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酸碱1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88
酸碱说明书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酸碱。
酸碱啊,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料,多了少了都不行,得刚刚好。
酸呢,就像是那柠檬水,喝一口,酸得你眉头一皱;碱呢,就像是那肥皂水,滑溜溜的,感觉都不一样。
在化学世界里,它们俩可是大名鼎鼎,各有各的性子,也各有各的用处。
一、酸碱的本质1.1 酸的小秘密酸啊,其实是个爱“抢”的家伙,它总爱抢走别人手里的电子或者氢离子。
这就像你在聚会上,总有个爱开玩笑的朋友,喜欢逗你笑,让气氛活跃起来。
不过,这里的“抢”可不是坏事,是化学反应中的正常现象。
1.2 碱的温柔乡相比之下,碱就温柔多了。
它喜欢给出电子或者氢氧根离子,就像个慷慨的大哥,总爱帮助别人。
在实验室里,碱可是个好东西,能帮你中和那些调皮的酸,让一切回归平衡。
二、酸碱的妙用2.1 生活里的酸碱平衡咱们的身体里也有酸碱平衡这一说。
吃太多酸性食物,比如肉类,身体就可能会变“酸”,这时候就得多吃点碱性食物,比如蔬菜水果,来中和一下。
这就像你吃多了辣的,得喝点甜的解解辣一样。
2.2 工业上的酸碱反应在工业上,酸碱反应更是大显身手。
比如,用硫酸来清除铁锈,或者用氢氧化钠来制作肥皂。
这些看似简单的反应,背后却藏着大大的学问和用途。
2.3 酸碱与环境保护说到环境保护,酸碱也功不可没。
比如,用碱来中和酸雨,保护我们的家园不受侵蚀。
这就像给地球妈妈穿上了一层防护服,让她免受伤害。
三、酸碱的注意事项3.1 安全第一虽然酸碱有很多好处,但使用起来也得小心翼翼。
毕竟,它们都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就像你手里的刀,用好了是切菜的工具,用不好就可能伤到自己。
所以,在使用酸碱时,一定要戴好防护装备,按照操作规程来。
3.2 存放有道酸碱的存放也是个大学问。
它们得分开存放,不能混在一起,否则可能会发生剧烈的反应,甚至引发爆炸。
这就像你家里的药箱,各种药得分类放好,不能乱放一气。
好了,关于酸碱的说明书就说到这里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酸碱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让你在使用它们时更加得心应手。
章节测试题1.【答题】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①CuCl2溶液、②稀盐酸、③硫酸钠溶液、④氢氧化钠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加以鉴别,则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②③①④【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
【解答】根据溶液颜色鉴别出蓝色CuCl2溶液,把CuCl2溶液分别加入其余三种溶液时,有蓝色沉淀产生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其余两种无现象,再把其余两种溶液分别加入蓝色沉淀中,使沉淀消失的是稀盐酸,无现象的是硫酸钠溶液。
故选B。
2.【答题】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至过量B.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C.将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复分解反应的发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解答】A、稀硫酸的pH<7,滴加氢氧化钠至过量后,溶液的pH>7,错误;B、硫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开始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就有沉淀生成,错误;C、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盐酸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等质量的盐酸生成等质量的氯化镁;相等质量的碳酸镁和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碳酸镁生成的氯化镁质量少,错误;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还能溶解硝酸钠,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饱和后,不能再溶解硝酸钠,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增大,正确。
故选D。
3.【答题】某氯化钾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盐酸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测定其成分,先后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产生沉淀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OA段发生了两个反应B.B点对应的溶液溶质有两种C.原溶液中碳酸钠与硫酸钠的质量比为106:71D.根据信息可知:该氯化钾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可能含有盐酸【答案】AC【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最新考纲:1.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2.了解溶液pH的定义。
3.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核心素养: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水的电离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
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水的电离,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发现和提出酸碱中和滴定中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误差分析。
知识点一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O+H2O H3O++OH-,简写为H2O H++OH-。
25 ℃时,纯水中c(H+)=c(OH-)=1×10-7_mol·L-1。
任何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与c(OH-)都相等。
2.水的离子积常数(1)水的离子积常数:K w=c(H+)·c(OH-)。
25 ℃时,K w=1×10-14,100 ℃时,K w=1×10-12。
(2)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w增大。
(3)适用范围:K w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酸、碱、盐的稀溶液。
(4)K w揭示了在任何水溶液中存在H+和OH-,只要温度不变,K w不变。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续表)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在蒸馏水中滴加稀硫酸和浓H2SO4,K w不变( ×)提示:滴浓硫酸时温度升高,K w增大。
2.NaCl溶液和CH3COONH4溶液均显中性,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提示:醋酸铵促进水的电离。
3.K w=1×10-14( ×)提示:常温时才有K w=1×10-14。
4.25 ℃时NH4Cl溶液的K w大于1×10-14( ×)提示:常温时纯水或稀溶液的K w均为1×10-14。
准格尔旗第五中学化学组 编制人: 白 丞 集备时间: 班级: 姓名: 小组编号: 改变“教”的做法,养成“导”的习惯安全提示:微笑辽阔无界,安全超于一切。
教师寄语:你说我讲,快乐课堂;你争我辩,放飞梦想! - 1 - 第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8.4常见的盐 学习目标: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用途; 2.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会判断两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重点:巩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
难点:巩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
第一部分:笔记案 一、几种常见盐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氯化钠: ①、氯化钠俗称 ,其主要成分是 ,是 色 体,有 味, 溶于水,其水溶液呈 性。
②、氯化钠的用途: (1)、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 (质量分数为 )。
(2)、农业上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来 。
(3)、生活中用于 。
2、碳酸钙: ①碳酸钙化学式为 , 溶于水,但能溶于 ,是 和 的主要成分。
②碳酸钙用途:在建筑上可用作 ,在医疗上可用作 ,在实验室可用作 。
3、碳酸钠:碳酸钠化学式为 ,俗名 、 ,是 色 状 体, 溶于水,水溶液呈 性,PH 7,能使酚酞试液 ,故俗名叫 ,碳酸钠是 而不是碱。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 。
4、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化学式为 ,俗名 ,是 色粉末, 溶于水。
在生活上用作 ,在医疗上是治 的一种药剂(但是 的病人不能用,)则会 。
二、盐的组成和化学性质: 1、盐的组成特点: ①根据阳离子不同,盐可以分为 等。
②根据阴离子不同,盐可以分为 等。
2、NaCl Na 2SO 4 NaNO 3 组成中都含有 元素,可统称为 盐; AlCl 3 Al 2(SO 4)3 Al(NO 3)3 组成中都含有 元素,可统称为 盐;FeCl 2 FeSO 4 Fe(NO 3)2 组成中都含有 元素,可统称为 盐; 盐 盐 盐3、酸碱盐溶解性口诀:钾钠氨盐硝酸盐,均能溶于水中间硫酸盐中钡不溶,氯化盐中银不溶 碳酸钾钠氨盐溶,氢氧钾钠钙钡溶4、盐的化学性质: Ⅰ、盐与酸的反应:盐 + 酸 → + ( )反应a .碳酸盐与酸 碳酸钠与稀盐酸 _ _ __ ;碳酸钾与稀硫酸 。
初中化学酸碱作用教案
主题:酸碱作用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中
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和常见的表现形式。
2.学会用指示剂进行酸碱溶液的鉴别。
3.掌握酸碱反应的基本方程式和规律。
教学内容:
1.酸碱的概念和性质。
2.用指示剂进行酸碱溶液的鉴别。
3.酸碱反应的基本方程式和规律。
教学准备:
1.课件及实验器材:酚酞指示剂、酸性溶液、碱性溶液、试管等。
2.教师准备:复习酸碱的相关知识,熟悉实验步骤。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酸和碱的性质和特点。
2.讲解:介绍酸和碱的定义、性质和常见表现形式。
3.实验:让学生观察酚酞指示剂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并总结出酸碱的鉴别方法。
第二课时:
1.复习: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互相提问、回答。
2.讲解:学习酸碱反应的基本方程式和规律。
3.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酸碱反应实验,观察反应产物的性质。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酸碱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帮助学生总结酸碱作用的重点知识,强化记忆。
作业布置:
1.复习酸碱相关知识,准备期末考试。
2.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酸碱现象,记录并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验、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