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个“九日总统”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民国⼤总统黎元洪⽣平简介 黎元洪(1864年10⽉19⽇—1928年6⽉3⽇ ),字宋卿,汉族,是湖北黄陂⼈。
⼈称“黎黄陂”,中华民国第⼀任副总统、第2任⼤总统。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民国⼤总统黎元洪⽣平简介,希望⼤家喜欢! 黎元洪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黎元洪简介上提到黎元洪⽣于公元1864年的10⽉19⽇,字宋卿,是湖北黄陂⼈,所以黎元洪也被称为是黎黄陂。
黎元洪是中华民国的第⼀⼈副总统,也是第⼆任⼤总统。
武昌起义的时候,南京临时政府成⽴,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后来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担任⼤总统,他也是⾟亥⾰命武昌起义⾸义的都督。
黎元洪⼗四岁的时候,家⾥向北移居到天津。
1883年,黎元洪考⼊天津的北洋⽔师学堂,毕业后,黎元洪被派到⼴东服役,负责充⼆管轮,1884年被编⼊北洋⽔师。
1888年随⼴甲编⼊⼴东⽔师。
1895年黎元洪到⽇本考察军事、政治,1896年黎元洪跟随张之洞回湖北,担任炮台监制,兼任训练新军。
1898年到1901年,三年期间黎元洪三次到⽇本考察军事。
1904年担任护军前锋⼀、⼆、三、四营的督带,1905年12⽉,黎元洪担任第⼆镇第三协统领官兼护该镇统制官。
1906年任陆军暂编第⼆⼗⼀混成协协统领,兼管马炮、⼯、辎各队事务。
1909年黎元洪以军界代表的⾝份参加了湖北铁路协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被⾰命党⼈强硬退居为湖北军的军政府都督,汉⼝、汉阳光复后,各国领事都宣布中⽴,这时候黎元洪才宣誓就职。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
1913年10⽉6⽇,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被任命为正式副总统兼鄂督。
1916年6⽉6⽇黎元洪担任⼤总统,1917年7⽉1⽇弃职。
1928年,黎元洪因为脑溢⾎在天津去世。
黎元洪怎么死的 黎元洪,中华民国⼤总统,原为清朝重⾂,后倒⼽⾰命,成了⾰命先驱。
虽然⼏度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之职,但都没有实权,不管怎样,他⼀⽣的经历是耐⼈寻味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死。
九一八袁世凯与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了一场历史性的辛亥革命,这场运动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也奠定了中华民国的基础。
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袁世凯也扮演了关键角色。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中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九一八事变是指1911年的9月18日,日本军队于沈阳发动了一场意图震撼世界的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历史带来了巨大的转折。
而在这场风暴之前,袁世凯一直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政治生涯起步于晚清时期,以其忠诚和才智获得了清朝的信任。
然而,由于清朝统治的腐败和内外压力的增加,袁世凯逐渐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之前曾经多次担任过清朝的要职,特别是在北洋政府中出任要职。
北洋政府成立于1912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政府,也是辛亥革命的一项最重要成果。
袁世凯在北洋政府中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提供了稳定的支持。
第二,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这一任命旨在稳定局势、保持统一,并通过政治手段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袁世凯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和推进经济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袁世凯的统治并不长久,他的做法引发了国内外的不满和反对。
九一八事变是辛亥革命的引爆点,但同时也是袁世凯政治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袁世凯试图通过与日本签订《四川和平条约》来解决国内动荡的问题,但这一决策被中国人民普遍看作是对中国主权的出卖。
九一八事变使国内局势更加紧张,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升温,最终促使了袁世凯的辞职,引发了国内的大规模抗议运动。
九一八事变和辛亥革命合称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个重要节点,它们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刻矛盾,也暴露了国内外势力对中国的控制和干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史上唯一5次担任总统、副总统的是谁
导语: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人称“黎黄陂”,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
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人称“黎黄陂”,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
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
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
后段祺瑞将其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晚年投资实业。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1883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1884年编入北洋水师。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随舰队北援。
坐舰被日舰击沉,黎投海遇救,为两江总督张之洞赏识派充自强军翻译并监修南京狮子山炮台,炮台建成后兼任教官。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遂派黎元洪往日本见习。
后张之洞电召其三赴日本考察军事、政治,颇受器重。
1905年12月,湖北常备军改编为两镇,黎任第二镇第三协统领官兼护该镇统制官,
1906年任陆军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领,兼管马炮、工、辎各队事务。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黎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
1913年10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黎元洪为正式副总统兼鄂督。
但袁对黎元洪在鄂视为心腹之患。
12月派段祺瑞到鄂,迫黎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总统、副总统缺位问题
潘日波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00)001
【摘要】总统问题是民国政治史上一个重要问题,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28年北洋政府灭亡,先后任总统的为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
每届总统的选举都引起军阀派系之间的激烈地斗争。
除了总统外,还设有副总
统一人,以便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或是总统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由副总统代理。
1913年,袁世凯公布的《大总统选举法》第七条规定:“副总统之选举,依选举大总
统之规定,与大总统选举同时行之。
”(1)民国前三位总统都有副总统,冯同璋之后无副总统、1924年,贿赂总统曹锟下台后,北洋政府出现了更奇怪的现象,竟然连名义
上的总统也没有了。
本文通过对当时形势和政情的分析,对北洋军阀时期副总统、
总统缺位问题作一次探讨。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潘日波
【作者单位】南昌陆军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1948年的民国总统副总统选举 [J], 叶永坚
2.美国现任副总统素描——切尼副总统的强人生涯 [J], 何积惠
3.意外的副总统,更是意外的总统当总统最少要几票?请福特来回答 [J], 黄金生;
4.《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就职摄影》人物考 [J], 缪晖
5.论民国总统、副总统缺位问题 [J], 潘日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文治总统徐世昌轶事家境贫寒老婆数次回婆家导语: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
直隶(今河北)天津人。
其曾祖父、祖父在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
直隶(今河北)天津人。
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
前清举人,后中进士。
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一文一武,互为同道;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
徐世昌深谋远虑,颇得袁世凯的器重;但他又能与袁保持距离,进退有度,在袁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
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他为国务卿.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
他“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 。
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
辞掉总统职务后,多次拒绝日本人的劝诱,不供伪职。
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岁,先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
6月8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徐世昌下褒奖令,以颂扬其爱国忠心。
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安阳袁林的墓碑“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笔。
工于山水松竹,如《石门山临图帖》等。
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
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
徐世昌年轻的时候是个穷光蛋,虽然有房子,家里却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不过,县里有个师爷却对徐的才华极为赏识,在他的撮合生活常识分享。
北洋政府(时称北京政府)自1912年3月成立直至1928年12月灭亡,十六年间共产生了一任临时总统,五任总统、一任代总统,一任执政,一任大元帅。
·北京政府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至1913年10月10日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10日至1916年6月6日任第一任大总统。
·北京政府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1916年6月7日因袁世凯病亡,以副总统继任大总统,至1917年7月1日因张勋复辟退职。
北京政府代总统冯国璋,1917年7月6日以副总统在南京摄行大总统,8月入京秉政。
因受皖系军阀排挤,于1918年10月10日即行退职。
·北京政府第三任大总统徐世昌,1918年9月被安福系推为总统,10月10日就职(南方军政府不承认,称其“伪总统”)。
因受直系军阀排挤,于1922年6月2日通电退职。
·北京政府第四任大总统黎元洪,1922年6月11日入京复任总统,后因直系军阀逼迫,于1923年6月3日退职。
·北京政府第五任大总统曹锟,1923年10月10日通过“贿选”就职,1924年10月23日因直系军阀冯玉祥倒戈吴佩孚,发动“北京政变”,被迫于11月24日解职。
北京临时执政府临时执政(相当于总统)段祺瑞,1924年10月24日受冯玉祥及奉系军阀张作霖拥戴就任,1926年4月20日因未获奉系军阀支持,被迫通电下野。
北京安国军政府大元帅(相当于总统)张作霖,1926年6月18日就职,因南方国民革命军夹攻北京,于1928年6月3日被迫去职。
1928年12月29日,东北全境换下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挂青天白日旗,全国始告统一,北洋政府历时十六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文、图:臧伟强岁月遗珍——民国名人老照片(二)北洋政府历任元首肖像照赏鉴APPRECIATION袁世凯亲笔题赠亲信、北京政府大理院院长章宗祥(字仲和)签名照。
袁世凯题赠章宗祥签名照此照,摄于天津福陞照相馆,系袁世凯亲笔题赠亲信章宗祥(字仲和),赠与时间当为1912年8月至1914年2月间(章宗祥北京政府大理院院长任内)。
民国摄行大总统周自齐的传奇史话察应坤周自齐(1871年~1923年),字子廙,山东单县人,一生活跃于晚清民国政坛。
在晚清时期出使海外,创办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
民国初建历任山东都督、中国银行总裁、交通总长、陆军总长、财政总长、农商总长、盐务署督办等要职。
1922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代行过民国大总统职务11天。
作为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旧官僚,他有爱国的一面,维护国家利益,发展农工商金融业,做过大量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同时他又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在当时军阀混战武夫当国的特殊年代,铸就了他矛盾而又复杂的传奇人生。
出生官绅世家入学广州和京师同文馆留学美国1871年10月14日,周自齐出生在一个官员世家,书香门第。
从其曾祖父周鸣銮到祖父周毓桂均为进士出身,父亲周镐秀乃广东候补巡检。
相传周自齐出生是日冬雪初霁,大地银装素裹,一片寂静,入夜其母酣然入梦,忽梦天上一颗吉星入室,顿时满屋红光,香气缭绕,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父亲对他青睐有加,特意起名“自齐”以期“严格要求自己,见贤而思齐,以成大器”。
1873年周镐秀死后,伯父周绍堂接周自齐到广东抚养。
这对周自齐来说是他一生的重要的转折点。
周自齐报考广州同文馆,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周自齐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
因他学业出众,一表人才,为人潇洒大方,一时小有名气。
19世纪末的广州正值西学东渐,是各种西方思想教会的地方,风气远较内陆开通。
周自齐在这里结交了很多具有先进思想的新人士。
在广州时,张之洞已经十分欣赏他,周自齐也因此一度成为总督府的座上客,在总督府的周自齐侃侃而谈,指点洋务。
后张之洞保送他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在京师同文馆学习期间,周自齐关心国事,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为当时清政府翻译日报关于日本的动态,以供国内当政者参考。
当时的执政李鸿章阅读“日本主要报纸上的主要消息,当时由同文馆学生陈贻范、长德、桂绅、周自齐等人翻译。
民国有个“九日总统”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09期
周自齐一生混迹于晚清民国政坛,创办过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曾短期代行过民国大总统职务。
他有爱国的一面,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同时他又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
正是这种悖行的双重人格,铸就了他矛盾而又复杂的人生。
身在海外,情系中华
周自齐(1871-1923),字子廙,山东单县人,出身官绅世家,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兴趣广泛,自幼在父亲的教导下打下了牢固的国学基础。
20岁那年,他考入广州同文馆(外语学堂)学习外语,学业出众,颇有名气。
两广总督张之洞对他很器重,以翻译生名义把他送到京师同文馆就读,后又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1894年,周自齐赴京应京兆试,科顺天乡试副榜。
1896年,京师侍郎张荫桓把他推荐给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后历任驻美国公使馆书记官、参赞,驻纽约旧金山领事,并任出使美、日、秘鲁等国的使臣。
周自齐在欧美十余年间,注重维护中国利益,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
1898年,湘、鄂、粤三省绅商要求自建粤汉铁路,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但清政府惧怕外国势力,同时也不相信绅商有自建铁路的能力,因此不顾民众的反对,派驻美公使伍廷芳与美国美华合兴公司在华盛顿签订了《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后又续订借款赎约26条。
这一举动严重损害了
中国的利益。
时任驻纽约领事馆领事的周自齐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当即为广东政要梁士诒代拟赎回粤汉铁路的奏章,并大力支持湘、鄂、粤三省民众和绅商的赎权行动。
在民众的强大压力下,清廷被迫将粤汉铁路已筑路段所有权和未筑路段的修建权赎回。
1901年,周自齐到古巴哈瓦那任中国公使馆代办。
那时,古巴政府以中国没有与古巴订立税则条例为借口,对到古巴做生意的中国商船暴收关税,任意扣押货物,殴打中国商人,使中方蒙受了重大损失。
周自齐到任后,立即出面与古巴政府交涉,据理力争,终于拟定了中古税则,有力地维护了中国商人在古巴的合法权益。
周自齐在任旧金山中国总领事和驻美华盛顿公使馆一等秘书期间,还亲自带头募捐,救助旧金山遭受地震灾害的华侨;多次同美方交涉,严厉驳斥美国政府对华工的虐待,促使清政府与美政府签订了禁止虐待华工的条约,保护了在美华工的合法权益。
创办清华,培育英才
1908年,周自齐从美国回国,任外务右参。
不久,又迁升左参、右丞、左丞等职。
同年,美国政府决定退还庚子赔款中的部分款项,用于办学校和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清政府在1909年6月成立了游美学务处,周自齐出任总办;他又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在这里按美国标准对学生进行短期训练,然后择优送去美国留学。
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周自齐是学堂的监督(校长)。
从选定校址、购地、建校,到聘任教员,周自齐费尽心血。
清华学堂于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周自齐可以说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对以后清华大学的赫赫盛名有开创之功。
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亲自主持选拔工作。
他选拔留美学生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学生的中文要通达,身体要强壮,品行要纯正,家世要清白,还不能破相。
经过考试和精心挑选,前后共选派三批、180名留美学生。
这些留美学生中很多人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梅贻琦、赵元任、竺可桢、胡适等。
理财有方,力拒卖国
身为北洋政府重臣,周自齐在理财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1914年,周自齐改任袁世凯政府的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
面对挥霍无度的北洋政府的巨额财政需求,他应付自如,被人们称为“理财高手”。
据说他理财的妙招之一就是从英国贷款,到美国换成美元,然后再到英国转换成英镑,去购买廉价的日货高价转卖出去。
这样来回倒腾,便赚回高额利润。
周自齐一生最大的亮点,表现在拒签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其时袁世凯正大搞復辟帝制活动,急需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
日本政府便趁机于1915年秘密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交换条件。
袁世凯称帝心切,私下满口应承,拟委派周自齐任总统特使秘密去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周自齐探知消息后,对袁世凯卖国求荣的行径极为不满,但作为袁世凯政府的要员又无计可施,无奈之下便称病在家,他巧妙地通过暗示的方法,将签订《二十一条》的消息透露出去。
第二天,袁政府意欲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便不胫而走,激起爱国人士的强烈反对,同时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和英美俄法等国的干涉,使得日本帝国主义这一灭亡中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逆势而动,支持复辟
尽管周自齐做过不少爱国利民的好事,但其思想保守,反感新兴的革命力量。
1914年12月23日,周自齐参加了袁世凯在天坛导演的“祭天典礼”丑制,还请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为北京政府起草了一份备忘录,为中国推行帝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1915年他被任命为主持国体决定和选举事务负责人之一,具体负责全国各省区选举所谓“国民代表大会”代表。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时他被委任为“大典筹备处”委员。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周自齐被列为帝制祸首之一,被黎元洪通缉。
但因消息走漏,他亡命日本。
1918年2月,冯国璋代理总统时,取消了对周自齐的通缉令,他才结束流亡生涯,从日本回国。
因有外交经验和游美经历,周自齐回国后仍深受重用。
1922年4月,他被大总统徐世昌任命为代理内阁总理兼教育总长。
同年6月2日至10日,徐世昌被逼下台,周自齐代行大总统之职,避免了中国出现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因总共当了9天总统,周自齐便得了“九日总统”这一称号。
6月11日,大总统黎元洪复职后,周自齐挂名财政整理委员会委员。
此时,他对政治已心灰意冷,遂退出政界,去美国游历。
其间,他考察了美国的电影工业,回国后筹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孔雀电影制片公司。
1923年10月,周自齐在上海病故。
(《大众日报》戴永夏、张德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