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收益价值估值模型的思想渊源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9
基于剩余收益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介绍及改进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剩余收益模型的概念与基本原理,分析其适用范围及局限性,结合杜邦分析法来改进剩余收益难以预测的缺陷,并对企业经营作两阶段拆分来改进持续经营假设,改进后的剩余收益模型实用性更高,结果更准确。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剩余收益模型杜邦分析法一、剩余收益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所谓剩余收益,指的是公司综合收益,扣除其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按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收益率的余额,是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1961年提出,但当时该模型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直到1995年,美国学者欧尔森(Ohlson)对该模型做了较为系统的说明,使它在会计变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建立了联系,才使得剩余收益模型重新得到学界的注意。
剩余收益模型体现了企业不同于会计收益概念的创造价值。
也就是说,企业若是想要真正获得具有发展空间的收益,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企业所赚取的净利润就必须要高出股东们要求的最低收益。
在这一概念下,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企业的剩余收益为负数,说明企业股东们要求的最低收益要高于企业赚到的净利润,那么即便企业利润为正数,账面上似乎没有出现亏损,但是利润没能覆盖股东要求的必要收益,也就是融资成本,那么这个企业就不具备进一步发展扩张的条件,甚至于,企业账面出现亏损的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不好,这需要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上作出改善。
第二,企业的剩余收益为零,说明企业获得的净利润刚好等于股东们要求的必要收益,企业创造的价值刚好覆盖了融资成本,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一个特殊的临界值状态。
第三,企业的剩余收益为正数,说明企业赚到的净利润要高于企业股东们要求的最低收益,因此企业在偿付这部分融资成本后,可以有多余的收益用于企业扩张和发展。
剩余收益的定义公式为:其中,表示在t这一会计周期的剩余收益, t这一会计周期的企业净利润,r表示股东要求的必要收益率。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目录概念简述计算公式启示编辑本段概念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IM 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又被称为EBO模型,最早是由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1961年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多大的重视,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1995年美国学者奥尔森(Ohlson)在其文章《权益估价中的收益、帐面价值和股利》中对这个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公司权益价值与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使该方法重新得到理论界的重视,并成为近十年来美国财务学、会计学界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
编辑本段简述所谓剩余收益是指公司的净利润与股东所要求的报酬之差。
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利润,仅仅是实现了正常收益。
即RIt+1=NIt+1-rBVt,其中RIt+1代表t+1期的剩余收益,NIt+1代表t期的企业净收益,BVt是t期企业权益的帐面价值,r 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剩余收益需要进行资本成本的调整从而反映会计上未加确认但事实上存在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剩余收益模型使用公司权益的帐面价值和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来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
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报酬情况下,将企业预期剩余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贴现以后加上当期权益价值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基本公式是:PV0=BV0+ΣRIt*(1+r)-t可以进一步的考虑,企业净收益的增加来源是什么?NIt+1=ROEt+1*BVtROEt+1代表t+1期的净资产报酬率。
所以上述模型可以表示为:P0=BV0+∑(ROEt-r)BVt-1*(1+r)-t而净资产报酬率ROE,可以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再分解为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等,所有这些参数都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到,至于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可以根据CAPM模型或者是APT模型进行估算。
剩余收益法原理
剩余收益法是一个常用的商业评估方法,可以用于评估一家公司或项
目的价值。
其原理是,将公司或项目的所有收益扣除所有成本和费用后,所得到的剩余收益即为其价值。
在剩余收益法中,我们需要确定三个主要因素:预期收益、折现率和
可持续性期。
预期收益是指我们预计公司或项目未来几年的收益。
折
现率是以当前市场利率为基准,将将来的现金流折现至现在的贴现率。
可持续性期是指我们认为该公司或项目可以持续产生收益的时间。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每一年的自由现金流,即净收益加上折旧和摊销。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每一年的自由现金流折现至现在,以计算其现值。
最后,将所有的现值相加,便可得到该公司或项目的总价值。
如果总
价值大于资产成本,即可认为该公司或项目是有价值的。
剩余收益法的优点是它能够包含公司或项目的全部现金流,并参考了
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因素。
由于其较全面的分析过程,该方法有助于投
资者评估公司或项目的真实价值,而不仅仅只是评估其市场价格。
然而,剩余收益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该方法涉及到多个变量和
预测,这会使其结果受到不确定性和误差的影响。
其次,计算剩余收
益需要大量的财务数据和额外工作,这使得该方法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应用。
总的来说,剩余收益法是一种有价值的商业评估方法,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公司或项目的真实价值。
当应用得当时,它能够提供全面而准确的结论,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价值评估在企业重组、并购和投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并据此确定其价值的过程。
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其中剩余收益模型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下面我们将对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进行深入探讨。
一、剩余收益模型的基本原理剩余收益模型是基于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折现计算方法。
它假设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其资产,根据投资于资产所产生的利润来评估企业的价值。
剩余收益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资产的净现值加上资产能够产生的未来收益。
这种方法通过对资产的未来收益进行折现来评估企业的价值,而折现率则通常以企业的资本成本(即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来计算。
剩余收益模型的核心公式为:V = B + (R - G) / rV为企业价值,B为企业净资产价值,R为企业的未来收益,G为企业未来收益的增长率,r为企业资本成本。
二、剩余收益模型的优势1. 简单直观:剩余收益模型的计算过程相对简单,也比较直观,容易理解。
2. 考虑了未来收益:剩余收益模型是基于企业未来收益进行评估的,对于那些具有潜在增长能力的企业来说,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其潜在价值。
3. 考虑了资本成本:剩余收益模型考虑了资本成本,因此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价值,并避免了忽略了企业融资成本对价值的影响。
三、剩余收益模型的应用1. 企业重组与并购:在进行企业重组与并购时,剩余收益模型可以帮助投资者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并购价格和重组方案。
2. 投资决策:剩余收益模型也可用于投资决策,帮助投资者评估企业的价值,为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3. 资产评估:对于那些主要资产为未来收益的企业,剩余收益模型也是一种有效的资产评估方法。
四、剩余收益模型的局限性1. 预测难度大:剩余收益模型需要对企业未来收益进行预测,而未来收益的预测通常受多种因素(如市场环境、行业竞争等)的影响,因此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准确预测有一定难度。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一、引言正确评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有利于价值投资者衡量公司业绩,为投资者提供一定参考。
本文以恒瑞医药为例,运用剩余收益模型估算其内在价值,并于市场价值相对比。
二、剩余收益模型理论剩余收益模型(RIM)最早由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1961年提出,1995年奥尔森(Ohlson)进行了系统阐述,剩余收益指的是会计收益扣除股东要求的必要回报的差额,表达式为:RIt-Xt-rBVt-1,其中RIt是第t期剩余收益,xt是会计收益,r 为股东要求的必要回报率,BVt-1,是企业t-1期账面净资产。
剩余收益模型核心是企业内在价值由当期权益资本的账面价值和未来期间企业创造的剩余收益折现值组成。
该模型优点在于充分利用财务报表信息,各参数易取得,也综合考虑了企业当前价值和盈利能力。
但局限是大量参数取自财务报表,评估结果受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
三、恒瑞医药企业价值评估(一)公司简介恒瑞医药是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造影剂的研究和生产基地之一,创建于1970年。
截至2017年底,资产规模达到了180.39亿元。
(二)具体估值过程1引入杜邦分析法的剩余收益模型将杜邦分析体系引进剩余收益模型中,对于剩余收益模型进行改进,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本文借用学者研究出的估值模型用于价值评估。
2.参数测算(1)基期权益账面价值BV。
本文选取2017年年初权益账面价值为基础,为了更准确的体现企业权益价值,剔除少数股东权益,选取了归属于母公司权益的期初账面价值为1.238.795.39万元。
(2)预测年限T过往学者研究认为,3-5年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预测时间,可以更有效的评估企业的价值,本文预测年限为3年。
(三)剩余收益RI剩余收益的预测主要由营业收入、综合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等因素组成,以下对上述指标进行详细测算。
1.营业收入从2013-2017年恒瑞医药营业收入为620307.44万元,745225.31万元,931596.02万元,1109372.41万元,1383562.94万元,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
当代经济•月刊2019年第8期剩余收益模型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应用林昱丞(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绍兴311800)摘要:自中央实施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方针的重大战略步骤以来,国有企业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随之而来出现了若干问题。
为深入探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本文针对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存在股价泡沫化和总市值增长不稳定的问题,将2015年以来三批股份制改革上市国企五年的财务数据代入剩余收益模型中,比较五年国企总市值的增长(减少)百分比,对此提出解决方案,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剩余收益模型;总市值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科研训练计划资助项目,运用剩余收益模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编号:JYKC1831o企业价值评估一直以来是企业经营、投资、并购分析中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上市公司的价值对于国民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国有企业的改革对未来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采用剩余收益模型应用到国有企业改革中,探讨其应用性。
剩余收益模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公司价值评估方式,该模型在西方已经被广泛应用。
其基本观点是,企业只有实现超过股东所要求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净收益。
剩余收益充分考虑了企业收益和股东预期收益的关系,可以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价值,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实践意义。
一、剩余收益概念的提出和发展Preinreich(1932,1937)使用权益报酬率作为解释变量给出估计公式,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证券市场没有足够的数据检验其正确性,因此该模型没有被当时的会计界所广泛接受。
Preinreich(1938)发表的《经济理论的年度调查:折现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剩余收益的概念,认为剩余收益可以从固定资产的折现价值中获得。
Paton和littleton(1940)使用会计盈余估算公司股权的价值。
企业价值估计的剩余收益估价法【摘要】采用剩余收益估价法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克服了传统估值模型不考虑资产账面价值对权益影响的缺陷,提高了估价的准确性,但该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我国实际运用时要考虑流通股这一变量并添加规模变量。
在资本市场上,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退出,都需要对投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资产评估,是对企业整经济价值进行判断、估计的过程,主要服从或服务于企业的产权转让或产权交易。
企业价值评估是收购兼并中技术性最强的环节,也是购并双方谈判交易的基础。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兼并、收购、股权重组、资产重组、合并、分设股票发行、联营等经济交易行为的出现与增多,企业价值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找到一条合适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非常重要。
近十年来,剩余收益估价理论成为美财务学界最为流行的研究主题,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一、剩余收益估价法简介美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剩余收益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
1938年Preinreich提出了剩余收益定价模型RIV。
当时这个模型是直接基于股利定价模型而建立的,由于没有明确的优于DDM模型的理论基础证券市场也没有发展到能提供足够稳定的数据对其正确性进行检验的程度,因此该模型并没有为当时会计界所普遍接受。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深入研究净盈余理论CSR(Clean Surplus Relation)的背景下,经由Ohlson (1995)与Feltham and Ohlson(1995)等一系列分析性研究的逐渐发展,才真正确立了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地位。
Lundholm认为“Ohlson(1995)与Feltham and Ohlson(1995)是财务会计的里程碑”,足见其在财务会计及企业价值估价中的地位。
所谓剩余收益,也叫非正常盈余,是从会计收益中扣除所有权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基于剩余收益RI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研究摘要:如何确定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是解决当前资本市场诸多问题的关键问题。
从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形式出发,在论述EVA估价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建了相应的评估模型,并将经济利润EVA估价法与现行的传统估价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经济利润;剩余收益;剩余收益估价;估价模型Abstract:It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to resolve some problems in the capital market to confirm a company′s equity valu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academic framework and various transfigurations. Based on the keystone of EVA valuation model,it sets up some frondose material valuation models,while comparing EVA model with some conventional valuation models.Key words:economic value added;residual income;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model of evaluation价值研究作为会计学研究领域的中心议题在20世纪末出现在西方会计学界。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价值研究在投融资活动中显现出其重要性,如何确定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成为问题关键所在。
由于风险投资、企业并购及资产重组等资本运作活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可操作性强的价值评估体系。
从而引导资本市场的正确走向,并帮助企业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衡量标准,从而真正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PVED)在这里,代表在初始估值时间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d表在时间t上,公司股东所能收到的预期净股息,而P资本成本。
这便是股息贴现模型。
当,同时把等式(1)带入(PVED)则得(2)进一步推导则需要将义为股票的账(3)其次,从所有者权益的角度,剩余收益(RE)可以定义为将超出企业股票账面价值的资本回归收益的部分:(4)最后,假设干净的盈余关系 (clean surplus relation) 存在,“收益”被定义成为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即所有除去所有者权益的资本交易外,其他一切账面价值的变化都应归属于会计的收益,而不能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项目。
在此,收益被定义为:(CSR)把(CSR)加入(4)就能得到:再用公式(5)代替公式(3)得:(FCFVM)取一个零和的表达式:其中,NOA为净经营资产,代入FCFVM得:从实体层面上观察,干净盈余关系则表现为:(CSRE)校正后的收益可定义:(REE)因此,实体层面上的REVM模型估值可以表示为理论上,企业价值应该是股东所能得到的未来期待收益的总和。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正是使用权责发生制,符合价值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提供更加平滑的未来流量估计。
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参考文献:[1]Cheng, Q. (2005) ,"The role of analysts' forecasts in accounting-based valuation"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10:531.[2]Easton, Peter D.PE Ratios, PEG Ratios, and Estimating the Implied Expected Rate of Return on Equity2004(1):501-538.摘要:剩余收益是指投资获得的利润,扣减其投资额(或净资产占用额)按规定(或预期)的最低收益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后的余额,是一个部门的营业利润超过其预期最低收益的部分。
剩余收益模型及其运用剩余收益模型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公司价值评估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简单介绍了剩余收益模型的内涵,并试图运用剩余收益模型,结合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利用贵州茅台2013年财务数据对贵州茅台有限公司2013年股票价值进行了估价,并对估价结果与同期实际市场价值做比较,得出结论茅台股价在2013年没有被低估并且验证了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价格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标签:剩余收益模型;贵州茅台;公司价值评估1 引言准确地计算出企业价值一直是财务学关心的焦点,但企业价值估价模型发展至今,以现金股利贴现模型、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为代表的价值评估模型都有一个基本的缺陷:使用的数据过少,尤其是忽略了财务报告中包含的有关企业当前与未来的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而剩余价值模型克服了这个基本缺陷,使模型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更强。
剩余收益模型最早由会计学家Preinreich在1938年提出,Edwards和Bell 于1961年提出了改进,但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多大的重视。
1995年,美国学者Ohlson对这个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公司权益价值与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使该方法重新得到理论界的重视。
在其之后,国外许多学者用财务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远优于其他模型,如Bernard(1995),Frankel和Lee(1998)等。
同时有学者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如Christensen(2002)等。
我国引进剩余收益模型较晚,相关文献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剩余收益模型的介绍和改进,如张启銮(2009)等;二是研究剩余收益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的解释能力。
很少有文献运用剩余价值模型对单独的一个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本文则是将模型的介绍与应用相结合,实证操作了剩余收益模型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对分析股票价格具有指导性意义。
2 剩余收益模型的内涵及假设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法原理解析1. 剩余收益法概述剩余收益法是一种投资评估方法,通过计算和分析项目的净现值,来评估投资的可行性和效益。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项目的全部成本与预计的现金流收益进行对比,从而确定项目的净收益,并进行风险评估。
剩余收益法的核心观点是,投资项目的收益来源于项目未来的现金流,而这些现金流需扣除其运营和资本成本,剩余的收益才是投资者的净收益。
该方法注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是一种较为严谨和科学的投资评估方法。
2. 剩余收益法计算步骤剩余收益法的计算一般包含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投资期限首先需要确定投资项目的时间期限,即项目从开始投资到结束的时间范围,一般以年为单位。
步骤二:确定项目现金流基于对项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确定项目在每个投资期限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现金流入包括销售收入、资产处置收益等,现金流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等。
步骤三:确定项目收益率根据项目的风险特征和市场利率确定项目的收益率,该收益率应考虑到项目的风险和市场的回报水平,一般使用折现率来表示。
步骤四:计算净现值将每年的现金流按照折现率进行折现,得到每年的净现值,并将其相加。
净现值的计算公式为:净现值= P1/(1+r) + P2/(1+r)² + … + Pn/(1+r)^n - I其中,P表示现金流,r表示折现率,n表示投资期限,I表示投资成本。
如果净现值大于0,则说明项目具有盈利能力,可以进行投资;如果净现值小于0,则说明项目不具备盈利能力,不宜进行投资。
步骤五:进行风险评估除了计算净现值外,还需要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
常用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扩展分析、模拟分析等,通过考虑不同情况下的现金流变化和折现率变化,来评估项目的风险程度。
3. 剩余收益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剩余收益法作为一种投资评估方法,具有以下优势:•相对准确:剩余收益法基于现金流进行评估,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
•考虑时间价值:剩余收益法将项目的现金流折现到投资期限开始时,充分考虑了时间的价值,使评估结果更全面。
EV A剩余收益估价论文EV A(EconomicValueAdded,经济增加值)从最基本意义上讲是一种业绩评(PerformanceEvaluation)指标,更全面的观点认为是一种价值管理(VBM,Value-basedManagement)工具(Young,中译本,2002)。
它由著名的咨询公司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SternStewart&CO.)倡导和推广,被许多世界著名大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所采用。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esidualIncomeValuationModel)是一种权益估价(EquityValuation)方法,由奥尔森和费尔(Ohlson,Feltham,1995)开创,把早已存在于管理会计领域并引起广泛讨论与争议的剩余收益概念引入财务会计,成为资本市场实证会计研究(如价值相关性研究,ValueRelevanceStudy)中一个非常基础而重要的工具。
EV A和剩余收益估价都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为核心,但其中一个用于业绩评价,另一个用于权益估价,两者究竟有何联系?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权益估价和业绩评价中起何作用,它能完成使命吗?EV A与剩余收益估价对会计改革有什么启示?本文拟提供一点作者的思考。
一、会计收益、剩余收益与EV AEV A经常又被称之为剩余收益或经济利润.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中的主要输入变量也是剩余收益,两者都以会计收益为基础,这些貌似甚至雷同的概念在不同应用当中内涵各有不同。
因此,对这些概念的厘定是进一步讨论和分析的基础。
会计收益是按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算出的归属于企业所有者的剩余。
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GAAP要求从收入中扣除支付给比股东具有优先权的其他相关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等)的费用,得出会计收益用以衡量收入中属于所有者的部分。
会计收益的计算因采用的GAAP不同,即收入、费用确认和计量的规则不同,结果有差异*。
很显然,会计收益中未扣除所有者的资本成本,跟经济利润的概念不相符。
剩余收益价值估值模型的思想渊源崔侠2013170629 剩余收益模型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信息,以公司权益的账面价值和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来表示股票内在价值的数理模型。
相比传统的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剩余收益模型具备很大的优点,因此成了美国财务学界近十年来非常流行的研究主题,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本文对该模型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并以国内上市公司的实例进行了说明。
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可以视为许多契约的集合。
这些契约中的一个主要条款即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和现金的剩余索取权。
而股票就是股东对企业剩余收益的所有权。
近年来,剩余收益(Residual Income)理论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
一、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概述剩余收益模型(RIM)又被称为EBO模型,最早是由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1961年提出的,但并没有引起财务理论界多大的重视,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1995年美国学者奥尔森(Olson)在其文章《权益估价中的收益、账面价值和股利》中,对这一模型公司权益价值与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该模型重新得到理论界的重视,并成为近十年来美国财务学界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
所谓剩余收益是指公司的净利润与股东所要求获得的报酬之差。
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利润,仅仅是实现了正常收益。
即剩余收益t t t rBV NI RI -=++11,其中,1+t RI 代表t+1期的剩余收益,1+t NI 代表t+1期的企业净收益,t BV 是t 期企业权益的账面价值,r 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剩余收益需要进行资本成本的调整,从而反映会计上未加确认但事实上存在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剩余收益模型是使用公司权益的账面价值和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来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
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报酬的情况下,将企业折价,主要取决其初始评估价值的评估方法。
如果初始评估价值采用计算控股价值方法得出的,则具备控股性质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最终的评估结果只需考虑是否需要采用流动性折价,而属于少数股权的长期股权投资,还需考虑少数股权的折价;如果初始评估价值是将公开证券市场交易的少数股权价值作为依据得出的,则在评估控股股权时,应考虑控股溢价。
而当获得的市场交易数据是属于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数据,且其转让的权益为控股股权时,则在评估非上市企业的控股股权时,不需要考虑控股溢价。
而且由于参照物为非上市企业,故也无须考虑流动性折价。
但如果此时评估的是少数股权,需要考虑少数股权折价。
如果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评估中,采用的市场交易数据属于高流动性少数股权,则对非上市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最终评估价值还应进行流动性折价。
此外需要明确,如果在评估中采用的是收益现值法,且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折现率,得出的评估价值代表的是控股权益价值。
如果折现率的计算采用了β系数,但未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调整,则其结果应是少数股权的价值。
预期剩余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以后,再加上当期权益价值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
其基本公式是:股票的内在价值:t t r RI BV P -+⨯+=∑)1(00由于t t t rBV NI RI -=++11而t t t BV ROE NI ⨯=++11(式中,1+t ROE 为t+1 期的净资产报酬率)则 111)()(-++-=-=-⨯=t t t t t t t t BV r ROE BV r ROE rBV BV ROE RI这样上述模型可以表示为:t t t r BV r ROE BV P --+⨯-+=∑)1()(100净资产报酬率ROE ,可以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再分解为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等,所有这些参数都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到。
至于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可以根据CAPM 模型或者是APT 模型进行估算。
要保证剩余收益模型的有效性,企业会计必须满足净盈余会计关系(Clean -Surplus Relation ),即影响企业股票价值变动的因素全部反映在企业的损益表中。
剩余收益模型采纳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与风险——收益对等原则的优点,同时,其与传统的现金流量折现方法又有不同,即从企业的价值创造角度考虑问题。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价值创造进行的,其结果又会在财务报表上得到最终反映,因此,此模型贴切地反映了企业的真实情况。
二、对该模型的评价美国学者迈尔斯(Myers)早在1977年就指出,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在位资产和增长机会的现值之和。
运用该模型,股票价值即等于当期净资产价值加上未来增长机会的净现值,这也是对企业增长机会的期权价值的一种衡量。
一些财务管理咨询公司采用剩余收益的概念,创造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及价值评估的利润、经济增加值(EV A)、企业价值等多种模型,并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传统的现金流量模型使用的信息不能从财务报告直接获得而剩余收益模型可以使用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数据来直接计算股票价值,不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大量的调整。
虽然,在企业会计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但这一差异完全不会影响股票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这是因为剩余收益模型的股票价格是以未来收益与当前账面价值为基础的,而复式记账原理具有内在的自我调整性质,使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同时在未来收益和当前账面价值上得到反映,所以,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不会影响所评估股票价值的准确程度。
当前企业已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除非拥有特殊的技术和产业的准入壁垒,当一个行业进入长期竞争的阶段时,所有的企业只能期望获得与资本的机会成本相等的收益。
由于新的竞争对手的不断加入及行业内部企业扩大生产的冲动,企业的“经济租金(EconomicRent)”很难在长时间内维持,即企业的超常收益并非会长期持续下去,剩余收益的期限一般不会太长,这样,剩余收益模型中企业未来期末处于稳定状态的收益期就较长,模型应用时的相对准确程度也就得到了增强。
剩余收益模型将一个企业的账面价值与预期收益联系起来。
而这两项本来就是股票市场投资决策最为关注的两个指标。
该模型体现了企业价值成长的驱动因素所在。
剩余收益模型说明,只有公司的投资活动能够创造高于股权资本成本的收益后,才能提升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者也才会支付比净资产高的价格。
否则,企业的收益低于正常收益水平(权益资本成本),投资者不会对这种股票支付任何溢价。
至于企业的“增发”和“配股”等融资活动,虽然增加了企业权益的账面价值,但同时增加了公司的股份数量,在新的融资不能创造出高于资本成本的财富情况下,企业的股票价值就不会得到真正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在运用剩余收益模型时,虽然企业的会计政策不会影响该模型的准确程度,但是会计数据对于该模型极其重要。
因此要求评估人员要特别重视企业会计数据的分析。
如果评估人员对于公司收益的分析不够充分,很可能将公司一些非正常收益(如处置资产、补贴收入等),或仅仅是企业会计调整的结果,作为公司高收益的依据,从而作出了公司未来能获得高收益的预测。
评估人员在运用该模型时,必须要考虑到可能的会计数据偏差,并加以调整。
又如该模型还有一个应用条件是净盈余会计关系的存在。
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诸如混和金融工具、预计负债等表外项目的发生,使得对会计账面中这一关系的衡量受到了挑战。
总之,如果在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再高明的评估人员也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
尽管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会计信息遭到了诸多证券市场人士的批判,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对于股价变动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剩余收益模型运用会计信息直接进行价值评估,摆脱了传统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从会计数字转化为未来现金流量数字的“曲折”过程,并因此使模型具备较高的适用性。
美国会计学会就认为剩余收益模型是一种比折现现金流量模型更为准确的模型,大力推荐应用。
过去十几年来,剩余收益和折现现金流量的方法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两种股票定价方法。
有的学者认为折现现金流量方法不受企业会计方法的影响更为准确,而正如奥尔森所指出的,只要净盈余会计关系存在,剩余收益估价并不受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
更多的学者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运用剩余收益模型进行股票估价更为准确。
企业经营发展的成果必定会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有所体现。
尽管会计造假的事例屡见不鲜,但总体而言,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信息还是可以利用的。
随着会计监管力度的加强,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理由认为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提供剩余收益模型应用的基础。
三、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启示“剩余收益定价着眼于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因曼教授认为这是该模型与传统股利折现和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最大区别。
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在于它将来赚取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能力,价格与帐面价值(P/B)比率将会随着公司增加“经济价值”的能力增强而增加;如果企业不能赚取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那么其股票价格低于净资产也毫不奇怪,恰恰是资本市场对其内在价值的正确反映。
传统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通常有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等。
但这些指标都没有考虑资本成本因素,不能反映资本净收益的状况和资本运营的增值效益。
企业显示正的利润并不意味着企业资产得到保值增值。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核心在于,它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在评价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时,只有当公司的税后净利润(已扣除债务利息)大于股东对公司的投资资本时,才能认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公司创造了价值。
由此看来,把权益资本的成本作为考核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个要素,正是剩余收益与传统财务分析工具的最大区别。
根据传统的“会计利润”计算惯例,很多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都在盈利。
但事实上,许多公司并没有真正赢利,因为其所赚取的“利润”往往小于公司全部投入的资本成本。
作为一种新的会计核算方式与管理理念,剩余收益纠正了这个错误;并明确指出,管理人员必须“为资本付费”,就像支付工资一样。
剩余收益模型对资本成本的重视,使企业可以避免隐性亏损。
一般企业投资时,只要回报率高于贷款利率,就认为是一个可行决策;事实上,如果考虑股东要求的报酬,项目预期现金流量未必能全部满足;用剩余收益的方法计量,投资于该项目可能会遭受损失。
此外,基于剩余收益观念,可以更好的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促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的生产、营销、采购、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着利益冲突;特别是公司的资源有限时,这种冲突更为严重。
如果从剩余收益角度思考,无疑为解决这种冲突提高了一条较好的途径。
不同的部门目标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投资,如果它能够创造较多的剩余收益,那么就应该被优先满足;如果它不能创造剩余收益或者创造的很少,那么它只能排队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