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2例临床治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环磷腺苷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分析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及免疫紊乱等病理改变。
该疾病常见于小儿群体,在临床上对于其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
近年来,环磷腺苷作为一种心脏保护剂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进行环磷腺苷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一、环磷腺苷的药理作用环磷腺苷是一种细胞内重要的能量供应物质,能够参与细胞核苷酸的构建及能量代谢等生物过程。
此外,环磷腺苷还具有保护心肌细胞、抗炎作用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功能。
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环磷腺苷通过上述多重作用机制,可发挥治疗作用。
二、环磷腺苷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效果1. 心功能改善:环磷腺苷能够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
研究发现,环磷腺苷治疗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功能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等均有显著提高,心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2. 炎症缓解:病毒性心肌炎伴随着炎症反应的激活,而环磷腺苷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心肌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环磷腺苷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等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对心肌的损害。
3. 免疫调节:环磷腺苷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过程中,可以抑制免疫反应的异常激活,恢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研究表明,环磷腺苷可以降低抗心肌自身抗体的产生,调节T细胞数量和功能,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免疫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4. 不良反应少:环磷腺苷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不良反应较少,且多为轻度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并且这些不良反应往往可以通过调整给药方式和增加饮食控制来改善。
三、环磷腺苷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注意事项1. 剂量调控:环磷腺苷的剂量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疾病程度等因素来个体化调整。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芪冬颐心口服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目的观察芪冬颐心口服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两组均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嘱患者卧床休息,静脉给予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及能量合剂。
对于重症患者合理加用激素,及时给予吸氧,对症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心功能不全。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芪冬颐心口服液,20 mL/次,3次/d,口服12周。
曲美他嗪片口服,20 mg/次,3次/d,口服,连用12周。
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方案较对照组治愈率高。
结论芪冬颐心口服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显著,治愈率高,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毒性心肌炎的各种临床症状,纠正由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各种心律失常。
标签:芪冬颐心口服液;曲美他嗪;病毒性心肌炎;营养支持疗法;病毒特异性IgM心肌炎是由各种原因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免疫反应、以及物理化学因素等引起心肌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慢性炎性病变。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主要是病毒侵犯心肌,导致心肌损害,早期表现为发热、疲乏、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而在中后期则表现为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症状。
近年来随着对病原学的认识逐步加深,检验技术的日新月异,病毒性心肌炎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心脏病之一[1]。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12月治疗的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167例,采用芪冬颐心口服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共1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5例,对照组82例。
两组均符合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两组年龄、性别、病因、病程、心电图检查及病毒特异性IgM 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诊断与排除标准参照《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2],既往病史中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1~3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心电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心律失常的表现,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或肌钙蛋白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增高,病毒特异性IgM≥1∶320,心脏超声示左心室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减弱,X线检查显示心胸比>50%。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采取措施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效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
方法本组所研究的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24例,女性有26例,他们的年龄在20-40岁之间。
利用心电图、ct检查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症以及心肌炎病理学的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对症治疗。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与缓解,住院14-32天之后痊愈出院,在半年的随访中没有一例患者出现后遗症、并发症。
结论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不仅有助于提升治疗的痊愈率,而且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压力以及住院时间。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治;效果分析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40-01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脊髓灰质炎、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埃克病毒等所引起的弥漫性或者心肌局限性的慢性或急性炎症病变,其临床主要症状包括心悸、心律失常、胸闷、心前区疼痛、气促、呕吐、恶心、紧缩性疼痛等。
这种疾病的存在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而且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研究,是目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组所研究的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24例,女性有26例,他们的年龄在20-40岁之间。
这50例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病症为全身乏力不适、胸闷、呼吸困难、昏厥、胸痛等。
经过ct、心电图检查与病理学理论研究均符合本组所研究的目的。
1.2 方法依据患者临床的症状、心电图与ct检查结果以及心肌损伤的标志物进行研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与可行性诊断,多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比如说心电图显示患者的心跳过快、早搏以及q波异常,超声心动检查中患者的心脏收缩或者心腔壁的活动异常,体检过程中存在心源性休克、心包忙音,患者的心肌、心包刺液在检测中有病毒。
左卡尼汀注射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左卡尼汀注射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每组患者35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从研究数据可得,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左卡尼汀注射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左卡尼汀注射液;大剂量维生素C 有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的数量有所增加。
该疾病是患者心肌部位出现严重损伤所引起,一般病毒感染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
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低血压、心力衰竭等等,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现为研究左卡尼汀注射液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的治疗效果,选取我院70例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现将报告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小儿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每组患者35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
实验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在5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0.23±1.15)岁。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在6至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1.05±1.24)岁。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的统计中,表现为头昏头晕患者22例,表现为憋气、胸闷患者25例,表现为低血压患者13例,表现为心包积液患者12例,表现为胸痛患者16例,表现为心功能衰竭28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首诊症状和临床分析 作者:郑其岳 陈捷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31期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53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SVM)的首诊症状和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 收集1999年3月至2007年6月临床诊断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53例。男33例,女20例,年龄12~39岁,平均(26±14)岁。分析归纳SVM的首诊症状及临床经过。结果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首诊症状为晕厥、气促、胸痛者多,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凶险,心肌酶升高持续时间长,但无心肌梗死时的酶峰变化,少数患者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结论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表现多样,病程凶险,但仍以心脏表现为主,临床表现和客观的辅助检查指标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Initial symptoms and clinical analysis on acute severe viral myocarditis ZHENGQi-yue,CHEN Jie.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one,Yangjiang People's
【Abstract】 Objective Initial symptoms ,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urnover on 53 cases of acute severe viral myocarditis were analysed and summarized. Methods 53 cases of acute severe viral myocarditis di-agnosed from Mar 1999 to Jun 2007 were collected to summarize the initial symptoms and clinical course ,including 33 cases of male and 20 cases of female,aged from 12 -39(26±14) ages.Results Manifestations of acute severe viral myocarditis varied. Apopsychia, anhelation and chest pain were observed as initial symptoms. Myocardial enzymes incresed for a long time,but without peak as myocardial infarction occurred,while only a few patients developed to dilated cardiomyopathy.Conclusion Manifestations of acute severe viral myocarditis are variable and develop quickly,but mainly on cardiac changes. Diagnosis of acute severe viral myocarditis depends mainly on
甲型H1N1流感合并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3例诊治体会作者:蔡卓宏赖延忠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合并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者13例采用抗病毒、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适当应用激素、纠正心律失常、增强免疫及支持治疗。
结果:13例患者均全部痊愈出院,无后遗症。
结论:甲型H1N1流感合并病毒性心肌炎采用综合治疗,及早抗病毒、营养心肌、对症抗心律失常、一般支持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明显改善预后,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心肌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中图分类号R3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2)09-0099-01甲型H1N1流感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是重症、危重症,需要早期识别、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2009年笔者所在地区甲型H1N1流行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甲型H1N1流感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3例,治疗效果满意。
现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临床诊治情况,以期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诊断及总结救治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8-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确诊甲型H1N1合并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3例,年龄14-45岁,男8例,女5例。
既往均无特殊病史,13例患者均有明确传染病接触史,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38 ℃)、剧烈咳嗽、咽痛、头痛、肌痛乏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精神疲倦等。
1.2诊断标准有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史,流行学病史上支持,甲流临床表现,经咽拭子分泌物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等心肌酶谱水平迅速增高。
心脏扩大。
心电图改变(ST-T改变,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多源或成对室性期前早搏等)。
符合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甲型H1N1流感诊治方案(2009年第三版)》诊断标准[1]。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一经确诊,均予抗病毒治疗,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75 mg,2次/d,口服,疗程5 d,个别患者剂量增至150 mg,2次/d。
2016.07临床经验115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宗鹏宇 沈 晴徐州医科大学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4【摘 要】目的:探究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方法:从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收并治疗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0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联合辅酶Q10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8例(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2例(84%),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取黄芪联合辅酶Q10治疗,能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效果在心肌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就是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该病是因为患者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病毒入侵而诱发的急性炎症性病变[1]。
患者在发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猝死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
本研究就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收并治疗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探讨分析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现具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接收并治疗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4-60岁,平均年龄(30.2±3.9)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1.5±4.1)岁。
两组患者病程均在3个月到1.5年,且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是给予患者3次/天的维生素口服治疗,并给予3次/天的辅酶Q 10和西地兰静脉注射治疗。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2例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总结相关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方法对12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例患者中,11例患者症状缓解,3周后复查各项指标,8例患者的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均恢复正常,治愈率为66.67%,有效治愈率为91.67%。
1例患者于发病1周后由于心脏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因此及早给予合理诊断与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早期及时给予黄芪注射液、维生素C、抗病毒药物、静脉丙球等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acute severe viral myocarditis,ASVMC)是由各类病毒引起的心肌炎性反应性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青壮年为多发人群。
该病临床表现及程度各异,一般来说,患者发病前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表现,炎性反应扩展到心肌附近则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病毒感染会引发广泛且严重的心肌损害,从而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甚至可能引起猝死。
因此,必须及时给予正确、有效地诊治。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有效提高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相应的临床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中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7~48岁,平均年龄(29.6±4.7)岁。
1. 2 临床表现12例患者均于发病前14 d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涕、发热、腹泻等症状,患者通过相应的常规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
14 d 后,10例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体温37.8~39.6℃,均呈弛张热。
心律失常7例,心力衰竭3例,心源性休克2例。
体征有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减弱、奔马律、心界扩大、肺部湿啰音、肝脏肿大、下肢水肿等。
1. 3 辅助检查入院后12例患者均进行血液采集,生化检查项目包括血清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以及肌钙蛋白、血清病毒学检查等。
结果表明,CK、CK-MB、肌钙蛋白、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等都呈升高的趋势。
血清病毒学检查结果表明,患者感染的病毒中,7例为流感病毒,3例为萨科齐病毒B组,2例为腮腺炎病毒。
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7例呈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呈室性心动过速,1例呈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行冠状动脉造影后排除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室内径增大6例,室壁运动幅度减低4例,少量心包积液2例。
1. 4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加强给氧,密切监测患者心电、血氧、血压、动脉血气。
所有患者给予适当营养心肌、抗病毒治疗,干扰素200万U肌内注射,1次/d,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4~6 g/d,联合中药黄芪注射液静脉推注50 ml治疗。
9例患者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4.5 g静脉滴注,疗程为4 d。
病史在7 d内的患者给予0.5 g/d利巴韦林静脉滴注,疗程为7 d。
心力衰竭的患者给予贝那普利5~10 mg,1次/d口服,倍他乐克25~50 mg,2次/d口服治疗。
当患者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 VB)时,需考虑安装起搏器帮助治疗[2]。
2 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患者通过治疗后,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3周后复查各项指标,8例患者的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均恢复正常范围,治愈率为66.67%(8/12),有效治愈率为91.67%(11/12)。
1例患者于发病1周后由于心脏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3 讨论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容易造成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包炎及心力衰竭等情况,严重者会导致猝死。
及早诊断治疗是提高该病治愈率的关键。
该病以青壮年为多发群体,且患者有感染史,因此病毒感染是该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以综合治疗为主,患者必须保证绝对卧床休息,以缓解心肌代谢功能,降低心肌耗氧,以更好地恢复受损心肌细胞,改善心肌代谢功能。
可适当给予免疫调节剂及早期抗病毒治疗。
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方面,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以进行综合判断。
实验室检查中,血清学检查可帮助确定患者的心肌受损情况。
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大量维生素C静脉滴注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清除体内自由基,帮助治疗。
中药黄芪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降低钙负荷以及抗病毒等,可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病毒,并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可有效降低病毒对心肌的损伤。
因此,黄芪在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过程中,可起到重要作用。
治疗该病的关键还在于对各种并发症的处理,以保障患者生存率以及预后。
对于莫氏Ⅱ型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尤其阿-斯综合征引起脑供血不足者,应
及时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以保证必要的心率,帮助患者尽快渡过危险期。
对于突发性症状,如频发室性早搏、室速、快速房颤等可按常规抗心律失常进行处理。
对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及适量洋地黄等,以改善心脏功能,维持必要的动脉压。
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给予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通过正压通气使肺泡重新扩张可保证患者充分的氧气供给,还可减轻心脏负荷从而改善心肌代谢功能[3]。
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给予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帮助肾脏充分休息,消除体内水分和有毒物质,清除体内的炎性介质,减轻炎症反应,维护内环境稳定,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从而有利于肾脏及内脏功能保护,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毛春霞. 28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治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9,6(23):152-153.
[2] 张勇.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附36例报告).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3):2-3.
[3] 宋丰平.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3例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407-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