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名词解释

1、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对人体无害,故称为正常菌群。

2、无菌技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或无菌技术。

3、抗原:指能与免疫活性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4、抗体: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质称为抗体。

5、免疫应答: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特异性棉衣效应的全过程。

6、免疫球蛋: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7、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8、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9、体液免疫:指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0、细胞免疫:指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1、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受某种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或受直接输入的特异抗体等免疫物质刺激所形成的免疫力。

1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抵抗病原生物侵害的功能,又称先天性免疫或天然防御功能。

13、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的以生理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14、脱敏反应:是将特异性变应制成不同浓度的提取液,给患者反复注射,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稀到浓,以提高患者对该种变应原的耐受能力。

15、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它可以是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等。

16、肥达反应:用已知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以辅助诊断伤寒或副伤寒。

17、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且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8、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19、垂直传播:指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播给胎儿的方式。

20、包涵体:某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于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或嗜碱性的斑状结构,称为

包涵体。

21、抗原转变:变异幅度大,形成新的亚型,属于质变,称为抗原转变,则常引起大流行甚至发生世界性流行。

22、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称为抗原漂移,仅引起中、小型流行。

23、寄生虫:营寄生生活中获益的低等动物。

24、宿主:营寄生生活中受害的生物。

25、完全吞噬:吞噬病原体后,病原体被完全消化、破坏。

26、不完全吞噬:某些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虽被吞噬或吞饮,却不被杀灭。

27、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28、抗原决定基(表位):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表位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础。

29、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