)The all-for-one tourism planning of Luding County of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2020-2035)技术路线全域旅游认知剖析泸定发展机遇核心价值存在问题发展重点战略定位一:全国红色团建旅游目的地战略路径一环:康泸新大环线两心:红色研学发展中心、雪域度假发展核心大泸定桥红色研学区全产业融合要素供给升级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主体培育泸定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定位体系发展战略品牌定位目标体系发展趋势关键措施基础研判战略体系专项体系空间体系行动计划中心任务明确泸定旅游发展的主方向提出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行动指引战略定位二:川渝康养旅居目的地全方位运营市场品牌定位市场营销策略旅游文明建设夜间旅游指引大海螺雪域度假区大渡河康养旅居区大二郎山山地旅游区全过程服务主客共享旅游服务体系“快旅慢游”交通系统旅游卫生服务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旅游综合执法平台旅游保障体系四区:目录Contents一、规划总则:面向康泸新一体化的全域旅游规划中心任务、项目概况、全域旅游认知二、发展基础:剖析泸定发展全域旅游的机遇与短板发展机遇、核心价值、市场研究、发展难点三、发展体系:国家文化公园、康泸新一体化视野下的泸定愿景战略路径、定位体系、发展战略、品牌定位、目标体系、实施路径、分期规划四、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提高各行各业“+旅游”产业融合意识要素供给升级、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主体培育五、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构建统筹全县、支撑康泸新发展空间格局空间布局思路、限制性条件衔接、空间结构规划、空间发展指引、全域项目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发展指引六、全域旅游品牌运营:塑造具有市场活力品牌推广策略品牌形象定位、市场营销策略、全域文明旅游建设、夜间旅游发展指引七、全域旅游服务提升:主客共享下的全域公共服务建设主客共享旅游服务体系、“快旅慢游”交通系统、旅游卫生服务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八、全域旅游治理体系:探索全域旅游管理保障改革创新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旅游综合执法平台、旅游保障体系214476496135160171第一部分:总体规划1第二部分:行动计划188泸定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年)189第三部分:附录201附录一:文旅资源普查及评价附录二: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标准解读及创建评估附录三:全域重点发展项目库202217235第一部分总体规划CHAPTER ONE一、规划总则:面向康泸新一体化的全域旅游规划(一)中心任务(二)项目概况(三)全域旅游认知重点从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公共服务、旅游新业态、主题营造等角度对标《细则》,开展规划工作。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保护神--广州南海神庙旅游景区规划的几点想法杨宏烈【摘要】In history, Nanhai Temple in Guangzhou was tightly 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trade and communication of oceanic culture,which had several-thousand-year history in China. To meet the demands of international activity,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this Province Protected Monument and its environment into an excellent scenic zone,which subjects in culture. Some key points of its landscape planni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广州南海神庙与我国数千年的海上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发展史密切相关。
为配合“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性活动需要,将这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周边环境整合成一个像样的文化旅游景区十分必要。
文章对其规划要点作了探讨,以求共识。
【期刊名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19-24)【关键词】南海神庙;旅游价值;环境整饬;景观规划【作者】杨宏烈【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当前,广州南海神庙迎来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迎来了广州建设商埠文化世界名城的战略工程,迎来了建设美丽城乡、生态文明的好时机,正好可还其千年古庙完美的历史形象景观,拓展与周边环境相关的服务配套空间,挽回失却了的外部组成要素的文物价值,整合相关祭祀文化社区各种城乡要素,共同建构更大规模的风景园林旅游区——广州旅游“大月亮”,适宜开展纪念性的“祭海”活动,展示生动的民俗文化动态景观,争取让游人较好地体验“海上丝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当代发展海洋文化事业,及其所蕴含的伟大驱动力与融于国际世界贸易活动的现实意义。
红色旅游背景下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分析作者:杨蕾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4年第7期文/杨蕾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倡导学习和缅怀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借红色旅游重温革命圣地、追忆历史、缅怀革命先辈成为很多游客的选择。
因此,红色文化景观也成为各旅游地竞相建设的重点。
广州市的革命资源并不少,但红色资源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
本文首先对红色文化景观进行了定义和辨析,然后对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广州市以及其他市区红色文化景观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景观;分类;分析一、绪论1.研究背景《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实施,拉开了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序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
在广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广州红色旅游正稳步发展。
红色文化景观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游客、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更是红色文化的具体体现,理应受到重视。
因此对于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的分析和开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红色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1)红色文化。
“红色”是中华的传统色彩,更是中华民族的典型代表色彩之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进行活动的遗留和产生的影响,是中国革命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源头。
(2)红色文化景观。
虽然国内对于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遗产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红色文化景观的研究较少。
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景观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存在、产生和建造的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兼具人文与自然特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园林等,记载革命历史事迹,开展缅怀学习和参观游览,传承希望和革命精神的纪念物或纪念地。
2025-2031年中国生态旅游市场前景研究与发展前景报告“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中国并逐渐被接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
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
目前,中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同时,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重点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
2024年上半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11.21亿人次,较2024年上半年的7.08亿人次,增加了4.13亿人次,同比增加58.33%。
长假、小长假对生态旅游的拉动作用显著。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25-2031年)》,《规划》确定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配套体系建设任务,并就实施保障做了具体安排,是未来十年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文件将进一步推进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
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生态旅游市场前景研究与发展前景报告》共十五章。
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的定义、效益以及旅游业整体发展状况,接着分析了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然后重点分析了中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和现状,并对生态旅游细分领域、重点区域发展、典型案例及重点企业做了具体细致的分析。
广州市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2006~2020年)2008-05-29广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第一章 总 则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决策,并全面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广州市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南拓、北优、中调、东联、西进”的城市发展格局,并明确提出:“切实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临海工业,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已成为广州社会进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新战略。
广州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广州临海工业布局、海洋功能区划、海域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回顾、评价《广州海域开发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实施近十年来的效果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修编新的《广州市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新规划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重点突出海域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优先,以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持海洋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促进广州海洋产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一节 规划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战略和“南拓、北优、中调、东联、西进”的城市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拥有深水岸线、深水航道资源的优势,建设以港口为依托的物流中心和临港工业区,引导城市沿珠江口重点向南拓展,提高广州市对外辐射功能,提升广州市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地位,将广州建设成为一个高效、繁荣、文明、和谐的滨海城市,发挥海洋经济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二节 规划的基本原则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是根据广州市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临海工业发展状况和需要,以及各用海单位对海域资源已开发利用的规模,对未开发利用的海域资源进行总体规划与协调,控制岸线、海域使用扩张规模,调整岸线、海域利用结构,围绕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重点安排利用海域资源的战略性、紧迫性建设项目及海域治理保护项目;预留和调整出足够的岸线和海域,建设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促进广州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修造船业、滨海旅游业、石油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及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等临海工业的全面发展。
2013年旅游行业分析 ㈠ 全球旅游市场分析 .................................................................... 1 ㈡ 中国旅游市场分析 .................................................................... 2 ⒈出游率、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迅速提高 ............................ 2 ⒉ 旅游业相关国际组织看好中国旅游市场 .......................... 3 3. 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市场正在中国形成 ............................... 5 ㈢ 旅行社行业发展概况 ............................................................... 8 ⒈ 旅行社数量从迅速攀升到稳健增长 .................................. 8 ⒉ 旅游产品从单一逐渐多元化 ............................................. 9 1
下文从全球旅游市场、中国旅游市场和旅行社情况三方面对2012年旅游行业进行了分析。
㈠ 全球旅游市场分析 旅游市场自2009年开始复苏,这从全球旅游市场的规模扩大和旅行社的收入增长中可以看出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达到9.8亿人次,同比增长4.4%。其中发达经济体增幅(5%)超过了新兴市场(3.8%)。旅游消费最多的是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2012年全球旅游人数增长了4%,其中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游客人数增长达到4.1%,领先于发达国家的3.6%,亚太地区更是以7%的增长领先全球。当年全球旅游人数达到了10.35亿人次,首次突破10亿大关。2012年游客在国外开支增长幅度最高的国家是中国和俄罗斯,分别增长了42%和31%。 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的数据显示,全球旅游行业收入规模持续扩大,旅游消费持续增加。旅游行业收入规模将从2010 年的57,510 亿美元上升到2020 年111,510 亿美元。从国际游客和旅游商品产生的出口收益估计将会从 2010 年的19,800 亿美元,增长到2020 年的41,320 亿美元。 该机构预测,2012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增幅将在3%至4%之间,有可能首次突破10亿人次大关。 2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韩文超;刘云亚;刘松龄【摘要】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历程,并根据不同时期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策略的不同,将城市总体规划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2000年和2000年以来三个阶段,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规划编制和实施等情况进行了总结.指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政府在不同时期,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问题或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后,面对快速变化且日益复杂的城市发展问题,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机制逐渐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性.认为未来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重塑空间规划体系,重回总规战略性,重构“总控联动”机制.【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8(053)001【总页数】13页(P76-88)【关键词】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编制;空间结构【作者】韩文超;刘云亚;刘松龄【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政府规划编制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政府规划编制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一、引言长期以来,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一直是规划实践和规划理论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实践层面,各城市政府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组织总规的编制和实施。
理论层面,学者们对总规编制和实施机制进行了持续的研究(邹兵,2003;赵民,郝晋伟,2012;郑德高,葛春晖,2014)。
尽管对于总规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论,但总规必须改革似乎已成为各方共识(陈岩松,王巍,2004;马武定,文超祥,2006;李晓江等,2011)。
但现有研究多从当下时点出发对总规存在问题和改进对策进行论述。
部分学者将总规放到更长的时间跨度,分析总规的地位、作用和演变趋势(杨保军,陈鹏,2012;易晓峰,2015),但总体而言此类研究尚不多见。
广州经济地理分析一、城市简介广州,中国大陆第三大经济城市,广东省省会,华南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广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广州属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区穿流而过。
广州将于2010年举办亚洲体育盛事——第16届亚洲运动会。
二、地理环境地理方位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分32秒,东经113度15分53秒,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广州属丘陵地带。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区穿流而过。
气候环境广州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
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
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68%。
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自然条件广州目前已发现50多个矿种,其中大、中型矿点17处。
植物种类达数千种。
野生动物约有210多种。
广州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约10%。
从化一带有丰富的地下温泉,水温摄氏50℃-70℃,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粮食作物以优质籼稻为主,一年两熟。
经济作物以蔬菜、水果、花卉等为主。
广州是“水果之乡”,主要产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木瓜、杨桃等。
广州的花卉和盆景远近驰名,以阴生观叶植物、高档盆花、鲜切花、岭南盆景为主。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近几年,广州市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广州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有着多种因素。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增长加快,这对于经济外向度高的广州非常有利。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与落实CEPA的不断加强,给广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Ⅰ〗2003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遭受“非典”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广州市坚持防治“非典”与经济建设“两手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大力促进出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创8年来新高。 2003年,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典”过后的下半年,经济增势强劲,增速不断加快,经济总体上呈现“速度快,动力强,结构优,质量好”的特点。全年广州市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比上年增加465.15亿元,增长15.0%,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亏损总额下降。2003年1-11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37%,比上年同期提高24.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9.93%。
二、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加快增长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广州重点加快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起重大影响的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3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4705.91亿元,比上年增加917亿元,增长26.5%,增速比上年加快11.5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94.31亿元,增长3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3%。
一.白云区1.规划范围 白云区行政区划范围。
2.规划区性质 白云分区是广州市的文化、商贸、交通、旅游副中心之一,是“北优”战略下的集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和都市农业等一体的城市功能区。
3.人口规模 规划到2010年区内人口控制规模为217万。
4.用地规模 规划总用地为895.4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397.17平方公里,占44.35%;村镇建设用地51.78平方公里,占5.78%;非建设用地446.49平方公里,占49.86%。
5.空间结构 以流溪河为生态轴线、以白云山—南湖—帽峰山地区为生态绿楔,以城市建设发展区和城市建设协调区为基本基底,以广花快速、广清高速、华南北路和北二环高速公路等交通走廊为发展轴线,形成以自然山水和道路骨架为主体、交通走廊和发展轴线为脉络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6.功能分区 1) 综合发展区:包括金沙洲大型居住区、白云新城、白云山风景名胜保护区、南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石井工业区、嘉禾集贤和黄金围大型居住区、大朗货场区、广州科学城北部、云埔工业区等市级和区级功能区;该区域承担了全区绝大部分的城市建设功能,是集中体现白云分区城市风貌和建设功能的地区; 2) 中部集聚发展区:人和、太和、龙归等组团以适度规模发展; 3) 东北部联合发展区:九佛与从化太平镇及云埔二期的联合发展; 4) 北部整合发展区:神山、江高、良田、竹料、钟落潭联合发展区域; 5) 东部山林生态保护区:白云分区东部山林地,以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发展生态旅游、高科技研发等无污染产业; 6) 流溪河水源保护区:以生态隔离和水源涵养为主; 7)机场控制优化发展区:东至流溪河、南至北二环高速公路、西至广花快速路,积极发展机场带动产业。
7.本方案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二.东山区 1.规划范围 以东山区行政范围为规划范围,东与天河区接壤,南隔珠江与海珠区相望,西与越秀区相连,北与天河区相连。
第7卷第9期 2008年9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I.7 No.9
Sep.2008
广州五仙观旅游发展研究 陈文君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摘要:通过分析五仙观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其具有的竞争优势和不利条件,进而探讨了五 仙观旅游发展要坚持的原则及发展的具体做法,包括准确定位、针对具体的细分市场进行旅游吸引 物的设计、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搞好旅游促销等方面。 关键词:广州;五仙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F 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8)09—0016—05
五仙观位于广州市惠福西路,于明洪武十年 (1377年)建成。五仙观是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的代表,从文化遗产资源的物质资产来说,它是广州 道教建筑的经典,从非物质资产来说,它拥有广州历 史文化起源的传说,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随着 文化旅游热的持续升温,广州市对五仙观的旅游发展 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在广州市历史文化旅游的 格局中进行市场定位,并形成五仙观的特殊魅力和核 心竞争力,这是五仙观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五仙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要在众多的 历史文化资源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差异性和核 心竞争力,首先必须对五仙观的旅游发展现状做出 分析。 (一)五仙观的旅游发展竞争优势 1.五仙观的既有资产优势。作为一历史文化 遗产,五仙观的旅游发展拥有资源上的优势。从非 物质资产来看,五仙观拥有优美的神话传说。相传 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头羊飞临 广州,把谷穗赠给广州人,祝愿广州永无饥荒,言毕 仙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故广州又叫羊城、穗城。 人们为了纪念五位仙人,建造了五仙观,塑五仙骑羊 像,奉祀观内。这个神话传说不但优美动人,而且讲 述了“羊城”广州的起源,具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意 味。从物质资产来说,五仙观也拥有丰富的资源。 五仙观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原有照壁、牌坊、山 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房、三元殿、廊庑等, 现仅存头门、后殿和东西斋房部分旧建筑。头门上 石匾有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文渊阁大学士、两广 总督瑞麟书写的“五仙古观”4个大字;后殿是绿琉 璃瓦重檐歇山顶,琉璃鳌鱼宝珠瓦脊,立面造型比例 适度,保留有早期建筑的遗风,是广州市保存较好的 明代木构架建筑。五仙观还保留有宋代至清代的碑 刻14块,石麒麟一对。原有五仙塑像,年幼的在中 问,手里拿着稻穗,年长的四只位于左右,手里分别 拿着黍、稷等谷穗。五仙像下面的五头羊,大小相 交,毛色斑驳。后殿东侧,裸露的红砂岩层上面有
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环境(二)国际旅游业近年的发展势头1990年代以来是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1996年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数达5.92亿人次,旅游业总产出达3.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10.7%,已超过了石油、汽车、化工等行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从发展势头看,旅游业增长呈加速趋势并难于做出准确的预计,旅游业全球格局将有较大的变化,总体趋势可归纳为“亚洲迅猛,美洲平稳,欧洲趋缓,非洲起步”。
(二)旅游供给与消费大势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供给高度灵活化,旅游产品的精加工倾向十分明显。
在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旅游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注重科技投入、创旅游精品的风潮席卷世界各地。
各国政府对旅游业均十分重视,纷纷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并且以国家的名义,对优秀的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塑造,抓住主要的客源市场大力促销。
从需求角度看旅游消费亦出现了一些新潮:1.求精:旅游目的地减少,逗留时间缩短,称为“不患寡”的旅游年代;2.求省:平均花费减少,懂得选择;3.求新:追求表现自我,强调玩法与别人不一样,有不少完全不依赖旅行社的“自走族”。
旅游消费心态变更深受社会心态主基调的影响。
本世纪中晚期以来,社会心态之一就是“生态主义”思潮日盛,在西方甚至演变成“绿色政治”,形成“绿党”。
现代旅游业总体风格渐成“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1980年代强化为可持续发展思潮,至1990年代初期“21世纪议程”出台,各国相继以“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基调,甚至立为国策,进一步将生态思潮系统化和深入化,与之相关的旅游产品亦陆续出台。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供需矛盾开始突出,竞争日益加剧。
国际旅游学界和旅游业界普遍认为世界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旅游业新时期(newageoftourism),具体说来就是:旅游需求进一步细化,个性化将取代标准化产品;旅游供给、分配趋于高度灵活化;全球旅游业将主要通过“系统经济”而非“规模经济”来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