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 格式:wps
- 大小:17.02 MB
- 文档页数:60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病原生物的种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病原生物学1.病原生物概述:病原生物的定义、分类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细菌: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病毒: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4.真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5.寄生虫: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免疫学1.免疫学概述:免疫的概念、功能、分类及免疫学的发展历程。
2.抗原:抗原的概念、特性、分类及抗原识别与呈递。
3.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结构、功能、分类及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与调控。
4.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的种类、功能、生命周期及免疫细胞的信号传导。
5.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概念、功能、分类及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
6.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原理、过程、特点及免疫应答的调控。
7.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概念、类型、机制及防治原则。
8.免疫学应用:疫苗、免疫抑制剂、免疫检测及免疫治疗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讨论法: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验法:开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素养。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2)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测试。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安排(1)理论教学:共计48学时,每周4学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概述1.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2 病原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1.4 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和控制策略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2.3 细菌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2.4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3 病毒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3.4 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4.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4.3 真菌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4.4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5.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5.3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和致病因素5.4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第六章:免疫学基本概念6.1 免疫学的定义和重要性6.2 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6.3 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相互作用6.4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调节机制第七章:细胞免疫7.1 细胞免疫的基本原理7.2 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7.3 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7.4 细胞免疫在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第八章:体液免疫8.1 体液免疫的基本原理8.2 B细胞的分化和功能8.3 抗体的产生和多样性8.4 体液免疫在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第九章:免疫缺陷性疾病9.1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基本概念9.2 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的类型9.3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9.4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第十章:疫苗和免疫预防10.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种类10.2 疫苗的免疫机制和效果评价10.3 疫苗的发展和使用10.4 疫苗安全和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第十一章:实验室诊断与应用11.1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操作11.2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1.3 免疫学实验室检测技术11.4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在疾病诊断和控制中的作用第十二章:抗感染药物及其应用12.1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12.2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的特点和应用12.3 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和防治策略12.4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管理第十三章:传染病流行学13.1 传染病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3.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参数13.3 传染病流行的预测和控制策略13.4 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第十四章:生物安全和生物防护14.1 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级别14.2 生物防护措施和设备14.3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对14.4 生物恐怖主义和生物武器的控制第十五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前沿进展15.1 病原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15.2 免疫学研究的新发现和理论发展15.3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15.4 未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的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与宿主关系。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课题微生物学概论课时2课时总课时68 授课时间90分钟检查签名目的及要求1、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抗原的概念及性能2、熟悉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能容及免疫系统的组成3、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概况,抗原的分类及重要的抗原重点难点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抗原的概念及性能。
课型教法教具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1、什么是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某些情况下也可造成机体组织的损伤。
如过敏反应,短时间内被蜜蜂或马蜂蛰两回以上容易引发过敏性休克。
称超敏反应。
2、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清除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保护机体免受病原生物的侵害的功能。
(2)免疫稳定:机体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3)免疫监视:清除机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的功能。
【记住书上的表格】3、免疫器官:分为(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T细胞、B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黏膜淋巴组织。
4、抗原的概念:能与免疫活性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5、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及效应T细胞的特性;(2)抗原性:在体内外与相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所谓抗原的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
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
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
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第一至五章)第一章:病原微生物学概述1.1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讲解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介绍各类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性质。
1.2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传播讲解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基本过程,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等。
分析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和传播方式。
1.3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
讲解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和诊断标准。
第二章:细菌学2.1 细菌的结构与功能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酸等。
介绍细菌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类型。
2.2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介绍细菌的分类系统,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
讲解细菌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2.3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分析细菌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毒素、侵袭力等。
讲解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预防措施。
第三章:病毒学3.1 病毒的结构与生命周期讲解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酸、蛋白质等。
介绍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机制。
3.2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介绍病毒的分类系统,包括DNA病毒、RNA病毒等。
讲解病毒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3.3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分析病毒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吸附、侵入等。
讲解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预防措施。
第四章:真菌学4.1 真菌的结构与功能讲解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酸等。
介绍真菌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类型。
4.2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介绍真菌的分类系统,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讲解真菌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4.3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分析真菌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毒素、侵袭力等。
讲解真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预防措施。
第五章:寄生虫学5.1 寄生虫的分类与结构讲解寄生虫的分类系统,包括原虫、嚅虫、蛛形虫等。
介绍各类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5.2 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分析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感染阶段、发育周期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简介本教案全册旨在提供关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详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适用于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包括医学、护理、生物学等。
教学目标- 了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病原生物学中各种病原体的特性和病原机制- 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应答的原理- 掌握常见病原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熟悉免疫学中的免疫应答、免疫疾病和免疫治疗等内容内容大纲第一章:病原生物学基础-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的基本特性-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应答第二章:细菌学-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常见细菌感染病例及其诊断与治疗第三章:病毒学- 病毒的结构和复制方式- 常见病毒感染病例及其诊断与治疗- 病毒疫苗的研发和应用第四章:真菌学- 真菌的分类和生活方式- 真菌感染的常见病例及其诊断与治疗-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和副作用第五章:寄生虫学- 寄生虫的分类和寄生方式- 常见寄生虫感染病例及其诊断与治疗- 防治寄生虫感染的策略和方法第六章:免疫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机制- 炎症反应和体液免疫的原理第七章: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耐受和免疫记忆的原理- 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疾病的机制- 免疫治疗的原理和应用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 实验:组织学生参与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相关实验,加深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
- 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探讨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和实际问题。
- 小组作业:安排小组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研思维。
- 案例分析:通过病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核。
-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 课堂参与: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解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病原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和生命周期。
1.3 免疫学的定义和原理解释免疫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
2.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细菌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细菌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2.3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细菌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细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病毒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病毒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3.3 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病毒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描述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
4.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介绍真菌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真菌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4.3 真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真菌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真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描述寄生虫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解释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感染阶段。
5.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介绍寄生虫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解释寄生虫的属和种的分类依据。
5.3 寄生虫的感染和致病机制介绍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传播途径。
解释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
第六章:免疫学基本原理6.1 免疫反应的类型介绍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基本概念。
解释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差异和相互作用。
6.2 抗原和抗体描述抗原的定义和特性。
解释抗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抗体产生的机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了解主要的病原生物和与之相关的常见疾病。
3.理解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
4.了解免疫系统对病原生物的防御机制。
5.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病原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常见的病原生物及其相关疾病。
3.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
4.免疫系统对病原生物的防御机制。
5.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1.介绍病原生物的概念和分类(30分钟)a.通过幻灯片和图片展示,介绍病原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b.分别介绍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虫等主要的病原生物。
2.讲解常见病原生物及其相关疾病(30分钟)a.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依次介绍不同的病原生物和相关疾病。
b.教师进行解答和补充说明,确保学生对不同病原生物和相关疾病的理解。
3.理解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30分钟)a.通过幻灯片和动画等方式,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b.讲解机体的免疫反应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
c.引导学生思考免疫系统在防御病原生物中的作用。
4.免疫系统对病原生物的防御机制(30分钟)a.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析和总结免疫系统对不同病原生物的防御机制。
b.学生展示并进行讨论,教师解答问题和提供反馈。
5.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30分钟)a.分组讨论,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免疫系统对其中一种病原生物的防御机制。
b.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c.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四、教学评价:1.在课堂上进行疑难问题的提问,了解学生对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掌握程度。
2.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价,评估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评价他们的数据分析和科学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了解常见的病原生物及其相关疾病。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3. 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调节机制。
4. 学习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病原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病原生物学的定义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病原体的分类、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等2. 常见病原生物的特点和分类细菌: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病毒:结构、繁殖方式、分类等真菌: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寄生虫:分类、生物学特性等3.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的概念和类型: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等抗原与抗体的概念和作用免疫反应的类型和机制4. 免疫调节机制免疫调节的类型:细胞因子、细胞接触等免疫调节的作用和意义5. 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宿主免疫反应的类型和作用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机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原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常见病原生物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调节机制以及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
2.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观察常见病原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病例,让学生了解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科书。
2. 实验材料:显微镜、显微片、实验试剂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在线课程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质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概述1.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1.2 病原生物学的分支1.3 病原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病原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代谢方式2.3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4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章:病毒学基础3.1 病毒的定义和特征3.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3 病毒的生命周期和感染机制3.4 病毒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四章:细菌学基础4.1 细菌的定义和特征4.2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4.3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4.4 细菌的感染机制和防治方法第五章:真菌学基础5.1 真菌的定义和特征5.2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5.3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5.4 真菌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六章:寄生虫学基础6.1 寄生虫的定义和特征6.2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6.3 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和感染阶段6.4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和防治方法第七章:立克次体学基础7.1 立克次体的定义和特征7.2 立克次体的分类和命名7.3 立克次体的生长和繁殖7.4 立克次体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方法第八章:病原生物检测技术8.1 病原生物检测的重要性和方法8.2 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技术8.3 病原生物的鉴定和分析方法8.4 现代病原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九章:免疫学基础9.1 免疫学的定义和特征9.2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9.3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机制9.4 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概念第十章:感染与免疫疾病10.1 感染与免疫疾病的关系10.2 传染病的分类和流行特征10.3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10.4 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特点和防治第十一章:疫苗与免疫预防11.1 疫苗的定义和种类11.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11.3 免疫接种的原则和程序11.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预防策略第十二章:抗菌药物与应用12.1 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12.2 抗菌药物的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12.3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抗药性12.4 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替代疗法第十三章:传染病流行病学13.1 传染病的传播模式和流行趋势13.2 流行病学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13.3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13.4 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第十四章:实验室生物安全14.1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14.2 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和规范14.3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操作技术14.4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对第十五章:病原生物学与临床15.1 病原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5.2 病原生物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15.3 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15.4 未来病原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长和繁殖方式。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见病原体及其引起的疾病,认识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疾病防御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体的分类及其生物学特性;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抗原、抗体、免疫细胞及免疫调节;3. 了解常见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5. 提高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疾病预防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病原体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2. 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与抗体免疫细胞免疫调节3. 常见病原体及疾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病原体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免疫学原理及常见病原体引起的疾病;2. 实验:观察病原体的形态、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等;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探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实验报告:完成实验后的实验报告;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考核;4. 案例分析报告:针对特定病例进行分析的报告。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提供权威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材,以便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2. 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在线课程、学术文章、疾病案例等,丰富教学内容和视角。
3. 实验室设备:如显微镜、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等,用于进行病原体观察和实验操作。
4. 抗原抗体试剂:用于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抗原抗体反应。
5.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七、教学安排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
每个章节安排适当的课时,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安排一次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病原生物的定义及分类,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2. 掌握病原生物的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
3. 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其对病原生物的防御机制。
4. 能够描述免疫系统的主要组织器官及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相互配合关系。
5. 理解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免疫调节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病原生物的定义与分类a. 病毒:结构、复制方式、侵入机制b. 细菌:常见病原细菌及对人体的影响c. 真菌:常见病原真菌及对人体的影响d. 寄生虫:常见寄生虫及对人体的影响2. 病原生物的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a. 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传播、水生物传播等b. 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人体3. 人体的免疫系统a. 免疫系统的定义和作用b. 免疫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c. 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等4. 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a. 免疫应答过程:抗原的识别、免疫细胞的激活、抗体的产生等b. 免疫系统对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的防御机制5. 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免疫调节a. 过敏反应:即时型、细胞型b. 自身免疫病:原因和病例分析c. 免疫调节的重要性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病原生物的分类和感染途径。
2. 掌握免疫系统的主要组织器官、免疫细胞和防御机制。
3. 了解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及免疫调节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图表展示病原生物和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病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病例,引导学生理解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和免疫系统的应答过程。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加深对免疫异常反应和调节的理解。
5. 实验演示:安排免疫细胞相关的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完成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检验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案第一章:病原生物学的概念和重要性1.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1.2 病原生物学的重要性1.3 病原生物学的分支和领域1.4 病原生物学的应用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2.2 细菌的代谢和生长2.3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2.4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第三章:病毒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1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3.2 病毒的代谢和复制3.3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3.4 病毒的感染和致病机制第四章: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4.1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4.2 真菌的代谢和生长4.3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4.4 真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第五章: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5.1 寄生虫的形态和结构5.2 寄生虫的代谢和生长5.3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5.4 寄生虫的感染和致病机制第六章: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免疫系统6.1 免疫学的定义和重要性6.2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6.3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6.4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阶段第七章:特异性免疫应答和抗体7.1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原理和过程7.2 B细胞和T细胞的作用与分化7.3 抗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7.4 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第八章:感染过程和免疫预防8.1 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征8.2 免疫预防的策略和方法8.3 疫苗接种和免疫接种8.4 免疫干预和免疫调节第九章:病原生物学的诊断和治疗9.1 病原生物学的实验室诊断方法9.2 病原生物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9.3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9.4 抗真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第十章: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传染病流行和公共卫生10.2 病原生物学的生物安全和生物防护10.3 免疫学在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重要性难点解析: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容易与其他生物学分支混淆,理解其重要性需要对公共卫生和疾病传播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1. 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2. 掌握病原生物的分类及特点3. 了解病原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1. 病原生物的定义及特点2. 病原生物的分类a. 微生物b. 寄生虫3.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a. 感染b. 免疫反应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流行性疾病,引导学生思考病原生物的概念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讲解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病原生物的特点。
3. 讲解病原生物的分类,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特点。
4. 讲解病原生物与宿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感染和免疫反应的概念。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病原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病原生物分类及特点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2.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3.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及特点2. 微生物的分类a. 细菌b. 病毒c. 真菌d. 原生动物3.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a. 生长条件b. 繁殖方式4.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食品腐败,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3.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的特点。
4. 讲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
5. 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微生物分类及特点的理解。
三、教案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第三章病毒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2. 掌握病毒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3. 了解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1. 病毒的定义及特点2. 病毒的分类a. DNA病毒b. RNA病毒c. 逆转录病毒3.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a. 结构与组成b. 繁殖方式4. 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流感,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特点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病原生物的分类、生命周期和传播途径。
3. 了解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了解免疫系统对病原生物的应对机制。
5. 掌握免疫系统的种类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1. 病原生物学a. 病原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b. 病原生物的生命周期:宿主和环境。
c. 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
d. 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毒素、侵袭、细胞损伤等。
2. 免疫学a.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抵御外界病原生物入侵、清除异常细胞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b. 免疫系统的结构:脾脏、淋巴结、骨髓等。
c. 免疫系统的种类: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d. 免疫系统的应对机制:免疫记忆、炎症反应、细胞毒性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述,介绍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图片展示法:通过投影或幻灯片展示病原生物和免疫系统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病原生物和免疫系统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观察实验结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设计问题或案例,让学生回答并解决。
2.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总结。
五、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幻灯片或电脑,用于展示图片和实验演示。
六、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病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介绍病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展示不同病原生物的图片和生命周期-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病原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第二课: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介绍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展示不同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的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预防和控制病原生物传播的方法第三课: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介绍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展示免疫系统的结构和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免疫系统在维护人体健康中的作用第四课:免疫系统的结构和种类- 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和种类- 展示免疫系统结构和种类的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区别与联系第五课:免疫系统的应对机制- 介绍免疫系统的应对机制- 展示免疫系统应对机制的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免疫系统如何清除病原生物和异常细胞第六课:教学评价和总结- 安排课堂练习和讨论学生答案- 布置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感想或总结- 总结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重点内容。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分类、特点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3. 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机制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4. 能够分析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介绍病原生物学的概念,阐述其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常见病原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介绍细菌、病毒、真菌等常见病原生物的特点,分析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免疫机制:介绍免疫学的定义,阐述免疫机制包括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4.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介绍免疫失调的概念,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类型及实例。
5.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介绍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如疫苗研发、抗感染治疗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原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常见病原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机制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让学生了解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的学习。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应用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
4. 实验材料:提供实验室材料,进行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活动1.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参观:组织学生参观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直观了解病原生物的形态和检测方法。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课题细菌概述课时课时总课时68 授课时间分钟检查签名
目的及要求1、了解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分类,
2、掌握细菌的结构,细菌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3、熟悉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消毒与灭菌
重点
难点
细菌的结构,细菌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课型教法教具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一、细菌的大小:多数球菌的直径约为1μm,中等大小的杆菌长2-3μm,宽0.3-0.5μm。
二、细菌的分类及形态:
1、球菌: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螺形菌:菌体可弯曲,分为弧菌和螺菌。
三、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区别。
(紫色阳性,红色阴性)
见书上表2-1
2、细胞壁的主要功能:(1)、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的外环境,(3)、
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4)、具有免疫原性。
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1)、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2)、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3)、
是细菌生物合成的重要场所,(4)、与细菌的分裂有关。
4、细胞质里有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
5、核质,了解即可。
四、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1、
2、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二分裂方式。
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繁殖一代。
3、细菌的人工培养:了解即可。
六、细菌的代谢产物。
1、热原质,又称致热源。
2、毒素和侵袭性酶。
3、维生素。
4、抗生素。
5、细菌素。
6、色素。
七、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了解即可。
八、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常见的变异现象:
2、在医学上的应用。
九、细菌与外界环境
1、细菌的分布:
2、消毒与灭菌:消毒,灭菌,仿佛,无菌及无菌操作。
3、4、
九、细菌的致病因素:构成细菌毒力的要素是毒素和侵袭力
1、外毒素与内毒素区别见表2-4
2、细菌的侵入数量与侵入门户。
了解即可。
十、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感染:在一定条件下,病原菌突破集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感染。
2、感染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3、传播方式: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粘膜感染,接触感染,节肢动物媒介感染。
4、感染的类型:隐形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
教后记
预习作业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一、化脓性球菌:
1、病原性球菌因主要引起化脓性验证,故称化脓性球菌。
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二、葡萄球菌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1、形态:G+,球形,葡萄状,0.4~1.2m
2、培养:色素、耐盐
3、抗原构造:SPA
4、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5、抵抗力:强;易耐药
6、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
2、所致疾病:
化脓性炎症;食物中毒;
假膜性肠炎
7、防治原则
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无菌操作;加强食品监督;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链球菌
1、形态:G+,球形,链状,0.5~1.0m
2、培养:血平板
3、分类:
1) 根据溶血现象分: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溶血环。
条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透明宽大溶血环。
致病性强
丙型链球菌:无溶血环。
无致病性
2) 依细胞壁多糖抗原不同分:A、B、C、D等
20个群,致病链球菌株90%属A群
4、抵抗力:不强
5、致病物质:
3、
4、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血液、粪便、尿、骨髓
(2)、分离培养鉴定
(3)、血清学试验:肥达反应定义、原理、结果判断及意义
(4)、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5、肥达反应的结果判断
考虑正常人群抗体水平
动态观察: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
O:IgM,出现早,维持时间短,特异性差
H:IgG,出现迟,维持时间长,特异性强
O高H高肠热症可能性大
O低H低肠热症可能性小
O高H低早期或有交叉反应的其它沙门菌感染
O低H高预防接种或曾患过伤寒
6、防治原则
1、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者和带菌者。
2、做好水源和食品的卫生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3、治疗可用环丙沙星、氨苄青霉素、复方三甲氧烯胺等。
十、志贺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G-;中等大小;无鞭毛;有菌毛,一般不分解乳糖
2、抗原结构:O-Ag(分群依据)、K-Ag
3、抵抗力:弱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菌毛、内毒素、外毒素
2、所致疾病:消化道传播引起细菌性痢疾:
抵抗力强,对青霉素敏感
2、致病性
1、致病条件:厌氧微环境。
伤口深而窄,混有泥土或异物,有坏死的组织、凝血块,合并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等易形成厌氧环境。
2、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和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
(2)致病机制:阻止抑制性介质的释放
(3)所致疾病:破伤风
3、防治原则
1、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
2、特异性预防:
百白破三联疫苗或破伤风类毒素;
破伤风抗毒素(TA T)
十四、产气荚膜梭菌
1、生物学特性
形态:G+;荚膜;芽胞椭圆形,小于菌体
培养:“汹涌发酵”现象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α-毒素(卵磷脂酶):
溶解红细胞或组织细胞
(2)侵袭性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
DNA酶
(3)肠毒素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
防治原则
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
抗生素+抗毒素
十五、肉毒梭菌
1、生物学特性
形态:G+ ,周鞭毛,网球拍状
培养:专性厌氧
抵抗力:强
2、致病性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阻碍乙酰胆碱释放,导致肌肉麻痹.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防治原则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多价抗毒素治疗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课题常见病毒课时课时总课时68 授课时间分钟检查签名
目的及要求掌握流感病毒、冠状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熟悉病毒的变异性与流行的关系
重难点各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课型教法教具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一、呼吸道病毒概述:
二、流行性感冒病毒
三、冠状病毒
四、麻疹病毒
五、腮腺炎病毒
六、其他呼吸道病毒
七、肠道病毒
八、脊髓灰质炎病毒
九、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十、其他肠道病毒十一、肝炎病毒
十二、甲型肝炎病毒
十三、乙型肝炎病毒
十四、其他肝炎病毒
十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十六、狂犬病病毒及其他病毒
教后记预习作业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一、似蚓蛔线虫
二,钩虫
三、蠕形住肠线虫
四、华支睾吸虫
五、卫氏并殖吸虫
六、日本裂体吸虫
七、链状带绦虫
八、溶组织内阿米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