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拜伦的精神世界

拜伦的精神世界

拜伦的精神世界
拜伦的精神世界

拜伦的精神世界——《唐璜》

运用心理批评的方法来挖掘文本中的作家无意识倾向,是文艺心理学领域一种颇富诱惑力却难度很大的研究范式。无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是对文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文化史上矗立起了一块划时代的丰碑,它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心理学的领域,而且波及到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学,几乎在精神分析学刚刚问世之时,文学就成了精神分析这一心理科学的最好的盟友,文学既是精神分析学的主要对象,同时又是精神分析学的最为广阔的用武之地。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本文运用精神分析论分析拜伦的代表作《唐璜》,用以解读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提起拜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所谓的“拜伦是英雄”,即拜伦笔下的那一系列忧郁、悲观、愤世嫉俗的“孤独英雄”,比如恰尔德·哈洛尔德、曼弗雷德、该隐等等。但在拜伦所塑造的一系列典型形象中,却有一个主人公脱离了诗人惯用的性格刻画模式,具有一种崭新的却是更加贴近拜伦本人真是的性格,他就是唐璜。拜伦思想的厌世哲学和另类的入世精神,生活中的风流韵事与一世孤独,作品中的异国情调与骑士品位,在唐璜的身上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丰富复杂而又矛盾的整体,这个整体中所蕴含的玩世不恭,悲观失望的个人主义与终生不懈的热爱自由的激情的整合,投射在艺术创作上,便形成了一种豪迈奔放的风格与顾影自怜的感伤情调,使得诗人尤其长于讽刺,用美妙的语言一针见血地直刺真理。《唐璜》就是这样一部典型著作。

一、拜伦的人生观

在《唐璜》中拜伦的人生观得到了形象化的呈现,他不倦的追求一种自由独立的国度,而这种国度实现在于人为。只要每个人去努力反抗,去斗争,就有获胜的希望。拜伦说,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自由而斗争。拜伦推崇的意志力量,在唐璜的身上体现得更完整、更深刻。面对兰博洛的专横残暴,唐璜挺身而出,不怕威胁,定拼个鱼丝网破;面对古尔佩霞的挑逗勾引,他立刻回绝;他不愿侍候苏丹女王;激励的战斗中,他总走在最前面,并非为了功薄赏钱;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个小女孩的生命危在旦夕,他勇敢上前,打到哥萨克兵,救了她一命。

他一直珍藏对海甸的感情,以致来伦敦后,拒绝了美女奥罗拉小姐的求欢。他身处险境,有好几次险些丧命,可他凭着机警和灵敏闯过了关隘,他竭力摆脱环境的束缚,不愿做一个被摆布的角色,想要靠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拜伦就是在通过唐璜的多面性来反映自己的人生观,拜伦认为人生充满坎坷困苦,但人有毅力去克服。决定人的行为和自由选择的的关键因素,就是人的主观意识或自我意识。主体的自我核心就是独立人格,自由的意志;创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由意志推动的。的确,在现实丑恶面前,拜伦从未屈服和妥协过,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追求搏击的一生,临终他大声疾呼;“前进!前进!拿出勇气来!”

二、拜伦对女性的态度

读《唐璜》不难发现,作品中最具才华、灵思飞扬的的章节都与女性有关,唐璜与朱莉亚、海甸、古尔佩霞、俄国女皇一系列的浪漫奇遇伴随着他走过了少年与青年时代。这几位女性多年长于唐璜,海盗的女儿对年岁不详,但她出场到香消玉损一直是唐璜的保护神,像母亲般用生命拯救了唐璜,这几个女性形象是符合拜伦的审美观和心里需求的。他喜欢较为年长有点鲁莽的长姐似的女性。这是他心目中永恒的女性形象,它由长期的无意识积淀形成。正如荣格所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根本是无意识的,是镂刻在男性有机组织内的原始起源的遗传要素,是我们祖先有关女性的全部经验的刻痕和原型。对于生命中第一个女性——母亲,虽然拜伦在唐璜中把她比作讨厌的尹内兹,但他对母亲的态度确实矛盾的,即排斥又不由自主的关心。他在幼年时因父母的疯狂而丧失家庭的温暖与欢乐,先天的跛足又造成后天无以摆脱的强烈自卑感,这形成了成年后通过层出不穷的情妇来满足自己的补偿心理。拜伦对母亲即怨恨又无以排斥。他怨恨她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对她的婚姻有一种强烈而无声的轻视,但他又感到对她有责任。观察拜伦的一生,他一直在勇敢地摆脱道德的圈套和理性的桎梏,作弄权力,游戏真理。在他这里酒神式的审美人生成了他的生存艺术,成年尤其是成名后的拜伦,对于女性有着一种猎鹰般的魅力,对于这方面拜伦将自己对待女性的态度,嫁接到了唐璜的身上。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互相冲突的统一。本我是人的原始本能,其特点是盲目的欲望冲动;自我是理性的我,它以理性驾驽本我使之要求合理化,超我是以社会伦理、理想生活压抑本我、规范本我。如果

三者处于相互平衡状态,人的精神就是正常的,反之人的精神就会发生病变。拜伦的一生充满着惊世骇俗的传奇故事,他做出了他的国家里那些谨慎的英国人所不能做的事情,但这绝不等于说他活的快乐知足,他为太多人所不能接受,他只能安慰自己,我们知道拜伦是忧郁的,这不是无病呻吟的忧郁,而是深入骨髓的精神病症。在他的忧郁症发作的时期,他的超自我变得极度严厉,变得偏执,并以可怕的处罚来惩罚自我,使其背上强烈的自卑感。这时候拜伦就会有一个任性的孩子变成严厉的老人。拜伦的跛足造成他心理的匮乏,他的情感我法寄托导致心理上的匮乏,而实际上匮乏只不过使得他一生都在急急忙忙给自己找事做,比如结婚、找一大堆情妇、旅游、参战等等,这些都在《唐璜》中深刻的体现着。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2、美丑对照原则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而法国又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波德莱尔则倡导了“以丑为美”理论,他的《恶之花》正是这一理论的代表力作。对于这两位大家的文艺思想,人们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则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两种审美观都是对事物的具体反映其实,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这两种原则的运用,都没有 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只是改变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而且它们改变事物面貌的方向正 好相反"美丑对照是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而以丑为美则是缩短了美丑之间的差距,使丑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丑,同时也就蕴涵着使美 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美。"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都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美丑对照原则,主张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有效地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 特征" 3、人物穿插再现法 又称人物复现法。就是将同一个人物,让他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是巴尔扎克所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1)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重要人物出现二三十次,在多部小说中反映 他们的经历,构成人物的完整形象 (2)通过小说人物的叙述,说明小说发生的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些事例闪现于其他小说中,作者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排列出来. (3)并列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代表,或者把小说的人物性格作一对比,这些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的 在《人间喜剧》中再现的人物有400多个,分散在75部小说中,人物再现法丰富了人物典型的塑造.后来有许多作家都进行了模仿。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

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现在中国读者心目中的普希金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 大的诗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的鼻祖,现代标准俄语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边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形象:“多余 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 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民族运动的发展。 但是中国对普希金的认识接受过程却是曲折多变的。其中原因包含着中俄文学中的误读现象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中国对普希金的接受有过几次调整,变化中的普希金形象蕴含着诸多误读的成分。而这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接受中出现的这种调整和误读,是有深刻的时代因素和文化内涵的。 第一,小说家普希金 在普希金的名字自1897年被译介中国后的将近30年间,人们只是见其小说不断被译介出来而未见其诗歌,以诗人著

称的普希金为何却首先以小说家的身份出现在中国读者视 野中呢?这个设问已经跨越了两个民族的文化,不是纯粹民 族文学研究或国别研究所回答的问题了。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域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当时中国文学界对小说的重视超过诗歌。晚清维新派人士梁启超等人曾大力鼓吹“小说界革命”,他们的 倡导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的小说创作和翻译。黄和南译介《俄国情史》所写的《绪言》认为:非历史、非传记、而为小说……夫小说有责任焉。吾国之小说,皆以所谓忠君孝子贞女烈妇等为民国镜,逐养成一奴隶之天下。然则吾国风俗之恶,当以小说家为罪首。是则新译小说者,不可不以风俗改良为责任也。可见,译者与评价者在译介这部作品时受当时中国社会思潮的左右,都是有明确指向性的。 其次,是当时中国文学界对富有人道色彩的俄国现实主义的重视超过浪漫主义作品。鲁迅在20年代回忆他当年对 拜伦和普希金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介绍时说:“他们的名,先 前是怎样地使我激昂呵,民国告成以后,我便将他们忘却了。”鲁迅的这种喜好上的变化其实正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文坛 审美趣味的变化,如耿济之在为安寿颐所译介的小说《甲必丹之女》撰写的对话形式的序言中,先以友人的口吻强调介绍外国文学“当以写实派之富有人道色彩者为先”,而后指 出在写实派和浪漫派之间虽然不能截然划出一条鸿沟,但特

英诗鉴赏

英诗鉴赏 2010131010010 唐幽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r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Sorrow to this. The dew of the morning Sunk chill on my brow--- It felt like the warning Of what I feel now. Thy vows are all broken, And light is thy fame: I hear thy name spoken, And share in its shame. —When We Two Parted 赏析: 此诗是节选于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的《想从前我俩分手》(When We Two Parted)。全诗共32行,分为四个诗节,每诗节八个诗行,诗行很短。在拜伦的诗歌作品中,抒情诗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想从前我俩分手》是其中的佳品之一。本文截取的是此诗中的前两个诗节进行赏析。这首诗是拜伦早期的恋爱抒情诗,结构严谨,感情真挚。 内容赏析: 第一节诗人首先回忆了与恋人离别时的情景。第一句“When we two parted/In silence and tears”表现出分离时的悲伤,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Silence一词说明将分别的恋人心情沉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默默相拥、泪眼相望。想到将要分别许多年,诗人的心几乎就要破碎了。而“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Colder thy kiss”这句说明了恋人的表现却没有诗人那样强烈,虽然也落着伤心的眼泪,但恋人冰凉又苍白的脸以及冰冷的吻却是暗示着恋人后来的变心。其中这一句里有“broken-hearted”、“pale”、“cold”这三个形容词,更是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能深刻地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哀伤。 第二诗节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诗人默默地站在原地,望着恋人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冰冷的露水滴在额头浸入眉梢,让诗人感觉阵阵寒意。这句中的意象美引人注目。“The dew of the morning/Sunk chill on my brow”,此句以“the dew of the morning”为意象,表达作者自己仍然沉浸在分别的悲伤中,似乎又暗示着自己的爱情就像露水一样转瞬即逝。这仿佛警

外国文学史选择、填空题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选择、填空题复习资料 选择题 1)研究古代文化,复兴古代文化的“复古运动”叫文艺复兴。 2)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3)彼特拉克被史学家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歌集》开一代诗风,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的形式。 4)《十日谈》是用当时的意大利俗语写成的,作者是薄伽丘。 5)《十日谈》的框式结构是学习《一千零一夜》的结果。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写法,把一百个短篇组织在一起。 6)《十日谈》故事的主要主题是反教会,揭露天主教会和僧侣的腐败、虚伪。通过爱情题材来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偏见,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7)《十日谈》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8)十五世纪以后,阿里奥斯托和塔索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 9)阿里奥斯托的代表作:《疯狂的罗兰》。 10)塔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后一个代表作家。代表作: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11)“七星诗社”是法国的诗歌团体,以龙沙为首。 12)法国民主倾向人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是拉伯雷。代表作:《巨人传》。 13)《巨人传》中的巨人: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 14)法国后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代表是蒙田,代表作:《随笔集》。 15)16世纪以来,西班牙文学进入繁荣时期,文学史上称为“黄金时代”。16)维加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17)西班牙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好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小癞子》)。 18)乔叟是英国文艺复兴文学第一人。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大部分用诗体写成,模仿《十日谈》写成。 19)《乌托邦》的作者是托马斯·莫尔。 20)斯宾塞的长诗《仙后》被认为是当时英国诗歌的代表作。 21)大学才子派”剧作家有约翰·黎里、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等。 22)马洛的三部悲剧是:《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23)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时期,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历史剧代表作:《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 24)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主要是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25)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时期,主要是传奇剧。传奇剧代表作:《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26)《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恋人是苔丝德梦娜。 27)《太阳城》的作者是: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28)德国格里美尔豪生的《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奇遇记》(《痴儿西木传》),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激流的微波,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德国十七世纪文学高峰”。

[拜伦经典英文诗歌欣赏] 英文诗歌经典100篇讲课稿

[拜伦经典英文诗歌欣赏]英文诗歌经典 100篇

[拜伦经典英文诗歌欣赏] 英文诗歌经典100篇 英语诗歌是英美文学中的珍宝。在英美文学中,尤其是早期作品中,如史诗及戏剧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小编整理了拜伦经典英文诗歌,欢迎阅读! 拜伦经典英文诗歌篇一 To M. S. G.给M. S. G. When I dream that you love me, you’ll surely forgive; 要是我梦见你爱我,你休怪, Extend not your anger to sleep; 休要迁怒于睡眠; For in visions alone your affection can live,— 你的爱只在梦乡存在,—— I rise, and it leaves me to weep. 醒来,我空余泪眼。 Then, Morpheus! envelope my faculties fast, 睡神!快封闭我的神志, Shed o’er me your languor benign; 让昏倦流布我周身; Should the dream of to-night but resemble the last, 愿今宵好梦与昨夜相似: What rapture celestial is mine! 像仙境一样销魂! They tell us that slumber, the sister of death, 听说,睡眠——死亡的姊妹, Mortality’s emblem is given; 也是死亡的样品; To fate how I long to resign my frail breath, 天国倘若是这般滋味,

拜伦与雪莱对比

呼伦贝尔学院 学期论文 题目:同一个时代的两个诗人 ——拜伦与雪莱人物性格比较专业:英语 姓名:张颖 学号:2010041328

同一时代的两个诗人 ——拜伦与雪莱人物性格比较 Tow Poets of the Same Period Comparison Between Byron’s and Shelley’s Personality Abstract: Byron and Shelly are romantic poets. They have differences as well as similarities. It has not only proud and aloof Byronic heroes, but also democratic heroes fought for lower class in Byron’s poems. And Shelley, whose poems are natural, splendid and imaginati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yron’s and Shelley’s poem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and values. Byron has a contradictory and complex personality, but Shelley’s character is enthusiastic and simple. Key words: Byron Shelley romanticism personality

拜伦诗歌赏析

拜伦爱情诗《She Walks in Beauty》研读与汉译 (旧稿补充新发) 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享年36岁的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的著名诗人,他的《哈罗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雅典的少女》Maid of Athens、特别是《唐璜》Don Juan享誉世界诗坛。下面是他的一首爱情诗《She Walks in Beauty》。据说拜伦在一次舞会上看见了威尔莫·霍顿夫人,夫人黑色的丧服上金光。这位孀居的美人引发了年轻诗人的诗兴,舞会后便写了这首名诗。 She Walks in Beauty by George Gordon Byron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 raven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r her face;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 place. And in that cheek, and or that brow, 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ai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原文注释】 clime:按《牛津高级学习现代英语词典》的英语解释:area or region with certain weather condition;按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英汉词典》,【诗】 地方,风土;但此处我认为可以理解或翻译成“空间”,即“天空”。 简单地说,climes与skies同义。walks in beauty就是表示“步态优美” 或“舞姿翩翩”。被直译成“走在美的光影里”,“在美中穿行”,“身 批美丽而行”,似乎都不妥。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 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all是主语,不及物动词Meet是谓语,表示“相会”、“合在一起”、“融汇”;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是定语从句,that’s即that is. 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不及物动词mellowed (to)表示“变得柔和”;形容词gaudy表示“华丽而俗气的”、“华而不实的”、“故弄玄虚的”,是贬义。Deny这里也是不及物动词,因为用了介词to。 请注意:仅mellowed是一般过去式,表示某一过去发生的行为。它前面跟它并列的动词

拜伦、雪莱与济慈

拜伦、雪莱与济慈 三位诗人的选篇都探讨了死亡、新生、爱情、自由等主题,探讨了死亡与爱情、死亡与革命、死亡与美等之间的关系。 拜伦与雪莱的激进思想,都体现了生命燃烧的一生,短短人生却留下了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激情的岁月。 1.如早年都受到主流社会的抨击,拜伦在学生时代因出版诗集《闲 散的时刻》(hours of Idleness)受到攻击,后来因此事引起轰动。 最后终因离婚事件被迫离开了伦敦,到意大利定居。雪莱则是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因印发无神论的必然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而被开除。也发生过离婚事件,也被迫离开了英国,也到意大利定居。 2.都坚持追求自由(freedom)和英雄豪情。1823年7月,拜伦前往 希腊,支援希腊人们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斗争,死于营地,比希腊人民奉为英雄。 3.强烈的政治和抒情意识体现了诗人的英雄豪情和儿女私情的完美 结合,如课文选篇中的拜伦的两首诗。 She Walks in beauty 一个姑娘的美丽,会是怎么样的?用哪些形容词可以描述?tender,soft, calm, pure, dear,sweet,peace,innocent.外在的美描述哪些

部位?如眼睛(eye),头发(raven tress)(色调),脸庞(色调)(face),面颊(cheek),额际(brow),微笑(smile),容颜(aspect),心灵(peace)(mind and heart) 1.What is the word as the central image of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oem? 2.Would you like to analyze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part 2? 3.The body narrative is apparent in this poem, so how do you think body parts(what are they?) are narrated by Byron? 4.除了对有形身体(body parts)的叙述,还有就是对无形的身体叙 述。尤其是明与暗的叙述。请问是如何叙述这一“无言的美” (nameless grace)的? When a Man Has No Freedom to Fight for at Home Byronic hero Ode to the West Wind 雪莱的“咏风”:风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古往今来,写景色或自然现象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专门以“风”为题的诗歌不多。“风”到底有什么自然特点(凛凛威风),风会在哪些地方出没(陆、海和空)?具有什么样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呢(唤醒沉睡或昏昏然的大众,革命精神的化身)?枯叶(decaying or dead leaves)、

雪莱

文献检索作业 1)选取作家:Persy Bysshe Shelley(波西?比希?雪莱) 检索题目:雪莱及其主要作品研究 2)雪莱生平资料简介 Percy Bysshe Shelley(4 August 1792 –8 July 1822; pronounced was one of the major English Romantic poets and is critically regarded among the finest lyric poet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Shelley was famous for his association with John Keats and Lord Byron. The novelist Mary Shelley was his second wife. He is most famous for such classic anthology verse works as Ozymandias, Ode to the West Wind, To a Skylark, and The Masque of Anarchy, which are among the most popular and critically acclaimed poem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His major works, however, are long visionary poems which included Queen Mab, Alastor, The Revolt of Islam, Adona?s, and the unfinished work The Triumph of Life. The Cenci (1819) and Prometheus Unbound (1820) were dramatic plays in five and four acts respectively. Although he has typically been figured as a "reluctant dramatist" he was passionate about the theatre, and his plays continue to be performed today。. In 2008, he was credited as the co-author of the novel Frankenstein(1818) in a new edition

英国早期诗歌翻译在中国

英国早期诗歌翻译在中国 长沙铁道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屠国元;研究生凡思全 英国早期诗歌是在19世纪末引进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而大量翻译英国早期诗歌则是在20世纪。这些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英国早期诗歌,尤其是拜伦和莎士比亚诗歌作品在中国译介进程和几位著名翻译家的贡献的介绍,初步探讨了英国早期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 翻译英国早期诗歌与散文、小说及戏剧相比,诗歌对语言、形式和韵律的要求更高,因此翻译诗歌所遇到的困难比其它文学形式翻译要大。这直接导致了在整个翻译文学中,诗歌所占比重远不及小说等其它文学形式。英国诗歌被译介到中国的情况亦大致如此。本文试图介绍英国早期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一、英国早期诗歌在中国译介概况至本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大量引入,英国早期诗歌也陆续被译介到中国。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早期诗歌当数1899年严复《天演论》译本中蒲柏的长诗《原人篇》(An Essay on Man)的片断和丁尼生的长诗《尤利西斯》(Ulysses)的一节。严复分别用五言古诗体和四言古诗体翻译了上述两诗片断,其译作格律严谨、典雅,颇具中国古典诗歌的风味,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过很大影响。王佐良先生曾评价严复的翻译“是颇见功力的”。现举其《原人篇》为例: 元宰有秘机,斯人特未悟。 世事岂偶然,彼苍审措注。 乍疑乐律乖,庸知各得所。 虽有偏诊灾,终则其利溥。 寄语傲慢徒,慎勿轻毁诅。 一理今分明,造化原无过。

严复本人并不专门从事诗歌翻译,只是在引进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偶然涉及英国诗歌,因此其译诗还不能算是从文学和诗歌的角度出发来译介英国诗歌;但他所译的这几节诗却开了中国译介英诗的先河。此后不久,梁启超于1902年在其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引用了他自己翻译拜伦的《渣阿亚》片断和《端志安》中的两节。此后,英国早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被陆续译介到中国,对国人的思想和中国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从英国早期诗歌汉译近百年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诗开始到1917年“文学革命”之前,构成了英国早期诗歌汉译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致力于诗歌翻译,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译界名家主要有辜鸿铭、马君武、黄侃、苏曼殊、胡适等人;陆续译介的诗人有科柏、蒲柏、丁尼生、拜伦、雪莱、柯勒律治、彭斯、华兹华斯、胡德、豪易特等。这一时期翻译英国早期诗歌,从选题方面看,许多译者选择外国诗的标准在其思想性,以启迪民智、反帝爱国为宗旨,因此内容比较单一;就译诗形式而言,大都采用中国的古诗体。著名诗歌翻译家李思纯在其译诗集《仙河集》自序中曾指出:“近人译诗有三式:苏曼殊式,以格律轻疏之古体(即五言古风体)译之;马君武式,以格律谨严之近体(即七言歌行体)译之;胡适则白话直译(即离骚体),尽驰格律矣”。除此之外,严复在译《尤利西斯》时还用四言古体;梁启超译拜伦《哀希腊》则用了中国戏曲曲牌。就译诗质量而言,这一时期是英国早斯诗歌汉译从零碎节译走向系统的开始,虽不乏名著问世,但由于当时译者水平良莠不齐,而且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系统的翻译理论,因此大多数译诗显得幼稚和不成熟,尤其是以汉语古诗体套译,只注重传递内容,而忽略了原诗的形式,有以词害义之嫌。从1917年“文学革命”兴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构成了译介英国早期诗歌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对英国早期诗歌的译介的重视程度,翻译的数量、质量以及译介活动的系统性、组织性,均比第一阶段有很大提高。除了注重对诗歌作品的翻译外,还加强了对诗人生平、思想、艺术观点的全面翻译介绍。这一时期活跃于译界,对英国早期诗歌汉译作出贡献的主要有郭沫若、闻一多、朱生豪、粱遇舂、朱湘、梁宗岱、周煦良、徐志摩、刘半侬、孙大雨、梁实秋、柳无忌、成仿吾、杨周翰等人。而所译介的诗人除了在第一阶段被译介的诗人的作品又被反复译介之外,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布莱克、勃朗宁夫妇、阿诺

拜伦式英雄(1)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Byronichero)是指在拜伦的作品中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他们烙刻着拜伦的思想气质个性的印记。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又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中,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 又名反英雄Anti-hero, 悲情英雄Tragic hero, 浪漫英雄Romantic hero,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一系列充满强烈的反叛热情而又孤独、忧郁的一类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是悲剧性的傲慢的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却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感到绝望。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一直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痕迹,所以被称为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一词最早来源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用它来描述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他们的性格特征是反抗、孤傲、浪漫。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终一般以失败、死亡告终。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不同于传统的正派的义气昂然豪气干云的大侠, 拜伦式英雄是寂寞的,多情的,矛盾的,悲哀的,偏激的,叛逆的。他们是不完美的。 他聪明绝顶,情感丰富,甚至有些多愁善感; 他孤僻傲慢,似癫若狂,实为掩饰心中创伤; 他愤世嫉俗,桀骜不驯,却又常常被情所困; 他生逢乱世,悲天悯人,所以总是痛苦惆怅。 他往往出身高贵,是情怀高尚的唯美主义者。

拜伦和雪莱的文学风格区别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Works of Byron and Shelley. In the 19th century,there are two prominent romantic poet,Byron and Shelley.Growing up with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m,liberal democracy thought,they hav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which are spreading in later generations.However,as romantic poet,Byron and Shelley have different style in creating for the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family background.As a result,they two finally have their strong point in different aspects and get their own readers. The Similarities: 1.Same mindset and theme. Both Byron and Shelley use their poetry as a weapon to satirize and criticize the dark society,also prais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2.Same style. Poetries from Byron and Shelley both have broad background,magnificent imagination and tremendous momentum. The Differences: 1.Different writing stlye. In Byron’s poetry,there are elegant poems of nine lines and also colloquial pomes of Italian eight lines which can suit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While Shelley always put philosophy into his poetries.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philosophy,which makes his poem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2.Different poem character. Byron often expresses his dissatisfaction and hostile to the authority and the society in his poems,which can reflect out his characters:conceit and inferiority.On the contrary,Shelley’s poetry tend to praise better tomorrow,which is full of optimism. 3.Different poem image. In Byron’s work, most of the heroes are opposite to the society,they are proud and lonely and have no support from the people.But in Shelley’s poetry they tnd to be much more simple:optimistic,sticking to their faith and finally get victory.

从翻译的归化看拜伦在中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f8947743.html, 从翻译的归化看拜伦在中国 作者:李萌 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5期 内容摘要:清末民初和五四时期的近代中国掀起了两次拜伦热。拜伦,一位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因为其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而受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崇。拜伦的精神鼓舞了几代中国人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战争中,为争取民主自由解放而战。本文对拜伦生平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作出简单介绍,旨在从翻译的归化角度分析近代中国产生拜伦热的原因。 关键词:拜伦翻译归化文化 在19世纪的英国诗坛,拜伦是继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之后诞生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综观拜伦短暂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一位革命家和自由斗士,这也正是中国近代产生两次拜伦热的主要原因。 一.关于拜伦 拜伦从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长大;加之天生跛足,生理上的残疾使他受尽白眼和排挤。童年的不幸让拜伦养成了信奉自我,怀疑一切的个性——他自傲又忧郁,自卑又愤世。正是这种反抗个性,注定他不可能只是一位缠绵悱恻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十岁时,继承了伯祖父的爵位,移居到诺丁汉郡的世袭领地,从而跻身贵族阶层。诺丁汉郡是当时英国的工业重郡,在那儿,拜伦亲眼目睹了工人阶级遭受的苦难和剥削,立志要进行武装斗争,为工人们争取应得利益。但是,拜伦的这种反抗精神与当时英国的贵族阶层、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相违背;特别是当拜伦的妻子因无法理解他,离他而去之后,当时的统治阶级借此机会,对这位敢于在政治上与其叫板的叛逆者大加抨击,逼得拜伦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异国去寻找自由。在希腊,为了支持希腊人民反侵略的战争,拜伦亲自参战,最后不幸负伤,客死异乡。拜伦用这样英雄般的牺牲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壮阔的句点。虽然他这种追求自由的叛逆精神在当时的英国本土没有得到推崇,但令人欣慰的是,在世界的其它很多地方,包括中国在内,拜伦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拜伦的长篇讽刺诗《唐璜》是他最巅峰的作品,也最能体现他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诗中讲述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游历、冒险、恋爱的浪漫传奇经历,揭露了社会黑暗丑陋的现实,宣扬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精神。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诗歌《哀希腊》便是选自《唐璜》,是其中的一首插曲,歌颂了希腊辉煌的历史,痛惜其今时今日备受欺凌的现状。 二.中国近代的拜伦热

外国文学史复习总结-3

外国文学史复习总结(3) □ 莫里哀的最后一个剧本是《无病呻吟》。 □ 《伪君子》中的主人公答丢夫是一个伪装虔诚的恶棍,他用欺骗手段博得巴黎富商奥尔恭的信任。奥尔恭的太太欧米尔。女仆桃丽娜。 □ 笛福发表《鲁滨逊飘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 □ 《帕美勒》(《美德受到了奖赏》)、《克拉丽莎》(《一个青年妇女的故事》)的作者是:撒谬尔·理查逊。 □ 《蓝登传》的作者是:多比亚斯·乔治·斯摩莱特。 □ 感伤主义的名称从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 □ 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小说中所游历的四个国家是: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大人国、飞岛国,慧駰国。 □ 亨利·菲尔丁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约瑟·安德鲁传》、《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汤姆·琼斯》、《阿米利亚》。 □ 法国阿兰-列内·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是典型的流浪汉小说。 □ 孟德斯鸠的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是启蒙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开哲理小说之先河。 □ 博马舍的两部剧作《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作为大革命的先兆而载入史册。 □ 伏尔泰作品《查第格》、《天真汉》、《老实人》,其中《老实人》是最重要的一部,全名为《老实人,或乐观主义》。 □ 狄德罗编辑了法国最著名的《百科全书》。 □ 狄德罗的代表作:书信体小说《修女》、《宿命论者雅克》、《拉摩的侄儿》。 □ 《拉摩的侄儿》被恩格斯称作是“辩证法的杰作”,被马克思称作是“无与伦比的作品”。

□ 卢梭的小说《新爱洛绮丝》是最重要的文学作品,《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忏悔录》是他的自传性作品。 □ 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是高特舍特和莱辛。 □ 德国“古典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 莱辛是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在美学和文艺理论。 □ 《塔索》是歌德重返魏玛后于1790年完成的一个剧本。主人公塔索是十六世纪的意大利著名诗人。 □ 1794年秋,歌德与席勒订交。 □ 歌德模仿东方文学的风格写成诗集《西东合集》和十四首《中德四季晨昏吟咏》。 □ 歌德晚年的作品: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和《亲和力》、自传《诗与真》。 □ 《威廉·迈斯特》包括《学习年代》和《漫游年代》,是歌德仅次于《浮士德》的重要作品。 □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作品中主人公的原型是宗教改革时期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 □ 诗剧《浮士德》共两部,12111行,两部的创作间隔很远,曾经想放弃写作,在席勒的鼓励下完成。 □ 浮士德的两个重要情节:上帝与魔鬼的赌赛、浮士德和魔鬼魔非斯特赌赛。 □ 史雷格尔是德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他通过浪漫派刊物《雅典娜神殿》宣传和古典主义对抗的文学主张,打出“浪漫主义”的旗号。 □ 德国最早代表浪漫主义倾向的重要作家是:史雷格尔兄弟、诺伐里斯和蒂克。 □ 霍夫曼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中影响较大的作家。他的创作善于用荒诞离奇的形象和情节来揭露讽刺社会的黑暗面,小说中恐怖的、病态的幻想和庸俗丑恶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人物往往受着神秘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代表作:《侏儒查赫斯,绰号朱砂》。

西方作家在中国的影响

当代中国作家受哪位外国作家影响最大 当今的中国作家们(以50后、60后为主体,70后、80后为其次;应该还包括一些导演等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受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与世界名著是什么呢?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即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乃至90年代初,在长达七八十年当中,我们肯定是受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萧洛霍夫、屠格涅夫、歌德、席勒、雨果、左拉、巴尔扎克、福楼拜、斯汤达、拜伦、哈代、狄更斯、海明威、福克纳、泰戈尔、川端康成、夏目漱石等等西方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影响比较大了; 而在当下,在最近的二十来年里,我们则受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更大,比如波特莱尔、里尔克、博尔赫斯、萨特、加缪、赛林格、贝克特、海勒、普鲁斯特、菲茨杰拉德、艾特玛托夫、乔伊斯、戈迪默、帕斯捷尔纳克、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杜拉斯、君特格拉斯、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马尔克斯等等。那么,究竟其中哪一位对我们影响最大呢?我认为还是马尔克斯和他写的那一部《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及其“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百年孤独》,自上世纪80年代前、中期至今,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不光深远而巨大地影响着中国作家、中国文坛,还深远而巨大地影响着全世界几乎所有东、西方国家的作家和整个世界文坛。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从古至今任何一个作家的影响力都无法与他相比。 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两大方面: 第一,将现实主义和浪漫(幻想)主义、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魔幻现实主义”。作者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民间故事、《圣经》典故等)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如该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马尔克斯称福克纳为导师,深受其影响)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该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二,将过去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大部头家族小说压缩成“微型巨著”的手法,我曾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称之为“史诗的轻量级倾向”、“集成电路式的杰作”。作者不再平铺直叙、慢慢道来,而是凭借其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气魄与胆识,采取一种鸟瞰式的宏观把握,遴选出腹稿中的主干与精华,再做惊人的归并、组合,或重新打磨、处置,从而创造出一部部“袖珍史诗”。作品多采用时空交叉、陈述错缀,以及意识流、梦幻、巧合、夸张等方式;这样,作品越发显得大“密度”、强“张力”、高“容积”。连保守的瑞典皇家学院元老们也赞誉它“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1982年诺贝尔颁奖典礼授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