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现代剩余收益模型实证研究的新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52.53 KB
- 文档页数:4
近十年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这为计量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学研究。
从金融市场的波动预测到医疗保健政策的评估,大数据正在成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新方法和模型的不断涌现也为计量经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逐渐不能满足复杂经济现象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尝试。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者在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跨学科合作的模式也逐渐成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合作,将为计量经济学研究带来更多的新思路和创新成果。
1.2 研究目的目的是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计量经济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与发展,总结新方法和模型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情况,评述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差异与共同点,探讨跨学科合作对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影响,旨在为未来计量经济学研究方向的拓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意义计量经济学研究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通过利用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等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和制定政策。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量经济学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海量的数据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预测,从而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计量经济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的规律性和特点,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开发新的方法和模型,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未知的经济机制和关系,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基于剩余收益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介绍及改进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剩余收益模型的概念与基本原理,分析其适用范围及局限性,结合杜邦分析法来改进剩余收益难以预测的缺陷,并对企业经营作两阶段拆分来改进持续经营假设,改进后的剩余收益模型实用性更高,结果更准确。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剩余收益模型杜邦分析法一、剩余收益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所谓剩余收益,指的是公司综合收益,扣除其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按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收益率的余额,是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1961年提出,但当时该模型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直到1995年,美国学者欧尔森(Ohlson)对该模型做了较为系统的说明,使它在会计变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建立了联系,才使得剩余收益模型重新得到学界的注意。
剩余收益模型体现了企业不同于会计收益概念的创造价值。
也就是说,企业若是想要真正获得具有发展空间的收益,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企业所赚取的净利润就必须要高出股东们要求的最低收益。
在这一概念下,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企业的剩余收益为负数,说明企业股东们要求的最低收益要高于企业赚到的净利润,那么即便企业利润为正数,账面上似乎没有出现亏损,但是利润没能覆盖股东要求的必要收益,也就是融资成本,那么这个企业就不具备进一步发展扩张的条件,甚至于,企业账面出现亏损的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不好,这需要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上作出改善。
第二,企业的剩余收益为零,说明企业获得的净利润刚好等于股东们要求的必要收益,企业创造的价值刚好覆盖了融资成本,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一个特殊的临界值状态。
第三,企业的剩余收益为正数,说明企业赚到的净利润要高于企业股东们要求的最低收益,因此企业在偿付这部分融资成本后,可以有多余的收益用于企业扩张和发展。
剩余收益的定义公式为:其中,表示在t这一会计周期的剩余收益, t这一会计周期的企业净利润,r表示股东要求的必要收益率。
报告中的实证研究案例介绍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数据和实际观察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理论或假设,以便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实证研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许多领域中都有许多经典案例。
本文将介绍六个与实证研究相关的案例,涉及到心理学、经济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反映出实证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心理学领域: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
该实验通过模拟监狱环境,研究被试者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者在短时间内就对角色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
此实验引发了关于个体行为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思考,对监狱制度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经济学领域:斯蒂格利茨-格罗斯曼模型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马特·格罗斯曼提出了一个模型,用来解释资本市场不平衡和经济增长的问题。
该模型通过实证方法,揭示了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并为宏观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该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成功,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医学领域:香田垂老实验香田垂老实验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项实证研究,以研究心脏病患者是否需要手术而闻名。
研究者通过对数百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一组接受手术治疗,另一组接受非手术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并不显著,引发了关于手术是否必要的争议。
这个实证研究案例使医学界意识到,医疗决策需要以实证为基础,而非主观判断。
四、环境科学领域:曼宁悬赏事件曼宁悬赏事件是对环境污染者进行经济奖励的一项实证研究。
研究者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居民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
研究结果表明,奖励机制的设立可以显著提高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率,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风险调整的剩余收益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 引言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
风险与收益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其中风险调整收益是衡量资本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
风险调整收益模型是研究该指标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系统地探讨风险调整收益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效果。
2. 风险调整剩余收益理论2.1 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讨论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基础理论。
根据该理论,风险与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
投资者应该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以达到对风险和收益的最优权衡。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风险调整收益模型。
2.2 风险调整收益模型风险调整收益模型是一种用于衡量资本市场表现的指标,主要解决下列问题:(1)如何区分市场表现好坏?(2)如何比较各投资组合之间的表现?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在有效市场中,无法用超过市场风险水平的风险获取超过市场收益率的超额收益率。
该模型的数学形式如下:\alpha_i = R_i - R_f - \beta(R_m - R_f)其中,\alpha_i为投资组合i 的风险调整超额收益率;R_i为投资组合i 的收益率;R_f为无风险收益率;\beta为投资组合i 的贝塔系数;R_m为市场收益率。
2.3 模型意义风险调整收益模型基于投资组合理论,考虑到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评估投资组合的表现。
该模型主要有以下两个意义:(1)将投资组合的表现与市场表现区分开来。
市场表现包括市场给出的总体风险与收益。
超额收益率反映了该组合相对于预期表现是否好于市场总体预期。
(2)公式中的贝塔系数反映了该组合和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衡量该组合的系统风险程度,以此为依据,首席投资官可以建议投资者是否应该增加风险。
3. 实证研究风险调整收益模型用于衡量投资组合的表现已成为投资管理业的主要方式之一。
大量的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衡量投资组合的表现。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编辑]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概述剩余收益模型(RIM)又被称为EBO模型,最早是由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 1961 年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多大的重视,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1995年美国学者奥尔森(Ohlson)在其文章《权益估价中的收益、帐面价值和股利》中对这个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公司权益价值及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使该方法重新得到理论界的重视,并成为近十年来美国财务学、会计学界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
所谓剩余收益是指公司的净利润及股东所要求的报酬之差。
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利润,仅仅是实现了正常收益。
即RI t+ 1= NI t+ 1−rBV t,其中RI t+ 1代表 t+1 期的剩余收益,NI t+ 1代表 t+1 期的企业净收益,BV t是 t期企业权益的帐面价值,r 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剩余收益需要进行资本成本的调整从而反映会计上未加确认但事实上存在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剩余收益模型使用公司权益的帐面价值和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来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
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报酬情况下,将企业预期剩余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贴现以后加上当期权益价值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
[编辑]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公式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基本公式是:可以进一步的考虑,企业净收益的增加来源是什么?ROE t+ 1代表t+1期的净资产报酬率。
所以上述模型可以表示为:而净资产报酬率ROE,可以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再分解为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等,所有这些参数都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到,至于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可以根据CAPM模型或者是APT模型进行估算。
[编辑]对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评价这个模型采纳了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中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收益对等原则的优点,同时及传统的方法又有不同,不是从利润分配角度出发,而是从企业的价值创造(ROE)观点考虑问题。
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的实证比较研究--基于预测数据的实证分析王立夏【摘要】选取我国资本市场2006年到2012年的有效财务预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就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中代表性的两种---RIM-σ2和TSSV-θ模型,基于预测能力进行实证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RIM-σ2模型的预测能力要优于TSSV-θ模型。
【期刊名称】《会计之友》【年(卷),期】2014(000)015【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RIM-σ2模型;TSSV-θ模型【作者】王立夏【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9在企业权益价值评估模型体系中,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未来股利折现模型以及剩余收益模型是三种基本的评估模型。
然而在研究领域,剩余收益模型又是基本、最常用的模型,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其可以利用历史会计信息,有利于研究者进行实证分析。
许多财务会计及金融界学者在奥尔森剩余收益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进行了许多拓展性研究。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三阶段股票定价模型(徐婕,2008;记为:TSSV-θ模型)、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Dechow,Hutton和Sloan,1999;记为:DHS模型)以及风险因子调整的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王立夏,2012;王立夏、张天西,2012、2013;记为:RIM-σ2模型)。
(一)一般形式的三阶段剩余收益模型(1)其中:Vt为第t期公司权益市场价值;BVt为第t期公司的账面价值;r为无风险利率;Xt为第t期公司的净利润;Xt+τ-rBVt+τ-1为第t+τ期的剩余收益。
从该模型容易看出,公司的价值构成主要为:1.BVt:当期的净资产,该价值体现于当期财务报表之一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
可预测未来n年的经营状况所能实现的剩余收益现值。
不可预测未来第n+1年起到无期限永续年的经营状况所能实现的剩余收益现值。
(二)DHS模型Dechow、Hutton和Sloan(1999)提出的DHS模型为:其中,0≤ω≤1被称为持久因子,其他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同上。
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盈余质量的研究能够帮助投资者采取更为优化的投资策略,从1968 年Ball 和Brown 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大学者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财务分析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对盈余质量的文献进行整理。
关键词:盈余质量;财务分析;公司治理从1968 年Ball 和Brown 的研究“会计盈余的经验评价”及Beaver 的“年会计盈余宣告的信息含量”证明了盈余质量的有用性之后,对于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这几十年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基于财务分析角度对盈余质量的研究盈余质量,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讲,就是选择财务指标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如利润和净现金流量之比,净资产盈余率,每股现金流量,销售净利率等。
Lev and Thiagarajans(1993)引进了计量盈余质量的一个很有创意的方法。
他们区分了财务分析师用来评估盈利质量的12 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应收账款相对销售收入的变动、存货和订单的积压等等。
对样本中每个公司的12 条基本原则,Lev and Thiagarajans 分别赋予 1 分或0 分,然后相加,以其总和来计量盈利质量。
他们把样本公司按得分高低分成5组,应用回归分析检测各组的盈余反应系数(ERC),发现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其ERC也更高,从而验证了盈余质量同ERC 存在正相关。
Sloan(1996)将会计盈余分成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两部分,并通过未来会计盈余对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的回归来进行盈余质量的研究。
研究发现应计利润的系数小于现金流量的系数,从而得出结论:在会计盈余的组成部分中,应计利润的持续性弱于现金流量。
这表明,当前会计盈余中,若应计利润所占比重高,这表明盈余质量低。
Dechow and Dichev (2002)通过对应计在会计处理上的模型化分析,发现当前的应计可以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估计错误来表示,从而构建了著名的DD模型。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与主流价值评估模型的比较宋光辉( 博士生导师) 龚玉策(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0)【摘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 将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与股利折现模型、折现现金流量模型和经济增加值模型这些主流价值评估模型进行比较, 发现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较其他主流价值评估模型更具优势。
【关键词】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股利折现模型EVA价值评估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估模型, 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其主要优点是直接利用财务报表数据, 以价值创造为导向。
该模型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 将企业价值表述为净资产的增加值与未来超额收益贴现值之和, 这使得企业价值和会计信息之间有了精确的数学关系。
通过与主流价值评估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不但弥补了主流价值评估模型的缺点, 而且比主流价值评估模型更能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一、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概述1938年, Preinreich提出了剩余收益估价( R IV) 模型。
由于与股利折现模型相比, 其不具有更具优势的理论基础, 证券市场也无法提供足够准确的数据对其正确性进行检验, 从而该模型并没有为当时的会计界所普遍接受。
直到20世纪90年代, 在深入研究净剩余理论的背景下, 经由Feltham和O h lson( 1995)等的一系列分析性研究的逐渐发展, 才真正确立了R IV模型的定义及其度量的完备理论架构。
根据O hlson( 1995) 文献所述, 可得到R IV模型的定义式为:TV t=B V t+"[ E( R I t+!- 1) /(1+r) !]( 1)!=1其中: V t是t时刻( 评估起算点) 的企业价值, BV t是企业t 时刻净资产的账面价值, R I t+!- 1是第t期的剩余收益, r是市场要求的回报率, E是数学期望符号。
剩余收益( R I) 的定义式是:R I t+!=N I t+!-rB V t+!- 1其中: N I t+ !代表第t+ !期的净收益。
论股票定价奥尔森模型的成立条件内容摘要:根据奥尔森(Ohlson)1995年给出的RIV模型,公司股票市值等于帐面净值加上未来预期超常收益的贴现值,因此对公司股票的估值只需预测其未来的盈利而不用考虑现金流和股息政策。
我们发现该模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通过研究不同的股息分配政策,利用会计理论模型,推导出了该模型的成立条件。
我们的研究表明该模型在许多正常的经营情况下并不成立,因此股票定价模型并不能够回避掉未来现金流和股息的影响。
关键词:股票定价,奥尔森模型,股息政策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G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IV model given by Ohlson in 1995, the market value of a firm equals to the present value of expected abnormal earnings (or residual income value RIV) of the firm, so to 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firm, it is no longer necessary to forecast cash flow and dividends. We find that there exists a theoretical fault in the Ohlson model RIV. We have studied different dividend policies, find that the RIV model works only under some specific conditions, and in ordinary business operation the RIV doesn’t work. So to estimate the market value of a firm, we still hav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cash flow and dividends.Key words: market value, Ohlson model, dividends一、引言奥尔森1995年发表了著名的《股价估值中的盈利、帐面价值和股息》(Ohlson,1995)一文。
剩余收益模型及其运用剩余收益模型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公司价值评估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简单介绍了剩余收益模型的内涵,并试图运用剩余收益模型,结合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利用贵州茅台2013年财务数据对贵州茅台有限公司2013年股票价值进行了估价,并对估价结果与同期实际市场价值做比较,得出结论茅台股价在2013年没有被低估并且验证了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价格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标签:剩余收益模型;贵州茅台;公司价值评估1 引言准确地计算出企业价值一直是财务学关心的焦点,但企业价值估价模型发展至今,以现金股利贴现模型、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为代表的价值评估模型都有一个基本的缺陷:使用的数据过少,尤其是忽略了财务报告中包含的有关企业当前与未来的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而剩余价值模型克服了这个基本缺陷,使模型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更强。
剩余收益模型最早由会计学家Preinreich在1938年提出,Edwards和Bell 于1961年提出了改进,但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多大的重视。
1995年,美国学者Ohlson对这个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公司权益价值与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使该方法重新得到理论界的重视。
在其之后,国外许多学者用财务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远优于其他模型,如Bernard(1995),Frankel和Lee(1998)等。
同时有学者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如Christensen(2002)等。
我国引进剩余收益模型较晚,相关文献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剩余收益模型的介绍和改进,如张启銮(2009)等;二是研究剩余收益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的解释能力。
很少有文献运用剩余价值模型对单独的一个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本文则是将模型的介绍与应用相结合,实证操作了剩余收益模型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对分析股票价格具有指导性意义。
2 剩余收益模型的内涵及假设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