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沪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3. 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不规则物体,可通过悬挂法确定重心。
4. 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 G=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5. 重力与质量的区别:强调重力与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大小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大小计算方法。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区别,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力的弹簧测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现象受到了地球重力的影响。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讲解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介绍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并通过实验演示如何确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5. 讲解重力的大小:给出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G=mg,并解释重力加速度g的概念。
6. 重力与质量的区别:强调重力与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7.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大小。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同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2. 方向:竖直向下3. 作用点:重心4. 大小:G=mg七、作业设计1. 计算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大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第六章第四节,主要讨论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力——重力。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定义及作用。
2.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4.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作用点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重心概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秤砣、实验台。
2. 学具:笔记本、导学案、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悬挂一个重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重物的状态,引出重力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力的定义、方向、作用点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重力知识解决。
5.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重力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力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答案:20N。
2. 题目:解释为什么地球表面的物体总是往地下掉?答案:因为地球对物体施加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题目:简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答案: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力的概念。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让学生探究其他天体是否也存在重力,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因为理解重力方向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地球对物体的重力总是指向地心,即竖直向下。
教案:6.4 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引力现象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悬挂装置)、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4)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mg。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解答: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得G=mg=2kg×9.8N/kg=19.6N。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
5. 实验演示:(1)重力的方向:将重力计放在不同位置,观察指针偏转情况,验证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作用点:用悬挂装置分别悬挂不同质量的物体,观察重心位置,验证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2. 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2. 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它在月球表面所受的重力是多少?答案:1. G=mg=3kg×9.8N/kg=29.4N2. 由于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在月球表面的重力为G=mg=5kg×(9.8N/kg÷6)=8.17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地球引力有更直观的认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来自地球的力》,重力在《课程标准》属于了解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材通过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再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用例子说明竖直向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再介绍了重心。
重力是学生继弹力后学习的第二个力,它是初中物理力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将来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
【学生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重力比弹力更容易理解。
通过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探究物理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习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比较容易。
让学生探究来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是这节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在本节课我把学习探究引入到重力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体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重力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2)理解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及其公式G=mg,知道g的数值,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知道重垂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知道什么是重心,知道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会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通过探究和应用重力方向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惯。
(2)通过分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通过重力的大量实例,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
【关键字】方向来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难点(1)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若{:个钩码。
演示实验:重垂线、汤匙、木球。
教学过程一、复习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2.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情况木球运动:1.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
2.把一只木球斜面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滚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
师:以上三种木球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生:都是落向地面。
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这是由于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师:你讲得很好,说明你很善于观察、思考。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来自地球的力。
板书: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三、新课内容1.重力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6重力,图5—20的配文。
生:阅读。
师:通过以上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生甲: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生乙: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生丙: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成熟的苹果会竖直下落。
师:大家阅读很认真,而且抓住了要点,讲得很好。
据说正是下落的苹果打在牛顿的头上,激发了他的灵感,打开了揭示引力迷宫的大门。
希望以后下落的桔子、梨子打在你们的头上,你们也能产生灵感,再打开一个个科学迷宫。
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重力的认识也一样,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信息窗”。
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生: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师:对,地球是否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根据是什么?生:根据物体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二、解疑合探(15分钟)(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2、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50kg化肥中的单位是不是力的单位?小活动:将物理课本平放,横放,竖放,轻推,怎么样比较稳?为什么?四、运用拓展(17分钟)(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3、课后作业1、2、3、4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g=9.8N/kg和它表示的物体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
2、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新课教学
引入: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情况木球的运动:
1、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
2、把一只木球斜面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滚动,滚到讲台后落向地面。
师:以上三种木球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落向地面。
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板书课题。
1、重力的概念: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2、重力的大小
师:重力是一种力,则重力也应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的大小如测定?重力的方向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下面,我们先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
生:用弹簧测力计。
师:基本正确,请大家注意: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要当弹簧测力计和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时,
指针示数稳定,才能读出示数。
否则,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指针示数不稳定,无法读出示数。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为什么有的物体会重些,而有的物体会轻些?
提出猜想:重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用实验验证猜想。
下面请大家阅读“加油站”,请同学们猜想:钩码的质量越大,那么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否也越大?
学生设计实验,分组进行探究。
选出几组数据引导进行分析:
进行试验并收集数据:根据制定的过程进行实验,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师: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物重,m表示质量,g表示一个物体的物重跟这个物体的质量之比,则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为G/m=g或G=mg。
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而1kg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约10N。
如果题目没有交代,一般g到9.8N/kg。
板书:G/m=g,或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单位是N/kg。
例1 :课本P87。
学生练习:一块钢锭质量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是少?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人们常说“这一袋米的重量是10kg”是指的质量,质量习惯上称为重量。
然而,人们在生活中也常把重量理解为所受重力的大小。
3、重力的方向
请同学们观察:(1)小木球自由上落的方向。
(2)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
引导学生分析:小球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下落时运动方向即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
悬挂的物体受重力的作用拉悬线自由下垂,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重垂线的应用。
设疑:若想知道我们班的窗台是否水平,设计怎样的一个仪器能够完成?
听取同学的设计方案及时引导启发。
师:地球是圆的,站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所受重力都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动手找形状规则的直尺,物理教科书的重心,讨论发表观点和猜想
介绍几种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支点法,悬挂法。
想想议议
展示不倒翁,为什么它不会倒下
四、归纳小结。
(同下)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1、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G /g=g G=m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六、教学反思:。